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12-16 23:57:16 作者:夕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夕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有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

一天,小戚带着部分战船出海巡逻,碰到了一小股倭寇,小戚把红旗一挥,战船就像一群梭子鱼似的呼呼呼扑了上去,倭寇纷纷败退。小戚奋勇杀上前去。不一会,其他战船渐渐落后了。杀呀杀呀,小戚杀到嵊泗洋面,忽然一阵长筒响,来了大批倭船,把戚家船围住了,小戚中了奸计。

大戚得到消息,一边派人给侯继高送信,一边跳上一只小舢板,飞快地划着木桨木橹,带领一部分戚家军,箭一般赶来。倭寇碰到他,就纷纷落水。

大戚杀进包围圈,跳上小戚的战船。嘿!大戚和小戚真是两条打不烂、杀不败、当当响的汉子,这么多的倭寇,他们一点也不放在眼里。

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箭不能人,盾不能挡,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

倭寇一见硬的不灵,就来软的。他们洋里洋气地朝戚家船打话:“你们,大大地被包围……抵抗,死啦死啦的,……投降,好来西格……”

不管倭寇怎样狂喊,大戚小戚就是手不停地杀,杀,杀!

倭寇见软的也不行,就狗急跳墙,拿出四十九门猪娘炮,轰隆隆,轰隆隆!打了九九八十一炮。戚家船中了炮弹,戚家兄弟也受了重伤,小戚嘴里淌着血水,屹立船头,两眼像电光;大戚咬着嘴唇,捏着利剑,倾听着大海呼啸的声音,一阵震耳的螺号声从海风中传来,侯继高率领的船队从远处疾驶而来。

就在这时,轰——,又一排炮弹飞来,戚家船被打沉了,戚家兄弟举着驱妖剑,呼喊着跳下海去。霎时波涛汹涌,风吼海啸,十丈浪头像开口狮子,吞没了九九八十一只倭寇船。

不久,在一个大雾天,潮急风猛,倭寇又偷偷摸摸来到嵊泗洋面,隐隐约约地看见船舷左侧有无数篷帆影,好像是戚家军朝他们杀来。倭寇慌了,连忙开炮。轰隆隆,轰隆隆!从三更直打到五更,炮弹打尽了,戚家军仍然不动。

天亮了,大雾散去,倭寇往前仔细一瞧,大吃一惊:“啊——”原来他们打了一夜的竟是一块篷礁。篷礁附近还有两座新冒出海面的山头。这时四面螺号齐鸣,篷帆遮天,倭寇要逃也来不及了,侯继高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把倭寇杀得干干净净。

人们传说,那篷礁就是戚家船的化身,那两座高山就是戚家兄弟——嵊泗的大戚岛和小戚岛。

篇2: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常言说:义马易得,义兄难求。一天,曹阿瞒沿着弯弯的涡河,出去访名师义友。他朝下游一直走了五十里,到了一个集镇。这个镇街临涡河水,背靠一条交通大道。镇虽不大,人烟密集,在街门口出出进进多是一些生意人。曹阿瞒正欲进街,只见一个挺胸凸肚、光着脊梁的年轻汉子,用“土车子”(一种小车)推着四个打场的大石磙,想进街门,和一个赶牛车的老汉吵了起来;他们都争着先进那门,各不相让。

那赶车的黑老汉扬鞭大喊:“东京到西京,大车走当中!小车让大车,这是老古理,我这是大车。”

那推车的年轻人也瞪着眼大喊:“雍州到梁州,轻车躲重车;你虽是大车,我却是重车。”

二人相争,各持一端,互不相让。那赶车老汉一急,挥起牛鞭,叭!叭!在那两头花牛屁股上连抽两鞭,咕隆隆,那大车便闯进了街门。

那年轻的推车汉,也急了,脖子脸憋得通红,放下“土车子”,蹿过去扯住牛车后横木,一使劲儿,又把那辆大车连同两头花牛,一同拖出门来;转身又把“土车子”上的大石磙,用双腋窝各夹一只,一连两趟,砰砰砰砰!并排立在街门中间,堵住大车前进的路。那赶车黑老汉挥起鞭子,叭叭叭叭!连抽几鞭,打得那四个大石磙,咕辘辘滚到街旁。

围观的人惊得目瞪口呆,齐声喝起彩来。

阿瞒站在一旁,也不禁大声称赞道:“真乃力士、神鞭也!”他忙分开众人,蹿过去,询问那人的姓名。那推车青年说:“俺姓许,名都,家有小弟许褚,还有80岁老母,要俺从百里开外的石磙山,推石磙来此镇贩卖,养活他们。”

那赶车老汉气而不答,胡子一扭,挥车想走。阿瞒又向前施礼说:“老人家,你何必跟我们青年人一样见识!您真乃神鞭!我辈愿拜你老人家为师!”

