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时间:2022-12-05 06:59:29 作者:小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摘要:据有关消息,我国就加入世界经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中国的入关就意味着市场的开放,贸易的自由化,将对新世纪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中与贸易直接相关的流通领域将首当其冲,而流通的变革直接导致流通城市空间发生变化。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状况如何?入关以后我国的城市流通空间将面临何种挑战?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提出适应于未来发展的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城市流通空间规划领域面临或即将面临以上问题,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流通 空间 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流通空间发展的现状

从1978年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9.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了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的全面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增长与生产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稳步提高,20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978年的4.2倍。在消费结构方面,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2.5%(城镇)和57.8%(农村)下降到的41.9%(城镇)和52.6%(农村)。[1] 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更多地指向工业品,这样,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经实现了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把我国带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和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为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是1978年的6.0倍,而货物周转量1999年是1978年的4.1倍。[1]

伴随者流通业的发展,我国形成了流通空间开发的热潮。据统计,我国对流通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业和对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4%增长到1999年的29.8%。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使流通空间得以迅速扩展:1999年末全国消费品市场数达到88576个,其中城市市场达到24983个,农村市场达到63593个,[1] 成交额达亿元的市场在初已经达到3084个。在交通运输方面,1999年末,我国运输总里程已达350多万公里,公路里程达13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三;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2] 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大大的提高,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增开了一批航线,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初步建立起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运输网络。在仓储方面,我国现有仓库面积约3亿平方米。一些主要大中城市新建了现代化的作业仓库,从过去单一的存储服务逐步转变为综合性的服务,重视运输、装卸、信息等方面的协调,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正在形成,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 ⒄梗?缱由涛褚丫?晌?碌目?⑷鹊悖?粤魍?占渥陨矸⒄褂植??卮蟮挠跋臁A魍?占涞娜?婵?⑽?魍ㄒ档慕?徊椒⒄沟於?肆己玫幕? ?/P>

二、我国城市流通空间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流通空间发展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入关以后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面临国外先进流通模式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商流领域、物流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等诸多方面。

(一)来自商流空间领域的挑战

商流空间是流通空间的主体,包括批发空间和零售空间。其中批发空间由各类批发市场、批发机构所在的各类办公空间等组成,零售空间更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包括百货商店、专业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商店、购物中心等各具特色的空间。我国零售业自1992年7月对外开放以来,实际营业的外资零售商场已达数百家之多。1999年6月,我国又在京、津、沪、渝等地开放批发业,可以预想,外资商业企业介入我国商流空间的开发和运营将加快步伐,将使我国商流空间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1.来自商流空间规模的挑战

商流空间的规模历来是流通业竞争力的体现,我国目前城市商流空间的规模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商流空间规模整体小而分散,小型的杂货店仍是我国不少城市占主体的流通空间。在全国数百万商业企业中,小企业占98%,缺乏具有国际水平、可以立足世界市场的大型流通企业。以零售业为例,1993年美国前5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4910亿美元,占全国零售总额的21.34%,而中国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1995年销售总额为499亿元,仅占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45%。发达国家已经孕育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如在世界商业企业100强中,美国占了40家,日本有13家,英国有11家,而中国没有挤入。[3] 商流空间规模的扩大可以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节约投资、降低流通费用,目前欧美的商业集团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经营面积都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经营商品种类更为丰富,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性。如德国麦德龙集团为世界第二大商业集团,销售额达500多亿美元,主要采用仓储式连锁超市,在国内有53家,在国外有十多家,每家经营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经营1.7万多种商品,以低廉的成本和满足消费者一次购足的需要而赢得不可比拟的价格优势。在上海开设锦江麦德龙超市,每家分店达1500 0平方米左右,年销售收入达8-10亿元。近一、二年国外企业投资首选目标是大型超市,可以预见,中国入关后,这些企业对我国的流通业将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2.来自商流空间组织的挑战

