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实录3

时间:2022-12-06 05:52:09 作者:zytmac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ytma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三峡》教学实录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三峡》教学实录3,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三峡》教学实录3

三峡<?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授课教师:xinyue7988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掌握字词。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3、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

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生:长江。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

生:三峡。

2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前的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由显入微,导入  简洁、明快。〕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3        出示识记字词

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细读。重在读懂、读通。〕

4    (生高声朗读,之后CAI显现出重点字、词、句,供学生解答)〔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师: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分别读。感受、理解。〕

(学生朗读、点评)

5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本文选自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全书叙述了1350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CAI显现古书《水经注》并翻页到选文处),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总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证明。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生:我认为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师  (板书文章结构)

6   师: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我是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

师:很好。那么,如果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

生:不可以。“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了,表意不准确。

师:(赞许地)那么谁能说说三峡还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还有山的高耸入云,我是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总结出来的。

师:可是老师对第1段中最后一句还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作思考状)

生: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景象,所以它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师:很好,那么我们用山高岭连来概括三峡的地貌特征可以吗?

(板书:山高岭连)

那么,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山高岭连吗?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7、8  (CAI显现三峡的山景)

师:(配合图像解说)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学习重点。〕

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讨论赏析文章的后3段,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勾画下来。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

9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的景色。

生: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生:我来回答,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生:你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师:(鼓掌)同学们能在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非常好。那么,我们用水流湍急来概括夏季景色特点可以吗?

(板书:水流湍急)

师: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10   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生:这一段从色彩的角度描写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

生:“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师: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11  (CAI显现春冬美景)

师:(配合电脑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

生:(齐答)清荣峻茂。

(板书:清荣峻茂)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师:你总结得很好,但这只是从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如果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引用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启发)如果把最后一句诗改写成一般的散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行舟至此,听猿声哀鸣,不觉涕泪沾裳”,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

师:很好,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讲到这,我们用什么词来概括三峡的秋景合适呢?

生:(纷纷地)寂静、凄凉。

师:老师用水枯谷凄来概括可以吗?

(板书:水枯谷凄)

师:好,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赏析了三峡,那么谁能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踊跃地)本文描绘了三峡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

(板书:江山如画)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三峡景色秀美!

师:想去三峡吗?

师:不只是你们想去,许许多多曾经到过三峡和未曾到过三峡的人们都想再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正建设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三峡工程。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强化学习重点。〕

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师:很好,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在齐声背诵中,下课铃响)



篇2:《三峡》教学实录

《三峡》课文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②,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巘(yǎn) 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篇3:《三峡》教学实录2

《三峡》教学实录<?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Pingming2006

教学目的:

1、结合注释及同学间的相互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字句,增强文言语感,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把握三峡山水的特点,通过品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感悟三峡之美。

教具:电脑多媒体、FLASH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课件:呈现静止的水墨画《三峡林茂图》,同时出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上课铃响后,停止放歌。保持《三峡林茂图》的画面不变。)

师:老师来自长江之畔,同学们则生长在黄河之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风情,你们能为我介绍一处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景观吗?

生:壶口瀑布

师:如果说壶口瀑布能够代表黄河的雄浑,那哪里最能体现长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神奇呢?

生:(大声齐答)三峡

师:既然老师来自三峡,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次三峡之旅吧。我先为大家简介三峡:(播放课件:出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首先显示白帝城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白帝城处;接着显示宜昌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宜昌处。最后用绿色的圆点模拟水流从白帝城流向宜昌,明确长江三峡的起止点。)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其间约两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解说同时播放课件:播放三峡影片,内容为:三峡总貌、夔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夕照。影片最后停留在长江夕照的画面上。)万里长江以其磅礴的气势冲破巍巍夔门,截断巫山云雨,拨开西陵叠嶂,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三峡风光,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人前往旅游观光。有这样一件事,当一位外国友人询问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如果只到中国的一个地方旅游,应该选择哪里时,他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三峡”。可见三峡风光的确魅力无穷。为了完成三峡之旅,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o(出课件:显示郦道元头像和《水经注》影印图,停3秒,转换为三峡背景图片,出课题:“三峡”,作者:“郦道元”。)我们游览的方式也比较特殊,郦道元是以文导游,他写了一篇名为《三峡》的文章,我们就是在品读这篇出自《水经注》的《三峡》中神游三峡。

