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时间:2023-02-08 04:15:36 作者:李大梦李小琼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李大梦李小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资料选取9月-9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102例,所有体检者均采集5ml静脉血液,其后分别装入两个试管内,按照溶血与否,分成对照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予室温自然分离和规范离心,研究组予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分离,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研究组AST、ALP、LDH、CHOL、K+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且ALP检测值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溶血现象会对血液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易造成血液检查组中多项指标发生变化。

关键词:溶血现象;临床价值;血液检验

溶血现象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从红细胞内流出,其易在血液生化检验中出现,进而对血液检验结果造成影响[1]。

本研究采集102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液,分析溶血现象对血液检查造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9月-209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共102例,男女比例62:40,年龄21-55岁,平均(37.27±13.08)岁,按照不用溶血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资料选取体检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不会对本研究的结果造成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

1.2方法

采集与分组方法:98例体检者均采集5ml静脉血液,其后分别装入两个试管内。

予以室温下自然分离,30min后行离心机(湘仪离心机7DB5-WS)规范离心,时间为10min,速度为1200r/min,待血清分离后提取血清1ml作为对照组。

在人工溶血后行离心机规范离心,时间为10min,速度为1200r/min,待血清分离后提取血清1ml作为为研究组。

两组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检验均由具有专业经验的人员完成,尽可能一次性采集血液标本。

检测方法:对照组应用生化血液分析仪(国产迈瑞400全自动生化仪)检验血清标本,分析标本中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总胆固醇(CHOL)、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 、葡萄糖(GLU);行电解质分析仪(南京攀事达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检查血清标本中钾离子(K+)浓度。

研究组使用玻璃棒行血块捣碎,于离心操作后(肉眼下血清呈现红色)行血红蛋白浓度测试,若血红蛋白>1.5g/L,表示溶血标本。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血液中AST、ALP、LDH、CHOL、K+、ALP、BUN、UA、Cr、GLU、TG检验结果情况[2]。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经检验,研究组血液标本中的AST、ALP、LDH、CHOL、K+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血液标本,ALP检测值低于对照组血液标本,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标本中BUN、UA、Cr、GLU、TG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临床血液检验相关指标情况[n(%),n=10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溶血现象作为健康体检血液检验中的一种常见干扰因素,该现象主要表现是血清红细胞内外液中布满特殊物质,导致红细胞内被测物质的检测值高于实际值,进而对体检者健康体检结果造成影响[3]。

依据血液标本性质不同,溶血现象可分为体外和体内溶血两种,其中体外溶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震荡、抽血操作负压大、水浴温度高、冷冻等机械因素,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因素以及遗传相关红细胞脆性等代谢因素。

另外,进针不准,检验推射力度时导致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过大力度混匀血标本均可造成溶血[4]。

本研究对两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两组AST、ALP、LDH、CHOL、K+、ALP检测值均存在差异,表明溶血现象会对血液指标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应当需要严控并规范血液的采集和储存。

可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预防:⑴采血器具应保持干燥、清洁,并接受干燥灭菌处理;⑵采血时,需要调节止血带的松紧,并予以适度控制,过紧可能造成血样缺氧,过松可能对止血不利;⑶进针时,若出现回血现象,应选择缓慢拔出注射器活塞;⑷血液标本应缓慢注入试管,以防止出现血泡或血细胞破裂;⑸标本采集后需在室温条件下自然分离,且需尽快送检;⑹防止出现相关化学试剂、消毒液等物质与样本接触;⑺若出现溶血现象,需分析出现溶血的原因及类型,并予以再次采集,进而为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若发生溶血现象,可对血液检验中的多项生化指标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临床血液检查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标本采集、提取、储存以及检验操作,进而实现血液标本检验准确性的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宁霞.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J].中外医疗,2014,14(2):181-182.

[2]梁建嫦.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3):19-20.

[3]付春英.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7):5834-5835.

[4]江兵.溶血标本对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15(3):102.

篇2: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现象指血液的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自红细胞中溢出到血清中。

血液的生化检测过程经常会出现溶血现象,进而干扰血液检测的结果。

为探究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该研究于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予静脉血液采集、溶血且规范化离心分离试管血液样本进行血液检验后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41±8.64)岁。

患者均予以5 mL的静脉血液采取,分别装进两个试管,将采集的静脉血液样本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受检者均确诊为健康者;受检者均了解并同意进行血液检验方案。

排除标准:相关血液系统疾病;检验血清中没有肉眼能见黄疸;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和分组 将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均予以5 mL的静脉血液采取,分别装进两个试管,分成两组,予室温自然下分离,且30 min以后行10 min离心机以1 200 r/min速度规范离心,血清分离以后提取1 mL的血清作为对照组的标本;予人工溶血以后,且行10 min离心机以1 200 r/min速度规范离心,血清分离以后提取1 mL的血清作为研究组的标本。