通过有效组织,形成一体化的商流空间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型式是连锁,即其内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形成规模庞大的商业集团,从而使得分散商流空间也呈现整体的状态。连锁可以有效组织其所属的流通空间,形成面上的规模效应并使其合理分布,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如日本大荣公司1995年营业额达250亿美元,占亚洲第一,在国内拥有1200家大型超市,6700多家便利店、220多家大型百货商店和7个大型配送中心。中国的连锁经营也有长足发展,到1999年,连锁企业已发展到1800家,连锁店铺数已达到26000个,连锁经营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但仅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8%。[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连锁早已超越国界,这种在世界层面上的更为广泛的跨国连锁经营将对我国刚刚起步的连锁商业产生强劲的冲击。

3.来自商流空间效益的挑战

商流空间的效益是衡量其竞争力的指标

之一,每一种新型的商流空间型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和消费的前提下,为了追求最大的商流空间效益而产生的.。近100年来,美国几乎每就有一种新型的零售商店产生和兴起,[4] 各种新兴零售空间形式从产生到成熟的周期因形成年代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而递减,即愈是近期形成者其成熟周期愈短,这种状况与生产和消费的多元化息息相关。我国自90年代以来,也导入了国际上新型的商流空间型式,如在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历了两次冲击,第一次是连锁超市对杂货店的冲击,第二次是大卖场对百货店、连锁超市的冲击。但这种变革仅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还没有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大多数商流空间在生产和消费变化的状况下仍采用传统的型式,如零售商业中占主体的是杂货店和传统的百货商店,百货业已经感到举步维艰,我国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下降,1999年为12.9%,2000年下降到1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这导致我国商流空间的效率低于发达国家,世界上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15%,而我国仅为8.3%,[5]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商流空间效益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流空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多元化的商流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二)来自物流空间领域的挑战

物流空间是城市商流空间的后勤空间,包括货运空间和物流节点空间,其空间的功能包括运输、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等诸多方面。现代物流的概念虽然早在20世纪中期已经形成,但是近几年才全面引入我国,近一两年来形成了物流空间研究和物流设施建设的高潮,这一方面是生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许多城市和地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采取的策略。

1.来自现代物流空间的挑战

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有关统计表明,在美国,产品的制造成本己不足总成本的10%;产品的加工时间只占总时间的5%;而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作业占95%的时间,这说明了“第三利润源泉”挖掘空间的巨大。著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而我国占主体的传统的储运空间效率较低,仓库的年吞吐仅为3-4次,在货运方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货运周转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根据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把交通运输、仓储、代理和批发等行业的成本费用之和与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大约占比重为15.47%。如果考虑其他相关流通环节的费用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损失,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 6] 传统储运空间和现代物流空间的差距可见? 话摺?/P>

2.来自专业物流空间的挑战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身的储运设施完成。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专业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 这种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模式直接导致了这些流通空间利用效率的降低。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物流往往借助于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其功能就是为这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这种物流就被称为“第三方物流”,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欧洲约为76%,美国约为58%。1994年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为150亿美元,19为250亿美元。[7]近期又出现第四方物流,是当前最前沿物流供应商,提供从运输到仓储再到售后服务的全套综合性服务,利用他们的技术将各分离的供应链单元集成起来,如TNT、HAYS和UPS等物流企业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使得商品流通线路有了极大的改变,由以往经由制造、批发、仓储、零售商店和消费者各点之间的多层复杂线路,简化为由制造,经由专业化的物流空间而至各零售商店或消费者的流通模式。另一方面,专业? ?牧魍?占涞慕ㄉ瓒哉?錾缁岫?裕?捎诒苊饬诵矶嘀馗唇ㄉ瑁?扔呕?试磁渲茫?执蟠蠼谠忌缁岢杀尽2⑹构こе还苌???痰曛还芟?郏?ü?缁岱止な沟蒙??摺⒕??呔?梢宰ㄗ⒂谔岣卟?泛头?竦闹柿浚??佑?舷?颜叩目谖丁?/P>

3.来自物流空间网络的挑战

近年来,国际上著名的物流公司采取合资或独资形式,开始在国内开展物流业务,如美国的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投递公司,澳大利亚的TNT和英国的卓越等公司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建立物流机构和货运网络。由于这些公司在物流空间网络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大多与大型跨国公司有传统的业务联系,并把国内网络纳入其全世界网络的组成部分,在物流经营效率方面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随着我国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些物流空间网络向我国的扩展将进一步加剧,在更大范围参与竞争。

