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s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清明略记的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清明略记的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清明略记的散文
清明略记的散文
凉夜寂寥,月隐东山,花睡西浦。高阁不甚凌寒,惶心难易安梦。念今去天晓,时维清明,孤身尚留淮郡;独影且在楚邑。车马奔途,一路追风扬尘;水陆横接,唯余同乡二人。
清明,望祖祭宗之时。水乡风俗,多异于他处也。晌午,家出方桌,堂摆条凳,依次进碗,顺序排箸。上有百叶砣粉二三,下跪子孙嫡庶,焚金化银,口喃喃有语,身揖揖敬拜。火尽灰冷,略取所供饭菜少许,投之梁燕,恩泽万物。是为昭阳清明之俗也。
韶光春好,信步田垛。千岛黄花艳招栖枝翩蝶;熏风悠然,万亩粉荷媚引闻蕊嗡蜂。折荷当阳,断竹闲钓。登高阁遥览,明灿耀眼,芳香溢鼻,金花漫延。点点星垛坠地,片片黄花散落。石猴斗破瑶池瓶;玉兔捣翻寒宫罐。何处仙帐覆地,哪家画圣泼墨。人行花间,泥芳鞋履,露沾衣襟。水绕垛行,滋岸沟芋茨,桥沿溪拱,润堤围孛瓠。桨摇兰舟,山号呼霞;撸荡画舫,渔歌唱晚。
残墙破瓦,本旧乡邻里;明窗净门,是新村人家。雏鸡争食于阡陌,老狗相吠于巷弄。青石土道,雨打生凼,足过留迹。炊烟冉漫暮阳,浣棰轻敲晚云。
几多旧梦,曾忆摔泥斗球之幼。跨竹行游巷陌,乡人多嘻骂,不以为羞。今成已,不复往前,难追过逝。老街不闻童戏,旧村难寻故友。皆忘兮,骚人无赖空作愁,楚冠总是他客。
篇2:吉林财经大学略记
民国三十五年夏,东北银行干部培训班初办,即吉林财经大学前身雏形。前临国共内战,后启安邦治国。于危难之中筹建,处攸关之刻办学。国将选育经济良才大任将于此, 其临危受命诚惶受责不敢怠懈。不求桃李满天下,愿育良才建中华。
辗转漂泊,几经风雨。硝烟弥漫初授业,弹雨之中誓忠心。新国建立重接任,流守东北力耕耘。于贫乏之际,集可用之资,殚精竭虑以传教,鞠躬尽瘁报赤诚。以育经济之才人,力助国之经济体系之发展。先后经东北银行干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长春银行学校、吉林财贸学院、吉林省财贸学校等时期,前后于佳木斯、哈尔滨、沈阳等地办学,后定于长春更名长春税务学院,后又更名吉林财经大学。风雨飘摇七十载,艰难困苦尚犹存。培育佳栋布天下,明德崇实秉初心。
朱关徐李又及宋,几代先辈创盛名。集历代之力,存今日之基。今校地方百万米,前后育材九万人,存续良师尚数百,吸纳学子布九州。赖先世之基业,倚各世之努力。故有今世之盛况。然吾辈不忘前世创业之艰苦,希冀以激情热血,呈先世之德,启后世之风,聚今世之力,再创华章。
噫!叹兮,吾校史之悠久。噫!愿兮,吾校德之长存。
篇3:老舍散文《青蓉略记》原文阅读
老舍散文《青蓉略记》原文阅读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睛,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二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处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等。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的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的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在灌县住了十天。才到青城山去。山在县城西南,约四十里。一路上,渠溪很多,有的浑黄,有的清碧:浑黄的大概是上流刚下了大雨。溪岸上往往有些野花,在树荫下幽闲的开着。山口外有长生观,今为荫堂中学校舍;秋后,黄碧野先生即在此教书。入了山,头一座庙是建福宫,没有什么可看的。由此拾阶而前,行五里,为天师洞──我们即住于此。由天师洞再往上走,约三四里,即到上清宫。天师洞上清宫是山中两大寺院,都招待游客,食宿概有定价,且甚公道。