标本的采集提取、处理和检验,均由经验丰富专业人员完成,且血液标本采集应该尽可能一次性成功。

篇3: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均予以5mL的静脉血液采取,分别装进两个试管分成两组,予室温自然下分离及规范离心98例试管血液作对照组,予溶血且规范化离心分离的试管血液98例作研究组,分析两组血液检验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情况。

结果 研究组血液样本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CHOL)和钾离子(K+)检测值,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血液样本中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值,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血液标准中尿素氮(BUN)、血尿酸(UA)、肌酐(Cr)、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现象会造成血液生化相关检测多项指标显著变化,因此,血液检验中需严格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提取、存储和检验操作规范,进而有效提升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篇4: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 抽取48例健康体检者空腹血分别注入两试管,标本一管为非溶血组,一管经干预使其溶血为溶血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肝功能(TBIL、DBIL、TP、ALB、GGT、ALT、AST、ALP)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 检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溶血组与非溶血组对比在TBIL、DBIL、GGT、ALT、AST、ALP 值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TP、ALB值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标本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的准确性有明显的影响,临床应加以避免。

【关键词】溶血;检验;肝功能

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影响因素,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主要是由于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代谢因素或药物毒性反应等造成红细胞破坏,胞内物质进入血清,其成份变化必定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

其中,物理因素多由于抽血时负压过大、水浴温度过高、冰冻、振荡等机械性破坏,而化学因素多见血样接触表面活性剂,代谢因素多是指遗传病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众多原因均能导致标本溶血[2]。

我科对96例肝功进行了溶血与非溶血标本的对比检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全部标本共96例,均来源于我科1月某单位健康体检者。

抽取48例体检者早晨空腹血4ml,分别注入两试管各2ml。

血清标本一管为非溶血组,一管经干预使其溶血为溶血组,因标本来源于同一人,各方面相比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96例标本进行肝功能检测,检测时仪器性能良好,质控在控制范围内,待检验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3检验指标肝功能检验指标包括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谷氨酰转肽酶( GGT)、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P)。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肝功能检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溶血组与非溶血组对比在TBIL、DBIL、GGT、ALT、AST、ALP 值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TP、ALB值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肝功能检验结果

注:▲P<0.05,▲▲P>0.01

3讨论

溶血是血细胞某些成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血清标本出现特有的红色,是临床检验误差的常见原因之一[3]。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检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获得真实且能反映病情的检验结果报告尤为重要。

而检验首先要求有合格的标本,但在实际工作中溶血标本并不少见,使得检验结果准确性受到很大质疑。

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很多,像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抽吸力过大、抽血不顺利或离心力过大及容器不干净等均可引起的溶血,进而产生检验结果误差[4]。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应用,筛选血清标本是否溶血已成为检验质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有文献报道由于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轻微溶血就可以导致ALT、AST检验结果偏高,而由于红细胞膜上有ALP,明显溶血同样会导致检验结果升高[5]。

又有文献称GGT 的检验由于红细胞内GGT含量很低,轻微溶血则不会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 但重度溶血则有明显影响[6]。

工作中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可对溶血程度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甚至重新采集标本。

另外,可从方法学上克服或减少溶血的影响,像可通过设置样品空白或改用双波长比色或导数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法等措施减少对H b对吸光度的影响,而属于参与某一分析法化学反应的溶血影响则只能是改变所用试剂类型[7]。

总之,我们只有熟知引起溶血的原因及导致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的环节,才能避免或减少失误和误差,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孔艳玲. 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8(5):98-99.

[2] 李兵,李豫英. 溶血对肝功能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1663-1664.

[3] 王宇飞,程孟超.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7,24(9):1328-1329.

[4] 张玲. 溶血对生化检验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0,27(7):76-77.

[5] 仲彦斌,萧玉龙.临床生化检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8(5):98-99.

[6] 周兆新.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5):183-185.

[7] 王露,夏磊.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9,15(8):286-287

篇5: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2例正常人不溶血和溶血血清中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并进行配对资料秩和检验的统计分析。

结果 TBIL、DBIL、TP、AST、的值在溶血和非溶血标本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LB的值在溶血和非溶血标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值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溶血对肝功检验有明显的干扰和影响。

【关键词】 溶血;生化检验

篇6: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摘要: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对疾病的辅助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只有加强控制血液检验的质量,才能有效提高血检水平,使结果更精确、更可靠。

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为规范血检验过程,提高诊断水平作依据。

关键词:血液检验 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为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尤其是对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而如何提高血液检验的水平,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检验科人员亟需解决的一大重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血液样本的采集及检验等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检验的质量控制

1.1 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是否合格,会直接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而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其结果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血液采集往往取静脉穿刺法,而其采血方式又可根据采血管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①抗凝采血管采血。

