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labab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起信论》渊源辨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起信论》渊源辨证,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起信论》渊源辨证
《起信论》渊源辨证
关于<起信论>的作成,佛教内外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然而,这并未影响它在中国佛教和佛学史上的地位.从目录学的'线索中追溯<起信论>真伪问题的由来,并结合该论的内容及其佛性论的理论渊源,证实了古人认为<起信论>是地论师所造的说法确有根据;并且进一步论证,<起信论>当是南北朝时北道地论师为调和摄论和地论两派师说以及地论师内部分歧而作.尽管如此,<起信论>的实际影响已经证实了自身的“真正的佛法”的价值,故其真伪问题实无关紧要.
作 者:王浩 WANG Hao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五台山研究 英文刊名:MT WUTAI RESEARCHES 年,卷(期):2004 “”(2) 分类号:B944.1 关键词:<起信论>的知识脉络' > 目录学 佛性论篇2:辨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篇3:辨证思维
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然而这不过是自发的辩证思维。人们只有懂得和运用辩证法理论时,才能真正认识思维的辩证本性,达到自觉的辩证思维。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诘难,就已经涉及到如何在概念中表达运动的辩证法问题。亚里士多德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但是,他们对于辩证思维的观点是直观的、素朴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对辩证思维有充分的研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自觉地进行辩证思考。I.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问题及其认识上的困惑突出地表明,人们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正确地解决科学发展中提出的理论问题。G.W.F.黑格尔从理性思维本身的辩证本性出发,探讨思维的辩证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相互隶属关系,建立了他的理性逻辑体系。但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和思维中的一切都是“纯思”的结果,因而不可能揭示辩证思维的真实性质并赋予其理论以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建立及其在思维领域中的运用表明了人类的辩证思维不仅已进到自觉阶段,而且具有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即科学的辩证逻辑。
篇4:辨证思维
(1)思维方法的本质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辩证思维的实质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3)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另外,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宇宙中客观存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及其辩证规律,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性质;所谓主观辩证法,是指辩证的思维,即人的思维对世界的辩证性质的认识。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篇5:《金刚经》渊源
《金刚经》渊源
《金刚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的文字简洁,稍微有点文言文基础的人都可从文字上读懂此书,只是有时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术语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佛教术语等。但由于该经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当代也有许多大师讲解和注解此经,其文字更便于当代人理解。但无论哪位大师的注解都会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的成份,只能帮助理解,而不要机械地当做经的本意。只有真实修证的圣者,才能体悟和传授金刚经的真实思想。比较公认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开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坛经立即搜索》中,处处闪耀着《金刚经》思想的光辉。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不论何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从金刚经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精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篇6:竹简渊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筒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发明之前以及用纸普及之间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流传至今。
孔明竹的传说
传说诸葛亮在赤壁苦思击败曹军的良策未果,心下烦乱之时,只身前往当地竹海散心,面对浩瀚的竹海,诸葛亮顿觉心旷神怡,忽然一阵大风驶过,千万根竹子随起伏,蔚为壮观,诸葛亮一时似有所悟。回到住处,下人捧来一捆简片,说是当地人所送,且为当地人用当地竹板所制,因质地特殊,书写起来特别流畅,又因用火烘烤过,可以长久保存,诸葛亮顿时豁然开朗,一条火烧曹军的计谋悄然形成。
战争胜利后,诸葛亮特意到制作竹简的作坊,一起将其工艺进行改进,从此,赤壁简片大受欢迎,当地人为缅怀诸葛亮,将当地的简片称为“孔明竹。”
战争篇
《孙子兵法》
背景说明: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军事理论名著,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目前政界、军界、商界等都在广泛运用它的思想。这套竹筒产品,它是采用先进的激光雕刻工艺在113根高级竹质材料上精雕细刻加工成的,字体隽永清晰,笔峰刚劲而富神韵,包装精致典雅,极富收藏价值,是馈赠和收藏的礼中极品,是其它工艺品无法比拟的。
《三十六计》
《尉缭子》
背景说明:这是几乎能与《孙子兵法》齐名的一部军事著作《三十六计》。战争,手段多端,方法无数,“三十六计”就是对战的策略,变数中有谋术,??三十六计》,每六计为一套,套套都有开始和结尾,顺序相接,作战谋略,尽在其中。《三十六计》虽说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蕴涵的深刻哲理在政治、经济及商战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巨子都会潜心研究的著作之一。
背景说明:
《尉缭子》由战国尉缭撰,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拉和影响的兵书,缔属五经七书,一九七二年四朋,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里发掘出土一批竹简,震惊海内外,其中赫然古书尉缭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尉缭子》三一篇,国之本,而军事从属于经济、政治。书中还提出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谋略思想和精辟的论述:“如[兵胜于朝庭],注重谋与决的价值,主张依靠人的智慧等等。
楚文化
《离骚》
《桔颂》