师:首先来听听文章的内容,请听准字音,注意圈点勾画。(播放课件:背景不变,播放课文朗读。)

(生边听边看书,并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最好能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阅读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同时在书上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与个别学生就字词理解等进行交流。)

师:我们说学贵有疑,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有很多种,可以是明知故问,为的是提醒别人注意;也可以是有疑而问,为的是自己正确理解。通过自读,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

生1:我想问大家第三段中“回清倒影,绝……”字后面的那个字怎么读?

生2:应该读“yan”。

师:这位同学显然是明知故问,想提醒大家注意“巘”这个字。(生点头示意)那“绝巘”是什么意思呢?

生3:极高的山峰。

师:对。还有谁有问题要提?

生4: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这个“或”字该怎么理解?

生5:我认为是“有的”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我想这句话是说“有的时候皇帝有紧急的命令要传达”。

生6:第三段中有句说“悬泉飞瀑”,我想问泉怎么能“悬”?

生7:我认为这个“悬”字写出了瀑布的情态。给人的感觉很壮观。

师:哦,山上的水出动是泉,悬空是瀑,洒落是雨,非常壮观美丽。这个“悬”字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点头)

生8:最后一段写秋天的三峡时,为什么写到猿的哀鸣?我想猿鸣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为什么秋天的就让人觉得哀?

师:我想先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第四段是写秋天的?

生8:我是从“霜”字看出来的。

师:哦,霜是秋天独有的特征。现在有谁能回答她的问题?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看采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因为这位同学问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且涉及到对文章含义的理解。她思考问题很深人。我们一下子答不出没有关系,等到对课文深入理解后再看看能不能解答。

生9:课文的二、三、四段都是写水,怎么分了三段?

生10:是按不同季节写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不同的特点。

师:分了哪些季节?

生10:夏季、春冬和秋天。

师:二、三段写水很明显,第四段中你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是写水?

生11:“林寒涧肃”的“涧”字可以看出来。

师:看来大家很会抓关键字词,很好。

生12:课文开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怎么第二段中又说“其间千二百里”?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大家想想我为大家简介三峡时,说到三峡的起止点是哪里?

生12:白帝城和南津关。

师:对,文中提到的江陵已经到了宜昌南津关的下游,超出了三峡的范围,路程自然变长了。

(生若有所悟。无人继续举手提问。)

师: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师:由郦道元的解说来看,三峡的神奇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

生齐:山和水

师:(播放课件:“峡”字的动画)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郦道元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写山的是哪一段?

生齐:第一段

师: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生13朗读第一段)

生1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而且非常高大。

师: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生1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山很高。师:你谈得很好。郦道元用文字解说了山的特点,咱们能不能试着用声音来解说?比如:要读出山的连绵,我们的声音就应该稍微……(拉长的手势)    ,

生齐:延长

师:对,来,试一试。(师带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学生不由得跟读起来。)那山的高峻呢?声音应该……(高扬的手势)

生齐:高上去。

师:对。(师范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生亦跟读。)我们一齐来把第一段读一遍,我希望既要读出山的特点,又要全身心投入,读得有滋有味。

(生齐读第一段)

师:我发现刚才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跟着我的手势不由自主地摇晃身体,这很好。古人读书就是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出情味。我们已经读出了山的特点。这就是三峡的山,连绵高峻。那水又如何呢?同学们在前面已经说了,郦道元分不同的季节为我们介绍了三峡的水。现在请大家分为三人一组,每人选取一段,互读互评,看谁读得好,读的有情味,读得摇头晃脑。等会儿推荐到班内朗读。开始。

(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师巡查,了解进度。指点分析各个季节水的特点。)

师:大家读得是津津有味,我听了一下,很多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吧。谁第一个来读?

(众生举手)

师:(指名)准备读哪段?

生14:我准备读夏天的水。(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生读完后)你想读出夏天水的什么特点?

