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时间:2022-12-05 06:37:11 作者:化眼线的猫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眼线的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比如:

(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2)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

(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答: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风所缺乏的。这位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答: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

(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就其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汉乐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

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诗竹法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无论是吴歌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偶”谐“偶”,以“莲”谐“怜”之类。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如:“怜饮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诗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

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诗,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

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园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北朝民歌篇幅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

篇2: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和散体文截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骈文》,结合作品了解骈文的特征,并按照要求从教材所讲到的骈文中为下列特征找出例证。(注:请不要重复使用例句)

(1)骈文特点:

1、语言讲究对偶。

①两句相对的偶联:

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

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

②四句相对的长联:

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

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

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

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

2、四六句式,尤其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①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晨看旅雁,心赴江淮;

昏望牵牛,情驰扬越。

②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朝干悲而掩泣,夕万绪而回肠。

不自知其为生,不自知其为死。

③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

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

3、讲究平仄声律。四字句的二四字、六字句的二四六字或者三六字为节奏点。一句之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一联之内,节奏点平仄相反。

①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南都石黛,最发双蛾;

北地燕支,偏开两 。

②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惜内顾之缠绵,恨未命之微祥。

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余香。

③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

言异神位,戏阳台而无别。

4、讲究用典。

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骈俪之风的兴盛,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清人许梿说:“骈语至徐庚,五色相宜,人音迭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唐代之津梁。”(《六朝文絜》评《玉台新咏序》语)

二、选取王勃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苏轼散体文《石钟山记》中各百余字的一段,抄录于下,并对比阅读,仔细体会骈体文与散体文的区别。

骈体文《滕王阁序》

散体文《石钟山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某些清代学者(如阮元)从《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对偶句子,就认为那即是骈文了。他们是混淆了文体与句式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现当代研究者有时也没有区别清楚。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相当一批以散句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范仲俺《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李纲《议国是》,岳飞《五岳祠盟记》,皆当成骈文。这些作品,不但当代选家视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种骈文选本亦未见收录。于先生也许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对偶句子。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应该指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

篇3: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律诗是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上都有严密限定的一种诗体,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杜甫是诗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四章《格律诗》,并仔细研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完成下列任务。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请学习律诗的平仄规定,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

答: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

答: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二)除了严格的平仄要求外,律诗在押韵和对仗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1、押韵规则:

答: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

答: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二、青认真研读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所讲李白七古《将进酒》,完成下列任务。并从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比,进一步加深对七律格律要求的理解。

1、从原诗中节选八句抄录于下,并标出其平仄。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2、写出其韵字。

醒 名 谑酌

3、指明其中对仗的句子。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三、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篇4: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照中选取一家,以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

南唐后主李烃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的精神世界。因而每阅读一遍李煜的词,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宗教。

的确,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选取宗教题材,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终极关切。“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①因此,正是在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切上,在探讨生命的永恒与自由时,文学艺术与宗教找到了共伺点。对终极的关切,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内在和最本质的东西。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类精神四处漂泊流浪,无处依归;而终极价值的复归,则也标志着人类精神的回归。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

一、对自己灵魂的仟悔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仟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仟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仔细考察一下中国的古代文化,发现其中往往缺乏一种因灵魂的折磨而带来的情感的痛苦和悲剧意识。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学,往往被作为一种逃避现实人生的心灵避难所。中国古代的诗人是较早面对大自然的,其中那清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恬静悠远的自然风光,清江明月的宇宙之思,确实具有美感,常常令人留连忘返。然而,古代诗人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途之路堵塞或时代正临衰世,心中常常带着一番无可奈何的委屈,在面对大自然时,“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②,诗人们净化了自身的情感,也忘却了痛苦,可同样也失去了与社会抗争的勇气。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吟咏前贤,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但往往只是借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古来圣贤皆寂寞”③,圣贤寂寞,“我”也寂寞,于是心中的忧患与不满也得到了慰藉。

然而,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之中,我觉得李煜是一个例外。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用他深层的苦难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追究。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是李烃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 “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国柞绵长,代代兴旺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竞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

