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奇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绿皮车影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绿皮车影评,希望大家喜欢!
篇1:绿皮车四年级作文
绿皮车四年级作文
这次我们选择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火车——绿皮车;而这也是妈妈给我的特殊礼物,她想让我感受一下不同的旅行体验。
更悲催的是,爸爸只买到了一张卧铺!他很绅士让给了妈妈,和我都是硬座票,和妈妈不在一个车厢。
我们来到硬座13号车厢外排队等候上车,车厢门口全是人,熙熙攘攘地挤成一团,根本没有队形可言;我们只能站“人堆”的最后面,爸爸用双手护着我,努力地往前挤。我看到其他车厢门口情况也差不太多。好不容易挤上了车,我感觉我已经蜕了一层皮了。
车厢里面更乱,门口、过道,甚至卫生间都挤满了人。列车员不断大声提醒“往里走”,但好象也没什么效果,每个人都是只管自己奋不顾身地向前挤。
和以往动车、高铁、卧铺经历完全不同,硬座车厢里密密麻麻地站了许多人,我万万没有想到还有那么多站票。我们好不容易坐下,爸爸让我站起来看看整个车厢,前前后后挤满了人,他们肩膀靠着肩膀,站在他们中间,即便冬天也绝对不会感到冷。
爸爸告诉我,坐在这的人有118个,加上站着的就有两百多个人了!
我们虽然坐着,但也很不舒服:脚伸不直、小桌板上堆满了东西、面前也有人坐着,就和高峰时我们到西湖景区的公交车差不多。
我好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卧铺,供别人选择,像我们这样抢不到卧铺票可是太悲催了!
也希望大家都能富裕起来,共同享受高科技。
我们坐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爸爸觉得应该把我送到妈妈那边去了,我们就开始了新的征途。
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在13号车厢,妈妈在4号车厢,想要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到妈妈所在的4号车厢,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我们还是下定了决心,只能往前走!爸爸不停地说:“借过……谢谢,借过一下……谢谢您,借过……”
很幸运,我们碰上了列车上的售货车,前面有售货车开道,我们的`征途就顺利多了。妈妈也非常聪明,她从4号车厢来到10号餐车来接我们,把我们带回了她的卧铺车厢。此时,我感觉自己又少了一层皮,要是在春节,人再多一些我估计就变一张纸了。
可怜的爸爸,坐下没多久,又重新返回硬座车厢了。要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再过来。
晚上,我和妈妈挤在窄窄的床板上,虽然和宾馆或者家里的床差的太多,但我仍然感觉非常幸福。我在想,不知道爸爸会如何渡过这个夜晚,而那些连座位都没有的人又如何渡过这个夜晚。
第二天早上,妈妈又去接了爸爸过来。吃过早饭,爸爸和我分享了他以前坐车的故事,包括春节买票、坐车的经历;还向我介绍了不同火车类型的差别、不同国家轨距的不同。
以前,我总是觉得只有头等舱、商务座才是最棒的,硬卧也太差劲了;现在坐过了硬座,才觉有个硬卧是如此的幸福!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呀!
绿皮车确实很慢,但和爸爸妈妈一边聊聊天,一边吃吃零食,时间好象也过的飞快,下午1点,我们就已经平安抵达了杭州城站。
这也许是是此次旅程教给我的另外的一些东西吧!
