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

时间:2022-12-26 03:43:13 作者:愛妻家朝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愛妻家朝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相关习题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知识拓展】

写作特色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篇2:湖心亭看雪习题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钦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早春、雨后、盛夏的西湖已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明末散文家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2)“痴景”——

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介绍白描手法

(3)“痴心”——知己之乐,醉情自然)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湖心亭看雪习题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学习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感知文意

1、读课文,把握字音及停顿。

2、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朗诵全文。

2、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一)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四)2,1)——大雪独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2)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服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协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a(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彼此彼此)

三1.①都没有了②全③包裹④哪里⑤到⑥客居2.A3.拿、拥、往、看4.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

篇4:《湖心亭看雪》课堂习题

《湖心亭看雪》课堂习题精选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

长堤一痕( ) 与余舟一芥( ) 舟子喃喃曰( )

2.解释下列加黑的字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_ 余拿一小船__________________

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

3.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又字_______,号_______,又号_______,是_______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_______、_______等书。

(2)本文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___和游湖人的_______。

语段训练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于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予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铺毡( ) 焉得更有此人( ) 相公( )

5.下列各句中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余拿一小船( ) A.用手取 B.撑、划

(2)上下一白( ) A.副词,全 B.数词,

(3)强饮三大白而别( ) A.白色 B.酒杯

6.比较下列句中的`加黑字,把解释写在括号里。

(1)是日更定( )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

西湖七月半①(节选)

吾辈始舣舟②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座。韵友④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⑤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注]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七,作者张岱。②舣(yǐ)舟:将船向岸边靠拢。③颊(huì)面:洗脸。④韵友:风雅的朋友。⑤竹肉:竹,指箫、笛等竹制管乐器;肉,歌喉。

9.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浅斟( ) 匿影( ) 酣睡( )

10.解释下列加黑的实词。

杯箸__________ 纵舟__________ 清梦甚惬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描写盛夏西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3.这篇短文与课文《湖心亭看雪》同为张岱所作,试从某一方面将这两篇短文比较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ɡēnɡ cuì hànɡ dànɡ dī jiè nán

2.断绝,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水气凝成的冰花 只 哪能

3.(1)《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石公 陶庵 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2)奇景 雅趣

4.zhān yān xiànɡ

5.(1)B (2)A (3)B

6.(1)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还 (2)断绝,消失 极

7.C

8.(1)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不说公子您迷恋(西湖),还有比您更痴情于它的人。

9.zhēn nì hān

10.筷子 任纵,放纵 畅快,适意

11.(1)刚才慢慢地喝酒,低低地唱歌的人出来了,藏身在树底下的人也出来了。(2)风雅的朋友来了,有名的歌妓也来了,(大家)安放好杯子和筷子,笛声与歌声一同响了起来。

12.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口面。 比喻 拟人

13.此题为开放题。学生回答得有理有据即可。学生可就内容或写作方法择一方面进行比较。

篇5:《湖心亭看雪》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粗的'词:

⑴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⑵ 是日,更定矣________

⑶ 惟长堤一痕________

⑷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⑸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⑹ 及下船________

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考答案】

1、⑴ 全

⑵ 这,在此意为“那”

⑶ 只有

⑷ 罢了

⑸ 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

⑹ 等到

⑺ 哪 还

2、

⑴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⑵ 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篇6:《湖心亭看雪》课本习题提示

《湖心亭看雪》课本习题提示

一、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三、设题意图

1、通过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2、为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索资料”积累一些经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简短翻译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 6

《湖心亭看雪》中心思想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的体裁是什么

张岱《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译文原文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