当然,李后主那深深的仟悔之情,不仅仅表现在对家园沦亡的悔恨之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是首感慨人生的凄婉之作。也包含了对世事人生的自责和反省;五更梦醒,帘外雨声漏漏,春意将尽,这是现实的凄然之景。然而“我”在这样凄婉的梦中,却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囚徒之身,依然去寻往日的快乐生活。至此,词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自责伤怀,并由自责伤怀引出对江山故国的感慨,那无限的江山啊,今生都已无法再见,就是那过去的一切也如那流水落花,一去不返。这种愤慨、反省、自责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无以囊括的悲哀。

李煜就是这样,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在展示自己苦难的同时,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层的反省,他没有掩饰什么,真诚地把自己心中的泪水、自责和那份深深的仟悔,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世人看。这与宗教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灵魂作深层的反省有何差异?而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除了李后主,还有谁能够真正去面

对自己的灵魂?

二、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烃,由于南唐的亡国,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为什么会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呢?这是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而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凤阁龙楼,那些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应该还在吧,但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了结。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

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

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名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是李烃的名作《乌夜啼》,虽然作于他被沦为囚徒之后,其中也包含了家国之恨,但是这其中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家国之恨,而是一种由对自己人生的反省、思索,继而扩大为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思索,一种对人生的寻根究底。词的开头便借“林花”、“春红”这两种美的事物,以此象征人生和自然的美好。而美无论是对于自然或对于人生,总是转瞬即逝的。因而词人深深地叹惋:“太匆匆”。然而不仅如此,美的悲哀不仅在于匆匆地逝去,更难堪的是,当生命十分美好的时候却倍受摧残。“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然界与人世间的无情摧残毁灭了多少美好的生命。然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世间,总是希求美的存在和永恒。“烟脂”这美好的颜色,无论是指代“林花”、“春红”,还是象征红颜、青春,尽管饱含着热泪,却依然不肯离去。“留人醉”是绝望之中的希望,是一种对美的深深的挽留。然而“几时重”又是当头一棒,给词人留下的仍然是深深的绝望。至此,词人才恍然大悟:生命原本短暂,而人生所追求并为之沉醉的美丽其实只是一种凄艳,就像那混合着泪水的烟脂一样,更何况这种凄美也是弹指即逝。而人生终究是痛苦的,那么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归依何在?在这痛苦的思索中,词人悲痛地喊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无可奈何的怅叹。

诸如此类的词还有“深院静,小庭空,继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栈!”这首(捣练子),虽然是围绕着人世间的离愁别绪来展开。院静庭空,寒风阵阵,砧声断续,月照帘栊。主人公置身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氛围中,独立小楼,长夜不寐,他究竟被一种怎样的情感所困扰?

由此可见,词人经过苦难的熏染,个人之愁已升华为人生之愁。那无奈的人生、悲惨的现实使他执着的个性备受拷打,却又愈益坚实。他在辗转反侧的挣扎中俯仰天地,纵观古今。那漫漫无际的哀愁和苦恨汇成了他精神上一道解不开的结,同时也成了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在萦绕着往事烟尘的苍凉凄婉的哀歌中,他的精神情结升华成普遍的情结,他的痛苦沉淀成人生的痛苦,他的忧伤转化成生命的忧伤,从而显示出对人生毁灭的挽歌式的情调,并形成了一种关注宇宙人生的普遍悲苦情怀。在李烃词中,时不时都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探索,为什么美好的生命总会受到无情的摧残毁灭而显得那样的短暂?他热烈渴求生命的永恒与存在,这一点与宗教追求人生的永恒也有着相同之处。

三、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与追求

为什么李烃的词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一位“满鬃清霜残雪思难任”的末代帝王形象?是一位如此孤独寂寞的精神流浪者?为什么充斥于李烃词中的是这样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究竟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重负?这还得从他做帝王开始说起。