(三)来自电子商务领域的挑战

世界经济已由工业经济逐步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转变,电子商务逐步成为近期发展的热点,在商流领域和物流领域引入电子商务,可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迅速提高其运作效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流领域电子商务的挑战

商流领域与消费者最为直接的是在购物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如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但是,更主要的是在生产空间、批发和零售等商流空间和物流空间之间导入联机(Online)系统,使有关订货、接受订货、付款、要求付款等与流通活动有关的数据交换实现联机化和电子化。在零售空间推广应用电子收款机、销售点信息系统POS(Point of Sales)、商店信息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等,以便在进行销售的时间与地点收集每一种商品(单品)的信息并加以储存、加工和分析,以利于提高商品管理、库存管理乃至顾客管理等经营活动的效率。并在销售点信息子系统和电子订货子系统(EOS)日益普及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使得流通过程网络化,将各种销售点信息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的终端逐步通过Intranet、Internet网络技术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消费者和生产方之间形成了完备的联系网络,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可迅速反馈到生产方以组织生产,即形成所谓的“及时生产制”,同时,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库存得以减少,资源得到了节约,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

2.物流领域电子商务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进展,特别是POS、EOS等的普及,物流节点空间内的库存的品种和数量将逐步趋于明确,而自动装卸机械、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堆垛机和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的采用使得物流节点空间的效率成倍提高,这样满足一定时期商品流通的库存需求降低。从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的库存投资的波动比五六十年代有了明显的缩小,库存率也趋于下降。在货运方面,通过建立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适时监控、适时货物跟踪和适时调度;并将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和数据库技术融合在一起,可对客户位置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信息管理。据统计,我国的空车返程率在80%左右,每年造成的浪费在370亿元左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绩被低效率的货运所淹没。在差不多十几年前,美国公路的空驶率在20%左右,后来降到了10%以内,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应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对车辆进行有效调度。[8]

三、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流通空间与发达国家的城市流通空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将使我国面临这些高效率的流通空间的挑战和竞争。同时,也可以看到,伴随着生产和消费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流通空间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并对未来的城市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未雨绸缪,这就需要在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层面上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促进城市流通空间的合理发展。

(一)合理确定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

规模的确定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基础,如前所述,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与发达国家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单体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竞争力,流通空间规模的扩大是当务之急。在商流空间方面,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和多功能综合体等大规模的商流空间是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物流空间方面,大规模流通中心的开发和货物包装形态的大型化、集装箱化和托盘化,将促进物流的大量化,提高流通效率。而物流的大量化,又促进了大规模流通中心的开发。我国已开始着手大规模物流中心的开发,如深圳市开发建设的平湖物流基地首期规模达到2.6平方公里,在其中发展国内区域物流,在另外1.8平方公里范围内则发展国际物流。[ 9] 除深圳外,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在积极地研究和制定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这样,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面临大规模流通中心建设的高潮。当然,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需要与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二)注重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研究

布局的合理化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核心,城市流通空间分布的失衡必然造成空间资源在某些地区的浪费和在某些地区的不足。围绕这一问题,国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对于商流空间中的零售空间的布局研究中运用雷利零售引力模式、赫夫的购物者吸引力定律、汉森的可达性模型等模式分析购物出行的分布和各级零售空间的影响范围,[10] 运用引力模式分析购物出行的分布,运用零售空间饱和度指数分析各级零售商业区各类零售空间发展的合理性等,这些分析研究为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创造了条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国不少城市也运用了这些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如在商流空间规划领域,上海规定大型综合超市不得进入内环线以内,以免影响市中心区的商业繁荣,其主要布点在城郊结合部大型居住区,一般按相距3公里,人口按15-20万人配置一个大型综合超市。[3] 在物流领域,深圳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产业布局中,初步确定了八个物流园区,这样便可形成集中经营、降低成本的效果,避免在物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重复建设带来的损失。虽然,人口、距离和分布的均匀性是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因素还有许多,如当地的地理区位、风俗习惯、发展基础、交通状况等? 疃喾矫?城市流通空间的规划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三)培育富有综合效益的新型城市流通空间

