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戈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欢迎阅读借鉴。
篇1: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要提起他与我们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
东坡先生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藤花旧馆。在常州现今许多地方,还都保留有先生当年所踏足之处,今天,就请各位随我追随先生的足迹,走近这位大文豪。
现在我们来到的景点—东坡公园始建于1954年,由舣舟亭扩建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公园的景点平面示意图。东坡公园位于市区的东部,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之间由一座明代古桥相连。东坡公园是一座凝集常州历史文化、富有常州园林特色的公园,20_年4月28日改造完毕后免费对市民开放了,改造后的东坡公园与周边的红梅公园、天宁寺景区联袂成片,共同形成延陵东路历史文化街区。
各位游客,现在就请各位随我步入园内,开始我们的怀苏之旅吧。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 嗤)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门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而螭吻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美观,又能灭火消灾。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对东坡先生则更敬爱有加, 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以龙子护门,日夜守护先生正气。
篇2: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提起他与我们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
苏东坡先生曾经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那么今天就请各位随我一起走近这位大文豪。
我们现在所来到的景点就是东坡公园,始建于1954年,由舣舟亭扩建而成。现在的东坡公园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一个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有明代古桥相连,
好了各位游客就请随我一起步入东坡公园,开始我们的怀苏之旅吧。
各位请看,前面就是我们东坡公园的大门了,大门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砖雕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穿过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三苏是指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看完三苏苑我们继续往前边走,现在在我们正前方的这个亭榭结合的建筑物叫做龙亭。它临池而建,造型奇特,建于1954年,之所以被称之为龙亭有两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
大家接着跟我向前面走,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苏东坡与我们常州的渊源。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经在京里做过官,后来在神宗元丰七年的时候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居住到常州,从此与我们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终老于常州顾塘桥的孙氏馆。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
之约”。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的源头。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自东坡1071年35岁时首次踏临这方土地,直到去世,他与常州的生死之缘延续整三十年。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一起向右边看,在我们的右边可以看到一座假山,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以无石。而且中国人所欣赏的石不但要怪,而且要丑。
在假山的前边我们看到一块以白石雕成的水池,这便是东坡洗砚池了。它长一米,宽0.5米,深0.5米,也只有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样打的洗砚池了。它原来在苏东坡的终老地孙氏馆,1757年的时候地方官员为了讨乾隆皇帝开心才移至于此。
在洗砚池的旁边有一座小桥,过了小桥我们便来到了御碑亭。亭内现存有乾隆皇帝巡视常州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我们先来看最右边一块:
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 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
这三块碑文记载了乾隆皇帝停船上岸,来到常州,骑马巡视一周,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称颂当朝成就,心里非常高兴,勉励官员不要懒惰,不要欺压百姓,同时要注意隐患,增加储备,防止水旱灾害。
再看最左边这块: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经过舣舟亭时有感而发的。全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高尚品格的敬重,并以此醒悟自己,诗中也表达了对苏东坡悲惨遭遇的惋惜。
现在我们去看看最主要的古迹—舣舟亭。“舣舟”二字的意思是“系舟”或“停船”,乾隆皇帝和苏东坡都曾在这里停过船,只不过相差七百多年。
由于苏东坡在此停过船,南宋时常州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皇帝还题写了“玉局风流”的匾额。
现在我们见到的亭子就是舣舟亭,四角双檐飞甍九脊,属于重檐歇山顶,建于此园最高处,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亭顶有二龙戏珠,还有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常州最著名的亭之一。在石柱上有两副对联,大家不妨一读。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副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这两副对联分别由常州现代书法家钱小山和胡一飞书写。 游客们,我们到了御码头,这就是乾隆皇帝当年停泊的地方。在御码头的左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座连接两岛的古桥,叫做广济桥,原在城西,跨古运河。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447年),为常州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
过广济桥,印入眼帘的雕塑是“情缘常州”。这个雕塑作品是由中央美院的专家制作的,是改造后新设的景点,取材于东坡与好友的典故。
目前,半月岛上除了有陈列东坡资料、书画等展品的东坡书院、九十岁的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的江南园林厅堂建筑“抱月堂”、楚颂亭、苏子墙、还有香泉井等景点。
前面的高大建筑为仰苏阁。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他始终抱着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东坡第二故乡的“常州”,在1994年建了“仰苏阁”以供人们缅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仰苏阁是在这次改造中重建的,共分三层,目前还在整修中。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再次光临。各位游客,东坡公园的游览结束了,谢谢。
篇3: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
东坡园位于市区的东部,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由这座明代古桥相连,面积虽然不大,只有4.3公顷,但也别有洞天,古迹众多。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 嗤)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门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而螭吻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美观,又能灭火消灾。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对东坡先生则更敬爱有加, 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以龙子护门,日夜守护先生正气。
进入洞门,迎面白墙分隔为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而眼前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乍看之下,好似泰山、华山之缩影。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而细看之中,这画面不正是东坡“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吗?!而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则反映了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情怀。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难道这“三峰、三友”不就是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吗?