李煜当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本是那个时代的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④因此,他花很多时间去填词弄曲,饮酒赋诗。他的才能和素质及其理想和目标都与帝王身份相去甚远。且生性率直,敏锐善感。但就是这样一位敏锐善感、率直耽溺的风流才子却偏偏被推上了乱世之时的君主宝座。当然,如果说李烃完全不想做皇帝也不符合历史,而且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理说帝位怎么也轮不到他。而他的长相也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天生一副帝王相。只“因他生有奇表,广额丰颊,风神洒落,故从小就遭其长兄文献太子弘冀的忌恨”。⑤于是,李烃为了避祸,便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只想邀游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与政事。但人生常常就是如此,渴望安宁与和谐,可安宁与和谐却往往被急风暴雨所打破;希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驰骋,可他偏偏却被推上了王位。在后主“23岁时,文献太子卒,他才徒封为吴王,并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于东宫,后因弘冀以下的四位兄长皆相继早亡,25岁时,嗣位于金陵”。

而等到他嗣承王位以后,本来也想振作一番,可是此时的`南唐已国微兵弱。“南唐在五代十国中本来是一个历史较久,领土较广,实力较厚的国家,无奈李烃之父中主李璟只好学能诗,天性儒儒,素昧威武,因而错过了大好时运。”⑦而李烃又生性软弱,没有治国安邦的政治素质、振作之举,终于无济于事。于是在强大宋室的威压之下,他深感不安,对未来充满了忧惧,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宋室纳贡称臣,屈求一份太平安宁的日子,然而这一份安宁最后也随着宋师的南渡而破灭了。

就这样,李烃从身为皇子遭人忌恨,到身为皇帝被人欺凌,他依然没有政治和人身的自由,甚至没有生存的安全感,伤恨、忧愁、无奈的情绪塞满了他的肺腑。而他那纤弱敏感的神经又使他比别人感受更快,体验也更深。常常是一叶落而悲秋,见飞花便伤春,寒砧阵阵催他失眠,垂柳依依引他相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因那离愁别恨的困扰,内忧外患的打击,国破家亡的痛楚,使他常悲盛筵不常,叹人生短暂。因此在这样沉重的人生重压下,他总是愁恨满怀却又无以排遣,他渴望得到欢乐,他渴望得到安宁。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个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酝,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两首《渔父词》,是李烃在遭受长兄弘冀的忌恨之时所写的。他在词中描绘了自己L1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他希望自己寄身渔樵,渴望过那种举酒垂钓、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倾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他又怎能不愁呢?可愁又何用?从皇子遭人忌恨到皇帝被人欺凌,再到囚徒充满恐惧,命运变幻无常,无法把握,谁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于是,词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他甚至颓唐地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

因而阅读李烃的词,我极为强烈地感觉到在那深深的悲愁后面,在那颗骚动不安的灵魂之下,李后主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希望在纷坛陆离、变化万端的短暂人生和冥冥的大自然之中,寻找到一块永恒的绿洲,以便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漂泊流浪的心灵有一个真正的归宿。是的,人需要归宿,需要一种寄托,因为这种寄托可以为人们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一切。而这个寄托,就是宗教,就是作为人的精神形态和生命依托的宗教。李烃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怀往事,感情在不断地挣扎;他也不断地反省人生,反省自己,心情矛盾抑塞。也正是由于他的仟悔和反省,以及对人生的彻底的追究,对自身存在的关注与自救,才使得他的词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也使得他在那深层的苦难中不断地拷打着自己的灵魂。尽管李后主的苦难有着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在他的苦难中却体现了人类为寻求灵魂而展开的上下求索,这种苦难是与作为生命形态和精神现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难,因而特别提出来加以论述。

篇5:合同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题:

1.要约邀请;要约

2.非格式条款;格式条款

3.要式合同;不要式合同

4.法院;仲裁机构

5.6个月;不定期租赁合同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CD 2.A 3.B 4.ABCD 5.A 6.BC 7.ABD 8.ABCD 9.ABD 10.AC

二.简答题

1.导致合同变更、撤销的事由有哪些?

答:

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②乘人之危订立合同

③因重大误解而订立合同

④因显失公平而订立合同

2.简述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

答:《合同法》第9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3.简述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特征P158

答:

1)提供财产的一方主体具有社会性(公用事业)和特定性(垄断企业),因而其提供的产品是公益性产品和垄断产品。

2)标的物不仅提供给经营者,还提供给社会的各个方面。

3)这类合同,本质上是一种财产买卖合同。

4)这类合同是持续性合同。

5)这类合同一般采用格式条款合同发生达成协议。

6)这类合同履行一般借助线路、管道进行,因而履行地点也不同一般。

三.案例分析

1. 1.李华与刘鑫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将一幢房屋卖与刘鑫。双方同时约定,一方违约定向对方支付购房35%的违约金。但在交房前李华又与吴军签订合同,将该房卖与吴军,并与吴军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 问题:

1、李华和刘鑫、吴军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

2、该房屋的所有权归谁?