篇2: 绿皮火车与动车作文
绿皮火车与动车作文
外婆蒸的发糕松松软软;外婆家花园里的秋千回旋着我童年的欢笑;外婆家的菜园封藏着我们一家丰收的喜悦;外婆的叮咛在我听来是最美的旋律……
可是,5岁那年我们一家从景德镇迁居厦门,从此,“走,回外婆家!”成了我童年里最美好的一句话。然而,从厦门到景德镇也有些距离,每每踏上归程,我总希望自己可以插上翅膀飞到外婆的身旁。
记得6岁那年,我第一次回外婆家,坐的是绿皮火车,拥挤的人群已让我们的脚无处可放,喧嚷的声音使我们连说话都要卯足了劲,五味杂陈的空气更是让我们连呼吸都觉得难受。几个小时候后,疲惫的身躯终于适应了嘈杂的噪音,我们便迷迷糊糊睡去,谁知,到站的旅客中途要下车,绿皮火车猛地“哐嚓”一声,我们就从沉睡中惊醒了,接着“哐嚓”“哐嚓”的声音伴随我们驶向回家的,当然此刻我们已是睡意全无。这样的痛苦一直持续了16个小时,到站的那一刻,我们一家腰酸背痛,苦不堪言。
这样的回家之旅持续了4年,终于在今年年初开通了从厦门到景德镇的动车了,据说时常只要4个小时,怀着激动的.尝试的心情,我们买了回外婆家的动车票。在走进动车的那一刻,我们惊喜万分――宽敞舒适的座位,干净整洁的车厢,让我们迫不及待坐下来体验一番。
动车启动了,“哇”!一点声音都没有,就连中途到站停下来,也是悄无声息的。当动车显示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时,我们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只是啃了包瓜子,看了一部动画片而已,于是,我们兴奋地拉起行李箱下车啦!终于可以早点见到外婆了!
回家的路程不变,可是速度一直在变,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的速度!感谢这样的变化,让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感谢这样的变化,让我们多了和家人相聚的时间!
篇3:绿皮车的阅读加答案
南 翔
九月底了,天气依然燠热,茶炉工猫腰启开炉门,添了两铲煤,眯细眼觑着火苗蜿蜒升起,随即闭上炉门离开。
这是他的最后一个班次。以前乘绿皮车的人多,每个车厢头上配一个茶炉室,一个茶炉工管两到三个茶炉室。现今乘车的,除了郊区进城的菜农,再是读书的毛伢子,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三种人占去多半。
茶炉工去推售货车,两年前,他开始兼小营。兼做小营主要是拿提成,但总共也不过三四千元。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推过几个车厢,只卖了一袋瓜子,一袋苹果。慢车毕竟和快车的买卖没得比,拖的基本都是“贫下中农”。但慢有慢的好处,世上万事万物,哪有都让快的占尽理的!
依然回到七号车的茶炉室。
一股鱼腥气扑面而来,过来打水的是一个鱼贩子,精瘦,端的一只军用水壶,绿漆早已剥落,草绿色的挂带也泛出了白碱。
几乎天天照面的。茶炉工问,又没打票吧?
这些菜贩子、鱼贩子,总是从铁路职工的通勤口进站,塞几把菜给列车员,免了三五块钱的车票。鱼贩子额头正中的一颗灰痣猛地一弹,笑着转移话题,城里的人喔,没得半日,一担鱼就卖得净光!
茶炉工问,得闲半日,你还不是在帮菜嫂!
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说,莱嫂的水蕹也好卖,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卖红萝卜、大蒜子和生姜。
茶炉工道,得闲把事情办了,两个老恋人,一径像搞地下工作,犯了法呀!
鱼贩子叹了叹气道,还不都是因为崽女……
接了满满一壶水,鱼贩子往座位走去。
茶炉工推着车又到了七号车档头,此时到了一个站,只见鱼贩子擎着扁担,拨弄头顶的摇头扇,让它对着菜嫂。
鱼贩子又坐下,在她对面,用一只纸杯与水壶盖子来回兑水,兑凉了,就一盖子一盖子地端给菜嫂解渴,满目的.温馨。
车又动了,菜嫂忽然指着对面斜躺着的一个女生道,她脸色不好看,吃坏了肚子吧?女生去了厕所。
茶炉工问边上戴大圆眼镜的男生,她跟你一个班吧?学习好啵?