生14:很急。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哦,急到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既然江水湍急,我们朗读时语速也应该适当……

生:(齐答)快。

师:尤其是读到文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种神奇的景观在唐朝被另一位著名诗人描写得更形象生动,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齐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就是夏天的水,一日千里,气势非凡。请男生用稍快的语速,读出它的气势之美吧。

(男生齐读第二段)

师:你准备读哪段?

生15:春冬这段。

师:你想读出这个季节什么样的美?

生15:我觉得春冬时候的水很清澈,而且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让人觉得清幽秀丽。   

师:好,来试试。    ·

(生15读第三段)

师:你为什么能从第三段的内容中感受到这种美?

生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春冬的水不仅急而且很清。而且我觉得瀑布写得很美。

师:那如此清荣峻茂的景色,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大家注意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在尽量使声音变得……

生15:柔美

师:对,这样才能读出良多趣味。现在请女同学试试。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秋天的三峡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齐:哀。

师:谁来读?

(生读第四段)    。

师:前面有同学提到为什么秋天的猿鸣听起来悲哀,现在结合三峡水的特点,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生16:因为秋天的三峡“林寒涧肃”,让人觉得很------

师:肃杀,萧条对吗?不错,猿鸣是人听来感到哀婉,人是因为行船于秋季的寒水中,闻听高猿长啸,不由哀从心生。既然是哀婉,我们读得时候注意语调要……    ,

生:(齐答)低沉些。

师:对。好,我想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读这段。

(师与一学习小组同读第四段)

师:刚才我们是分段理解了这篇解说词,看到大家品读得很有兴致,老师不禁跃跃欲试。我想代替郦道元来个现场导游,请大家看大屏幕,在老师的解说中游三峡,赏三峡。(播放课件:三峡的影片,内容与课文内容相符。在影片播放中,下方显示相应文段,配古筝曲。)

(师配影片朗读课文,生赏景,有的小声跟读。)

师:三峡美吗?

生:美。   

师:那就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来解说她吧。

(播放课件:三峡影片、文段、古筝曲重放。)

(师生配影片同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是声情并茂,十分有吸引力。现在我来做个小测试,大家关上书,你脑海中还留下哪些描写山水的语句?

生1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生1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师提示: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记忆力真不错,这么长一段都背下来了。

生1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她不仅背得很流畅,而且背得很有情味。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了,如果再多给一点时间,我想大家肯定可以流畅地背诵全文。其实,我最初学习本文时有一个疑问,看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郦道元开始极力描写的三峡美景怎么要用“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的哀婉语调结束呢?郦道元究竟还想传达三峡的什么特点?

生21:我想是因为他想向我们介绍三峡风景不同的特点。 写了美景还想给我们写写不同情感的景色。

师:我原来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发现这是渔者所歌,不由得联想到另一句渔者之词:“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原来古三峡滩多水急,来往航船非常危险,更何况是在水上讨生活的渔者呢?他们行船于湍急的江上,耳畔传来猿之哀鸣,自然是悲从中来呀。现在大家还想去三峡吗?

生22:想。(极个别同学说“不想”)

师:大家都很有勇气,其实现在的三峡已经改变了旧模样,正如毛主席的词中所说已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巨大的变化源于一个宏伟工程的修建,知道是什么工程吗?

生:(齐答)三峡工程。

师:请看老师带来的几张照片,欣赏一下新三峡的风光。

(播放课件:依次显示古三峡的山,新三峡的山,古三峡的水,新 三峡的水的图片)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古今三峡有何不同。先看看山。 有什么差别?(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山的图片)

生23:古三峡的山高峻,而且两岸的山隔得很近。一线天。新三峡的山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险峻了。

师:那我们再来对比水看看。(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水的图片)

生24:古三峡的水湍急而且混浊,新三峡的水看起来很平[缓,而且水很清。

[    师:看了同样美不胜收的新三峡,我有了想为它解说的念

[头。老师试着给新三峡的山写了几句。念给大家来听听。(播放课件:显示新三峡的山的图片,旁配师范写的解说词。)“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行船于江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如在画中。,,

你们能为新三峡的山、水也写上几句吗?不必像老师一样追求句式整齐,文言亦可,白话亦可,写出你具有个性的解说词。

(生在草稿纸上写,师巡查,个别指导。)