3、刘鑫依据合同能采取什么措施? 答:

(1)李华与刘鑫只见到购房合同有效。李华和吴军之间的购房合同有效。

(2)该房屋的所有权属于吴军。因为房屋所有权的变更是以到房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为准。本案李华与吴军签订了合同,并与吴军办理的过户登记手续。

(3)刘鑫可以依据与李华之间的购房合同,追究李华的违约责任。根据《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释》规定,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如果刘鑫没有支付购房款,可以按照双方合同规定要求李华支付购房35%的违约金。

2.甲于10月30日表示将赠与乙8000元,乙当场表示接受,且已于11月5日实际支付支付乙2000元,同年12月1日,乙在与甲之子丙的一次纠纷中,将丙打成重伤。 问题:

(1)赠与合同是实践性合同还是诺成性合同?该合同何时生效?

(2)甲针对乙的行为可依据《合同法》采取什么措施?时效时多长?

(1)赠与合同是属于诺成性合同。根据《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赠予合同为诺成性合同。该合同10月30日生效。

(2)

A.甲针对乙的行为可依据《合同法》行使法定撤销权。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92条的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本案乙在与甲之子丙的一次纠纷中,将丙打成重伤。符合甲行使法定撤销权的条件。

B.时效为:1年。依据:《合同法》第192条第二款:“赠与人的撤销权,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合同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6: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篇7:计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判定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接受审计业务之前,后任审计职员可向前任审计人员了解审计重要性水平.

答案:错

理由:在接受审计业务之前,审计人员需对被审单位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评价审计风险及确定可审性。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经过审计人员认真了解有关情况而确定的,不是向前任审计人员了解的.

2.假如审计人员需要函证的应收账款无差异,则表明全部的应收账款余额正确

答案:错

理由:审计人员需要函证的应收帐款无差异,仅仅是表明抽取测试环节的可信性较高,但并不表示全部的应收帐款余额正确,审计人员还要对其进行实质性测试。

3.被审计单位保管应收票据的人不应该经办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对

理由:这符合单位不相容职责的分离,符合会计制度对会计岗位相互牵制的要求。

4.假如被审计单位首次接受审计,审计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期初余额进行审计,仔细审查各次固定资产的盘点记录是最佳的审计方法。

答案:错

理由:如果被审计单位首次接受审计,审计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期初余额进行审计,仔细审查各次固定资产的的盘点记录仅仅是是审计方法之一,并非最佳方法,必要时可参加盘点。此外,还需对其会计账务处理进行审计。仔细审计自开业起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中所有重要的借贷记录方法最佳。

5.审计人员在审查企业固定资产的计价正确性时,如被审计单位从关联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可不予查实。

答案:错.

理由:如果被审单位从关联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审计人员更应对其严格审查,看其是否在关联交易中有存在转移利润等作弊之处。从关联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时,审计人员必须查实防止被审计单位粉饰报表数字。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

1.在本章的案例一中,所列举的是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假设美林股份公司是诚信事务所的老客户,那么此次持续接受委托时,应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审计人员前期发现并关注的重要事项是否得到重视并解决,如好的做法是否得到保存和坚持下来,发现的主要题目是否得到纠正和解决;

被审单位的股权结构是否已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有的话,就应作为审计的重点环节; 被审单位的高级治理人员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有,应重点关注;

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与会计政策等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如果结论是肯定的,应予以特别注重。

2.在本章的案例二中,如是注册会计师在分析其财务指标时,发现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这意味着被审单位可能存在哪些情况?