在采血过程中,枸橼酸钠是常用抗凝剂,不仅可以稀释血液与血浆,还可以抑制因子Ⅴ及Ⅷ的降解;②普通血清管采血。

管内无任何添加剂。

在常规血清生化、血库以及血清学相关检验时,常用此法进行采血。

采血完成后,轻轻摇晃,使血液混匀。

另外,对于婴幼儿,在血液采集时可考虑毛细血管,若标本检验是用于血气分析,采血位置可取动脉。

采集完后应该将血液摇匀。

常规的血液样本采集顺序为血培养、血常规管、血沉管与生化管。

采集的血量不宜过少或过多,采血动作要迅速,以防血凝,但不能用力抽血,抽血量过大或过快容易损伤细胞组织。

采集操作要规范化,注意保护标本容器,重视防污染、防溶血。

所有标本要分类标示明确,反复核对信息,以避免标本与化验单、病人资料不符情况的出现。

1.2 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1.2.1 标本的送检。

在送检过程中,要同时保证速度与质量,送检时间过长,血液中细胞含量与形态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送检时如果不注意标本的正确保存,阳光直晒以及雨水淋湿都会使样品杯污染,引起标本误差,甚至不合格。

因此,应注意样品的保护,并尽快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可将其置于4℃冰箱冷藏,以抑制细菌的繁衍,尽可能地延长样品的有效时间。

1.2.2 检验前的标本处理。

在检验血液标本前,需反复核对病人的资料信息,确认无误后,对标本进行孵育和离心等必要处理,以提高血检质量。

血液分析仪在正式工作前要进行指标校准,并确保仪器中血液样本的份量充足,以减少误差。

1.2.3 血检的加样控制。

在对样本予以加样时,要注意交叉污染的预防。

为此,加样吸头只能是一次性吸头,若需做血清试验,则要去掉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以及纤维蛋白成分。

同时,切勿出现试剂的错加与漏加现象,标本的传递也要合理而有序。

1.2.4 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

在血检时,操作务必要规范化,根据标准分配试剂,合理控制洗板次数、浸泡时间、洗涤液体积、读数时间、读数波长和读数方式等。

1.2.5 血检试剂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的试剂必须达到相关规定指标的标准,确认检定合格,同时本院检验科人员也要对试剂进行质量检验,并根据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条件加以储存,通常放在冰箱中保存。

在使用前,要检查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取出试纸后,要等一段时间,使其在室温中充分平衡后方可用于检验。

此外,还要注意试剂的批号,以免不同批号的同一试剂彼此混用。

1.2.6 血检仪器的质量控制。

血检仪器必须三证齐全,并定期进行维修检查,在正式用于血检前,先根据说明书上的操作做试行,确保能够安全运行后,再投入使用。

整个仪器操作过程也应严格遵循说明书的标准和要求。

1.3 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结果报告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检验的整体质量,所以,检验结果报告必须正确无误,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报告的登记数据以及原始检验报告的数据都要和电脑数据一样。

核对无误后,检验人员签字,再由相关负责人进行复审,最终确定后签字,并妥善保管。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补救,必要时与相关临床工作人员联系,重新对病人进行抽血采样。

篇7: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分析血液检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血液采集前,病人未空腹,或用过抗生素,或才进行剧烈运动;②血液标本容量过多或过少;③血液收集管中抗凝剂的使用量太少,只有血液容量与抗凝剂含量比例合适时,样本才能才取得最佳抗凝效果;④血液标本出现溶血。

血液容器或采血管未消毒彻底,或样本在检验前出现剧烈震荡,均能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结构,使标本出现溶血现象,从而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这些都与标本的质量有关,若控制力度不够,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都会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造成不良影响。

3 讨论

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的原因多种多样,贯穿于血液检验的整个过程,病人自身的状况,血液采集的方法,送检过程中的保存和运输,以及检验结果报告的记录都可以对结果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因此,为了有效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必须对其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也予以严格的质量把关。

检验人员必须规范化操作,根据标准进行血液的采集与检验,准确详细地对数据进行整理与记录,对结果进行正确的总结报告,尽可能地完善每一步的处理措施,力求准确无误。

此外,还需加强对仪器设备、环境卫生等的质量控制,注意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以改善其检验质量。

总之,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明显,要提高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充分体现血检在临床诊断中的诊断意义,必须加强对各方面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许秀芹,秦树红,戴翔.临床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监控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4):36-37

[2] 谢平仙,张建明.检验医学与临床[J].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2011,8(10):1265-1267

[3] 李春艳,隋青,邱齐,等.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5):123-124

篇8:血液检验影响因素论文

血液检验影响因素论文

血液检验影响因素论文【1】

摘要:血液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手段。

实际检验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客观与主观干扰因素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本文详尽深入地剖析了生理、药物、饮食、时间、运动、烟酒、体位、部位和运输存储等各因素对血检的影响和控制,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血液检验;生理因素;临床应用

