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外角和

时间:2022-12-05 06:02:15 作者:浪漫方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浪漫方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三角形的外角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三角形的外角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三角形的外角测试卷

三角形的外角测试卷

一、目标导航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并能灵活地应用推论解决有关为题.

2.体会几何中不相等的简单证明过程,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相等对三角形做更全面的认识.

二、基础过关

1.如图1,射线BA、CA交于点A,连结BC,已知AB=AC,B=40,那么 的值是( )

A.40 B.60 C.80 D.100

2.已知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的.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为180,那么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等于( )

A.30 B.60 C.90 D.120

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

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D.三角形的任两个外角都不可能相等.

4.已知,如图2, ,则 等于( )

A.120 B.115 C.110 D.105

5.如图3, ∥ ,则 的度数为( )

A.28 B.31 C.39 D.42

6.如图4,已知△ABC中,B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若A=70,则P= .

7.在△ABC中,C的外角是100.其中A比B大25,则B = .

8.如图5,△ABC中,A =80,剪去A后,得到四边形BCDE,则2= .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10,则它的底角为 .

10.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55和65,这个三角形的外角可能是 .

三、能力提升

11.如图,已知AB∥CD,F,E,试猜想AF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2.已知,如图,B,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D,若A=40,则D是多少度?你能将它一般化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13.如图,在 中,AD平分BAC,CDAD于D.求证:B.

14.已知,如图,AD是△ABD和△ACD的公共边. 求证:BDC=BAC+C(用两种方法)

15.已知:如图,△ABC的三个内角平分线交于O点,过O作OEBC于E.

求证:BOD=COE.

6.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1.C 2.C 3.C 4.B 5C 6. 35 7. 37.5 8. 260 9. 55或70 10. 120或115或12511.AFDE 12. D=70D=90 13. 证法一:延长CD交AB于点E;

证法二:过点B做B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14.证法1:

又 即 ;证法2略. 15.略 16.延长BP交AC于D,则BPC BDC,BDC A故BPC A

(2)在直线l同侧,且在△ABC外,存在点Q,使得BQC A成立.此时,只需在AB外,靠近AB中点处取点Q,则BQC A.证明略.

篇2:三角形的外角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的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标准”实质,体现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同时,这节课内容也是今后三角形、四边形等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足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同时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和等概念,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说理做好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认真研读课标及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我为这节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是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分解为四方面的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是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简单说理。

2.数学思考目标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解决问题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归纳、推理的活动过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达到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射门集锦短片欣赏,增强学生对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中的'激情气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团队协作、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由于三角形的外角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新课程中又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探索、发现、归纳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2、由于新课程标准对图形内容的要求,一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习惯和能力,而后者是初中学生(尤其初一学生)所不足或缺乏的,因此,学生探索出的外角特征的说理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把知识往里塞;也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只会解题的“机器”,而应该让他们投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在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学习;从过程中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过程中的“成功感”来完善自我,我觉得这是目前学生最需要的。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在学法指导中,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并通过交流探讨,说理论证,加深认识三角形的外角两条性质,进一步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课堂上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的规律,即:发现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一、展现问题:

观赏足球比赛射门集锦,激发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学习。

(设计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比较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引起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一种培养,也为后面探索外角问题埋下伏笔。)

环节二、学习几个概念

我结合图形,讲解外角的概念,并特别注意“不相邻”的意义,后辅以练习,加强巩固。

(目的是对概念难点的突破,能在复杂图形中辨析外角。)

环节三、自主探索外角与不相邻内角的关系

体现课改精神,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设计了△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探究∠ACD与∠A,∠B有什么关系。并注重说理引导。并开拓学生思维,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解法。

(设计目的:课堂上要大胆让学生动起来,老师“沉”下去,要努力转换教师角色,要相信:给了孩子权利,他会选择得更好;给了孩子条件,他会锻炼得更棒。)

在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外角结论后,我故意说:这些结论不一定对,我画的那个三角形可能是老师故意设计好的,其它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结论呢?大家试一试,尽量画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验证(如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我相信大家能成功!

(设计目的:我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能满足于一个现成图形的结论,而要有一种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精神,要注意问题的一般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投入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设置及时练习的目的是依据学习策略中的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效果设计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

环节四、提升能力,挑战自我

设置一道思维性强,拓展性高的题(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感受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勇攀高峰

继续提升外角运用得几何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目的是遵从课改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

环节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谈收获,我给出知识点

(目的是归纳所学知识)

环节七、布置作业

(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讨论者,只有变换教师位置才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在教学中要关注预设于生成的关系,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书本知识,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向前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篇3:教案《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案《三角形的外角和》

前几天参加教办举行的赛讲活动,对于《三角形的外角和》写了一份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数学, 创设问题悬念。   谁能用牛皮筋很快的拉出一个五角星?(学生动手)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不知道没有关系,只要你这一节课用心的学习,你自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口述目标,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1、三角形的外角和他的'内角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 三、学一学。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54页的内容,然后结合老师课件上的图形,把你学到的新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其他的学生可以补充。 (三角形的外角和他相邻的内角的关系简单,让学生自己完成) 四、猜一猜。 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三角形的外角和他相邻的内角的关系,那我们下面该研究什么问题? 五、动一动。 1、提出问题:∠A+∠C与∠AB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发言:(1)度量的方法(2)叠合法 3、小结:∠A+∠C=∠ABD 4、你能用语言表述这个结论吗?(让学生互相补充) 5、你选谁?∠ABD(  )∠A ∠ABD(  )∠C  (用>,<填空) 6、你能用语言表述这个结论吗? 7、师生共同小结:三角形的外角与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 六、小试身手 七、阅读填空(多媒体) 1、介绍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和? 2、学生通过阅读总结结论。 3、随堂练习。 八、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九、解决趣味数学。 十、拓展练习(课后作业) 用牛皮筋拉出其他的形状,并求出所有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的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分类

重心三角形

三角形重心

三角形魔方

三角形图形

三角形的外角和(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角形的外角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