答:如果被审单位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这意味着被审单位可能存在如下情况:业务发展波动产生好的结果。如企业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引进治理经验、或新设备等,引起生产本钱的大幅下降;企业加大了应收账款的回笼力度,使资本周转加快,引发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

是业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坏的结果。比如,企业的成本控制发生问题,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引起营业成本发生连环反应,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或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使企业的资金来源不足,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率波动较大。 或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经营环境发生变动; 年末销售额忽然增减; 顾客总体发生变动; 产品结构发生变动; 信用政策或其运用发生变化; 销售收入的总体发生变动;

第二章

1. 在销售循环中为何要关注关联方交易?与此有关的舞弊方式有哪些?如何发现和防止?

答:由于在关联方交易下,关联企业之间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可能存在相互转移收入和用度,操纵关联方交易价格,内部资产转让,费用承担不符合配比原则,相互融通资金费用分担不公道等问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联方交易过程中,不能将关联交易等同于一般交易进行测试,否则极可能落入被审单位设计的陷阱。与此有关的舞弊方式有:

(一)与无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发生的重大交易;

(二)价格、利率、租金及付款等条件异常的交易;

(三)与特定顾客或供给商发生的大额交易;

(四)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

(五)易货交易;

(六)明显缺乏贸易理由的交易;

(七)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发生的重大交易; (八)处理方式异常的交易。 发现的途径:

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

(二)询问管理当局有关重大交易的授权情况;

(三)审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

(四)了解被审计单位与其主要顾客、供给商和债权人、债务人的交易性质与范围;

(五)了解是否存在已经发生但未进行会计处理的交易;

(六)查阅会计记录中数额较大的、异常的及不常常发生的交易或余额,尤其是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确认的交易;

(七)审阅有关存款、借款的询证函,检查是否存在担保关系。 对审计人员来讲,关联交易只能是被发现,而无法防止其发生。

2.若本案例中对坏账预备的转销抽查时,该公司有一笔转销分录为:

借:坏账预备 150000 银行存款 100000

贷:应收账款 -----光明团体 250000 该笔应收账款的账龄为3年整,问对该项业务进行这种处理后,可能会有哪些后果?答:首先,对本案例所述应收账款不能一次转销,应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公司内部会计核算控制不严,就可能发生有关人员贪污、挪用收回款项的情形

[计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8: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

篇9: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篇10: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问答题:

1. 证据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分为两大类:诉讼证据规则和非诉讼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都要由法律以一定方式明确规定,我国证据规则的内容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检有关证据的司法解释中。

(2)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能力。证据和证据力、证明力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证据是有关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所谓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所谓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研究证据学,其核心就是要紧紧抓住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这两个关键内容,学懂弄通后,案件的事实就迎刃而解了。

(3)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证据的内容是证据本身内在具有的证明能力,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关联性;证据的形式是证据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现方式和正当的获取手段。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4)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证据学理论是于证据有关的司法和执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司法证明和“准司法证明”的智慧结晶。人类的文化传统背景对证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也是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5)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证据制度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证据的获得能力、侦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都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东西,是历史的产物。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进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证据制度又是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诉讼制度相适应的。

(6)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及证据理论。古今中外的司法、执法人员在证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证据法学应当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这些证明活动的规律,并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司法和执法等活动中的证明实践。证据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是证据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还是发展证据学的基本动力。

2. 如何评价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答:要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作出正确的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全面的分析。自由心证制度取代封建时期的法定证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否定了法定证据制度的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抛弃了法定证据制度中的封建特权,废除了刑讯逼供的证明方法,确定了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担任的原则,使被告人获导了辩护权。自由心证制度还实行双方当事人对等辩护的原则,能使法官根据当事人双方的举证辩论,形成其内心确信,然后对案件作出裁判。这是历史上构进步,对诉讼制度是一个重大的革新,它推动了诉讼制度的民主化进程。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使法官摆脱了法定证据制度那些繁琐规则的束缚,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良心对证据和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自由判断,从而为查明案情和正确处理案件提供了可能性。它推动了证据科学的发展和证据理论的进步,自由心证制度是确认有审判权者即有真理的原则,它为法官利用司法活动灵活地为政治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是自由心证制度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在评价证据价值上及其价值的选择上,给法官和陪审团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理论上,对法官依良心、理性“自由”地判断证据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8条规定:“证据的证明力由审判官自由判断。”但紧接着第319条又规定,当被告人的自白成为对他不利的唯一证据时,法官不得将其作为有罪的根据。上述这些法律上或理论上对法官自由判断权的限制,都体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际经验,从而使自由心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 物证证明力的特点是什么?