大圆眼镜点点头道,以前蛮好,还是副班长,后来不好了,比不上我呢!一脸的洋洋自得。
大圆眼镜捂着嘴偷偷说,她还欠了上个学期的补习费一百块钱,没交钱的,今天老师点了名。
女生过来刚好听到了,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忽然操起一只塑料水杯就砸了过去。
菜嫂帮女孩捡回了水杯,搁放在茶几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道,每日头戴星光去读书,硬是跟我们种地卖菜的一样辛苦!你看看,头发都打了几多弯弯结!
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鼻梁挺拔,额头平坦,一双眼睛尤显得精神'甚至有几分孩童的顽皮。
鱼贩子一身的邋里邋遢,那是更需要菜嫂的一双手,日日拂拭、时时打理的。
这不,女孩子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眼快手捷地修理。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列车播报前方到达红岭站,女生嗖的一下就起身,将水杯插在书包一侧,很快就双肩挎好坐看等待。
菜嫂在背后帮她整理的时候,悄悄塞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书包一侧。
茶炉工觑得真切,心里迅速盘算着菜嫂一天的收入。人啊就是这样,有时候会斤斤计较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有时候又会掏心窝子待人处事,全看是不是触动了心肺旮旯里的那一角柔软。
他过去抹一把茶几,也无声地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她书包里。
女生浑然不知,菜嫂把她送到车门口,她一径低着头,下了车。
或许是快到站了,菜嫂和鱼贩子对视的眼神,掠过一丝无奈。两人有几句低语,那是明日出门的约定还是相互珍重的叮咛?
菜嫂和鱼贩子心下去了。
一落站台,他俩便挽起扁担绳,挑着一对空菜箩筐,对望了一眼,各奔东西。
前方是本次列车终点炉,到终点之后,停十五分钟便是返程。
回去之后,就此告别了这趟绿皮车,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据说,绿皮车因为连年的亏损,路局也想停运。如果停运,那么职工通勤、学生上学,还有菜嫂争鱼贩子的日常劳作买卖,将是另一番景观,怎样的景观呢?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一段,从茶炉互日常工作写起,用词文雅、通俗,不仅描写了茶炉工的具体工作,也给全文奠定了一种热烈的基调。
B.菜嫂看女生读书辛苦,看到她乱糟糟的头发就帮她打理,女生从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梳理,说明女生天性爱美,只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
C.小说的语言极具方言特色,如茶炉工问鱼贩子“又没打票吧”的“打”字,是方言口语,比“买”字更灵动,也更贴合茶炉工的身份。
D.小说借助一个茶炉工的视角,描述他在最后一个班次的绿皮车上值班的所见所感,让我们得以了解由这辆绿皮车所包裹着的各色人物的百态人生。
E.绿皮车是慢生活的象征,当代生活的迅速发展注定慢的事物要被抛弃,这在物理层面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们反而失去了热情和真诚。
(2)小说刻画了茶炉工、菜嫂和鱼贩子这一群体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6分)
(3)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一句用语的精妙之处。(6分)
(4)小说最后一段写到茶炉工退休,绿皮车即将停运,并以问句作结。请结合小说内容,从结构、情感、叙事、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8分)
11.(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热烈”欠妥,应为“温和”;B,“说明女生天性爱美,只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分析不当;E“但人们反而失去了热情和真诚”错,小说并没有表现出时代的快速发展会让人失去热情和真诚这一主题)
(2)①他们是社会底层群体的典型代表,朴实而卑微;②物质贫乏,经济拮据,日子都过得艰难且无奈;③善良互助,抱团取暖,对困难者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每点2分)
(3)“漾”字运用比拟手法(或比喻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鱼贩子内心的喜悦,以及因喜悦而浮上嘴角的笑容。(3分)