连锁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商流空间正在逐步引入我国,我国的传统仓储空间也在向现代物流节点空间转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由城市流通空间的综合效益所决定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效率高的空间、服务完善的空间、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将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流通空间的发展和流通业发展之间线性关系被打破,单位流通空间将可容纳更大数量的流通并将产生更高的综合效益。在这种状况下,城市流通空间的实力,乃至城市空间的整体实力将得以迅速提升,城市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这正是每个城市所追求的目标。

(四)促进城市流通空间的公共化

城市流通空间的公共化就是需要打破目前各个企业自我包办流通过程的状况,如在物流领域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第三、第四方物流等社会化物流体系,通过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节点等不同公共流通空间的合理配置,为生产方、销售方和消费者服务。城市流通空间公共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流通空间的建设,如大型流通中心和各级配送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现状,可以把原有属于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流通空间合理组织起来,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加强空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化、组织化的流通空间发展格局。

(五)加速城市流通空间信息化的发展

流通空间的信息化将流通的空间概念转化为时间概念,减少了硬件设施的投入,降低了成本,大大缩短流通的时间,更有利于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可把消费者的信息通过信息化的流通空间传送至生产方,有利于其面对市场及时调整生产发展战略。在1999年世界经贸组织西雅图会议上,中心议题之一是电子商务,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我国虽然在电子商务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信息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这无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借助于这一优势,需要扩大流通空间信息手段的运用,我国不少城市在这一方面都有计划,上海已经提出在十五期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5年内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从5亿元猛增至2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10%左右。[11]

(六)探索城市流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一体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方、流通方通过连锁、协作等方式,形成对客户联贯式的服务。在流通领域,这种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形成了对客户的供应链,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和控制,可以实现流通空间的合理化和空间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并形成规模效益。但是这种规模效益的取得并不需要空间的积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种供应链将越来越复杂,供应链中的某个缺陷和瓶颈将会导致整体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如现在电子购物过程中物流是一大瓶颈

,从而阻碍了其整体的快速发展。其二,流通设施和流通货物的标准化也是城市流通空间一体化的重要方面,这样可以在整体上采取集装箱化、托盘化、包装尺寸的标准化、运载工具标准化和物流空间的统一化等措施,这将使得货物储运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流通的标准化使得市际货运能运用联合运输、相接运输等过程一体化的运输方式,在城市内部货运方面能运用共同配送、计划配送、混载配送等一体化的配送方式以及共同使用物流节点空间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和建设的思路已经打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和未来,每个城市流通空间均是世界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的组成部分。针对这一状况,城市规划一是需要促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需要促进我国城市流通网络与世界流通网络的接轨,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以上所涉及的问题之外,还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国统计年鉴 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9月。

2.王英佳,“道路交通发展对物流的影响”, www. 56net. com, 2000年10月21日。

3.蔡鸿生,“WTO 与商业改革”,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年12月。

4.谢朝斌,“工业化过程与现代商品流通”,东方出版社, 1995年1月。

5.“百货业举步维艰”,中国信息报,204月9日。

6.“现代物流:企业增效的必然趋势”,www.56net.com, 2001年2月6日。

7.“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对策”,www.56net.com, 2001年5月10日。

8.王耀,“‘天眼’下的物流”, 现代物流周刊,2001年2月1日。

9.高文杰,“‘物流基地’趋论”, www.lnet.com.cn。

10.Barry Berman & Joel R. Evans “Retail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1.“上海商业的第三次飞跃”, 解放日报,2001年6月14日。

篇2:城市空间规划和优化管理心得体会

一、民政局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民政局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职责主要是地名规划与管理。城市地名规划应该集城镇建设、改造、发展为一体,与城镇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修改,成为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名规划编制重点在于城市道路的地名规划。城市道路的名称,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的永久性载体,体现了一个地

没有设置标准地名牌,而由住建或交通部门设置建设,他们在建设中按自己规划的道路名称或原有名称设置道路标志牌,如:“德秀大道”设成“兴华北路”;“爱民路”设成“府前路”;“梦笔山路”交通指示牌错设为“梦笔路”;“水北街镇”交通指示牌错设为“水北镇”等。二是道路标志牌设置不标准。东西走向(包括东西斜向)道路标志牌设置标准为蓝底、白字,南北走向(包括南北斜向)道路标志牌设置标准为绿底、白字,正大路、兴华路南北走向的路牌应是绿底白字就设成了蓝底,造成城市道路标志牌设置不标准、不规范。以上这些不规范设置影响了我县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味,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从8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标准-地名标志》相关规定。