-    生25:荡漾的碧波,描绘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美;摇曳的桃花,勾勒出“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惬意。阵阵微风,层层细浪,真是船行两岸阔,人在画中游。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优美流畅,而且还灵活引用了古诗词,很好。

生26:宁静的江水如同蓝色的水晶,绵延的山峦是坚硬的脊梁。峡峰之间云彩缭绕,山穿云,云套山,神奇秀丽。

师:语言简洁又能突出山水的特点,美。

生27:以往那一泻千里,气势逼人的滚滚长江,如今变得温柔了许多。她缓缓流淌,低声吟唱。在回转宁静处像一块无暇的碧玉。两岸连山,被翠柏绿草所覆盖,还有那红艳的桃花向远到的客人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似乎在欢迎大家到三峡旅游。

师:这位同学的解说词虽然很平实,但是明白晓畅,同样具有吸引力。大家的解说都很精彩,今天我们了解了三峡,希望你们以后也同样关注三峡,同时非常欢迎大家能来三峡做客。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登录以下网站。(播放课件:以三峡大坝图片为背景,提供相关网站。)

 

篇4:《三峡》 3

郦道元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

篇5:《三峡》教学设计3

《三峡》教学设计3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26课、三峡

郦道元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4]

篇6: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师:上课!

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请大家看屏幕。(CAI显示三峡风光)

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

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板书:美读)

师: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生读,老师巡视)

师:三峡美景无限,老师先来说两句。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

生:三峡的春冬美。

生:三峡的瀑布美。

生:三峡的树美,花美,高山美,歌声美。

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点模糊的影象了,怎么让这影象更清楚一些呢?我们接着刚才

的那句话再说一段话,来具体描述一下三峡的景色。

师:老师先来做个示范。(CAI显示文字)

师: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师:请同学们自己准备一下,先在组里说说。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

生:三峡的夏天美。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生:三峡的春冬美。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生:三峡的秋天美。你看: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师: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师: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那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写山突出了高峻。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师: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生:写春冬之景,表现了宁静的感觉。

师:作者认为春冬的景色如何?

生:“良多趣味”。

师:是很欣赏的。那三峡夏天的水给人什么感受?

生:多。汹涌澎湃。

师:在这样的江水中航行有什么感觉?

生:爽。

师:记得《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吗?第一句是什么?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在长江的滚滚洪涛中,如果驾一叶扁舟,有什么感觉?

生:无以自主。随流飘荡。

生:恐惧。

师:夏天的三峡水大流急,这时船只是不能通行的。为什么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说法?

生:那是因为有皇帝的命令必须传达。

师:一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不但写出了水流之急,也暗示了过去公文传递的艰辛、危险与无奈。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诗,表现三峡的水,题目是——

生:《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李白的心情与传递公文的人不一样。

师:李白是在游览祖国山川,心情轻松愉快,所以即使听到猿猴的啼叫也觉得是在为自己

的行程伴奏。这和课文中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文中是一种凄凉的感情。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人们的心情不同吧。

师:是啊。心境不同,时令不同,人的感受就不同。秋天,万木凋零,林寒涧肃,已让人感到阵阵寒气,再加上凄苦的猿鸣,怎能不让艰辛劳作的渔人落泪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给旁边的同学听。

(生互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板书:心中有情)

师:这样美美地读,大家一定会有更新的体验。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过。

(生读课文)

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老师先来给同学们示范着背一下。

(CAI显示三峡的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篇7: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一、导入。

1、播放长江三峡的录像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桂林山水甲天下,峨眉天下秀,泰山会当凌绝顶,万里长城第一关,大漠孤烟直……现在请同学看看这段录像。

2、学生汇报。

都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

3、三峡的简介。你了解三峡吗?(课件)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作者方纪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11课三峡之秋。

5、学生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不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自由说。

师:你们不但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们还能发现问题,你们都很会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问一问,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放在句子中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2、读词语。(课件:词语) 师:课文读了一遍,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的好词。 师:说说你注意了到哪些好词? 生:说。

师:老师也从课文中找出了几个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生:读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又会对课文有哪些了解?拿出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生:默读,圈画。