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故名思意,这庭中景色是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有触景而怀苏之情。而我们眼前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相传,东坡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在他定居常州藤花旧绾后,为答谢杭州径山寺长老前来探望之情,曾以诗相赠,落款中署名“雪浪翁苏轼”。为纪念这段佳话,特在洞门对景中置“雪浪石”,人们见物思人,当年东坡先生爱石之情景,历历在目。
庭中的两株玉兰,其花芽似蘸满浓墨的毛笔,支支坚挺,满树玉兰,乍看之下,犹如笔林。“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之咏颂玉兰诗句,寓意东坡出生时,其母梦见一高人送来一枝如椽大笔,体现了东坡日后的大手笔:“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当朝皇帝宋神宗说:李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苏东坡诗词书画全面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庭中的桂花,一向是“不与春花争艳斗奇”,象征先生的自知之明。先生在京做官时,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变法思想相左,便自请做地方官,离开京都避嫌,不与人争。桂花色不艳,但却“清气满乾坤”,恰为先生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我们今天仰慕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逆境中能风趣幽默,乐观超脱。一生灾难不幸,亲友们担心他,他却引吭高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流放时,他自宽道:“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东坡先生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吓倒。
篇4: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
进入洞门眼前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 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难道这“三峰、三友”不就是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吗?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我们眼前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相传,东坡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仁宋景祜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列名于“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在京城里做过官,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分歧,后自请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等职,屡遭贬谪,晚年流放海南。东坡生前博学广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堪称千古一绝。
我们现在来到了龙亭,此亭临池而建,造型奇特,象亭子又象水榭,是亭榭结合的建筑,不太多见。之所以称为龙亭有二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
水池南边有御碑亭,亭内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这些诗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对地方官员的训导。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来常,这些碑文记述了他南巡时的盛况和表达了他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颂扬。大家请看,这块碑文上写道: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表达了乾隆皇帝来到常州,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心里非常高兴。鼓励当地官吏要勤勉自己,爱戴老百姓。同时,也告诫当地官员要增加储备,以防水灾和旱灾。
请大家继续往前走可见假山一座。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无石。中国人所欣赏的“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掇山常用的石品湖石类居多,体态玲珑通透,表面多弹子窝洞,形态婀娜多姿,多数为石灰岩类。好的石峰,可用瘦、皱、漏、透来概括。而眼前的东坡洗砚池,它以白石凿成,长1米,宽0.5米,深0.5米。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么大的洗砚池。它原在顾塘桥孙氏馆,地方官员和绅士们知道乾隆很敬仰苏东坡的才学,也为了给万寿亭行官增添一景,以得到皇上的欢心,就将它移到此地。常州的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诗中“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烂莫相抗”之句的墨池指的就是洗砚池。而今,洗砚池却让更多的游客缅怀东坡先生的高风亮节。