(三)房地产开发小区地名存在问题整改执行难。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住宅小区命名到民政局按标准地名名称备案,实际宣传又使用自己的不规范名称。如,在我局备案标准名称“中鸿嘉园”小区现对外叫“中央首府”,备案标准名称为“闽樾观邸”现对外叫“闽樾府”,备案标准名称为“铂悦花园”现对外叫铂悦府等。根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从5月8起执行的《人文地理实体地名通名使用规范》有关规定,小区名称不能使用“国”、“府”、“州”、“市”、“区”、“县”、“镇”、“乡”等历史或现今行政区域地名通名作通名。我局发现以上情况后多次与上述房地产开发商交涉,并发了整改通知书,责令其

限期整改,但至今房地产开发商依就我行我素不进行整改,我局执行难。

篇3:城市空间规划和优化管理心得体会

近期,我参加了省、市两级组织的国土空间规划培训班学习,期间,我深刻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培训班上专家学者的授课,通过聆听其他地方从事国土空间规划负责同志的发言,本人深有感触,要尽快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要划定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工作,我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是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体现人民性,要把好为民服务这个“总开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什么标语口号,而应该真正践行在我们的日常规划理念中,切实让广大居民在城市中“诗意地栖息”。早在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曾通过一部“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说:“对于从事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我认为从本质上讲,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生活、游息与出行交通等活动的正常进行,人的需要和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开展之前应首先考虑的。所以,针对广大城镇而言,规划不是越宏大越好,而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点”,量体裁衣,从具体建筑物的空间布局、道路、绿化、给排水、公厕、垃圾处理点等公共设施的安排、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场所的配置等方面统筹规划,精细设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下笔,“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使制定的规划精细合理,真正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体现规划的人民性。

篇4: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定义有哪些?

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很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

篇5: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

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

综观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规划现状可以发现 ,规划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住房和交通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互动关系 ,对于二者的协调规划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 ,许多城市的规划部门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的综合研究 ,并考虑引进交通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分析模型。另外 ,在交通规划中 ,形式上也更加强调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 ,关注轨道交通沿线以及公交枢纽周边的土地利用配套规划。

尽管如此 ,住房和交通空间规划的相互整合还不充分。现有的规划模式多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导 ,交通规划处于被动“配套”的地位 ,即在给定的静态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推导交通流量 ,求解最优规划方案 ,反映出规划师包办一切的传统规划思维模式。但是,对于交通规划影响土地利用模式的反向作用缺乏预测和循环校核,忽视了人们在市场条件下可能做出的反应。所以,交通与土地利用错配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 住房和交通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

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框架

居民住房的空间位置 (居住 )和工作机会的空间位置 (就业 )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 ,而城市交通系统则是联系居住和就业的纽带。可以说 ,住房和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内生变量。

在传统的单中心城市空间模型中 ,居住区位的选择被视为居民对交通成本和住房花费之间的权衡。人们愿意为住房支付的价格是在满足一定效用的前提下 ,自身收入减去交通费用及其他物品消费的剩余。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对城市空间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2 .居住与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居住空间分布与交通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可以在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体系互动关系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 。一方面 ,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人们居住、就业以及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城市机会的空间位置 ,决定了交通需求 ,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城市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模式 (包括居住区位选址 )产生影响。

(1) 居住空间分布影响交通需求

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土地价格、利用强度等 ,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而作为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空间的分布模式对交通需求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居住和就业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城市居民上下班的通勤需求;而居住和各种城市机会的相对位置则决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非通勤交通需求。而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 ,居住与就业模式的变革带来了交通通勤需求的变化。

(2) 交通可达性对居住用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城市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可以通过可达性在土地价格 (或住房价格 )中的资本化程度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投入运行 ,我国学者对于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也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离轨道交通站点距离越近,住宅项目容积率越高 ,房价越高。

3 .住房与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社会效应

(1)住房和交通成本对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 ,关于住房可支付性的定义和研究仅关注住房成本 (租金或价格 )和收入之间的比率关系 (是否超过 30% ) ,而忽略了交通成本。但是据统计 ,在美国 ,住房和交通成本已经成为家庭日常生活最大的两项开支 ,平均而言,其花费达到家庭收入的58% ,其中住房占 28% ,交通占 30%。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直接相关 ,二者都是影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即住房可支付性 )的重要因素。

