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翠的小豆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2、泰山桂树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3、割席分座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王祥事母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6、郗公吐饭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7、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8、周镇船漏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9、老翁可念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10、范宣受绢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篇2: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特立独行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读之如行山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今日与大家分享书中的8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魏晋风骨。
01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02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王衍)曾嘱咐一位族人办事,但对方过了很久也没有办。一次,王夷甫在一个宴会上碰到了那个人,于是就对他说:“之前我嘱咐你办的那件事,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办呢?”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完脸,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一起乘车离去。在车上,王夷甫照了照镜子,说:“你看我的眼光,简直高过牛背”。(注:牛背是通常牛被鞭打的地方,王夷甫的话是指自己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
愤怒是所有情绪,或者说处事方式中最愚昧、最粗鲁的一种,它常常会很大限度地暴露一个人的阴暗面,让众人避而远之。不要和愤怒的人动气,王夷甫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与其和愤怒的人较真,倒不如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解决。用智慧的方式战胜他们,同时让他们无从还击,无力还击。
03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谢安的“量”,可以镇住一船人的躁动,使他们不至因慌乱而引发不必要的危险,从这一点上讲,他是可以镇住风浪的。朝野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逊于巨浪酣风,尽管虚实之间有所区别,但谢安的镇定自若却是客观而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变,足以应对万千的变化。
04
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中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王劭和王荟一起去拜访恒温,正赶上桓温抄收庾希家。王荟坐立不安,徘徊想要离去;王劭却安然不动,等到抄收的使者回来,知道没有定论,才起身离开。当时的评论认为王劭优于王荟。
王劭优于王荟,不只体现在对事对物的坦然和镇定上,也体现在敢于担当上。王荟害怕抄收牵扯到自己,所以急于躲避,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但如果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只停留在服从本能的层面,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和克制力,他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站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和逃跑。
05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王含任庐江郡大守,贪赃枉法,声名狼藉。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政绩很好,庐江名士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不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却十分但然,神态自若。
敢说真话是一种境界,敢于当着说谎者说真话是一种大境界,东晋阮裕评价何充说“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
06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王述调任尚书令时,调令一到便走马上任。他的儿子王文度说:“你本来应该把这个官位让给杜、许两人。”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不是说你胜任不了,而是说克己让人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人要学会谦让,但不能事事退让,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自信的表现,也是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体现。一件事情,如果坚信自己能够做好,就无需退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即将做的事情负责。
07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西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的时候,经常会重复说“哎哎……”。有一回,晋文王司马昭戏弄他说:“你总是说‘哎哎……’到底有几个哎呢?”邓艾回答说:“古人云:‘凤兮凤兮’,本来就只有一只凤。”
《论语·微子》记载,楚国有个狂人,名叫接舆。他唱着歌,从孔子的马车旁走过。只听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听到这里,急忙走下马车,想要与他交谈,可是他却匆忙离去,避而不谈。
邓艾以接舆的“凤兮凤兮”来比喻“艾艾”,不但引经据典,还把自己比喻成凤凰。对于—般人来说,口吃结巴—定会倍感自卑。然而,在邓艾那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使得他的自信大放光彩。由此可见邓艾心思之灵活。所以说一个人,天生的嘴笨并不可怕。只要头脑灵活,思维缜密,他就值得自己骄傲。
08
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孝武帝问王爽:“你和你哥哥比起来怎么样?”王爽回答说:“论才华,我比不上哥哥王恭,至于忠孝,我又怎么可以输给他呢!”
