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弟子规共

时间:2022-12-16 06:12:15 作者:动感光波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动感光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我读的弟子规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读的弟子规共,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弟子规亲子共读心得

《弟子规》篇幅不长,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必做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要抓紧时间精力去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知识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句,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置冠服,有定位,”衣帽应放置在该放的地方,要放整齐:“兄道友,弟道恭,”哥哥要友爱弟弟,弟弟对哥哥要恭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生活中教导我们尊敬老人:“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我们每个人与朋友相处,如果听到讲自己的过失或缺点就生气不高兴,听到人家赞誉你、夸奖你,你就很欢喜、很高兴,如果是这样,时间一长,真正的好友会远离你,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会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朋友间的交往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会指出你的过失,而人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对,看到你很生气,下一次,他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所以如果没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规劝,你的好朋友当然会渐渐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会渐渐接近你:“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否则学到的只是肤浅、表面的东西,不会有成就

篇2:弟子规亲子共读心得

我读了弟子规知道了,在家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无数心血抚育我们成长,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的恩情,对父母要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文明的小天使。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篇3: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嗟来之食》

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为众人做事的时候,不要自私和保守,舍不得付出。看到别人有才能时,应该加以赞美和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胡乱批评或横加指责。对有钱的人不要去讨好巴结,在穷人面前也不要轻视他们。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能喜新厌旧,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不要闲言碎语去干扰他。

妈妈:儿子,弟子规的译文也都读完了,现在要开始背弟子规了,这首弟子规长而且还有点不好背,不过我们还是要把它背会哦!

儿子:唉!这么长,什么时候可以背会呢?

妈妈:儿子,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加油了!

五分钟过去了,我已经可以背下来了,再看看儿子,还在拧着眉头低头背着,我没有吭声,又接着把弟子规背的更熟练一些。又等了快五分钟了,儿子说背的有点生疏,但是可以背下来了,我没有埋怨他,而是及时表扬了儿子:“乐乐已经很棒了,下面和妈妈再互相背几遍就熟练了,我又陪着儿子背的更熟练一些。

儿子:我知道下面又要开始把弟子规的译文看懂弄明白,再给您复述一遍了!那我就先弄懂了再复述吧!

又是一个差不多五分钟过去了,儿子说可以开始了。

这首弟子规的意思就是说,自己有了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要自私,不管哪个人有了能耐,就要加以赞赏和认可,不要因为嫉妒别人而胡乱批评和胡乱指责,对有钱的人不要去讨好和巴结,对贫穷的人也不要轻视他们,对待老朋友也要珍惜,不要有了新朋友就忘记老朋友。当别人有事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他别人心情不好时,不要闲言碎语去骚扰他。

妈妈:嗯,儿子真能干,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话复述下来了,简直太棒了儿子!好了,下面我们一起读启蒙小故事: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财主,名叫黔敖,他见每天都有很多难民从门前经过,就在路旁架了一口锅,熬了稀粥施舍给他们喝。那些难民们喝了黔敖施舍的稀粥,都对他千恩万谢,说很多好话。黔敖不由得意起来,认为自己是难民们的大恩人。

一天,又有一个难民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破烂烂的衣袖遮住脸,脚上拖着一双同样破烂的鞋子,走起路来东倒西歪,一看就是好多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见那个人走了过来,就舀起一勺粥来,大声叫道:“喂!穷有饭的,过来,给你东西吃!”

然而,那个难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迫不及待地跑过来,他用力抬起头,骄傲地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的饭的!”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听完后感到自己的行为太不尊重人了。于是,他想追上那个不吃“嗟来之食”的难民,想向他道歉。然而,当黔敖追上那个人时,却发现他已经饿死了。

妈妈:儿子,启蒙小故事读完了,我们还是要来理解一下故事的意思和要说明的道理。

这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事情,在什么国家、什么人、名字叫什么的人身上发生的事?

儿子: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是说齐国有一个财主,名字叫做黔敖,妈妈,财主在以前就是很有钱的人吗?

妈妈:嗯,你看那个‘财’字,左边是贝字,意思就是宝贝很多,右边的‘才’字,就是宝贝多才发财呀!(儿子:哦,原来这字组合的还真有意思,我懂了!)

这个财主有钱了,就做起了善事,每天在门前架一口锅,施舍稀粥给难民们喝;不过,这个财主施舍稀粥给难民喝,他自己想什么了?

儿子:财主黔敖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很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是难民们的大恩人而洋洋得意。

妈妈:有一天,一个饿了好多天没有吃过东西的难民经过黔敖的门前,黔敖用一付很傲慢的口气,让那个难民过来,要施舍给他粥喝,财主是怎么对那个难民说的?令难民对财主的施舍不屑一顾。

儿子:财主大声说:“穷要饭的,过来,给你东西吃!”就是这句话,让那个难民对这个财主的话很气愤,反而骄傲地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的饭的!”这个难民真是个有骨气的人,宁愿饿死也不吃侮辱他的人的饭(妈妈:做人就要做一个像他这样有骨气的人啊!)

妈妈:乐乐说的真不错,感慨颇深!

黔敖听完那个难民的话后,也觉得很不尊重人,后来他追上那个难民想去道歉时,可已经晚了,那个有骨气的难民已经饿死在路上了,(儿子:我想那个财主肯定后悔死了,他要不说那么难听的话,那个难民就喝粥了,也不会死了!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的。)

乐乐,这篇启蒙小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呢?用你自己的话大概说一下吧!

不吃嗟来之食就是不吃别人施舍给自己的东西,哪怕饿(/wenxue/)死也要做一个有骨气的穷人!

妈妈:这个故事流传千万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不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人。

说的全面一点,这则小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做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被引用的话语,也成为维护个人尊严,宁折不屈的大丈夫行为的典范。

篇4:读《弟子规》有感

暑假里,我按照老师的推荐,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学习了国学文章《弟子规》,虽然还有一些意思不太明白,但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很多道理。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第一段。教育,首先是教做人,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现在我们虽然也有品德课,却只是背书、考试,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们还是应该要多多学习做人的道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它充分体现出了做人要讲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是不可取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主要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呼唤,我们要及时答应,对于父母的吩咐,不能迟迟不去行动。

如此良句,还有很多很多,总之,通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其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读《弟子规》反思

读《弟子规》有感及点评

关于读弟子规有感-弟子规读后感精选

读《弟子规》心得500字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300字

读匆匆有感共

亲子共读心得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亲子共读征文

亲子共读感言

我读的弟子规共(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读的弟子规共,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