(2)住房和交通相互作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居住和就业不匹配的现象 ,使城市居民对小汽车出行方式的依赖性增强。据统计 ,至 末 ,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5697万辆 ,比上年末增长 14 . 3% ,其中私人轿 车 保 有 量 达 到 1522 万 辆 , 比 上 年 增 长3215%。在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的.同时 ,汽车尾气污染如影随形。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的监测结果也显示 ,全国只有 37 . 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而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其他有害固体颗粒 ,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

二 住房和交通相协调的城市空间规划目标:

人口、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使得住房问题和交通问题间的耦合性日渐突出。城市有效率、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呼唤着从统一的角度思考住房和交通问题 ,实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 .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

交通问题是影响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个人层面上 ,长通勤距离、拥挤的交通状况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增加了交通成本。从城市层面上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经济有效运行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交通拥堵造成的代价惊人 ,它增加了商业成本 ,导致生产率下降 ,收入下降 ,减缓城市经济增长。

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需要交通和住房的共同作用。交通规划方面 ,需要实施合理的设计以及交通组织。应该改进现有的城市路网系统 ,完善节点 ,提高路网间的通达性 ,并通过优化的交通工程学设计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住房规划方面 ,需要避免居住与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过度分离。鼓励就业和居住相匹配的城市空间规划方案 ,在大型居住区周边配备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 ,使居民有机会在居住地附近找工作、上学、购物或进行其他娱乐休闲活动 ,避免单纯的“ 卧城 ” 现象 ,从而缓解由“向心”、“离心”式的单向交通压力所导致的交通拥堵。

2 .改善社会公平

在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上 ,住房与交通相互整合的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规划方面 ,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倡导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避免一味偏向于公路建设的规划思路。同时 ,对中低收入者提供不同途径的交通补贴的公交降,促进交通的纵向公平。住房政策方面 ,需要将交通成本负担考虑在内,全面地考察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对于可支付性住房的选址 ,应该充分考虑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选择和通勤特征 ,选择可达性好的区位。

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缓解汽车尾气污染 ,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 ,更需要住房和交通空间规划的相互协调。居住空间分布决定着交通需求 ,而交通方式的选择以及交通拥堵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一般而言 ,一个城市中汽车尾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与私人交通所占比重成正比 ,与公共交通发达程度成反比。因此 ,住房建设规划应该考虑居住区位对通勤模式的影响 ,尽量避免职住分离,减少通勤距离。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节能环保的大容量公共交通 ,尤其应该注重为大型居住区、就业中心配套公共交通服务设施 ,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 ,从而避免过分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方式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目标。

结束语:

因此 ,为了实现城市的理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深刻认识到住房和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实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篇6: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论文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论文

1、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立体化再开发: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集约度,消除人车混行拥挤现象,城市交通变得通畅,人居空间变得开阔,地面环境绿化变得优美宜人。

3、城市空间: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4、城市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对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一个城市的空间容量包括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通常情况下城市空间的实际容量小于其理论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值,从而使实际容量有扩大的余地,表现为城市发展的潜力。

5、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6、城市地下街:是建设在城市地表以下,为人们提供交通、公共活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具备配套一体化综合设施的地下空间建筑。

7、城市地下综合体:集交通、商业、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空间联合体。

8、地铁(说明与轻轨的区别):地铁泛指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区域快铁等。 在专业领域,轻轨与地铁的区分方式在于运量的不同,轻轨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小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铁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大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到

80km/h。一列车按照6辆编组,每辆车定员310人,其中座位62个,全列车就可载人1860人。

9、线网密度:是指单位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长度。单位指标一般是面积、人口或其他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相应的线网密度分别称为面积线网密度、人口线网密度。

10、城市地下步行道:指修建于地下的供行人公共使用的步道。而由多条这样的步行道路,有序地、有组织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地下步行系统。