“老菊花”比喻鱼贩子嘴角的皱纹。菊花的花瓣细而长且多,这一特性不仅形象地描写了皱纹之多,同时义揭示了这些皱纹中所隐含的生活磨难。(3分)
(4)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情节更为完整,结构更加缜密。②强化了茶炉工的情感。茶炉工与绿皮车相依为命,最终还是要告别列车,心中充满了落寞、不舍与忧伤的情绪。③以问句收束全文,启发读者思考:因社会快速发展而无力追赶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将何处安置,耐人寻味。④以问句结尾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悲悯的人文关怀,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篇4:绿皮车的记忆情感散文
绿皮车的记忆情感散文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行,只是这场旅行没有返程的路,不论如何,旅程还要继续,只是自己应该把握好每一个风景。
总是在乡间的路上遇到火车,充满活力的绿,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声声鸣笛,让大地、蓝天、白云为之喝彩,向远方,一路前行。
记忆中第一次坐火车出行,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腿脚不便的母亲为了带着我避免被人挤到,后背的包袱里面放了许多响干响干的亚布力烟。当绿皮车慢慢悠悠的从远方开来,人们早已经憋着一股气,似乎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挤车。
那个时候人们出行总是拿着大包小裹,东西很多,多为乡村土特产或者衣物。母亲从黑龙江去吉林就带着我们当地盛产的粉条子和江鱼,我则仅仅抓住母亲的手或者衣襟,怯生生的望着拥挤的人群和站台上叫卖食品的售货员。
火车冒着煤烟,拉着响笛慢悠悠的停靠在站台边。
此时,人们如黄河决堤般,一窝蜂的向车门涌去。那些看起来很沉重的大包小裹似乎很轻便,为了及早上车往往是人还没有到车门,手里拖拽的包裹先到了,堵得门口严严实实。穿着制服的列车员似乎很无奈,声嘶力竭的呼喊着不要拥挤,但是往往无济于事。
我还是很佩服母亲,因为她背上背着的亚布力烟起到了作用。拥挤的人把呛人的干烟叶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得已闪出一条路,母亲扛着包裹,我则拽着母亲的衣角顺利的上了车。我不知道还在挤车的人们嘴里是否不干不净的咒骂着什么,看到结果是一个带着大包裹和孩子的腿脚残疾的女人顺利上了车。
车厢里已经是人满为患,就连走廊里过道都站满了人,操着个地方口音的人不停的说着话,整个车厢乱糟糟的,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各种诸如旱烟、白酒和汗水、体臭的味道不时骚扰着鼻孔。
想想要在这辆车上坐上10多个小时,心中还是一阵忐忑和悲凉。
母亲找到一个靠边的位置放下了包裹,而我们则坐在包裹上,既放好了行李,又有了简单的座位,应按值得庆祝。
母亲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鸡蛋和在集市上买的桔子给我吃,对于平常不能够经常迟到这些美味的我来说这本来就是奢侈的享受。桔子清香的水果味道赶走了的疲惫和不安的情绪,心中想着还是出门好,能够吃上好东西。
绿皮车速度的确不敢恭维,而且因为烧煤和封闭不严一到下半夜就冷得要命。这时候母亲就会紧紧地把我抱在怀中,用她的体温给予我温暖。一阵阵汽笛声和咣当咣当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抵挡不住我进入梦乡,只是可怜了母亲,一刻不敢闭眼休息,盯着行李和我,毕竟那个时代小偷很多,而对于小偷有另外的称谓小旅,我的思想中是经常旅行的小人吧!
火车的车厢往往是白天闷热的透不过气,不时传出的广播节目也很难合大家的胃口,不外乎介绍旅途常识和播放一些老歌曲。
而我是喜欢问问母亲各种各样的问题,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想办法让我的.问题得到满意的答复并不时的指点我看窗外的景物。
看着那窗外的山村以及广袤的大地对于在山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倒是可以不时的吃到糖果或是桔子,让我开心许多。
10多个小时的路程总是很漫长,我总是受不了车厢的闷热和人声嘈杂,央求母亲不坐火车走着去亲戚家。
逼得急了,母亲会佯装愤怒,呵斥我几句,我也只是安静一小会儿而已,过一段时间还会缠着母亲要下车。
而母亲偶尔用沉默对待我,我觉得闹的无趣又改变不了现状,索性忍耐下去着似乎无聊的旅途。
不时的有推着小车售货的列车员叫卖:香烟、汽水烤鱼片了!这个时候我总是想凑上前看看车里面到底装着什么?母亲犀利的眼神制止了我,我知道母亲这一路上只是吃了点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和咸菜条,瓶子里面带着的是家里的凉开水。
我怎么能够再让母亲为我花钱么?
