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

时间:2022-12-24 03:48:32 作者:菲常美丽的巨兔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菲常美丽的巨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诗人。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诗歌的“形式美”。19入清华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一生漂泊无着,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永言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江行的晨暮》收在其散文书信集《中书集》中。这是一篇精心构思、用散文手法写就的表现作者生活发现和情感寄托的美文。文中,作者描写了在“晨暮”时间里一次“江行”看到的各类景物。其用笔似“工笔画”,反复润饰。“江行”一词贯穿全文,既点明了此行观景的地点,也点明其对景物的观察不是静止不动的——作者因“行”而有所见,因有所见而“有所思”、“有所悟”。“江行”中,他“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神思》)。“晨暮”则交代了此次“江行”观察景物、心绪变化的时间。文章中,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写得那么细致入微,那么逼真,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江行的晨暮”的美,而是通过对“江行”中意境的构建表达出自己的一种心境,一种情怀。

《江行的晨暮》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章第1段。文章开篇作者就以诗人独有的睿智的眼光告诉我们他这次“江行”的发现——“美在任何的地方”是都有的,“即使是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的上面”。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主旨,总领下文。作为文章起笔,言简意丰,指向具体,引发读者思考,与读者产生共鸣。读到此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生活中处处都有这般的美呢?它吸引我们追随作者的“江行”去进一步探索。联系作者的身世,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一生是与残酷现实做斗争的一生,也是被现实无情打击和最终被抛弃的一生,他渴求“美好的生活”,追求“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但现实的一切却将这些都敲打的粉碎。此时的祖国也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包裹中。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个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心中有的只是苦闷和无助,他只有在自己的笔下,求得短暂的安宁,寻求精神的寄托,“江行”给了他这次机会,也给了他宣泄“苦闷和无助”的时空。

文章第二部分(第2-15段)具体描写了他这次“江行”的发现。其时间跨度为前日“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到第二天“太阳升上有20度”时止。按时间的变换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6段),写“暮”中所见之景。时间是“等船”“在夜里九点钟的时候”,地点是“在划子上”。这里“没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意境的创设更增添了暮秋的气氛。作者江边等船,视野随思绪而转换,先看到的是“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接着,视野掠过天际,发现了“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灯”,那远处还有“红色的渔灯”与之相应。“明星共渔灯一色”,作者似乎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但作者并没有沉于其中,视野又由天际转回岸边,那里还有一排“黑的房屋”和“一条趸船”。眼前的景让作者的心情由现实生活中的“忧郁”变得有一丝愉悦起来了,那平时令人不快的“模糊的电灯”,“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因为夜已深,故而人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愿打破这夜的宁静,这儿“听不见人声”,就连“顺流而下的一些黝黑的帆船”,“也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此句用喻颇为离奇,这“巨大的鸟”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希冀?想如鸟儿一样高飞,却处于夜里,欲飞不能,只有“顺流而下‘悄无声息作罢。此层写景,除”长庚星“和”渔灯“略呈亮色外,其他的景物都被”夜色“所笼罩——江的南岸”是一条深黑“,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就连”电灯“也是模糊不清的,那”顺流而下的帆船“也是”有一些黝黑“。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曾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朱湘先生此时当也如此。先生一生性格孤傲,不愿与人深交,郁郁寡欢,落魄不得志,他欲求在”黑色“中寻找生活的光亮,这光亮究竟又在何处呢?

第二层(第7—15段)写“晨”中所见之景。作者似乎一夜未睡,经过了夜的洗礼,黎明终于来到了。作者首先交代出此时观景的地点、时间是“一个商铺旁边的清晨”。伴随着清晨的到来,威力无比的太阳也冲破重重的包围“升上了有20度”,它驱散了大片的乌云,即使是那些残云也“远了不少”。那伴随作者一夜的月亮此时“与地平线还有40度的距离”,随即又闪现在“左舷的这边”。这时,一切都变得清新而有活力了,作者的心情也为之一变,他尽情欣赏这些沐浴在太阳下的景物。“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就是那“褶痕”也是“大有画意”的。紧接着作者重点描绘了水汽的变化,它们从“腾上有两尺多高”到“腾上有一尺多高”,直至“时隐时显”到最终“简直是看不见了”。因为心情的变化,所见到的景物的色彩也丰富起来了——天空是“浅紫色的”,山岭的衣是“古铜色的”,“肥大的海鸥”在阳光之中“暂时的闪白”,江水由“船边的黑”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那“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颜色是十分清润的”。即使是小轮喷吐的黑烟,也显得五彩斑斓:“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作者的观察是如此的细致,与他的心境是分不开的。情因景生,经过了夜中的宁静思考,此时他的心情由愉悦而明快起来了,情不自禁的吟叹到“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这是作者在发现美、欣赏美后愉悦之情的自然表露。“江行是彩色的”,作者寻求的梦也是彩色的吗?非也。如前所述,他一生命运多桀,极其短暂,在生活的打压下,于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便是明证。文章至此,收束全文,言尽旨远。引发读者久久的思考与回味。

从以上分析可见,《江行的晨暮》通过一次“江行”“晨暮”之景的描绘,传达出在纷繁错杂、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某种心态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他们渴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美的发现”但现实却让一切“黯然神伤”,他们有志不能伸,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借文字来慰藉自己的心灵,表达对“彩色”生活的憧憬之情。

本文以“由总到分”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开篇即点明这次“江行”的发现,总领下文;然后分别选择了在“暮色幻光下”和“晨晖笼罩中”两个时空里的所见之景,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呼应上文。