11、附建式停车场: 利用地面上高层建筑及其裙楼的地下室布置地下专用停车库,使用方便,节省用地,规模适中。 选择合适的柱网。

12、共同沟:在地下建造管线隧道,专门收容电力、通讯、给水、热力、燃气、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人员出入口、检修口、材料吊装口、管线分支口、进排风口、以及防灾监测控制系统等设备的市政综合设施。

一、1.城市化导致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

(1)工业在城市的集中,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用地和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剧增,从而形成了城市各区人口和建筑密度的梯级分布;

(2)城市中产生了大规模的工业用地和工人住宅区;

(3)由于火车、汽车和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城市运输系统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交通形式,城市交通路网的重新规划和改建打乱了传统城市空间的结构布局。城市交通成为影响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4)电力、通讯、能源供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变,使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大规模增加,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城市空间的特点: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大容量内核,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平面景观,表现出城市空间向三维方向发展的强烈趋势;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产生量的、平面的扩大,这种平面上、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是引起城市外围其他地域社会发生质变的起点;

(3) 郊区农村的`城市化:是国土城市化,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农田减少。

产生的动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开发理论原则:(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要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安排,使之为城市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开发的强度应一次到位; 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考虑,为远期开发项目留有余地; 确定合理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时序——近期与远期。

(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原则充分考虑地上与地下的关系,发挥地下空间的优势和特点,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城市服务。 集聚性——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地面对应功能(或适当互补)的地下空间,协调空间容量,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更大集聚效应,创造更多综合效益。

(3)疏导与对应相呼应原则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城市地下空问可作为城市防灾和防护的空间,平时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战时可提高城市的防护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作用,就应做到平时防灾与战时防护结合

4.地下空间规划阶段划分:

(1)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

(2)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1.按功能划分城市地下空间构成:(1)居住空间(2)业务空间(3)商业服务空间(4)文娱体育空间(5)交通空间(6)公用设施空间(7)工业空间(8)贮存空间(9)防灾防护空间(10)高层建筑的设备用空间 (11)其它特殊空间

2.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1)功能需求预测法 (2)建设强度预测法(3)人均需求预测法 (4)综合需求预测法

3.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对地下空间分类:① 浅层空间:地表至-30m深度开发的空间,用于商业空间、文娱空间及部分业务空间;② 中层空间:由-30m至-100m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 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③深层空间:-100m以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

4.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途径: (1)充分利用地面建筑的地下空间(2)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功能常同地面建筑使用性质及环境相关(3)地下综合体的规划在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区广场、车站、商业中心等(4)通过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改造旧城,并与新城建设相结合(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人防工程

地下空间规划关键问题:(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2)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3)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网廊道建设(4)繁华地段主要规划地下商业或交通设施(5)非繁华区可以规划地下居住建筑(6)考虑到室内外环境、防灾减灾及对战争的防护等级抗力要求

5.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1)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力(2)结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主体(3)形态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和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标志。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之间相互促进:①功能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地下空间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上的变化;②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6.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形态及特点(8个):(1)点状 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功能最为灵活的要素,由城市中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各种地下空间形成。 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开发的单一功能承载体,是地面建筑的功能延伸 。 点状地下空间分布于城市各处,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站

前广场、集会广场、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解决人车分流和动静态交通拥挤等问题)。

(2)线状 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关键。

呈线状分布的地下空间主要指地铁、地下道路,以及沿着街道下方建设的地下设施如市政管线、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地下排洪(水)暗沟、地下停车库、地下商业街等,另外相邻点状地下空间的连通空间也可成为线状空间。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

(3)面状 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形成面域。

这种形态主要出现在城市中心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他地下公共空间组成。 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4)辐射状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他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

这种形态出现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初期,即通过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这种形态多以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地下空间为核心形成。

(5)脊状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便形成脊状地下空间形态。

这种形态在没有地铁车站的城市中比较常见,主要是沿着街道下方建设的地下街或地下停车库,与两侧建筑下的地下商业空间或停车库连通。

(6)网格状 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它们连通,形成网格状。

在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地区形成的地下空间系统。 交汇点多是大型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并将它们连通。它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形成系统,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7)网络状以城市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形成地下空间的网络系统。

一般以地铁线路为骨架,换乘站为结点,将地下空间按照功能、地域、建设时序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地下空间。

(8) 立体型地上地下一体型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建设目标,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考虑,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完整的空间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地上、地下空间各自的特点,为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发挥作用。