从我自己的一点点旅行经验中,我得到一个游山玩水的诀窍:“风景好的地方,虽无古迹,”也值得来,风景不好的地方,纵有古迹,大可以不去。”古迹,十之八九,是会使人失望的。以上清宫和天师洞两大道院来说吧,它们都有古迹,而一无旦观。上清宫里有鸳鸯井,也不过是一并而有二口,一方一圆,一干一湿;看它不看,毫无关系。还有麻姑池,不过是一小方池浊水而已。天师洞里也有这类的东西,比如洗心池吧,不过是很小的一个水池;降魔石呢,原是由山崖裂开的一块石头,而硬说是被张天师用剑劈开的。假若没有这些古迹,这两座庙子的优美自然一点也减少。上清宫在山头,可以东望平原,青碧千顷;山是青的,地也是青的,好像山上的滴翠慢慢流到人间去了的样子。在此,早晨可以看日出,晚间可以看圣灯;就是白天没有什么特景可观的时候,登高远眺,也足以使人心旷神恰。天师洞,与上清宫相反,是藏在山腰里,四面都被青山环抱着,掩护着,我想把它叫作“抱翠洞”,也许比原名更好一些。
不过,不管庙字如何,假若山林无可观,就没有多大意思,因为庙以庄严整齐为主,成不了什么很好的景致。青城之值得一游,正在乎山的本身也好;即使它无一古迹,无一大寺,它还是值得一看的名山。山的东面倾斜,所以长满了树木,这占了一个“青”字。山的西面,全是峭壁千丈,如城垣,这占了一个“城”字。山不厚,由“青”的这一头转到“城”的那一面,只须走几里路便够了。山也不算高。山脚至顶不过十里路。既不厚,又不高,按说就必平平无奇了。但是不然。它“青”,青得出奇,它不像深山老峪中那种老松凝碧的深绿,也不像北方山上的那种东一块西一块的绿,它的青色是包住了全山,没有露着山骨的地方;而且,这个笼罩全山的青色是竹叶,楠叶的嫩绿,是一种要滴落的,有些光泽的,要浮动的.,淡绿。这个青色使人心中轻快,可是不敢高声呼唤,仿佛怕把那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惊坏了似的。这个青色是使人吸到心中去的,而不是只看一眼,夸赞一声便完事的。当这个青色在你周围,你便觉出一种恬静,一种说不出,也无须说出的舒适,假若你非去形容一下不可呢,你自然的只会找到一个字──幽。所以,吴稚晖先生说:“青城天下幽”。幽得太厉害了,便使人生畏;青城山却正好太高,不太深,而恰恰不大不小的使人既不畏其旷,也不嫌它窄;它令人能体会到“悠然见南山”的那个“悠然”。
山中有报更鸟,每到晚间,即梆梆的呼叫,和柝声极相似,据道人说,此鸟不多,且永不出山。那天,寺中来了一队人,拿着好几枝枪,我很为那几只会击柝的小鸟儿担心,这种鸟儿有个缺欠,即只能打三更──梆,梆梆──无论是傍晚还是深夜,它们老这么叫三下。假若能给它们一点训练,教它们能从一更报到五更,有多么好玩呢!
白日游山,夜晚听报更鸟,“悠悠”的就过了十几天。寺中的桂花开始放香,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别了道人们。
返灌县城,只留一夜,即回成都。过郸县,我们去看了看望丛祠;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可是很清幽,王法勤委员即葬于此。
成都的地方大,人又多,若把半个多月的旅记都抄写下来,未免太麻烦了。拣几项来随便谈谈吧。
(一)成都文协分会:自从川大迁开,成都文协分会因短少了不少会员,会务曾经有过一个时期不大旺炽。此次过蓉,分会全体会员举行茶会招待,到会的也还有四十多人,并不太少。会刊──《笔阵》──也由几小页扩充到好几十页的月刊,虽然月间经费不过才有百元钱。这样的努力,不能不令人钦佩!可惜,开会时没有见到李 人先生,他上了乐山。《笔阵》所用的纸张,据说,是李先生设法给捐来的;大家都很感激他;有了纸,别的就容易办得多了。会上,也没见到圣陶先生,可是过了两天,在开明分店见到。他的精神很好,只是白发已满了头。他的少爷们,他告诉我,已写了许多篇小品文,预备出个集子,想找我作序,多么有趣的事啊!郭子杰先生陶雄先生都约我吃饭,牧野先生陪着我游看各处,还有陈翔鹤,车瘦舟诸先生约我聚餐──当然不准我出钱──都在此致谢。瞿冰森先生和中央日报的同仁约我吃真正成都味的酒席,更是感激不尽。
(二)看戏:吴先优先生请我看了川剧,及贾瞎子的竹琴,德娃子的洋琴,这是此次过蓉最快意的事。成都的川剧比重庆的好得多,况且我们又看的是贾佩之,肖楷成,周慕莲,周企何几位名手,就更觉得出色了。不过,最使我满意的,倒还是贾瞎子的竹琴。乐器只有一鼓一板,腔调又是那么简单,可是他唱起来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些魔力,他越收敛,听者越注意静听:及至他一放音,台下便没法不喝彩了。他的每一个字像一个轻打梨花的雨点,圆润轻柔;每一句是有声有色的一小单位;真是字字有力,句句含情。故事中有多少人,他要学多少人,忽而大嗓,忽而细嗓,而且不只变嗓,还要咬音吐字各尽其情;这真是点本领!希望再有上成都去的机会。多听他几次!