重视意境的构建,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意境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指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作者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文中通过对“江行”中各种环境、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创建了一种“有我之境”。作者把“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等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和景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又如14段中,那喷吐黑烟的小火轮,本来令人厌恶,然而而作者分别把它们安排在不同的色彩背景中,创建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让我们对“江行是彩色的”有了一种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意境的构建,用饱蘸色彩的笔,在生活的调色板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蕴涵着生机与活力的画卷。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更增添了意境的构建氛围。普列汉洛夫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全文以“江行”为线索组织全篇,处处写景,也是在处处写作者的心境。从时间上看,这些景物一“暮”一“晨”;从色调上看它们一“暗”一“明”,但文章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虽然这也许只是作者情感的一种慰藉)积极明快的感情基调。在景物的变换中,作者的心情由“忧郁”变得有一丝“愉悦”到最后的“明快”起来了。此外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多种表示色彩的词语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些景物色彩的变幻,也表明它们是经过了人的重新创造,这景不再纯粹是自然之景,却比自然之景更丰富、更见姿色。作者描写这些景物及其颜色的变化,表达的是一种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之情,达到了一种“物我”水乳交融的效果。

朱湘先生以写诗见长,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济慈”。此篇《江行的晨暮》却也以散文的方式体现出他所追求的诗歌音韵格律的形式美。换句话说,《江行的晨暮》就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中,作者把握住了行文的节奏,在句式的选用上,长短句交错,节奏和谐,读来自然、亲切、流畅,表现了语言的形式美。长句如“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写出了江水的色彩变化;再如第三段连用两个长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明星共渔灯一色”的美景。短句如第二段,折分开来简直就是一首诗: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文中,大量的短句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间,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和共鸣,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

篇2:朱湘:江行的晨暮

朱湘:江行的晨暮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夜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见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人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二十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平线还有四十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粘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阔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窗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篇3:江行的晨暮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见一盏红色的渔灯.

作 者:朱湘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20xx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暮行,暮行陆游,暮行的意思,暮行赏析

暮行,暮行陆游,暮行的意思,暮行赏析 -诗词大全

暮行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志士能轻万户封,野人自爱一枝筇。

行穷绿岸呼船渡,籴得黄粱就碓舂。

林外人家明远火,月边僧阁下疏钟。

江村不用愁孤绝,小店茅檐尽见容。

篇5:《暮秋山行》岑参 赏析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译文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篇6:《暮秋山行》岑参 赏析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篇7:《暮秋山行》岑参 赏析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

以下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这首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篇8:江行的晨暮阅读题及答案

江行的晨暮阅读题及答案

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从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干线还有40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了,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阅读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浅(qiǎn)碧点缀(zhuì)粘结(nián)粘(zhān)贴

B、褶(zě)痕浅(qiǎn)碧粘(nián)结粘(nián)贴

C、商埠(fù)点缀(zhuì)粘(nián)贴粘(zhān)结

D、船舷(qián)褶(zhě)痕粘(nián)结商埠(bù)

2、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3、美在色彩。作者如何描写暮色灯光下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用?

4、小火轮喷吐的煤烟,令人厌恶。然而作者把煤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于是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图,能表现这一图景的句子有:

5、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数说江边的各种色呢?

6、“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一句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选出没有比喻的句子()

A、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

B、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C、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

D、有一些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8、有人说,把这篇文章分一下行,那就近于诗了。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节奏鲜明。本文在行文的节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9、选出能体现全文美的基调的一项()

A、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B、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C、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D、十分青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10、写这篇散文,并非为了借景抒情。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暮色幻“光下,晨晖笼罩下。

3、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作者把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

4、“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5、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者运用多种色彩词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色彩的变幻,也表明是经过人的重新创造,其景不纯粹是自然之景,比自然景更丰富、更见姿色。总之,作者写颜色之变化,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

6、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7、B、C。

8、作者把握了行文的节奏:大量的短句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间,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怡然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和共鸣,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9、B。

10、赞颂美,也是赞颂生活,更是让读者在乎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发现美。

篇9:朱凤行,朱凤行杜甫,朱凤行的意思,朱凤行赏析

朱凤行,朱凤行杜甫,朱凤行的意思,朱凤行赏析 -诗词大全

朱凤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乐府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

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篇10:暮行河堤上,暮行河堤上韩愈,暮行河堤上的意思,暮行河堤上赏析

暮行河堤上,暮行河堤上韩愈,暮行河堤上的意思,暮行河堤上赏析 -诗词大全

暮行河堤上

作者:韩愈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篇11:行饭暮归,行饭暮归陆游,行饭暮归的意思,行饭暮归赏析

行饭暮归,行饭暮归陆游,行饭暮归的意思,行饭暮归赏析 -诗词大全

行饭暮归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置观书不耐闲,飘然梅坞竹篱间。

霜风尽脱千林叶,云气平沉一面山。

笑唤筇枝扶蹇步,聊凭村酒借朱颜。

庙记较鹿槔赐恚宿鸟纷纷已渐还。

校园晨暮作文800字

公子行,公子行朱庆馀,公子行的意思,公子行赏析

《暮秋山行》 岑参

《蝶恋花·春暮》原文赏析

蝶恋花·几股湘江龙骨瘦原文及赏析

湘江北去观后感

凛凛岁云暮原文及赏析

暮归,暮归杜甫,暮归的意思,暮归赏析

暮相思,暮相思韦应物,暮相思的意思,暮相思赏析

孤儿行原文及赏析

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