答:物证同其他证据种类相比,更直观,更容易把握;同言词证据相比,它更客观、真实性更大。言词证据的运用一般要靠实物证据来检验,言词证据同实物证据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证明作用,物证则可以不依赖于言词证据而存在。

物证的证明力按照物证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两种情况说明:一种情况是,凡有一定固定形状的证物,是以其外部特征,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的。所谓外部特征,是指本证物的外部形态、规格、大小、结构。商标、图案。出厂日期等特殊的标志。另一种情况是,凡没有一定的固定形状的证物,是以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殊属性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例如:各种毒杀案件中所使用的毒品、毒气,就是通过技术鉴定所作的鉴定结论,而确定的属性的同一性,来认定案件事实。

4. 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对证人的询问应由指定的办案人员进行。为了保证证言的客观性,询问证人时不能少于两名办案人员。

(2)询问证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拟订询问提纲,认真分析案件,尤其是对询问的重点要明确,还要对证人与本案和本案当事人的关系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3)询问证人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最好到证人所在的单位或在本人住所进行。询问时必须出示询问的证明文件;必要时,可通知证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

(4)询问证人必须个别进行,不许采用讨论会、座谈会的形式启发诱导进行询问。

(5)询问时,应当告知证人如实提供证据,实事求是作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有意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

(6)询问时,还要查明证人的身份及基本情况,以及证人与本案的关系,不得启发、诱导、指名问证,要让其全面、客观地叙述他所了解的案件情况,然后,再根据询问提纲要解决的问题,向证人提问。

(7)询问证人要制作询问笔录,并交给证人核对或向他宣读,允许补充、修正。在承认无误后,由证人在笔录上签名或捺手印。

(8)询问未成年证人时,要有他父母或监护人在场,要选择他们习惯的场所。询问的方式也要适应未成年人的特点,尽量消除他们不必要的顾虑。询问聋、哑的证人,应当有懂得聋哑手势的翻译,并且将这种情况记入笔录。

5.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和运用规则有哪些内容?

答: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2)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3)孤证不能定案。即只有一个直接证据,而没有间接证据印证的情况下,不能据以认定案件事实。

(4)直接证据必须得到间接证据的印证,才能认定案件事实。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1)必须审查每个间接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2)必须审查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的内在联系,防止把那些与案件毫无关系的材料,当作间接证据加以收集和使用。

(3)必须审查各间接证据之间是否互相衔接,互相协调一致,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锁链。

(4)所有的间接证据结合起来,对案件只能作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必须具有肯定性和真实性,并且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6. 如何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

答: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反映在真与假的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办案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审查、判断。

(1)按照证人证言形成的三个阶段即感受、记忆、陈述三个阶段,判断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即使一个如实提供证言的人,其陈述的内容也有不符合客观真实的可能,这主要是因为,证言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感知、记忆和陈述的过程。

(2)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如果证人证言与案件事实本身无关联,即使在内容上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无证据价值。

(3)审查、判断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利害关系,以确定其倾向性,判断其真实程度。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低于其他证人证言。

(4)审查认定证人的品格、操行对其证言是否产生影响。总体而言,凡是品格、操行一贯优良的证人,其证言则具有更大的真实、可靠性;反之

篇11: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论述题

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轨迹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与著作,请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代 表人物的重要教育思想。

(1)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 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及了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 一部教育专著。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丰富的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 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代表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伦理学》。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智慧是“产婆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证明了教育的 作用, 把培育和养育健康智慧的人作为国家的大事来抓, 系统地提出了国家统一掌管和整体 实施的教育大纲;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按照人的年龄对人的教育阶段进行了系统分期, 首次依 据人的发展阶段系统论述了人的和谐发展理论。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哲学家 培根于 1623 年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 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 科地位。代表有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等。夸美纽斯“泛智”理论 提出具有强烈民主性的普及教育的计划及单轨的学校体系,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教学的基本 原则,是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赫尔巴特依据实践哲学说明教育目的,依据心 理学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论述了“管理”、“教学”、“训育”三个核心概念及其理论 体系,系统论述了教学材料、教学方式、教学过程。

