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

时间:2022-12-04 20:20:09 作者:是椰汁糕吖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是椰汁糕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支配了人类思想。”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⑤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⑥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论点的错误 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 的、真的。(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13段)

归纳小结(14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篇2:发问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 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发问的精神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

篇3:7 发问的精神

7  发问的精神

启凡

预习提示  正文  练习

预习提示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熟读课文,看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两者的适当的结合,增强了说服力。

掌握下列词语:

介意  景仰 平淡无奇  寻根究底

<?XML:NAMESPACE PREFIX =O />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注释:〔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练习

一  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二  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三  有人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说法缺少根据。有条件的话,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检索,看这种怀疑到底对不对。

篇4:《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

篇5:发问的精神练习题

发问的精神练习题

【同步达纲练习】

1.选出能表明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的一项,发问的精神练习。( )

A.反驳“何必多问” B.为什么要发问

C.怎样才能发问 D.不常发问的危害

2.选出文章结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第一部分(第 1——3段):用讲道理、设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引出了论题。

B.第二部分(第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C第三部分(第10一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事理论证为主。

D.全文是递进式结构。

3.选出课文没有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

A.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 C.引用论证 D.举例论证

4.选出对文中多处运用反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使文章生动形象

B.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C.多次反问,引起深思

D.通过语气的强调来强化观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5.阅读课文二三部分,填写简答。

①文中提出的正面论点是: 。

②证明正面论点所运用的四个事例可各自概括为:

a.

b.

c.

d.

③文中引出的反面论点是: _

④分析说明反面论点的错误所讲的三方面道理是:

a

b

c

阅读题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6.选出对“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中“它”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指代“发现的问题” B.指代“实际的事物”

C.指代“自己的思考” D.指代“自己的所学”

7.“必须这样”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

A.求知 B.懂得并记住

C.求知识明道理 D.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8.“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中“价值”的含义是( )

A.发问 B.终身受用

C.求知识明道理 D.发现更多的问题

9.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更进一步说”表明是承接上文层层递进分析说理。

B. 文段是在提出观点之后,再按“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行文的。

C.文中“第一步”意思是“最重要的、起码的”意思,并不意味后文将有“第二步”“第三步”的论述。

D.该段论证的是文中的反面论点不能成立,以反面论证为主。

【创新能力训练】

说“话”

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语文试题《发问的精神练习》。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③19XX年,毛主席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④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邱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祁祖炳身后笑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都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⑤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⑥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 的道理和 的重要性。

2.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换一种说法,应该是

3.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另外还有 论证和

论证。

4.下面的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句和[ ]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盆炭火,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6.文章结合寻常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B 2.D 3.C 4.D

5.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由发问开端②a牛顿好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b瓦特好问发明了蒸汽机。c 释迦牟尼好问创立了佛教 d 孔子好问成了万世景仰的圣人③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何必多问?④a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6.D 7.D 8.C 9.D

【创新能力训练】

1.言为心声 文明语言 2.谈谈“说话”(或:论“说话”)

3.对比,比喻 4. e f 5.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得体地使用礼貌用语。这样才能显示出说话人文雅、和气、谦逊的气质,让人看到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灵

6.(能认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言之成理、表达流畅明确即可。)

篇6: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体会本文活泼、生动、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1.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

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是学习中的难点;同样具有发问精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提出的疑问。对于“重点”,主要采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诵读中理解体会,对于“难点”,需要老师作一点扩展训练来完成;“疑点”可以通过让学生集体讨论的方法来澄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论理思路。

2.结合思考题,启发学生精读部分段落,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化解“疑点”。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议/lw/Index.html>论文论证观点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文章不需要强求统一,关键取决于论证效果。学习本文,重点是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培养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旨是提倡发问,开头通过比喻论证,正面提出发问的精神,扣题,引出论点: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接着在简要的理论分析之后,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然后再提出反面观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中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不必多问。对此,作者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反驳了反面论点。最后。用激情洋溢的语言,发出号召。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验、介绍学法时总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投影)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闻,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试着用简洁的主语育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讨论后明确:

(1)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论证思路如下:

(一)(1—3节):引子,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二)(4节):点明论点: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常由发问开端。

(三)(5-13节):摆事讲道理,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阐明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创造。

(四)(14节):激情洋溢地发出号召。

3.仔细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

(2)课文第一节‘‘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明确:“这”指“大家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道理,如不发问,便不会被发现。

(3)找出本文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相关部分并思考:

1.正面论证部分列举了哪四个事实论据?所举四例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四个事例,都是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反面论证部分主要是反驳了什么错误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驳的?

明确:反驳的错误观点是:知识和道理,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不必多问。

主要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反驳。

(4)第14节,提出希望,如果不用一系列问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

讨论明确:一连串问句,从多种不发问的后果的角度,惊醒读者,发人深思中带有劝勉的激情,便于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发问的精神。

(5)讨论: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论点,并在正、反对比中,选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进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由于不介意而失去了有益的发现的事情,如果有,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三

(六)板书设计

发问的精神一(1-节)引出论点(5-3节)

举例典型二分析论证

正面:例证 }破立结合

反面:讲道理 I语言活泼、生动

三(14节)提出希望

篇7:《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篇8:《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夸父追日原文课文

蜜蜂课文原文

白杨课文原文

欲速则不达课文原文

《马》课文原文

《太阳》课文原文

致橡树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雨点儿》课文原文

离骚课文原文

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