(三)看书:在蓉,住在老友侯宝璋大夫家里。虽是大夫,他却极喜爱字画。有几块闲钱,他便去买破的字画;这样,慢慢的他已收集了不少四川先贤的手迹。这样,他也就与西玉龙街一带的古玩铺及旧书店都熟识了。他带我去游玩,总是到这些旧纸堆中来。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买不买的且下去管。就是多摸一摸旧纸陈篇也是快事啊,真的,我什么也没买,书价太高。可是,饱了眼福也就不虚此行。一般的说,成都的日用品比重庆的便宜一点,因为成都的手工业相当的发达,出品既多,同业的又多在同一条街上售货,价格当然稳定一些。鞋、袜、牙刷,纸张什么的,我看出来,都比重庆的相因着不少。旧书虽贵,大概也比重庆的便宜,假若能来往贩卖,也许是个赚钱的生意。不过,我既没发财的志愿,也就不便多此一举,虽然贩卖旧书之举也许是俗不伤雅的吧。
(四)归来:因下雨,过至中秋前一日才动身返渝,中秋日下午五时到陈家桥,天还阴着。夜间没有月光,马马虎虎的也就忘了过节。这样也好,省得看月思乡,又是一番难过!
载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
篇4:老舍《青蓉略记》
老舍《青蓉略记》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睛,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二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处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等。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的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的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在灌县住了十天。才到青城山去。山在县城西南,约四十里。一路上,渠溪很多,有的浑黄,有的清碧:浑黄的大概是上流刚下了大雨。溪岸上往往有些野花,在树荫下幽闲的开着。山口外有长生观,今为荫堂中学校舍;秋后,黄碧野先生即在此教书。入了山,头一座庙是建福宫,没有什么可看的。由此拾阶而前,行五里,为天师洞──我们即住于此。由天师洞再往上走,约三四里,即到上清宫。天师洞上清宫是山中两大寺院,都招待游客,食宿概有定价,且甚公道。
从我自己的一点点旅行经验中,我得到一个游山玩水的诀窍:“风景好的地方,虽无古迹,”也值得来,风景不好的地方,纵有古迹,大可以不去。”古迹,十之八九,是会使人失望的。以上清宫和天师洞两大道院来说吧,它们都有古迹,而一无旦观。上清宫里有鸳鸯井,也不过是一并而有二口,一方一圆,一干一湿;看它不看,毫无关系。还有麻姑池,不过是一小方池浊水而已。天师洞里也有这类的东西,比如洗心池吧,不过是很小的一个水池;降魔石呢,原是由山崖裂开的一块石头,而硬说是被张天师用剑劈开的。假若没有这些古迹,这两座庙子的优美自然一点也减少。上清宫在山头,可以东望平原,青碧千顷;山是青的,地也是青的,好像山上的滴翠慢慢流到人间去了的样子。在此,早晨可以看日出,晚间可以看圣灯;就是白天没有什么特景可观的时候,登高远眺,也足以使人心旷神恰。天师洞,与上清宫相反,是藏在山腰里,四面都被青山环抱着,掩护着,我想把它叫作“抱翠洞”,也许比原名更好一些。
篇5:清明散文
文/榴
又是清明时分,
天空的雨飘落在我的脸上,
那是不是苍天落下的泪珠,
敲打着我追忆母亲的心房?