三、1.地下街规划原则:(1)建在城市人流集散和购物中心地带(2)与其他地下设施相联系,形成地下城(3)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考虑人、车流量和交通道路状况(4)按国家和地方城建法规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5)考虑保护范围内的古物与历史遗迹(6)考虑发展成地下综合体的可能性

2.地下街规划平面类型及特点:

(1)街道型——“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

地下步行街多数在城市主干道下,平面多为“一”或“十”字型。

多为商业功能,地面交叉口处的地下空间相应设交叉口,沿街道走向布置,同地面有关建筑设施相连,出入口设置与地面主要建筑、小交叉口街道相结合,保证人流上下。

(2)广场型 —— “中心广场型”地下街

通常是城市交通枢纽,如火车站及中心广场地下,同车站首层或地下层相连,若为广场,除与各道路出口相连之外,还设下沉式露天广场供休息。 地下街地面开阔,便于交通、购物或娱乐、休息。

平面规划类型常为矩形,分流地面客流、停车,常同地下车库相连。

(3)复合型——“中心广场型”与“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的复合 分期建造,工程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带有“地下城”特征。

基本以广场为中心沿道路向外延伸,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室相连,形成整体地下街。

交通上划分人流、车流,同地面建筑相连,与“中心广场”统一,与地面车站、地下铁路车站、高架桥立体交叉口相通;

使用功能上有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食品、宾馆等。

3.地下商业街平面组合方式 和特点及适用范围:

(1)步道式组合组合特点:①保证步行人流畅通,与其他人流交叉少,方便使用 ②方向单一,不易迷路 ③购物集中,不干扰通行人流 适用范围:不太宽的街道下面

篇7:我国水果流通新形势

我国水果流通新形势

我国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品种多样、总量充足的水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伴随水果产量的急剧增加,销售成为了制约水果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研究探讨水果流通问题对指导水果销售、促进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 者:王文洪  作者单位:广西水果行业协会 刊 名:中国热带农业 英文刊名: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我国数据流通市场调查报告

根据《我国大数据产业链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大数据行业发展中呈现出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数据驱动深度融合变革。在互联网+战略的驱动下,数据正在驱动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变革,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逐步渗透。为了调查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单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数据中心联盟组织调查了上百家企业,收回了53份完整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数据应用已充分渗透传统产业,带来各行业融合型变革。

第二个特点是当前市场数据交易行为活跃,交易是企业收集数据的主要方式。交易是企业收集数据最主要的方式,企业的数据来自市场的`交易,也有很多是来自自身产生的数据,还有通过其他环节所产生。在调研的50多家企业里面,有将近80%的企业数据来源是以交易为主,68%的企业由自己生成,可见交易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此外,企业的数据结构是以结构化的数据为主,前面邬院士讲了很多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目前这个阶段很多企业是以结构化为主。

第三个特点,数据的权属问题尚不清晰,企业并不持有数据的全部权限。调查显示:90%的企业认为在数据应用中,以掌控数据的使用权为主,掌控数据的收益权、交易权、所有权等权限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API方式调用,进入供给方,排在第二位的是采用数据托管的方式。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将近66%企业还是采取API调用方式。

第四个特点,在数据流通过程中,企业已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用户隐私。大部分企业是采用流向管控的方式,还有分类管理、数据脱敏、用户授权等一系列的方式保护用户的隐私。可以看到,企业对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强。

大数据行业面临的问题与诉求

首先,数据流通的流向难以管控,授权难以界定。82%的企业调查认为他们企业自身难以管控数据在允许的范围里流动。还有,就是70%的企业认为数据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界定数据的授权信息,数据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它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都是未来我们应该通过研究来规范的。

其次,企业对建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存在迫切需求。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都认为国家应该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标准支持。

最后,在广泛听取参与单位的建议之后,中国信通院联合产业界共同推动制订“数据流通行业自律公约”。所有参与调查单位都认为出台“数据流通行业自律公约”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单位认为公约最应包含的内容在于明确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点

图书馆流通工作总结

浅谈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

流通企业座谈会发言稿

新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文

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

食品流通许可证检查什么材料

全市粮食流通督查工作计划

市场流通营销专业求职信

酒类流通专项检查汇报材料

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