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修辞手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修辞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修辞手法
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B.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C.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全品中考网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答案】D
2.(2010•天津市,4,2分)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全品中考网
【答案】B
3.(2010•湖南省益阳市,4,2分)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全品中考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全品中考网
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答案】D
4.(2010•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4,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全品中考网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答案】C。(A句夸张、B句排比、D句对偶。)
篇2:什么是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
1、比喻:比喻一般是用一个具体、浅显又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拟人:拟人一般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简单的说就是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排比: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是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排比一般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
4、对偶:对偶往往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的也是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有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等作用。
5、夸张:夸张是一般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方面特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夸张的作用就是为了鲜明的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6、引用: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说白了引用就是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名言警句,成语等。
7、反问:反问就是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达肯定意思。
8、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自己回答。设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9、对比: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列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0、借代: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表达的人或是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篇3:常用的修辞手法
初中阶段要求同学们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概念: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夸张)
③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二、练习:指出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10、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
11、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
12、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13、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14、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
15、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
16、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17、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光。()
18、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往下落。()
1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0、太阳还没有起床,天空一片昏暗。()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22、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23、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三、补充讲解:
1、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
①比喻与比较
1)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2)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②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③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④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2、几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1)、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相仿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3)、猜测不是比喻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4)、比较不是比喻
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5)、举例不是比喻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6)、想像不是比喻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1.选出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1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2重庆的夜,微波荡漾在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3纺车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A.14B.23C.13D.12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能站住几天!(运用反问,强调反动派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B.(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比喻、夸张,抓住人物性,辛辣地嘲讽了日本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运用拟人、比喻,写出了贫苦老农杨白劳的觉醒,表现了他要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D.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运用比喻、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歌颂志愿军战士。)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B.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
C.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壁障很快就要彻底拆除了。
D.香港真是祖国的一块璀璨宝石!
4.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5.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②白铁无辜铸佞臣③竹直心虚乃吾友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⑥水淡性泊是我师⑦柳絮池塘淡淡风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D.⑥③/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1)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请简述好在哪里?
(2)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篇4:修辞手法及答案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顶真。
修辞手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典型例题透视
例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小草立在路边。
盛夏的中午,
(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
答案示例: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晕,)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脑袋),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透视:这是一道近似于扩写句子的试题,要求考生把一个一般性描写炎夏的句子,用上夸张、拟人的手法,添加一些词语和句子写出其“难耐”的炎热程度来。解答这道题,考生必须在给定的句子基础上做,要用上夸张、拟人两种手法,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添加词和句,把炎热难耐的盛夏中午写具体、写生动。
常见失误分析
例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20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示例:苏州的美是古典的,苏州的美是含蓄的,苏州的美是多样的。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材料按排比要求写句的试题。考生失分之处在:离开材料写排比句,所写的排比句不能概括苏州的美。比如,有的考生误将“优雅”“庄严”“恬淡”“古朴”等词视为对苏州美的概括,而导致错答失分。解题方略是,抓语段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
能力提升练习
1.下列句子使用修辞错误的一项是()
A.(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排比)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C.(比喻)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D.(反问)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009年四川达州市中考试题)
2.请你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描绘你家乡的一处美景。
(2009年辽宁阜新市中考试题)
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
(2009年四川内江市中考试题)
4.写一段话,介绍一下你家乡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或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要用上比喻句,不超过50字。
(2009年贵州安顺市中考试题)
5.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请以“爱护地球”为主题写一段话。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责任警示和谐居安思危同舟共济山清水秀
(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1.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对偶)
C.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
D.……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比喻、拟人,表现“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焦急、急切的心理。)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C.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夸张,突出地表现时光迅速流逝。)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强盗行径的强烈讽刺与愤慨。)
4.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5.对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明喻夸张设问B.夸张暗喻反问
C.明喻夸张反问D.夸张暗喻设问
6.请找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8.读下面一段话,回答两个问题。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1)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本体是什么?
(2)这个比喻意在突出()
A.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夏天,金色是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的颜色。
C.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的气势。
D.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年。
9.下面是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请把它们改写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
①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莎士比亚
③春天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雨果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⑤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改写:
10.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修辞手法训练题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1.C2.示例1:辽远的天空一碧如洗,晚风轻轻地摇着家乡的红花绿草,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在与她的孩子们低语。示例2:展现在眼前的是汪汪一碧的湖水,美丽的鱼儿快乐地游着。岸边的垂柳梳着秀发,不时低下头来欣赏自己的倩影。3.音乐家的灵感常常变成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常变成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常变成完满的构图,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4.略5.示例: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爱护它的责任。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的家园永远山清水秀。
Ⅱ专项模拟训练
1.A2.C3.C4.C5.C6.拟人排比7.A.拟人B.夸张C.对偶D.反问8.(1)麦浪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2)C9.示例:(1)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青春,是创造一切的希望。(2)青春是珍贵的,她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转瞬即逝的春光;青春是饱满的,她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展示着时代的性格,孕育着时代的希望。(3)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稍纵即逝的瞬间;青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性格;青春奥秘在于它总是希望做出一切,总是不断奋勇直前。10.小树是森林的儿子:阳光是保姆,溪流是乳汁,小鸟、松鼠是树的玩伴。
篇5:修辞手法——拟人
拟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我们读过的很多童话,童话作品中的动物、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品,在作家笔下都被人格化了,都会说话,都有了人的感情。但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童话、神话故事里。在记叙文、论述文,甚至说明文里,我们常常都会读到拟人化的描述。
比如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时写道:“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这里作家用的就是拟人手法。
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人的感情与景物的感情达到高度的统一。拟人的笔调,有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也是一种艺术构思,是人与物的感情的完全交融。不是作者想让读者将物景看做人,而是作者首先在心灵上觉得它们是有感情有灵性之物。
自然的人化,最根本的是依靠丰富的想像力,在翩翩的想像之中,赋予自然以人的环境、人的感情、人的思维和人的音容笑貌。
有时,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说明文也可以用拟人的手法。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的《洲际导弹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让导弹“自我介绍”,说明洲际导弹的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洲际导弹的种类、威力和隐蔽方式,以及洲际导弹的新发展。在“自述”中说洲际导弹是“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场上的第一号种子选手”,把洲际导弹的大小、重量说成是“身高”、“胸围”、“体重”。通过洲际导弹自述的拟人方法,把深奥的洲际导弹的知识浅显通俗地介绍出来,把洲际导弹的性质、特点说得清清楚楚,生动形象。
用好拟人手法,常常能收到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效果。
篇6:高中语文修辞手法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 有修辞手法的好句
修辞手法(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