《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人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人可以让才,但不能让德。王爽虽然才华不比哥哥,但在忠孝等方面却毫不含糊,这值得令人尊敬。
篇3: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1.为友舍命的荀巨伯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您可以赶快离开。”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生,哪里是我荀巨伯的做法!”贼兵已经闯了进来,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都逃避一空,你是什么人,竟然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贼兵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撤退回去。全城人的生命财产都得到了保全。
2.“汗出如浆”与“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从小便有好名声。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到此事,告诉他们的父亲说:“可以让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召见。召见时,钟毓满脸是汗,文帝问:“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答道:“我战战惶惶,吓得汗出如水浆。”(“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回答说:“我战战栗栗,汗都吓得不敢出来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3.咏絮才女谢道韫
东晋太傅谢安下雪天召集家人,与子侄们讲论诗文义理。过一会儿,雪下得很紧。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好像什么?”(“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郎说:“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十分快乐。
4.孙皓即席作《尔汝歌》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晋俘获之后,晋武帝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喜欢作《尔汝歌》来戏弄人,你会不会唱呢?”孙皓正在喝酒,听了这话,就举杯劝晋武帝饮酒,说道:“过去和你是邻居,现在给你作臣子。向你敬上一杯酒,祝你活上一万年!”(“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尔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因对人称“尔”“汝”含不敬意味,故武帝听了,很后悔让他作歌。
5.杀人劝酒的石崇与冷血的王大将军
石崇每次请客宴饮,常叫美人劝酒;客人有饮酒不干的,就让人把美人斩首。王丞相与王大将军一次一起去拜访他,王丞相一向不能饮酒,也总是勉强干杯,喝到大醉。当劝酒到王大将军时,他坚决不饮,看石崇怎么办。石崇已经斩杀了三个美人,王大将军神色如故,还是不肯饮酒。王丞相责备他,他说:“他自己杀他家人,关你什么事!”(“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6.巧对妙答的.钟士季
钟士季为人精明,有才干,原先并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的贤俊之士一起去探访嵇康。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为他拉风箱。嵇康举锤敲打不停,旁若无人,半天也不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说:“听说了什么而来?看到了什么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士季答道:“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看到了所看到的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7.才思敏捷的杨修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在他身后。看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让我再想想。”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理解了。”让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色丝,写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写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子,写成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写成一个‘辞’(繁体字可写成“受”字右边加个“辛”字)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魏武帝也写下了自己的理解,跟杨修的一样,于是叹道:“我的才能不如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地。”
篇4: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1、才思敏捷的杨修
魏武帝曹操以前从曹娥碑下飘过,杨修跟随在他身后。看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好说,让我再想想。”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明白了。”让杨修把自己的明白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色丝,写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写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子,写成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写成一个‘辞’(繁体字可写成“受”字右边加个“辛”字)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魏武帝也写下了自己的明白,跟杨修的一样,于是叹道:“我的才能不如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地。”
2、巧对妙答的钟士季
钟士季为人精明,有才干,原先并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的贤俊之士一齐去探访嵇康。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为他拉风箱。嵇康举锤敲打不停,旁若无人,半天也不说一句话。
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说:“听说了什么而来?看到了什么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士季答道:“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看到了所看到的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3、荀巨伯探病友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立刻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
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个性荀巨伯还呆在那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4、人劝酒的石崇与冷血的王大将军
石崇每次请客宴饮,常叫美人劝酒;客人有饮酒不干的,就让人把美人斩首。王丞相与王大将军一次一齐去拜访他,王丞相一向不能饮酒,也总是勉强干杯,喝到大醉。当劝酒到王大将军时,他坚决不饮,看石崇怎样办。石崇已经斩杀了三个美人,王大将军神色如故,还是不肯饮酒。王丞相责备他,他说:“他自己杀他家人,关你什么事!”(“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5、孙皓即席作《尔汝歌》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晋俘获之后,晋武帝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喜爱作《尔汝歌》来戏弄人,你会不会唱呢?”孙皓正在喝酒,听了这话,就举杯劝晋武帝饮酒,说道:“过去和你是邻居,此刻给你作臣子。向你敬上一杯酒,祝你活上一万年!”(“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尔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因对人称“尔”“汝”含不敬意味,故武帝听了,很后悔让他作歌。
6、陶母责子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以前(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7、咏絮才女谢道韫
东晋太傅谢安下雪天召集家人,与子侄们讲论诗文义理。过一会儿,雪下得很紧。
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好像什么?”(“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郎说:“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能够相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十分快乐。
8、“汗出如浆”与“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从小便有好名声。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到此事,告诉他们的父亲说:“能够让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召见。
召见时,钟毓满脸是汗,文帝问:“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答道:“我战战惶惶,吓得汗出如水浆。”(“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回答说:“我战战栗栗,汗都吓得不敢出来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9、为友舍命的荀巨伯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此刻快要死了,您能够赶快离开。”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生,哪里是我荀巨伯的做法!”
贼兵已经闯了进来,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都逃避一空,你是什么人,竟然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贼兵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撤退回去。全城人的生命财产都得到了保全。
10、居高位而不易其本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好正因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样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篇5:《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安徽 鲍亚民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俨豢衔琛!焙笠蛞浴安晃柚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海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I陶公樽骶V菔保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
[1] [2] [3]
★ 世说新语翻译
★ 世说新语读后感
★ 世说新语两则翻译
★ 读世说新语后感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