妈妈,
流逝的时光,
冲不淡孩儿怀念您的惆怅,
恍惚之中,
好像您就在我的身旁,
借着灯光,
为即将远行的游子,
默默地准备着行囊。
仿佛又一次看到您开心的笑容,
当我把博士帽戴上,
仿佛又一次听到您的笑声朗朗,
当您把起刚出世的孙儿捧在手上。
您那勤奋操劳的身影,
总在我的眼前晃动,
您那坚强的性格,
永远在我的血液之中流淌。
仿佛又看到您那坚定而安详的目光,
当医生诉说着病情的真相,
仿佛又回到您与病魔搏斗的病房,
听医生护士说起“山东老奶奶”的豁达与倔强。
再一次来到您安息的地方,
这里绿树葱葱,
这里鸟语花香,
我抬起头,
雨已停,
天空挂着一道彩虹,
我知道,
那是妈妈在祝福我们幸福安康!
篇6:清明散文
清明散文
又到清明,回家的脚步依旧执着。
去年,刚刚修得一条高速,正好阻隔了上山的路,幸好路还没有通车,我们便能肆无忌惮的横穿过去。跨越中间护栏时,妻子比我灵活的多,我反倒显得笨拙,看来真需要减减肥了。
上山祭祖的人熙熙攘攘,像赶庙会一样热闹,空气中丝毫感觉不到儿时同样场景里的那种悲怆之感。记得小时候,每次和大人上坟,女人们总是一屁股往坟前的地上一坐,伤心的泪水伴着哭声便随之而来,空气顿时变得压抑而悲凉,而今,这种场景已经很久不曾见到了。只是每个坟头上五颜六色的我们叫做“lu纸”的东西比往些年多了不少,至于lu字如何写,我真心的不知道,也不愿去考证了,摆在坟墓前的各种风味不同的供品比以前越发的'多而全了。
来这里祭祖的大多都是妻子的本家亲戚,相互间一见面总会有一堆嘘寒问暖相互问候的客套话。其中也不乏有远道而归的,定要多唠叨几句方显得亲切温暖一些。
岳父大人和我的祖母大人的 坟离得不远。算起来,老岳父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九个年头了,妻子家里最开明豁达的一个人却走得那样匆匆,和妻子的结合多亏了他老人家的成全,就在我们的日子刚刚有些好转的时候,他却离我们而去,想起来心里总是有不少的愧疚的,尤其是妻子。穿过一片齐腰深的芒草地,便可见到祖母大人的居所,父亲早早的就已经将墓前的杂草清理的干干净净,我15岁那年和父亲种下的两颗油松,而今也长得高大苍翠,成了此处的一个景致。
祖父母的坟三面环山,前面视野开阔,山脚下便是一条河流,都说这是块好风水,我虽对这些不是太信,但也很是欣赏这块地方。说起来,这还是我的二舅爷徒步上百里,从河北走来给他妹妹看下的,就因为这个,舅爷和我的姑父还生了一场大气。当时我姑父已经找当地的一个风水先生给看好了一处穴地,可舅爷看过之后说啥都不同意。当时我大概十一二吧,那时候我的祖父大人已经去世三四年了。记得舅爷是个伟岸的老头,一头的白发背在脑后,一根并不太直的拐杖从不离身。听说他是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他来了之后的很多日子我都跟着他满山遍野的转悠,时不时的他会停下看看这里望望那里,一脸的 专注。最终选择了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放眼远眺,可以看见对面西山的三个山峰,一山高过一山,只记得他念叨过一句话:脚踏三岸,银财不断。或许是对金钱的敏感吧,也便牢记在心了。真心的不懂风水,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人心理上的一点安慰罢了。记得,当时村子里有好多人想请他帮忙看看,他都婉言谢绝了,自从那次走后,他老人家在没上来过。算起来他也仙逝好多年了。
我的父母是再老实不过的老实人了,地里的活计都需要在祖母大人的指点安排下才能做完,我打小几乎是由祖母她老人家拉扯大的。她慈祥的容貌,她所做的一顿顿可口的饭菜,还有打在我身上的笤帚疙瘩,以及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了。
下山的路远不像上山时好走。
在东北处的山洼里刚刚建得一处新墓穴,大理石雕刻的葬脸看上去很是惹眼,每个路过的人都会驻足观望一番,在众多夸赞的声音里有位老者 念叨了一句:坟修的不赖,俩老人没好过一天。