只见那赶车老人,怒色稍消,鞭子一扬,催着花牛驾车咕辘辘地走了。

曹阿瞒慷慨解囊,送给那个青年二十两银子,说:“因进街门延误了你卖石磙的时间,我愿送二十两纹银,孝敬伯母。”那青年感激不已,遂拜曹阿瞒为义兄。

此镇,后来被称为“义门镇”,直到今天仍称为“义门”。

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3:司马迁考查“黄帝城”

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县人,自幼聪明,十岁就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开始遍游名川大山。父亲病逝后,他继承父业,作了太史令,专管记述天下历史的事。但当时书很少,好多事无法下笔。他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谁?生活在哪里?有什么证据?为了弄清历史的真实情况,他装扮成一个老百姓打扮,在天下到处考查起来。

涿鹿城里斥县官

老涿鹿城座落在阪泉西北,相距只有二里地。司马迁听完那一家老人的讲述,为了印证是不是真的,就一路查寻古迹来到涿鹿城下。守护城门的门卫,用刀拦住他,厉声问:“什么人?”

“阪泉人,回家探望老母!”

“背着什么东西?”

“米面”

“胡说,袋子里疙里疙瘩,怎么是米面?”

守门人不由分说,一顿撕扯,把司马迁辛辛苦苦拣来的瓦瓦块块,抖落了一地。司马迁又气又急,心疼得直叫:“疼杀我了,疼杀我了!”

门卫喝道:“没打你,怎么乱喊疼杀我?”

围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七嘴八舌地议论说:“这是个愣子!明明背的石头石片,怎么能说是米面?”“他可能神经有毛病!”

司马迁不申不辩,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住进了一家小店。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拉着店掌柜,领路到街上转悠。这涿鹿城,方园不到四里,完全由黄土筑成,高不到三丈,宽不到一丈,城外流着清清的涿水,城内只有南门和东门,西北角还凸出一块黄土丘。

司马迁问店掌柜:“一城应有四门,为啥这座城只有两个门?”

店掌柜说:“说来话长,这城当时由黄帝筑成,你看西北角那个高土丘,就是他住的地方,嫘祖玄女也都跟他住在那儿。你说为什么没有西门和北门?你往南看,那大山就是涿鹿山,当年黄帝和蚩尤就在那山脚下打仗。这城只修东门和南门,为的是打起仗来,出兵方便呗!”

“听说原来修城时没有东门,只有南门……”

“是这样,黄帝定都涿鹿城之后,他为了老百姓去阪泉打水饮马方便,才开了个东门!”

俩人正说着说着,恰碰上县老爷出府,八抬大轿由东而西走来。店掌柜吓得直哆嗦,想躲已来不及。司马迁说:“不要怕,有我呢!”话刚落音,差役走到他俩跟前,喝叫:“县老爷路过此地,你俩为何敢挡路不动?”

司马迁说:“你让我们到哪儿去?”

“躲路边去!”

“若不躲呢?”

“不躲就跪下!”几个衙役蜂涌而上。

店掌柜吓得拽住司马迁的衣襟说:“客官,惹不起呀,咱们快躲躲吧!”

司马迁指着差役说:“让你老爷来见我!”差役说:“这涿鹿城里一草一木,都是我们老爷的,你好大胆!”说着就要打。

司马迁递过一硬褶子说:“去,把这褶子递给你们老爷!”

差役扭捏着只得去了。

不一会县老爷汗流满面,气喘吁吁,跑到司马迁跟前,慌忙跪下说:“小官来迟,小官来迟,请太令史恕罪!”

司马迁说:“听着,以后出府不准这样狐假虎威!小小县城,你一走就不让人上街了,这怎么成?”

县老爷忙说:“小官照办!小官照办!”

原来司马迁递得那个纸褶子,上面写着几个字:长安太史令司马迁。

篇3: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够灌溉多少顷田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设计了这个水利工程,感动得热泪滚滚。大家纷纷议论,觉得这大老爷不错,要为他向朝廷请功。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阻止,还沉痛地做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田一百亩。”

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挖了一百亩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积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他们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钉,偷偷地把他写的《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发他。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手下佣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好箱子,准备带走。白居易看见了,说:“把它存到库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也没看到抬着满箱金银、满筐绸缎的行列,只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而来。后面两个佣人抬着两块天竺石跟随着。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许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在杭州三年,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脱不了诗人的习气,做了十多首诗歌,临走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这怕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有的人画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经没了。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做“白公堤”,来纪念这位关心民瘼的诗人!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2: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头蘸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

“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

“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

王羲之听了没作声。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

妈还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气得跳了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你呀,能写完这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他跑进书房,拿起笔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划,只练些横、竖(述shù)、点、撇、捺。这样足足写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他爸望望又没作声。给妈看,妈说道:“唔,有点象铁划了。”

王献之这番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爸望望没声响。给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象银钩呐。”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天天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给爸看。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呵!