师:说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段的三峡。 师:具体说一说。 生:说。 师:板书。

师:谁能把板书穿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通过描写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已经到了秋天。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的不错。 师:除了这些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是大江两岸的橘柚树给三峡来了了浓浓的秋意。 师:你可真会读书,说说你的想法。 生:从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中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当橘柚树的叶子绿得,果实由()变(),同时散发着(),三峡就充满了()。 生:老师我还想说。 师:说。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告诉了我们三峡到了秋天。 师:说的好,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早晨部分。

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中秋的三峡,绚丽多彩,每当早晨——(课件)请你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早晨的三峡。 生:快速阅读。 师:你喜欢早晨三峡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师:(板书)。

(二)、学习中午的部分。

师:到了中午——(课件)请大家朗读第三自然段,你又会有怎样的

感觉呢? 生:大声地朗读。

师:谁能把你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 生: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感觉到了中午的三峡怎样? 生:热烈。 师:(板书)。

师:谁还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三峡的热烈。 师:是哪句话让我们感觉到三峡的热烈呢? 生:中午……流去。

师:对,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呢?

生: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写动了,写活了。 师:哪是是拟人?哪是是比喻? 生:说。

师:还有谁能把你内心的赞叹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所有的人看见了长江的气势,现在我们共同来朗读,让中午的三峡更加热烈。

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样的慷慨激昂的语言你记住了吗? 生:是的。 师:出示(课件)。 生:看题填空。

师:关掉课件,你还能背下来吗? 生:背。

(三)、学习下午的部分。

师:如此热烈的气息没持续多久,因为峡里的黄昏来的早去的迟……请同学们轻声的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生:轻声读。

师:和中午的三峡比起来,下午的三峡变得—— 生:平静了。 师:(板书)。

师:同桌之间试试读出三峡的平静。 生:互相读。

师:那个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同桌读。

(四)、学习夜晚的部分。

师:配乐朗读。(学生读完上个自然段教师紧接着就读)

师:为什么说“夜,终于来了?”把“终于”去掉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不能去掉“终于”,因为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期待夜的到来。 师:为什么会期待夜的到来? 生:三峡的夜晚更美。

师:夜晚的三峡哪里给你印象最深,拿出笔画出来,并且反复的读一读。

生:(多个学生读,并且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板书)宁静,神秘……

四、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心中的三峡是如此的绚丽多彩,那此时此刻你心中的三峡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 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师: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 生:汇报读。

五、落实知识点。

师:这一天,过得真快。手指板书——早晨的…… 生:接着说。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2—5自然段,作者在进行描写不同时间段的三峡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词,写作的顺序和清晰。

生:不同的是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动”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是“静”的描写,而第五自然段既有动又有静。

师:由动到静,动静结合。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

2、

3、4段是略写,第五自然段是详写。 师:详略结合了。

生:第三和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 生:我们要牢记这些写作的要点,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师:你真会学习啊,相信你们都能做到。

五、总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同时更是美丽的,你愿意为祖国做些什么吗?(生说)是的,我相信你们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更相信你们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祖国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11、三峡之秋

——方纪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明亮

夜晚

宁静

篇8: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篇9: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三峡风光资料,准备歌曲《三峡情》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挂图,老师激情解说:这就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约600公里,其中峡区长约92公里,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今天,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生养他们的热土上。

2、出示课题,学生带着对三峡的喜爱和憧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三峡情》是一首优美的诗,那缭绕的白云和朦胧的细雨,一定会让你怦然心动,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本文的生字很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生字,然后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学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诗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5、读了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仔细默读课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读了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产生了什么想法?请随手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并指导朗读。

(1)指名读喜欢的诗节,

(2)引导学生带着对三峡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全诗,可抽读或分组赛读。

(3)诗人把自己对三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融入了这首优美的诗中,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三峡情》,细细品味三峡的秀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然后在《三峡情》的伴奏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到美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昔日的三峡风光秀美,曾经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其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今天的三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你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老师适时补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

2、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不伴随着它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此刻,面对三峡,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三峡的热爱、对三峡未来的憧憬?(写几句话,写一首小诗,画一幅画等)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1 、学生能背诵课文