现在我们去看看公园最主要的古迹—舣舟亭。“舣舟”二字的意思是“系舟”或“停船”,那么,舣舟亭究竟是为乾隆皇帝还是为苏东坡在这里停船而建呢?乾隆皇帝和东坡都曾在这里停过船,只不过相差七百多年。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时,出差去镇江,路过常州市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由于苏东坡在此停过船,后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在乾隆第二次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还题写了“玉局风流”的匾额。现在我们见到的亭子是 1984年重建的,此亭四角双檐,建于此园最高处,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常州最著名的亭之一。在石柱上有两幅对联大家不妨读一读。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幅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这两幅对联分别由常州现代书法家钱小山和胡一飞书写。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御码头,这就是乾隆皇帝当年停泊的地方。据史载,当时有围墙将行宫团团围住,围墙上还有“皇恩浩荡,万寿无疆”八个大字。1986年拓宽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因舣舟亭临河处改道,形成了一个运河环抱,形似水中月亮的“半月岛”。两座小岛之间由广济桥相连。广济桥是常州最古老的明代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
走过广济桥,映入眼帘的这组雕塑是“情缘常州”。由中央美院的专家制作而成,取材于东坡与好友的典故。整个雕塑由东坡像和水系以及石雕碑文组成。
碑刻内容是:“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大意为常州处于长江之南太湖之北,我行走四方而没有归宿,誓把这儿当安息地。难道别的地方不足供养生活?只是那边的人难以共处,如果不是仅有供食而无朋友,我何处不可安顿呢。我在这徘徊不肯离去,只是眷恋这城邦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君子。
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仰苏阁。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但他始终抱着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千百年来,苏东坡正是以这种豁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后人,吸引无数文人大夫的敬仰。因此在东坡的第二故乡常州,在1994年建仰苏阁以供后人缅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仰苏阁是在这次改造中重建的。而这座铜雕名为“大江东去”,这组雕像取自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意,整个东坡像踞坐如山、目光深邃。
各位游客,东坡公园的游览到此结束,谢谢!
篇5: 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
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
坐在BRT上,伴随着摇滚的音乐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主干而高耸,次干而供奉,遥相呼应,错落而有致,这不是一幅俊俏立体的美画么,“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写照么?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幅难得的秀美画面,作为珍藏。竹、梅、松这“岁寒三友”岂不是象征着苏家父子三么?
一步一景,一目一景。悄悄地,我不知不觉地已穿过了洞门。这块地方名曰:“怀苏庭”。怀念苏东坡,不是我一个人在怀念着他,而是更多的人们在怀念着。我随即在幻想着,能否在这庭中找到东坡的身影。眼前,一块“雪浪”的湖石闪入我眼前。原来之前看过有关东坡的书籍,上面记载着这则“雪浪”的故事。相传,东坡在扬州得到一块奇石,石头的纹路似长江风浪,洁白而无暇,就命名为“雪浪石”,并将它清供在案头盆里,终日观赏,之后又将其书斋更名为“雪浪斋”,东坡先生爱石,这石头不就如同东坡么,不就是东坡先生一生的写照么?我找到了东坡先生您的身影,就在此石上。
两株玉兰,格外显眼,枝枝笔挺。“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传说中,当年东坡先生出生时,其母亲梦见了一位高人送来了一支橼粗的毛笔,是否暗示了之后的“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的绝句呢。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东坡在诗词歌赋,书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就暗示了先生的自知之明高风亮节的品德。不与春花斗艳,却永照千秋。是哦,我又找到了您的身影,就在这玉兰上。