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见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

哈,怪呵!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撂,一下子就撂进背后的竹匾里去了。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亚yà)极啦,问道:

“老婆婆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准呵?”

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心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毅论》让他临摩。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

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不过“大王”和“小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的字,反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

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篇4: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精选

昏庸透顶的汉灵帝信任宦官,只知道吃喝玩乐。库房里的钱不够用了,他们为了搜刮钱财,在西园开了一个挺特别的铺子。有钱的人可以公开到这里来买官职,买爵位。他们在鸿都门外张贴榜文,标出了买官的价格。买个郡太守定价二千万,买个县令定价四百万;一时付不出钱的可以暂时赊欠,等他上任以后加倍付款。这些花了钱买官的官吏,一上任当然更加起劲地搜刮民脂民膏。东汉王朝的黑暗和腐败可算到了家了。

朝廷的腐败,地主豪强的压迫,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天灾,逼得老百姓没法活下去了,纷纷起来反抗。

先是吴郡一带农民起来攻打县城,杀了官吏。会稽人许生在句章(今浙江慈溪)起兵,没有几天工夫,聚集了一万多人。汉灵帝下令叫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发兵围剿,被起义的农民打败。许生的声势越来越大,还自称“阳明皇帝”。

公元174年,吴郡司马招募人马,联合州郡官兵打败了许生。吴郡的起义军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更大的武装起义却正在酝酿着。

巨鹿郡有弟兄三个,老大名叫张角,老二叫张宝,老三叫张梁。三个人都挺有本事,还乐意帮助老百姓。

张角懂得医道,给穷人治病,从来不要钱,所以穷人都拥护他。

他知道农民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天灾的折磨,多么盼望有一个太平世界,让他们安安乐乐过日子。他决定利用宗教把群众组织起来,创立一个教门叫太平道,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起传教。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张角又派他的兄弟张宝、张梁和弟子周游各地,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花了十年工夫,太平道传遍了全国。老百姓不论是信或者不信,没有不知道太平道的。各地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当时,郡县的官吏也只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谁也没有认真过问。朝廷里有一两个大臣看出苗子,奏请灵帝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建造他的林园,也没把太平道放在心里。

张角他们把全国八个州几十万农民都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都推举一个首领,由张角统一指挥。

他们秘密约定三十六方在“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口号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东汉王朝;“黄天”,就是指太平道。他们还暗暗派人在洛阳的寺庙和各州郡的官府大门上,用白粉写上“甲子”两字,作为起义的暗号。

可是,在离开起义时间还有一个多月的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向东汉政权告了密。朝廷立刻在洛阳进行搜查。在洛阳做联络工作的马元义不幸被捕牺牲,和太平道有联系的群众一千多人也遭到杀害。

由于形势突然变化,张角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一个月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称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三十六方的起义农民,一接到张角的命令,同时起义。所有起义的农民头上都裹着黄巾,作为标志,所以称做“黄巾军”。

各地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没收官家的财物,开放粮仓,惩办官吏、地主豪强。不到十天,全国都响应起来了。各地起义军从四面八方向洛阳涌来,各郡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京都洛阳。

汉灵帝慌忙召集大臣,商量镇压措施。

汉灵帝拜外戚何进为太将军,同时派出大批人马,由皇甫嵩、朱儁(音jùn)、卢植率领,分两路去镇压黄巾军。

但是,各地起义军好像大河决了口子一样,官府哪儿抵抗得了。大将军何进不得不叫汉灵帝下了一道诏书,吩咐各州郡自己招募人马,对付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宗室贵族、州郡长官、地主豪强,都借着打黄巾军的名义,趁机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把整个国家闹得四分五裂。

黄巾军面对东汉朝廷和各地地主豪强的血腥镇压,坚持了九个月艰苦顽强的战斗。在紧张战斗的关键时刻,黄巾军领袖张角不幸病死。张梁、张宝带领起义军将士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以后,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起义军的主力虽然失败。但是化整为零的黄巾军一直坚持战斗了二十年。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经过这场大规模起义的致命打击,也就奄奄一息了。

篇5: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头蘸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

“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

“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

王羲之听了没作声。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

妈还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气得跳了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你呀,能写完这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他跑进书房,拿起笔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划,只练些横、竖(述shù)、点、撇、捺。这样足足写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他爸望望又没作声。给妈看,妈说道:“唔,有点象铁划了。”

王献之这番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爸望望没声响。给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象银钩呐。”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天天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给爸看。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呵!