听到这里,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妻子说:走哇,下山路不好走,慢点。。。
篇7:清明散文
清明散文500字
耳畔响着轻柔的钢琴曲,虽是一声一音,但讲他们连接起来,却那么的丰富,多姿。
晨,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思绪有些飘忽,很多的时候,觉着日子过的很快,很久的事情仿佛发生在昨天,而今天,当再次回忆往事,却是觉着很远,犹如彩色的照片不在鲜艳,泛则陈旧的黄色。
这往事,这般厚重。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或许我是幸运的,到目前为止,亲人们都在,离去的,只有我的曾祖父。那天的情形,已经有些模糊了,只是记得早晨,下着稀疏的小雨,一队人抬着棺材,走向祖坟山。山顶上,一个挖好的坑。
记忆从来都是片段的,每到清明,我都会想起这个片段。亲人们离去了,便在今天祭奠他们,从古到今。
我觉得,清明,小雨,却不是凄凉。
清明,应该是温暖的。这一天,我仿佛又看到曾祖父了,他慈祥的目光,有些含糊不清的话语,以及那高大却有些微驼的身影。
我相信人的灵魂的存在,相信轮回,觉得人死了,灵魂便消散了,没了肉体的`载体,灵魂又如何能存在?或许我的见解是执拗的,但我就是这么觉着的。
曾祖父,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不存在了。但,在我的心里,却始终有一个位置,单方面的,关于曾祖父的记忆。
或许,人生在世,对周围事物的影响,不过是在对方的心里,有一个位置,一个回忆的位置。这,也就够了。
粗糙的手纹,摩挲着;轻声的言语,在空气中荡开……
在清明时节,我仿佛有见到了离去多年的亲人,再次感受相聚的感觉。这,已经很足够了。
篇8:清明简短散文
快到清明了,总就应祭奠什么,为逝去的人致哀这就是最深刻的,但就是过往都就是一去不复返,该追忆的怎样会仅仅只就是逝者呢。如果什么东西曾深深的打动我们,当它失去时我们就是否会想到在这清明节时祭奠一下呢?或就是岁月,或就是经历,或就是以前的单纯,那些以前存在,此刻似乎已经消逝了的完美,就是不就是都会在这回忆过往的时刻浮此刻眼前呢。
清明,总就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傍晚天气开始阴沉下来,些许的冷意更让人有清明时节细雨断肠的感觉,对岁月的感叹,对过往的敬畏涌入心中。本不该这么情绪化,多少事情要我们去忘掉自我的情绪,忘掉自我美丽忧伤的小怀想,和最开始的坚持......但如果失去它们,也必将失去自我。一个人在岁月的洗涤下,在世俗的晕染中,就是多么容易变成另外一副模样。就在这清明节,向我们以前不愿改变但又无能为力的过往存一份敬畏吧。
篇9:清明简短散文
今年清明节,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日,因为祭祖我又回了一次老家。
我家的祖坟山在小河边上,山中那静静的坟莹里,埋葬着已经逝世的先辈。这座山的山体不大,从山脚到山顶不及百米,因形状极似鱼形,所以称名为鱼形山。在我爷爷未逝世之前,以往叫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对这座山丘进行过察看,此山鱼头朝东,口含晨阳,可“鸣”天下;鱼尾西指,形鱼逆江河而上,意脱出苦海,遇难呈强;北有河水沐腹,源远流长,示祖恩永佑后辈;南可朝阳晒暖,让后人家业兴旺。这小小的鱼形山,乃是一块风水宝地。在那个封建年代,方士之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总之,我爷爷已立意将这座小山辟为我那个家族的祖坟山了。
