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时间:2022-12-21 03:31:39 作者:我要打嗝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要打嗝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中专医学检验教学,是培养能在医学检验科室、血站、医学类实验室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员。

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关系非常密切。

然而,由于当今医学检验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

检验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治疾病及医学检验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由于技术改进的速度远远快于教育过程知识的更新周期,使得医学检验临床实践与理论教育形成严重脱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专医学检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对目前中专检验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篇2: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2.1 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作为中专学校,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由于经费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无法购买最新的或先进的医学检验仪器,学生与老师都无法接触到最新检验设备。

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只能够在利用陈旧的设备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大都落后于临床,有的甚至已被临床淘汰。

2.2 教师与临床脱离 中专学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很少到接触临床。

教师教学主要依据书本知识和毕业前临床实习时的经验教课,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容易很好的与临床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很难避免。

2.3 教材编写周期过长,内容与临床脱节 虽然国家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缩短了教材编写的周期,但一本教材从编到使用结束的周期最少也要3至5年,而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周期是以年计,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跟不上检验技术发展速度的局面,形成教材内容和临床脱节。

另一方面,教材编入的内容要求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临床应用的却是研究成果,这在观念上也造成了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的现实。

篇3: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中专医学检验教育的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改革方案。

首先,尽可能的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手段。

要想改善当前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首先应从更新设备入手。

没有好的设备,即便是教师有改善教学模式的设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无从谈起;其次,推荐教师到医院参与实践。

教师不能亲身参加临床实践,无临床一线操作经验,在讲课时多数时间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教材的内容半步。

因为无实践经验,对新的检测仪器无直观的认识,对其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无法预知。

如果推行这一方法,让更多的临床教师走上临床,多接触临床实际操作,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篇4: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目前脱节问题,使中专检验毕业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各个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锐意改革,不断消除这种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篇5: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多个学科的理论教育与临床检验实践操作都有所体现。

1.1 微生物检验方面: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侵入性技术),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谱发生了改变,一些原来意义上的条件致病菌变为院内感染的主导菌(如铜绿假单胞、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黄杆菌等)【1】。

而这些菌在理论教学时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条件致病菌,认为其致病力很弱,不加以重视,理论课上讲得很少或不讲,这就出现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还有,现在临床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比较广泛,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信形容,这就导致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1.2 生物化学检验方面:现在大多数医院包括县级医院生化检验室检验操作基本都被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所取代。

而中专学校日常教学主要是从基础出发,将各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临床意义进行讲解。

实验操作主要还是进行手工操作,配制各种试剂,按照常规方法检验,使用721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人工换算出最终结果。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如生化分析仪。

更重要的是,当学生走上临床之后就发现,平时所学的操作没有用武之地,而所用到的又是平时没有学到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使用生化分析仪,甚至对生化分析仪测出的结果也会抱有怀疑。

1.3 免疫检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就目前比较普及的酶标记技术和金标记技术等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就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

对于其他的标记技术只能做理论讲解,学生也只是凭想象理解。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是“空”对“空”的;再有就是由于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比较快,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更新不能跟上临床实践的发展。

篇6: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性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性论文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检验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结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检验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临床专业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实用型检验人才培养的成败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的结果表明,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就业后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高分低能者。鉴于此,开展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现将主要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以课程为基础进行独立设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资源浪费、仪器重复购置等问题;此外,还存在实验室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实验手段落后,学生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学习条件与就业单位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普遍等问题,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难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因此,转变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现行课程框架,在实践内容、方式、手段方面进行更新,重新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功能

为培养适应当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本研究引入ISO 1900质量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管理。ISO质量管理模式过程方法主要包括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环节(见图1)。将PDCA循环过程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对应起来,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岗前实训与实习以及培养社会沟通能力等方面,实现对检验专业实践的规范化管理,详细制订规程文件,细化每一个工作步骤,切实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删除已被临床淘汰的.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增加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例如,对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挑选出血液标本采集、血细胞及体液中细胞的计数及形态观察、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无菌操作、细菌的分离培养、移液管和吸量管的使用、生物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常用电泳技术等经典方法和技术作为实验项目。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技能。

2.2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外周红细胞形态实习课程上,血细胞形态以及在各种贫血状态下的红细胞形态难以在黑板上形象准确地描述和讲解,学生因其内容抽象、难懂而觉枯燥。教师在日常实践工作中,可以将看到的较典型的细胞形态如缺铁性贫血的小红细胞、巨幼红细胞等随时进行拍照,制作成幻灯片。在实验课的讲解阶段,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情况下的红细胞形态,再让学生自己观察形态,提高形态学教学效果。在全自动生化仪介绍实习课上,利用Flash动画等形式将肌酐的检测过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仪器的结构和使用、实验操作(包括试剂的组成、实际更换、定标)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规范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过程,利于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的掌握。