从我的老家到吉林的亲戚家通常是坐上大半天外加一夜,到达的时候几乎接近中午,而母亲不顾疲惫,还是要照顾好我和行李,收拾着下车。
月台到出站口要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母亲一个农村女人要带着大包小裹领着我综上很长的路去出站台,现在想想却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可是母亲总是很轻松的样子,催促着我赶上步伐并为我加油。
现在想想节俭的母亲颇有经济头脑,那个时候吉林盛产一种叫做金葫芦的没有过滤嘴的盒装香烟,进价大概一毛钱一盒的样子,回到家可以卖一毛五分钱到两毛钱,中间的差价可以支付我们的车票钱。母亲总是在临行回家前不辞辛苦到供销社批发一箱带回家,当时的列车不允许携带超量的香烟,而母亲总是不停的央求列车员看在自己身体有残疾并带着孩子不容易的情面上不要没收香烟,列车员也很少较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了。
然后又是10多个小时的煎熬,只不过返程心情要好许多,毕竟是回家了么!
转眼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交通发达,不仅仅动车、高铁很多,自己也有了私家车,如果不嫌辛苦完全可以开车回家。
可惜总是工作繁忙,不能经常看望年迈的双亲。
不过我还是喜欢在想家的时候到火车站去看看那些穿梭的绿皮车,望着它们向远方穿行,那一声声汽笛仿佛是催着游子赶赴回家的路罢?我则不知不觉流下泪水,为自己,也为流逝的岁月。
篇5:绿皮车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九月底了,天气依然燠热,茶炉工猫腰启开炉门,添了两铲煤,眯细眼觑着火苗蜿蜒升起,随即闭上炉门离开。
这是他的最后一个班次。以前乘绿皮车的人多,每个车厢头上配一个茶炉室,一个茶炉工管两到三个茶炉室。现今乘车的,除了郊区进城的菜农,再是读书的毛伢子,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三种人占去多半。
茶炉工去推售货车,两年前,他开始兼小营。兼做小营主要是拿提成,但总共也不过三四千元。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推过几个车厢,只卖了一袋瓜子,一袋苹果。慢车毕竟和快车的买卖没得比,拖的基本都是“贫下中农”。但慢有慢的好处,世上万事万物,哪有都让快的占尽理的!
依然回到七号车的茶炉室。
一股鱼腥气扑面而来,过来打水的是一个鱼贩子,精瘦,端的一只军用水壶,绿漆早已剥落,草绿色的挂带也泛出了白碱。
几乎天天照面的。茶炉工问,又没打票吧?
这些菜贩子、鱼贩子,总是从铁路职工的通勤口进站,塞几把菜给列车员,免了三五块钱的车票。鱼贩子额头正中的一颗灰痣猛地一弹,笑着转移话题,城里的人喔,没得半日,一担鱼就卖得净光!
茶炉工问,得闲半日,你还不是在帮菜嫂!
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说,莱嫂的水蕹也好卖,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卖红萝卜、大蒜子和生姜。
茶炉工道,得闲把事情办了,两个老恋人,一径像搞地下工作,犯了法呀!