背景说明:《离骚》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汩罗期间。是古代浪漫主义诗作的典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离骚》的情感内涵极为丰富,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悠生悠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上,作出了巨大的开拓和创造。
屈原(公元前342―公元前282)名平,字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诗经》之后新诗体“楚辞”的创立者。
历史篇
《三字经》
《论语》
《道德经》
背景说明: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是封建时代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影响极大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成书于宋代。虽然全书正文仅一千一百多字,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博丰富。它采用三方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
《论语》是战国初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论的记录。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而《论语》恰好体现了孔子庞大而深遂的思想体系。《论语》是儒家早期重要经典,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人性的形成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作。
出师表
红木板《岳飞手书后出师表》
袖珍《岳飞手书后出师表》
标准《出师表》
背景说明: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诸葛亮即将出师,挺进祁山的时候,对后主刘禅的进谏,及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儿对出师形势的分析,要求君主“亲贤臣,远小人”,并表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夺取胜利的决心。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挚,朴实清新,不求华饰而自感人。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意在缅怀诸葛亮,敬慕其高风亮节,以古谏今,期望朝廷能亲贤臣远小人,重用自己抗金,收复失地重迭大宋山河壮志雄心溢于其中。
这是我国智慧化身诸葛亮的经典名作《出师表》,诸葛亮受刘备嘱托辅佐刘禅,这是他出师祁山前后所作的,分为《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死于军中。《前出师表》主要是描述诸葛亮即将出师,挺出祁山的时候,对后主刘禅的进谏,及对朝廷内政所提的建议和对出师所作的保证,“亲贤臣,远小人”是全文的核心,是诸葛亮向蜀后主强调的一条关系国家兴亡成败的政治经验。全篇叙事为主,议论、叙事、抒情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理足,感人至深。《后出师表》主要内容为诸葛亮在准备出师挺出祁山,但群臣疑惑,后主动摇时,向后??意挚,朴实清新,不求华饰而自感人。文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句堂堂正气,流芳千古。
养心
《本草纲目》
《张照手书岳阳楼记》
《陆子茶经》
阳刻工艺佛教经典
《金刚经》
《大悲咒》
《佛教三字经》
背景说明:
《佛教三字经》是明代吹万老人著作的佛学经典。主要讲述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祖续佛丰收命,随机放教;及与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迹和法理,世人通过诵习,可“知佛经这要义,明祖道之纲宗”,其最终的意义“是在后进之发心造修焉”。这是一本佛学入门书,主要内容是以韵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学的基本义理,介绍佛教的主要宗派等。
黄鹤楼挂帘竹雕挂帘
标准阳刻《师说》
竹板阳刻《兰亭序》
篇7:三字经渊源
三字经渊源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
《三字经》取材典故,包括中国五千年神传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千”。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清世祖 应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篇8:伤风怎么辨证治疗
伤风感冒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它使患者常常会浑身不适,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及时治疗是缓解症状的唯一方法。那么伤风怎么辨证治疗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伤风该怎样辩证治疗
1、凉燥犯表型伤风:恶寒微热,头身疼痛,咳嗽无痰,鼻燥少涕,口燥咽干喉痒,舌苔薄白少津,脉浮。轻宣凉燥。杏苏散加减治疗伤风。
2、温燥犯表型伤风: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鼻唇干燥,口干喉痒,舌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清宣温燥。桑杏汤加减治疗伤风。
3、风热犯表型伤风: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烦热口渴,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治疗伤风。
4、暑湿袭表型伤风:见于夏季,头晕胀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濡数。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藿香、黄连等治疗伤风。
5、气虚外感型伤风: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治疗伤风。
伤风见效快吃什么药
1、风寒感冒冲剂
风寒感冒冲剂由麻黄、葛根、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等11中珍贵药材制作而成。具有疏散寒气,减少出汗,降低燥热的作用。
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2、荆防颗粒
荆防冲剂的主要成份为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荆防颗粒在临床上可以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用法用量: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3、九味羌活丸
九味羌活丸由羌活150g,防风150g,苍术150g,细辛50g,川芎100g,白芷100g,黄芩100g,甘草100g,地黄100g以上九味中药研制而成,诸药配合成方,共奏发汗解表,清热化湿之功。
临床上多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现代多用于流感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用法用量: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3次。
伤风喝什么汤好
1、姜丝萝卜汤
配方:生姜25克,萝卜50克。制法:生姜切丝,萝卜切片,两者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再加入红糖适置,稍煮1~2分钟即可。功效:祛风散寒解表。用法:每日1次,热服。
2、葱豉汤
配方:葱白2根,豆豉10克。制法:用水500毫升,入豆豉煮沸2~3分钟,之后加入葱白、调料出锅。功效:解表散寒。用法:趁热服用,服后盖被取汗。
3、香菜葱白汤
配方:香菜15克,葱白15根,生姜9克。制法:将香菜、葱白、生姜分别洗净,切碎共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去渣取汁饮服即可。功效:发表散寒。用法:每日2次,连服2~3日。
★ 《金刚经》渊源
《起信论》渊源辨证(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