这天,当我带着无尽的哀思,对着已经躺在那里的祖宗先辈们完成了浓重的祭拜之后,登上了鱼形山山顶。从山顶朝着小河的方向眺望,扑入视野的是一派如同精雕细刻般的田园风光。只见山脚下的小河和河上几座小桥,被一带绿色的杨柳笼罩着。这条绿带宛若一条飞龙,龙头蜿蜒向西,低伏在田野中间,直向西河跃然而去。如果不是被罗田境内一座叫飞来山的大山堵住了龙的西去之路,这条青龙可能不会跃“龙”跃入西河之中了。传说商朝第三十一代君王之纣王,开始也是很重视农桑,后乘国力之强盛,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将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是时,纣王在西河西侧的名叫“四口塘”一带,立蕲阳县,统辖现英罗蕲稀四县之域。后因商周争域,被周相姜子牙使法搬大山一坐,硬生生的将纣王封地蕲阳县压在飞来山下。此乃神活,当不足信。
再看河堤两边,浓郁的树从和田野里那金黄的油菜花,将小河上的几座小桥点缀得格外迷人。而田野边缘那些漂亮的农家村舍,更成了这幅自然画面的点睛之笔,使这幅画卷平添一份雅致超然的灵气。这时,不由得我想起元朝诗人徐再思笔下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一诗,正好应了此景。
我家乡的名字源于这条小河,名谓难作堰,这名字确实叫的不怎样样,既不文雅,也不雄壮。连一条小河的堰口都捉不住,岂不埋汰了过去家乡老辈的勤劳智慧了吗?想想真是让人可笑,可就是这个带贬义意思的地名,却延用至至。此时,我感觉这怪涎的家乡名字确实玷污了如此美景。家乡名字不美,并不影响我对家乡风景之美的赞叹。这小河是美的,小河的水,汩汩潺潺,清明透亮;小河的树是美的,河边那些高大的杉树,杨树和柳树少说也有几十年的寿命,就象稀稀拉拉的队列,站得一点也不整齐,一点也不严肃,但却活泼,自由,极赋个性;小河的桥是美的,小河自上至下,没几公里的流域,却建有风格不一的小桥。有早先搭建的石拱桥,柔美而古朴。平直的铺桥,简单轻盈。既是几处将几根树木横卧在小河之上的独木桥,也能让人感觉到朴素且又踏实。这次回去,又发现新建的一座小桥,更加雅致。桥底以花岗岩方石砌成传统的卷拱,一拱跨过小河两岸,桥面以雕花大理石砌成护栏,整坐桥色白如脂,形如飞虹,如同一只漂亮的银手镯戴在村姑的手腕上,一下子显得那么典雅和光鲜,让这位村姑平添了许多美丽。这些形态各异的桥是小河的第一美景,人立桥上,凝视流水绿草,观翠柳房舍,垄上农田,令人犹记好多童年往事……。
清明雨歇,气清景明,是小草生长旺盛的季节。进入家门口的小路连着这座小桥,小路的路旁,长满天了青蒿,野枸杞,木槿,各色花草长的参差不齐,确也多姿多彩。草与路,路与桥,桥与河就是这样和谐完美的配合着。走在这样的小路上,有种说不出的安逸,路边枝叶上的甘露时而碰到脸上,手上,浸润得周身清爽。空气之清新,小草之鲜嫩,小桥,流水,蓝天,白云,更容易撩拨人的诗情。什么叫柔情似水,什么叫归心似箭,回到乡下老家就能体验了。
家门口这座桥,是我家乡人连接四通八达的水上之路,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十分多。有点商机意识的堂弟几年前就在桥头边开了个小商店,一应村里人生活之必需,生意做的还不错。热情贤慧的弟媳是个“热闹人”,无论是买东西的顾客,还是到这儿歇脚的行人,都奉上一杯热茶,热情的打着招呼。欢乐般的打闹嘻笑,诉说着的家长里短,闲聊着的扯东道西,则是每见如此。久而久之,这儿成了乡亲们的聚集之地,我每次回家,也是打这儿走过,主人既是我堂弟媳,还是我亲姑表妹,自然也是亲不亲,一家人了,如此小小的商店,也是我生活旅途中的一处驿站。
小河的水那么清纯,小河的桥儿那么秀气,一切造化得纯洁美丽,新奇动人。生活中若没有家乡小河这般的宛绿,真不知怎样样预防心灵趋向荒芜的威胁?情感中若没有身临小桥产生的这般境界,我该怎样样坚持思想中的清纯?一个人,行走于人世,如果没有能容人灵魂的风景,就会成了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即时,听到几声婉转的鸟鸣如天籁之音从空中传来,一阵风儿将坟山上的树枝吹得来回摇曳,这一切,似乎是躺在这山上的祖辈们在提醒着我什么。