鱼贩子叹了叹气道,还不都是因为崽女……
接了满满一壶水,鱼贩子往座位走去。
茶炉工推着车又到了七号车档头,此时到了一个站,只见鱼贩子擎着扁担,拨弄头顶的摇头扇,让它对着菜嫂。
鱼贩子又坐下,在她对面,用一只纸杯与水壶盖子来回兑水,兑凉了,就一盖子一盖子地端给菜嫂解渴,满目的温馨。
车又动了,菜嫂忽然指着对面斜躺着的一个女生道,她脸色不好看,吃坏了肚子吧?女生去了厕所。
茶炉工问边上戴大圆眼镜的男生,她跟你一个班吧?学习好啵?
大圆眼镜点点头道,以前蛮好,还是副班长,后来不好了,比不上我呢!一脸的洋洋自得。
大圆眼镜捂着嘴偷偷说,她还欠了上个学期的补习费一百块钱,没交钱的,今天老师点了名。
女生过来刚好听到了,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忽然操起一只塑料水杯就砸了过去。
菜嫂帮女孩捡回了水杯,搁放在茶几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道,每日头戴星光去读书,硬是跟我们种地卖菜的一样辛苦!你看看,头发都打了几多弯弯结!
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鼻梁挺拔,额头平坦,一双眼睛尤显得精神'甚至有几分孩童的顽皮。
鱼贩子一身的邋里邋遢,那是更需要菜嫂的一双手,日日拂拭、时时打理的。
这不,女孩子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眼快手捷地修理。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列车播报前方到达红岭站,女生嗖的一下就起身,将水杯插在书包一侧,很快就双肩挎好坐看等待。
菜嫂在背后帮她整理的时候,悄悄塞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书包一侧。
茶炉工觑得真切,心里迅速盘算着菜嫂一天的收入。人啊就是这样,有时候会斤斤计较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有时候又会掏心窝子待人处事,全看是不是触动了心肺旮旯里的那一角柔软。
他过去抹一把茶几,也无声地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她书包里。
女生浑然不知,菜嫂把她送到车门口,她一径低着头,下了车。
或许是快到站了,菜嫂和鱼贩子对视的眼神,掠过一丝无奈。两人有几句低语,那是明日出门的约定还是相互珍重的叮咛?
菜嫂和鱼贩子心下去了。
一落站台,他俩便挽起扁担绳,挑着一对空菜箩筐,对望了一眼,各奔东西。
前方是本次列车终点炉,到终点之后,停十五分钟便是返程。
回去之后,就此告别了这趟绿皮车,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据说,绿皮车因为连年的亏损,路局也想停运。如果停运,那么职工通勤、学生上学,还有菜嫂争鱼贩子的日常劳作买卖,将是另一番景观,怎样的景观呢?
(有删改)
篇6:绿皮车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热烈”欠妥,应为“温和”;B,“说明女生天性爱美,只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分析不当;E“但人们反而失去了热情和真诚”错,小说并没有表现出时代的快速发展会让人失去热情和真诚这一主题)
(2)①他们是社会底层群体的典型代表,朴实而卑微;②物质贫乏,经济拮据,日子都过得艰难且无奈;③善良互助,抱团取暖,对困难者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每点2分)
(3)“漾”字运用比拟手法(或比喻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鱼贩子内心的喜悦,以及因喜悦而浮上嘴角的笑容。(3分)
“老菊花”比喻鱼贩子嘴角的皱纹。菊花的花瓣细而长且多,这一特性不仅形象地描写了皱纹之多,同时义揭示了这些皱纹中所隐含的生活磨难。(3分)
(4)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情节更为完整,结构更加缜密。②强化了茶炉工的情感。茶炉工与绿皮车相依为命,最终还是要告别列车,心中充满了落寞、不舍与忧伤的情绪。③以问句收束全文,启发读者思考:因社会快速发展而无力追赶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将何处安置,耐人寻味。④以问句结尾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悲悯的人文关怀,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 绿皮小火车美文
★ 皮一点的座右铭
★ 平衡车范文
★ 车反思
★ 学车心得体会
★ 学车心得体会通用
绿皮车影评(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