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见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

哈,怪呵!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撂,一下子就撂进背后的竹匾里去了。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亚yà)极啦,问道:

“老婆婆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准呵?”

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心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毅论》让他临摩。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

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不过“大王”和“小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的字,反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

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篇6: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篇7: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1、炎黄二帝:

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本部落人被称之为“百姓”。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陶寺古城遗址:

该古城遗址陕西省襄汾县,建成时间大约距今四千七百年。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曾一度是国内发现的最大史前古城遗址。

该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墓葬,墓中骸骨的DNA检测结果显示其父系Y染色体snp单倍型几乎全部为O3基因,与今天汉族主体的父系基因高度一致。可以说,基因证据证明了陶寺遗址的居民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祖先,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

各地遗址y染色体snp单倍型比例

该遗址还发现了最早的天文观测系统,与古籍《尚书-尧典》所载尧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记载相符,故而猜测为尧帝的都城。

篇8: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酒的起源传说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篇9:世界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约翰·亚当斯律师答应为英国士兵辩护。这着实令1770年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英国人的征税法已经让北美殖民地人民无法忍受,反英情绪正激烈,这群英国士兵居然在街头公然开枪,杀死了五个平民。更何况,亚当斯原本还是以反对英国压迫而闻名的。但这一次,他却顶着激愤的群情,替一群英国国王派来的杀人犯打起官司来。要知道,在此之前,被囚禁起来的英国上尉和士兵,甚至都找不到几个像样的人肯替他们辩护。

这一年,又矮又胖的亚当斯35岁,距离他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还有将近30年时间。在一个英国国旗正被四处焚烧、征税员被人浇上桐油示众的城市,这个决定并不轻松。而他后来的表现也确凿无疑地显示出:他既对英国士兵的所作所为没有好感,也不希望通过此事讨好英国人而谋得什么利益。

既然如此,我便只能从他那让人印象深刻的辩护中寻找他的动机。一份文件记录了这个口若悬河的律师的如下辩词:“法律一方面对被告的乞求与哀叫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对公众的叫嚷不理不睬。法律只维护善,惩罚恶,它不以人们的贵贱贫富为标准,法律不受情感左右,它永远是理智的。”

通过他的辩护,后人也得以了解这场屠杀的基本脉络:愤怒的人群叫嚷着“打死他们”,挑衅英国士兵,并且向他们扔去雪球、冰块和石头,后者于是开枪还击。据此,亚当斯在挤满了愤怒的旁听者的法庭里作出如下辩护:如果一名军人在执行职守时杀死一个对他进行侮辱的人,那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他几乎大获全胜。包括上尉在内的六名英国士兵被无罪释放,两人被判处过失杀人。这个结局让大多数波士顿人感到失望,此后一段时间里,他几乎名誉扫地,没有什么官司可打,许多人怀疑他变成了一个亲英派,另一些人则指责他是被金钱诱惑——尽管根据记载,他为这个官司忙活了将近一年,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代理费。

在这个固执的人看来,他所服务的,并不是几个他所反对的政府的士兵,而是以上帝之名制定的法律,这个法律“假定每一个人都是无罪的,在法庭判决之前,没有权利把任何人称为杀人犯”。

法律的公义并不为民意所左右,这是亚当斯辩词中的精义。愤怒的波士顿市民并没有让他放弃信仰——事实上,他对于民意的狂暴始终保持警惕。此前,看到反对印花税的人们砸毁英国官员的房子并抢劫财产时,他就表达过自己的恐惧。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作为美国的第一任副总统,坚决反对过火的暴行。

法国发生的暴行让他相信:“在民主政体中无限制地滥用权力,就像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一样暴虐、残忍。”而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砍掉脑袋后,他对一名英国记者说,人类最终会发现,假如大多数人失去控制,他们和不受约束的暴君一样,会变得专制残暴。

在很长时间里,亚当斯并没有太好的名声。有人注意到,他的名字很少出现在建筑物或纪念碑上,教科书也只是将他一带而过。与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人民权利的维护者杰斐逊相比,他保守、固执,刻意与激进者保持距离。而这些特质,都体现在他为几名英国士兵所作的辩护中。

他曾带领国家摆脱与英国的战争,第一个将美国政府搬进了白宫,但在晚年回忆起来,他却觉得,只有1770年那场辩护,才是他一生中为美国所作的“最杰出、最明智、最勇敢也最公正的事”。

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

上下五千年故事概括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的精选

中国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上下五千年精选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有感700字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100字

有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有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