(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20 世纪 初,形成世界性科学化教育学研究运动。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拉伊与《实验教育学》 及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科学论证里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任 务及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等理论,深刻论述了教育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人的全面 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综合技术教育等教育问题;拉伊在对实验教育学的观察、统 计、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基础

2、你对教材中关于教育政治功能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维系社会政治稳定:自古以来,任何国家或政权都无一例外以教育作为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即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和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⑵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弘扬优良道德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⑶培养社会政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教育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⑷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在现代社会,教育发挥着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及文化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进而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也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全体国民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错。

2、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错。

3、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对。 (或错。 )

4、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错。

5、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错。

6、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个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中, 属于形式运算阶段。错。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12:商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C C C

D C 6-10 B C C B A

二、多项选择

1 ABD 2 ABC 3 ABC 4 ABD 5 BCD 6 ABCD 7 ABC 8 ABC 9 ABC 10 ABC

三、名词解释

1.证券期权交易:是指证券交易当事人为获得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利益,约定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指定证券,或者放弃买进或卖出指定证券的交易。

2.合伙企业分支机构:是指合伙企业在自身营业场所以外设立的,以合伙企业的财产从事本企业核定经营范围内的业务活动的,从属于合伙企业的经营机构。

3.公司债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依照证券法等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发行的,具有固定面值、偿还期限和利率,承诺期限届满时无条件偿付本金和利息给持券人的一种有价证券,对发行人而言公司债券是融资工具,对购买人而言是投资工具。

4.保险违约责任: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和保险人因自己的过错致使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保险合同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财产方面的责任。

四、问答题

什么是票据抗辩?票据抗辩与民法上抗辩的区别是什么?

答:票据债务人对于票据债权人提出的请求,提出某种合法的事由而予以拒绝,称为票据抗辩。

票据抗辩与民法上抗辩的区别:

①是否包括否认请求人的权利在内。民法上的抗辩权仅是对相对人请求权的行使予以对抗,并非彻底否认请求权的存在,例如时效消灭抗辩权;而票据抗辩不仅是对票据债权人请求权的以抗,而且包括了根本否认请求人享有票据权利的抗辩,如票据绝对应记载事项欠缺而绝对无效的抗辩。

②是否可以延续抗辩。民法―亡的抗辩具有延续性,即使债权转让,债务人对原债权人

的抗辩对新债权人仍然有效,并随债本身而始终存在;而票据抗辩因票据为流通证券且为无因证券,故不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创造了在流通中保障票据债务履行性的票据抗辩限制原理。

五、案例题

1、法院落应当支持久周某的主张。丙公司临时股东会议的召集程序违法,根据《公司法》规定,周某有权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的决议。

2、A有限责任公司拥有160万表决权,B有限责任公司拥有80万表决权,常云冠拥有40万表决权,不夜城股份有限公司没有表决权。

3、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公司法》规定,德毅章持有3%以上的股份,有权在股东大会召开前10日内提出议案,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之日2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且将该议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4、不合法之处有:

(1)、不夜城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只有5名董事之日起2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而不是3个月。

(2)、临时会议应当在30日之前公告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审议事项,而非15日

5、有权。《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为奖励本会司职工回购自己的股份。

不妥之处有:

(1)、不能以税前利润收购本公司股份,应用税后利润。

(2)、回购股份后应当在1年之内转让给职工或作其他处理

2012商法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一、单项选择

1-5 C A A D C 6-10 B B B B B

六、多项选择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 5 ABCD 6 AD 7 ABCD 8 ABCD 9 ABC 10 ABCD 三、名词解释 1.再保险:保险公司将其所承担的保险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份分散其他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

2.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3.告知义务:指在保险合同订立时,投保人应将与保险标的有关的重要情况,如实向保险公司陈述、申报或声明的义务。

4.合伙企业分支机构:是指合伙企业在自身营业场所以外设立的,以合伙企业的财产从事本企业核定经营范围内的业务活动的,从属于合伙企业的经营机构。 四、问答题

企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3条的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三)普通破产债权。

破产财产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商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合同法形成性考核册

市场营销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管理会计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教学计划

诗歌散文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如何实现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论文

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代诗歌散文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