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5 14:58:52 作者:枯火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枯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东坡古诗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东坡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东坡古诗阅读答案

东坡古诗阅读答案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仔细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通读全文,做阅读理解的题一定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看见长篇文章就觉得头疼,就失去了读文章的兴趣,往往这样都是不会帮助你做好阅读理解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最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文章写的内容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文章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当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就会清楚文章总所包含的含义了。

审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篇2:东坡原文及阅读答案

东坡原文及阅读答案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

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却:后退

B.得逞其奸 逞:实现

C.曹、刘之不敌 敌:实力相当

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

贻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5分)试题答案:

8.D 信:通“伸”,伸张

9.C A.“乘着”;“经由”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 连词,表目的,“来” D.副词,“才”;副词,“竟然”

10.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11.(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臣服,(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篇3: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3题。(12分)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笔记卷》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8、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9、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类( ) (2)是( ) (3)夸( )

10、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11、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2分)

12、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2分)

1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

答案:

8、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9、(1)像 (2)这 (3)夸耀(炫耀) (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 10、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11、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12、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13、开阔的胸襟。

篇4:陆游游东坡阅读答案

陆游游东坡阅读答案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龙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 (4)为一郡之最( )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16.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7.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参考答案

14.(4)(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15. (3)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16. (3分)B

17.(4分)(1)雪堂(2)仰慕

篇5:东坡宋诗阅读题及答案

东坡宋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篇6: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u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注释】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u: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词。

⑴公呼至询之

⑵某家以制扇为业()

⑶适父死()

⑷至懊悔不胜而去()

2.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篇7: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 “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

⑨逋(bū):拖欠。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至懊悔不胜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苏东坡是、、的人。

【阅读答案】

1.职业经得住,能承担

2.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

3.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

4.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乐于帮助他人书画技艺精湛(注意:“关心”是为官的角度;“助人”是为人的角度;“技艺”是素养的角度)

篇8: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1.⑴指代制扇者⑵职业⑶适逢、恰逢、正赶上⑷离开

2.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3.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篇9:东坡卜居阅读理解答案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②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④,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宋·费衮《梁溪漫志》)

【注释】

①自儋北归:从儋州遇赦回来。东坡曾被贬为琼州别驾,治所在儋州。②卜:选择。阳羡:今江苏宜兴。③缗:一千文为一缗。 ④毗陵:今江苏常州。

【译文】

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北方,选择住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和官员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读书人邵民瞻拜东坡为师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撑着拐杖走过长桥,游赏山水以此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哀伤?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不孝顺,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缗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并且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同时叫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屋去,最后也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从此以后,苏东坡就回到毗陵,没有再买房子,而是借顾塘桥孙氏的`房子暂时住着。

【阅读理解】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访山水为乐

(2)夜与邵步月

(3)坡徙倚听之

(4)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5)即命取屋券

(6)竟不索其直

2.选出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遂与邵推扉而入

B. 遂举以售诸人

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D.四者无一遂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吾家有一居

(2)居无何

(3)居则曰:不吾知也。

(4)居为奇货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

(2)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

5.东坡为什么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用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寻访(2)在月光下散步 (3)徘徊 (4)难道 (5)契据 (6)结果

2.D(顺,如意)

3.(1)住房 (2)过了 (3)平时 (4)贮存

4.(1)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

(2)苏东坡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

5.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

篇10:《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 )

(2)适父死( )

(3)至懊悔不胜而去( )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职业(2)适逢、恰逢、正赶上(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篇11:《东坡画扇》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东坡画扇内容简介:

东坡画扇,出自(宋)何远《春诸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由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制扇匠人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使扇子很快卖出,解决了制扇人的欠债,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后来用来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东坡画扇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词。

⑴公呼至询之

⑵某家以制扇为业()

⑶适父死()

⑷至懊悔不胜而去()

2.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参考答案

1.⑴指代制扇者⑵职业⑶适逢、恰逢、正赶上⑷离开

2.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3.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篇12: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原文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是指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筇杖:指竹枝。雪堂:是指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4)为一郡之最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参考答案:

1、(4)(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2、(3)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3、(3分)B

4、(4分)(1)雪堂(2)仰慕

《游东坡》阅读答案

东坡画扇阅读及答案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东坡志林》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古诗《雨过山村》阅读答案

古诗行路难的阅读答案

古诗鉴赏的阅读答案

东坡苏轼

诉衷情近柳永古诗阅读答案

梅花古诗阅读题答案五年级

东坡古诗阅读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东坡古诗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