这座塑像就是我们崇拜已久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文章、诗词中读出了他的性格呈现多样:或柔肠,或霸气,或细腻,或雄浑……在书法、画中看出了同样令人佩服的性格。一生坎坷,屡遭排贬,流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文章书画,而是换景作诗,借景作画,且吟且走,且诵且唱,将贬的地方作为写诗作画的地方,将这路途却比做一次又一次的旅途,阅江水,看重山,随即成诗作画。千古一绝的诗词书画,给世人所呈现了你的精神。这一刻,这座雕塑又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时值49岁的苏轼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任命为常州团练副使,因此与常州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往返于常州11次之多。公元11夏,苏轼蒙朝廷平反,随即从海南流放而北归,因身患重病,不得而知,心有余而力不足,客死于常州,享年66岁。因此常州是东坡先生的第二个故乡。
随即我又观看了龙亭、御碑亭、洗砚池等等,景色宜人,不知不觉到了暮色之中。暮色下,点点星灯将这座园子装扮成另一种风格。夜色下,桂花幽香,庭院飘满。朦胧中隐约的神秘,恰似我与东坡有个约会。约会在这夜色下,约会在这月色下,一起吟诵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难道这月色也懂得东坡先生之情感,难道这夜色也懂得苏轼之性格?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我将悄悄地离去……
篇6:常州红梅公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享有“文笔圣地,江南名园”之美誉的红梅公园,它位于城市繁华中心区,四周人口密集,西部紧邻天宁禅寺。占地面积约500多亩,是常州市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
红梅公园的前身始建于1958年,因内有红梅阁而定名为红梅公园。公园内林木葱郁,花开四季,可谓“入目皆花影,处处尽芳菲”。
我们今天是从公园的北面开始参观。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四根红梅青铜浮雕,浮雕前的这块大理石上写有红梅公园四个大字,这是1983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会长胡厥文题写的。
公园改扩建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材料。大家看对面的多功能电话亭,它打破了公用电话的传统模式,还为手机用户配备了免费的快速充电装置。在右边我们还能看到每天播放新闻和天气预报的LED显示屏。整个公园还设有音乐背景系统,为游客提供一个舒心的游园环境。
大家请继续往前走,在我们左手边可以看到一个引水系统,它出来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
我们面前的这片水域是映梅湖,占了公园总面积的1|5,水路总长达2500米。有水必有桥,园内桥梁众多,有曲桥,平桥,廊桥等,风格迥异,桥名更显风雅别致。我们现在走的这座桥叫做一星桥,是一座现代化的桥梁,两边采用的是双层夹胶玻璃,跨度有60多米,是公园的一座中央景观大桥。请大家看我们的左手边,我们能看到一座小岛,那是展现公园冬景的“雪山劲松”,他地势高耸,四面环水,山上植物以雪松,腊梅为主,配以宣城市,为我们展示了北国风光。 红梅公园人文景观丰富,古迹众多,这座古建筑就是红梅阁。红梅阁是重要的道教建筑。相传道教全真道南宗祖师紫阳真人张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炼,著有《悟真篇》一卷行世。
篇7:常州红梅公园导游词
关于红梅阁历代文人都有题咏,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有诗曰“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表明当年红梅盛开,迎春傲雪的景象。红梅公园的得名也就源来于此。据《常州府志》记载,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9-904),原在荐福寺内,后为玄妙观的一部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屡经毁建,宋代这里曾作为贡士院试,后改为道院。现在的红梅阁是清光绪26年重建,为一座五间开间,两间进深,高达17米的阁楼,建在2米多高的土台上,整个建筑古朴厚重,豪放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请看,阁楼对面的这根石柱,名为冰梅石。“其纹奇巧,迸出石上分许”形似梅花,又为白色,其珍贵之处还在于花型多变,据说此柱石花能随季节更替而变化。按科学的说法,是石柱长期经历日晒雨淋风蚀之后而引起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变化罢了。
请大家随我往这边走。我们眼前这座牌坊叫嘉贤坊。是为了纪念常州古城奠基人季札所修,坊高8米,宽11米,厚1.4米,砖木结构,斗拱装饰,坊东面有“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一副楹联,以表示常州人民对季札的崇敬和怀念。大家都知道,常州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称叫延陵,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个儿子季札的封地,常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从他算起的。在唐垂拱四年,江南巡抚狄仁杰以吴楚多淫祠上奏皇帝,在全国共焚毁寺庙一千七百多座,唯独季子
