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登岘亭,登岘亭司空曙,登岘亭的意思,登岘亭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登岘亭,登岘亭司空曙,登岘亭的意思,登岘亭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登岘亭,登岘亭司空曙,登岘亭的意思,登岘亭赏析
登岘亭,登岘亭司空曙,登岘亭的意思,登岘亭赏析 -诗词大全
登岘亭作者:司空曙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岘山回首望秦关,南向荆州几日还。
今日登临唯有泪,不知风景在何山。
篇2:登翻车岘诗
高山绝云霓。
深谷断无光。
昼夜沦雾雨。
冬夏结寒霜。
淖坂既马领。
碛路又羊肠。
畏涂疑旅人。
忌辙覆行箱。
升岑望原陆。
四眺极川梁。
游子思故居。
离客迟新乡。
新知有客慰。
追故游子伤。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鲍照(约4~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文帝十一子刘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篇3:登岘,登岘孟浩然,登岘的意思,登岘赏析
登岘,登岘孟浩然,登岘的意思,登岘赏析 -诗词大全
登岘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岘首风湍急,云帆若鸟飞。
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
篇4: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篇5:《登襄阳岘山》张九龄
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①。
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②!
蜀相吟安在③?羊公碣已磨④。
令图犹寂寞⑤,嘉会亦蹉跎⑥。
宛宛樊城岸⑦,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⑧。
注释
①亟:屡次。攀践:攀登践履。此句是说:往年我曾多次攀登岘山,现在又经过这里。
②信:确实。若:这些。此句是说只有这些山川岩石依旧未变,而时光流逝,挽留不住,谁也奈何不了。
③蜀相:指诸葛亮。此句是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以寄托远大抱负,而今安在?
④羊公碣:即羊祜碑。磨;销磨。指羊祜碑上的字迹已经磨得模糊不清。
⑤令图:美好的谋略。指诸葛亮的“隆中对”。
⑥嘉会:盛会。指羊祜常在岘首山的置酒游宴。蹉跎:光阴白白流过。“令图”二句分别照应上联两句,是说诸葛亮虽有美好宏图犹且身后寂寞,像当年羊祜那样宴游也不过是虚掷时光。
⑦宛宛:弯弯曲曲的'样子。
⑧“同心”二句:是说自己与诸葛亮、羊祜心是相通的,抱负是一样的,但却生不同时,不能同赏这秀丽景色。阿(ē):指大山。
作者简介
张九龄
(673-740)唐朝大臣、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少聪慧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
其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篇6:登拟岘台翻译及赏析
登拟岘台翻译及赏析
《登拟岘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层台缥缈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前言】
《登拟岘台》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首联突出了台之高峻及视野的宽广、心胸的开阔。颔联联写登高远眺,极目千里,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颈联写景,无边无际的春色,使诗人的心灵得以净化,通过描写山水的情势营造了一种雍容和平、含蓄脱俗的高尚意境。 尾联再次写景抒情,复言自己有情而无巧诈阴谋之心,沙边的鸥鹭可与相亲,表达了作者抛却世俗名利后的旷达兴奋之情。
【注释】
⑴拟岘台:在今江西省临川县东隅城垣上。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陆游在抚州做地方官,登临此台。
⑵层台:重台;高台。
⑶缥缈:隐约,形容台很高,上面有云雾笼罩,看起来若有若无。
⑷城堙:亦作“城闉”,指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
⑸倚杖:拄着手杖。
⑹浩荡:广大旷远。
⑺放尽樽前千里目:开怀畅饮,放眼千里,观赏春色。
⑻十年尘:十年间宦游四方所沾的尘土。尘,暗喻世俗官场的污浊。
⑼萦回:萦绕曲折。
⑽中和气:指河流水势平缓,含蕴着雍容和平之气。
⑾蕴藉人:含蓄有修养的人。
⑿机心:巧诈阴谋之心。
⒀鸥鹭:两种水鸟,生活在河流岸边。
【翻译】
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墙显得矮小局促,拄着拐杖来看浩浩荡荡的春意。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衣上凡尘洗涤一空。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起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更令人高兴的是没有了巧诈阴谋之心,沙边的鸥鹭也相亲相爱。
【赏析】
陆游的《剑南诗稿》卷十二裁八首以拟砚台为题的诗,中有“垂虹亭上三更月,拟视台前清晓雪。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之句,可见放翁对此处风物的激赏。
首联点题,拈出拟岘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 字。“城堙”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堙”见得矮小局促。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江水充满一团和气,峰峦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岘台望祥符观》中,却现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觉山苍寒”的`萧瑟之气来。原因是原来“中原未复泪横臆,故里欲归身属官”,国恨家愁,无可排解,眼中的山水惨然变色。传情入景,或托景言心,是很有感染力的,所以“萦回水、平远山”一联可称全诗警策。
最后二句复言自已有情而无机心,故沙边鸥鸳可与相亲。《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放翁“鸥鹭相亲”句,盖反用其意出之。末联结语拓开一层,言诗人在光溶溶之中,浑然忘机,与天地万物化为一体,冲和谈泊的意境至此是表得很圆满的了。微感缺憾的是末联造语似嫌直露,词意倾泻,不耐咀嚼;放翁有《九月一日夜读诗稿定笔作歌》,自论诗法云:“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原历历。”钱钟书《谈艺录》评曰:“自羯鼓手疾、琵琶弦急而悟诗法,大可著眼。二者太豪太捷,略欠淳蓄、顿挫;渔阳之掺、浔阳之弹,似不尽如是。若磬、笛、琴、笙,声幽韵慢,引绪荡气,放翁诗境中,宜不常逢矣。”用来评论此诗结语,也是适当的。
陆放翁诗,论者多称其雄浑豪健、峻峭沉郁;而这首诗则以雅洁冲淡、清新脱俗的格调反映了他的诗风的另一个侧面。吴仰贤《小韵庵诗话》以少陵、放翁并称,言“大家诗集中无体不包”,也不能说是虚誉。
篇7:登岘亭怀孟生,登岘亭怀孟生施肩吾,登岘亭怀孟生的意思,登岘亭怀孟生赏析
登岘亭怀孟生,登岘亭怀孟生施肩吾,登岘亭怀孟生的意思,登岘亭怀孟生赏析 -诗词大全
登岘亭怀孟生作者:施肩吾 朝代:唐 体裁:七古 岘山自高水自绿,后辈词人心眼俗。
鹿门才子不再生,怪景幽奇无管属。
篇8:登拟岘,登拟岘陆游,登拟岘的意思,登拟岘赏析
登拟岘,登拟岘陆游,登拟岘的意思,登拟岘赏析 -诗词大全
登拟岘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翠阜围平野,朱楼压缭墙。
风回半汀雁,云护一天霜。
有地聊容拙,无方可疗狂。
白头诗兴在,吟罢意差强。
篇9: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注释: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译文: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赏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
★ 登池州翠微亭诗,登池州翠微亭诗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的意思,登池州翠微亭诗
★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一题作岘山亭送朱大,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一题作岘山亭送朱
登岘亭,登岘亭司空曙,登岘亭的意思,登岘亭赏析(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