2、基本了解异乡儿女对家乡的思念

篇10: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优美的图片。(播放三峡风景的幻灯片)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三峡。

师:对了,这里就是三峡,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 生一: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生二: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生三: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这是峡谷入口处,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76公里,她是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的。西陵峡呢,有三个之最。首先她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其次,她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一个峡。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

师: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诗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方纪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三峡之秋,再读。“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的”的意思。

师:对了,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是美丽的。

师:(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一种成熟的美。

师: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生: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师: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生: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师: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师: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

师: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那么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先自己练读。 师:谁能读出长江中午的热烈? (生读第一句)

师:他在读的时候注意了语速和重音,听起来就特别有感情了,还有谁想读读?

(生读这三句话)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齐读第一句话。把你们的这种感情送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让我们来感受一个三峡中午的热烈。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雾。

师: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还有哪些景物?

生: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师: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师: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师: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生: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 师: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齐读:

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师: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展开来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篇11:《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3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3

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

1、我叫靳家彦。

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

3、今年60岁。

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

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

6、今天我们就学这个判断。

师:辨别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辨别。

生二:辩论。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读一下题目──两小儿辩日。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辨别。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

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查字典。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帮助。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我发给你们材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己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今天我们五年级就来读,读了五分钟,事先也没有接触古文,我请你们读一读,看你们自学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请你们看偏字,看讲义,不要看大题目,你们看题目的阅读和看书的阅读,要用不同的视觉扫一下。你们看偏字,谁来读,我不喜欢齐读,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读。好,你愿意读吗?在她读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听,听什么呢?听她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她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你不慌,准备好。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读得真好,全班照她读的那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你先别坐下,你们看我读,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生:不对,是学习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游是学习、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学习、学流,这叫游。见两小儿辩斗。斗什么呢?为什么用斗,斗是什么意思?

生:斗就是辩斗就是争论、辩论。

师: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明原因。

师:用白话说就是问你们在争什么,问其故就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来,你再来读这一句。

篇12:《三峡》教学设计

一、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大屏幕以长江为背景,反复播放《长江之歌》。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回答)对,它就是《长江之歌》。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饿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三峡的地理位置:(大屏幕显示地图)

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投降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三、反复朗读:

1、教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大屏幕显示相应的图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大屏幕显示生字。学生读出生字读音。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学法:1、自主探究。2、同伴互助。3、提出疑难)

在学生基本疏通课文后,大屏幕展示图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试背课文

学生在疏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预以提示,试背课文。

过渡: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六、研读与赏析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屏幕依次显示分析结果:

雄壮美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夏:急、猛(奔放美)

秀丽美

水——春冬:绿、清(清悠美)

秋:凄凉(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1、《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游记散文,后者是诗歌,试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应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A、朝辞白帝彩云间——有时朝发白帝。

B、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C、两岸猿声啼不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重岩叠障

2、三峡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影响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

作文题:家乡的___(翠竹、夜色、柿子等)

篇13:《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中国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

6、译文: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做出标记,

7、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2、品位语言的精妙。

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5、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6、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

篇14:《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强调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感悟作者的欣赏之情。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质疑、释疑。

3.课内安排一课时

4.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5.学法指导:①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落实《新课程标准》

精神想象导入

发挥想象力,描述心中的三峡情景。引入课题,组织学生交流。

“联系学生的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课文,把握文章朗读方法,试读,评价,修正,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疏通文意

词汇积累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归纳总结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积累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理解成诵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力争当堂成诵。

鼓励学生背诵文言名篇。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作业

搜集阅读三峡相关资料。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篇15:《三峡》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凋动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序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展示课题)。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欣赏有关三峡图片,领略三峡壮丽景色。(感受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险。)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

教学板块一:复习旧知,积累词汇

1、大屏幕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阙、嶂、曦、襄、溯、御、漱、涧、啸、属

2、大屏幕投影

明确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半,不见曦月;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教学板块二:研读赏析,共同探究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

2、共同探究: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

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写山,突出山高峡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起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侧面映衬

《三峡》 3

教学实录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反思

挑山工教学实录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

珍珠鸟教学实录

《短歌行》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

《牧童》教学实录

《三峡》教学实录3(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峡》教学实录3,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