祠不废,还赠“嘉贤”追加封号,嘉贤坊名由此而来。
我们的左手边是吴风遗韵。在这里,设计者们从常州几百座坊中精心挑选出了与崇文读书密切相关的八坊,以展示常州“八邑名都,中吴要辅”的风采,中间配有清代立体城厢图,颇有令人游一园而知全城的创意。
我们右手边的这座袈裟塔,高3米有余,为五层石塔,在高耸的文笔塔的映照下,似乎显得很不起眼,但它却是原南宋末年常州义僧万安,莫谦之等人的纪念塔。为了纪念奋起抗敌而壮烈牺牲的万安和尚,人们将他的一件袈裟埋葬并砌了一座石塔,取名为袈裟塔。
各位朋友,我们的东南面是体现常州和国际友好往来的国际友谊林。国际友谊林是常州开展对外交流种植纪念树的重要场所。“国际友谊林”这几个大字是由前外交部长李肇星题写的。林内遍植广玉兰,香樟,桂花等名贵树木。
请大家继续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坊叫知音坊,是为了纪念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建的。1988年在整修塔影池时,根据这个典故修建此坊以示纪念。
与知音坊相邻的是塔影山房。原是太平寺长老的打禅之地。关于塔影山房有一典故,相传苏东坡与太平寺钦禅长老曾为莫逆之交,然而,当苏东坡被贬后,长老怕连累自己,就将寺壁上东坡的题词一一铲除。苏东坡获准返常后,长老又让东坡为自己的肖像配诗,以炫耀。苏东坡深感世态炎凉写下“一夕灵光出太虚,化身成佛人腾去,秋莲宝华不用火,凡是悟空点点除”诗的头两句隐射一个“死”字,后两句描述的是“秃”。如今的塔影山房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文笔塔,这是一座具有神奇色彩的古塔。塔建于南齐建元年间(公元480-482),原为太平寺塔,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相传每当塔顶有祥光腾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北宋大观年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占当时朝野的五分之一, 据说皇帝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因此,该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常州先后出现了15名状元,8名榜眼,12名探花,1947名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而就成为常州文化的象征。。 文笔塔屡经沧桑,几毁几建。尚存的文笔塔身为晚清建筑,仅莲瓣状古塔基座为南齐遗物。常州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于1981年拨款修复文笔塔,耗资50余万元。现在的文笔塔七级八面,高48.38米,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基由八角形花岗岩条构筑而成,塔身每级设四个拱门。清代洪亮吉曾登塔咏诗“花光裹塔红三面,燕剪穿帘紫一双。十字港中容小刹,七层楼外见空江”
不少应试学者和商人来此总不忘了登塔。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常州清代史学家赵翼的父亲不信登塔有灵感,结果赵翼本该是一甲一名的状元,可是乾隆提起朱砂御笔,将赵翼和第三名的王杰,名次作了对调,于是当地民众对登塔有祥光先兆就更加坚信不疑了。为什么商人也忘不了登塔呢?请看,这四个拱门面向四方,而八个角代表八方,财从四面八方来,会给经商者们带来生意兴隆,吉祥如意。
既然文笔塔是常州“文人甲天下”的象征,那么有了笔就要有架笔的架子。塔之北面是笔架山,意即笔魂之架。笔架山顶部,有白皮松15株,隐寓齐梁两朝的常州籍皇帝。
在文笔塔东面,与之交相辉映的就是文笔楼。楼为两层古典建筑,相传是常州文人墨客雅聚和吟诗作画的场所。在改扩建前,这里的楼前写有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文人龚自珍《高才篇》中赞美常州的诗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如今文笔楼已辟为我国唯一的一座梳篦博物馆。它系统的向我们展示了木梳和篦箕的28道和72道半工序。常州的梳篦从晋朝起就是宫廷御用的珍品,素有“宫梳名篦”之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各位来宾这边请(南大门)。前面的广场中央有“萧齐遗胜”四个大字,边长各为2米,均为金山石刻浮雕,因为,该广场前身是太平寺所在地,文笔塔是太平寺附属建筑;太平寺于1958年逐渐荒废而被拆除,只留下寺内的这座孤塔。1992年在太平寺故址兴建状元楼时,曾挖出由唐荆川撰写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写道这样一句:“惟塔则萧齐旧物也。”意思是只有这塔是齐代那时留下的,说明此塔年代久远。这“萧齐遗胜”四字便是指的公园内文笔塔。
各位游客,经过这短暂的游览,不知您是否有“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感觉,红梅公园是我们常州的“氧吧”,更是我们常州的“绿肺”。欢迎大家能再次光临这大众的乐园!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 常州概况导游词
★ 公园导游词精选
★ 简短的公园导游词
★ 水上公园导游词
★ 东坡苏轼
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合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