2.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质量①做好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依据医学检验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及实验总结。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进行预实验,以确保实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正确示范与讲解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能力,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和要求,当出现不规范现象,教师及时进行纠正。②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细菌生化鉴定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一次综合性实验。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随机抽取实验标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制订实验步骤,在一周之内完成实验综合报告,内容包括实验思路、实验流程、实验结果、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综合性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能力的基础上,还可锻炼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③开设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会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为此针对不同课程成立实验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验题目,这种灵活、宽松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其创造性得以充分施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

2.4加强实习岗前实训,培养爱岗敬业意识以临床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岗前实训。①在正式进入各专业组之前,分专业对学生进行为期约1个月的岗前培训,使学生对检验各个岗位的临床工作特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②增加生物安全及医疗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延长临床实习时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①增加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加到12周。②在检验实践带教中采用医学检验实习和临床实习查房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参加临床科室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③定期在科内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例讨论,并组织学生参与院内会诊,以培养出一批既有扎实的检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检验队伍。

2.6学习人际交往,培养社会沟通能力检验岗位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顺利开展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习阶段给每个同学安排4周的时间,在窗口接受标本报告单的发放及检验报告咨询解答,并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增加学生与患者及临床的沟通技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的处理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意义

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大大加强,深受实习单位的好评。近三年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四年制检验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了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提高了医学检验系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出既有扎实的检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与相应岗位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实用型检验人才;通过引进ISO 1900质量管理模式,对实验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实践教学管理提供一种新方法。

篇7: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论文

國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正式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职业技能竞赛”的局面[1]。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但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手段,它应该融合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

从举行首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以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三届全国检验技能竞赛,大赛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及临床应用、细菌分离技术、革兰染色及细菌鉴定思路、血糖测定及临床应用、形态学检验4部分,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在组织竞赛与常规教学中,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逐步把技能竞赛融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

1健全组织,分工协作

成立“教师工作室”,组成教师团队,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实训中心主任、实验指导老师等多方通力合作的教学体系,细化任务,明确职责。

2优化资源,完善教学硬件建设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优化实验室资源,规范设备及耗材采购的种类、数量,合理配置及使用实验室。大力推进与医疗机构、企业的合作。以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为导向,依托医疗行业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该院与广州科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方临床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该中心按照专业要求进行装修、配置,不仅能满足常规教学、临床见习、操作考核,还为技能竞赛提供适合训练、比赛的场所。该院还引进了数码互动形态网络教学系统构建数码互动实验室,实验室连接60台学生用数码显微镜(内置300万像素摄像系统),1台教师用数码显微镜(内置500万像素摄像系统),未来将购入多人共揽显微镜进一步完善数码互动实验室,为形态学教学及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3深入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学渗透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与助推器[2]。参考技能竞赛要求,该院组织教学骨干、临床专家进行研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修订,调整个别专业课程时数,如《寄生虫检验技术》由原来的36学时调整为48学时,《血液学检验技术》由原来的60学时调整为72学时。

4制定标准,融通课堂教学

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一方面,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另一方面,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与竞赛成绩双丰收[3]。

了解学生的意愿该院对2014级、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56名学生,在其在校学习第三学期初,有关技能竞赛进行问卷调查,98.0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技能竞赛,超过96.49%的学生希望参加技能竞赛,超过93.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技能竞赛标准融通到常规教学(见表1)。学生对参与技能竞赛有强烈的意愿,对技能竞赛融通课堂教学有较强的期待。

4.1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相关专业内容学习班,参与临床顶岗实践,观摩国家级、省级学生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说明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教师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

4.2规范教学环节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规范教学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改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修订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把竞赛项目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到常规教学中,积极开发各类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使课程既适用于实际应用又能满足竞赛要求。

4.3整合教学资源

组织教师整理并整合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完善题库、图库、课件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实践教材,修订学校技能竞赛评分标准及题库。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中形态学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细胞形态学部分内容。为能满足技能竞赛和教学需要,参考全国技能竞赛标准,利用技能竞赛图片库、临床实践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图片资源,按课程创建形态学教学图库,组建形态学题库,修订学校形态学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4.4优化课堂教学

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复杂的竞赛项目分解成若干小工作任务融入到课程具体教学中,个别项目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5改革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课成绩,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任务都进行考核,计入课程总评成绩。实践考核与工作过程要求相对应,个别项目参考技能竞赛评分标准,从过程到结果以及职业素养方面都设置具体考核指标,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5健全保障,构建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

职业院校举办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学校教育目的是一致的[3]。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障技能竞赛各项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开展,该院根据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划定专项经费;健全教师激励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纳入日常工作,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工作;健全学生激励办法,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综合考核、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

常规教学中将竞赛项目分解到具体课程教学内容中,形成一个个小的“竞赛项目”,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微信平台组建学习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共享学习资源,让学生全员参与,完成竞赛初级阶段准备工作。学院每年春季举办一次校级专业知识竞赛,秋季举办一次实践技能竞赛,选出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学生组成特别学习团队。成立由教研室选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小组,以“科方临床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基地,构建学生技能竞赛“训练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分三阶段,层层筛选,精心挑选出适合参加全国技能竞赛的选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加深对竞赛内容、评分标准等方面的把握。该院自20组织学生先后参加的三届全国检验技能竞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多项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

6结语

将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有机地融入常规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加強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了教师的竞赛辅导工作量,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结合”。

[参考文献]

[1] 马晓娣.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2] 毛诗柱.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6(18):18-19.