我该回家了,寻着那鸟的叫声……
篇10:清明简短散文
今晚有约。主要就是参加新世纪职业学校培训抽查。陪同主管部门领导巡查教学状况。刚从外面回家。打开电脑,进入向陽同学的空间,就读到了这篇新作清明扫墓有感,细细读后,从中得到很多心灵的启迪。
说句心里话,我的朋友不多。应验了一句话,叫做“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一向把向陽作为心灵相通的儿时好友,就是因为和向陽从小就在一齐,喜欢文学。上学的路上,就一齐背诵唐诗宋词去上学。虽然长大以后,各自东西,工作岗位不一样,但就是,心底一向存有那份纯真的情愫。清明小长假这几天,一向没有向陽的信息,心里也有一些牵挂和思念,也想拿起电话联系,思考到向陽工作的特殊性,我没有个性的事情,一般从来不主动去打扰。于就是清明这几天,几次也进入向陽的空间看看,直到今晚此时,果然如我所愿,明白向陽同学专程去拜祭奶奶和父母。心里一热。真就是性情中人啊!有句话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清明时节雨纷纷,向陽同学对自我亲人的那份怀念之情,尽在字里行间显现。当我读到“直到我恩重如山的奶奶和父母相继去世以后,每年的清明扫墓由春游的潇洒走一回,变为沉痛的一跪一拜了。当香烛袅袅燃起,双膝跪在墓前,上辈的音容与行止,风貌与性格乃至只言片语齐涌来眼前,便有那儿行千里仍萦回母怀的温馨犹在,衔看母乳泪入心中的香甜仍存。”感觉这份真情,更就是男儿的陽刚之气的来源,为人处世的根本。
至今我还记得,向陽同学一篇珍藏在心灵的回忆让我读后潸然泪下。原以为我很了解向陽同学的,没有想到向陽也有那么苦涩的童年。奶奶那瘦小的形象在我心里霎时那么高大。向陽同学的真诚,勤奋,我想就应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遗传,还有奶奶那无声的传教。今晚,我读到向陽同学“慈鸟失其母,夜夜吐哀声”的鸟未反哺的愧疚情绪,忍不住泪流满面。”不禁眼睛也有些潮湿。
哲人说:文字的力量能叩响人的心灵。这个清明时节,我本想写写自我的心灵感受,读了善业教师的“清明感怀”、牧歌教师的“开满梨花的思念”,湄澜游子的“清明雨”;今晚,我又读到向陽同学的“清明扫墓有感”。我感觉到。我最好的几位心灵相通的挚友,把我心里想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如果再写,真就是班门弄斧,写不出新意。前面静雅的精彩点评,我十分认同。多谢向陽同学!这些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的心灵在今年的清明节,得到了一次最好的洗礼!
篇11:清明简短散文
梨花落后清明
梨花落后,已近清明,又到了杨花柳絮作雪飞的节气。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抄完这句诗会心一笑,清明又岂止是无花无酒,清明又岂仅有清明
伴着一场花事,一盏清茶就过去了,即使喧嚣,喧嚣中也是淡淡的。
不是缅怀青春已逝,也非囿于离愁别绪,只是应对这春日,这清明,突然觉得这看似过也过不完的绮年锦时真的会转瞬即逝。惟愿十年后的我一如今日,阳光下做一个一脸清明的女子。
篇12:清明简短散文
清明雨上南山忆
苇岸的红亭中绿蓑抖抖似在邀南山对酌,纸钱晚风中飘送,却不知谁家又添新痛……
本愿您寿比南山如今却与南山同在,您在那头,而我在这头。
又是一年清明雨上,折菊寄予你身旁回望身后,风景如画却无心观赏、路上行人匆匆却似无魂,只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 清明散文
★ 又是清明散文
★ 清明前夕散文
★ 描写清明的散文
★ 清明祭的经典散文
★ 碎雨清明散文
★ 清明焚香散文欣赏
★ 清明的味道的散文
清明略记的散文(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