1 引言

血液检验主要有生化检验、血常规和免疫检验等几种,其中血常规最常见,包括检验血相、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

非常细微的因素干扰都会造成检验结果的偏差,医学检验是一门极其严格的科学,检验结果的偏差,会对患者的后期治疗产生误导作用,从而对患者的健康影响极大。

把握住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探究其影响机理,找到其对策,可以使检验结果更加精确,使后期治疗更卓有成效。

2 影响因素剖析

生理因素:男女性别的差异可影响某些生化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如肌酐、肌酸肌酶的指标,男性大于女性。

患者验血还应考虑患者的生物钟规律,为了避免结果异常,一般应在患者空腹约12~14小时后才能开始采样检验。

在检验前喝水会起到稀释血液的效果,使血色素、红细胞偏低。

最好在化验前3天不要吃含脂肪或蛋白质太高的食品,化验当天早晨应空腹,但可以喝一定量的白开水,到医院休息15~30分钟,情绪稳定后再抽血。

此外,年龄、人种的差异,各项指标也不一样,婴儿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比成人是很高的,胆红素的水平也极高,胆固醇的含量也随年龄而升高。

黑人的脂蛋白、维生素B12等比白人高很多,但白细胞偏低。

饮食因素:如进食含脂肪食物后易形成脂血,高蛋白饮食可使BUN升高;碳水化合物可使血糖升高较快;饮酒可使血液中的酶活力增强,如会使谷氨酰转肽酶、胆汁酸的检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用餐后检验,患者血液中的ALT、BNU、Na、GLU等指标会有明显的上升。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

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

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

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

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时间因素:临床研究表明,激素水平分析的检验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如女性的月经周期对她们生殖激素的检测影响较大,在女性月经的经前期和排卵期,其胆固醇的检测值分别处于最高及最低值;此外,在经前期,其纤维蛋白原检验值达到最大,在排卵时,其血浆蛋白则会减少。

经前期女性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略高于男性;女性在月经期,血磷、铁的浓度会减低。

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抽血后将血液徐徐注入标本容器,否则可能导致溶血。

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数减低,红细胞比积也降低。

另外还存在季节因素,甲状腺含量夏天比冬天低,冬天因为气候较寒冷,如果不经准备就进行采样检验,结果很可能会出现异常,所以冬天检验时,要保证患者温暖后再进行采样检验。

药物因素: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可影响酶类检测,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肾上腺素可使胆固醇结果升高,一些抗肿瘤药物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1.5万多种药物对检验有干扰作用,众所周知,抗结核药、抗生素、抗白血病制剂、磺胺类药物,对肝功能有大小不一的影响,甚至几片常用药物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反应。

所以,为了避免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在采集血样检查之前要尽量让患者暂停服用相关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应了解相关药物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运动因素:人体各种血细胞参数在人体不同的活动情况及不同的生理状态影响下,其检验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

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

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

此外,进食或饮水会对患者血液产生生理性的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就会有所下降。

因此对于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进行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和活动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烟酒因素:研究表明,吸烟对患者血液学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它会使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加,而嗜酸粒细胞数目减少。

此外,吸烟者的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到8%。

吸烟瘾大的人,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8%,而不吸烟者含量在1%以下。

此外儿茶酚胺、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多。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

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体位因素: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浆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坐立位的静脉渗透压比卧位大,部分水会由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因而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

由于体位的因素,不要让病人自己到检验科来采血做血常规,或复查红、白细胞计数,以免体位引入的误差。

部位因素:验血时针扎在哪个位置,都可能影响某些检验项目的准确性。

扎手指时,由于针在表皮造成创伤面,血小板便一拥而上,聚在伤口处,这时检验出的血小板数值就会偏高。

而选择抽血比扎手指结果更准确。

这是因为针头直接在静脉血管抽血,扎针位置比较深,所造成的误差相对小些。

运输存储因素: 采血完成后,应尽快处理,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时间越久,误差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细胞的代谢活动,光学作用,蒸发和升华作用等均会使血液变质。

血样贮存时,避免蒸发作用的发生,容器应封闭,温度要低,但不能深度冷冻。

3 小结

实际血液检验过程中往往存在众多干扰因素,对血液检验的准确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详尽深入地剖析了生理、药物、饮食、时间、运动、烟酒、体位、部位和运输存储等各因素对血检的影响和控制,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异平.不同采血方法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2):77-78

[2] 庞绍新.临床血液检验中的2种不同细菌鉴定法应用分析[J].医学检验,2012,3(12),152-153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2】

【摘要】目的:分析与总结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配合临床工作的进行。

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

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对老师的影响范文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

道德的血液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

书对我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影响?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