[3] 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30-31.

篇8:CBL和PBL与Seminar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的论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CBL、PBL与Seminar相結合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及探索;项目编号:2017JGB179;负责人:陈志坚。

在医学的检验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学时安排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育。将理论依据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高效的进行结合,从而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展开一定的实践探索,促进医学检验教学的教学成效有所提升。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在近年来展开了多样化的实践操作案例学习(CBL),虽然已经在当前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学生们在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仍然不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基于此,笔者对CBL学习模式与问题的学习(PBL)相结合的情况下,如何与Seminar相结合,从而将此种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当前的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同学们对此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兴趣,因此对此种模式做出相关思考、总结。

1.CBL、PBL、Seminar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1.1 CBL

CBL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由来是始于哈佛大学的C C Langdell 所提出的教学方法[1]。此种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教学指导中,主要有法律、医学以及商业等领域。自20世纪之后该种教学方法在中国得以推广使用。主要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熟知相关类型的案例,在课前完成预习以及查阅相关案例资料,对案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解决能力。

1.2 PBL

PBL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由美国教育家Barrow Stichu 提出[2]。此种教学模式讲求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分为几类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种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解决能力给予很大程度的提升。

1.3 Seminar

Seminar教学方法始于德国的洪堡大学[3],此种教学方法讲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交流。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做足准备,在课堂中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报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能力。与教师共同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探讨,深入了解知识。此种教学方法更加偏向于研讨式教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标[3]。

2.CBL、PBL和Seminar结合立体式教学应用于医学检验教学中的步骤

2.1结合立体教学过程

通过将CBL作为课程引入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对病患案例进行选取,对病史资料进行采集与回报,观摩病例具体情况并且对其进行检查。指导教师通过选取教学大纲中列出的相关案例要求,进行案例选择。通过在病房或者门诊部门选取病例,在确定案例的选择之后取得家属以及患者的`本人同意,并且愿意配合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在组内挑选一定的同学进行病史询问,另外同学分别对病例进行检验,以及对病情进行总结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检验过程进行适当性的自我发挥,以及补充。在案例进行更换之后,教师指导同学进行轮次性的案例实验检验,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真实的实践感受。指导教师就在旁边针对同学们在完成对病史的收集、患者的体检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从而完成整个医学检验教学的全过程。

2.2结合立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医学的检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将CBL、PBL和Seminar三种模式将结合,从而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前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但是在中后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完全的引导出来。同学们可以在课程中大胆的针对自身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发表自身独立的见解,尤其在Seminar环节,同学们的讨论会越来越激烈。那么在不断的发言及提问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在其他同学的思想观点表达过程中同学们也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看法,很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3.讨论

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教学制度的不断变革。CBL、PBL与Seminar三种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被更大范围的引入我国的医学临床教育中[4]。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调性知识传授,有了很大方面的改进,与此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教学成效。CBL、PBL与Seminar三种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改变了教师为主体的现象,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重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以案例为课程的指导,在案例中学习相关病例内容,掌握实例的问题解决思路,体现医学的实践操作性;PBL是以案例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为医学教学中的主要导向,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随着临床医学的知识不断更新,实践操作变得愈发重要。Seminar强调的就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案例专题展开研究,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5]。

CBL 、PBL及Seminar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势所在,那么通过将三种教学方式进行立体式结合,从而融会贯通式开展医学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达到对医学临床实践的专题认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全面的多角度掌握实践理论知识,成为具备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人才。给 CBL 、PBL及Seminar的立体式教学在医学检验教学中提供推广依据。

参考文献:

[1]Barnes L B,Christen C R,Hansen A J. 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2]Mcparland M, Noble L M, Livingston G. Medical Education, 2004, 38 (8):85-86.

[3]朱正宏等.Seminar学习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 2005,13(1):53-54.

[4]陈罡,柳亮,党裔武等.比利时医学研究生教育中讨论课教学方式的启示[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6):69-70.

[5]张鹏,沈茜 .Seminar 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404-406.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格式

医学检验试题

医学检验求职信范文

医学检验个人简介范文

医学检验求职信

精选医学检验个人简历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医学检验门诊自我鉴定

医学检验免疫自我鉴定

医学检验教学改革论文

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