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知识点

时间:2022-12-27 04:14:16 作者:poppee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oppe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中考化学备考知识点,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中考化学备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考化学备考知识点

(一)固体的颜色

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淡黄色固体:硫磺

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黄绿色气体:氯气

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中考化学提分的四大要领【2】

做题顺序

一般来说,物理、化学题目的排列顺序都是先易后难,因为出题老师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大家尽快进入到答题状态中。

既然这样,那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就应该尽可能地依据题目安排的顺序一一解答。

这样不仅符合心理习惯,而且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做题原则

如果做题中遇到难题究竟该怎么处理呢?是不是一定要遵循从前往后的顺序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倘若遇到难一些的题目,经过几分钟思考后依然没有思路,那就应该暂时放下,开始做其他的题目,千万不能因为一道题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后面的题目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对整体分数造成了影响,那实在有些可惜。

优势优先

物理、化学两门学科你不可能掌握的水平大致相当,一定有相对而言的优势学科,那在做题的时候就应该适当地调整好自己的时间: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要尽快解答,这样将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留给稍微逊色的学科。

这样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分数最大化。

不留空白

不管你是不是能做对这道题目,也不管你是不是会做,都不能在卷面上留下一片空白区域。

在这个时候,能写多少步就写多少步,要力争拿下自己能够拿到的得分点。

并且,有大片的空白区也会破坏老师的阅卷印象,导致最终失去了印象分而吃亏。

中考化学备考技巧【3】

化学是从初三开始学的,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生来说,化学是一门陌生的课程,如何学好化学也就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辅导专家认为学好化学要从以下入手,只有把握好下面的步骤,才能够学好化学。

认真抓好“听、思、问、练、记”的学习五个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自主练习,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和练习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还要会听课,不仅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老师讲的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

要学会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以听为主、记为辅”的习惯。

当时没听懂的,没明白的地方,课下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同学的悟性也就是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思”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主动、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

“练”包括做练习题、思考题、化学实验操作等。

要自己动手做一定量的实验、操作练习,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

要“练”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可培养一定的技能技巧,是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通过作一定量的题自己能悟出什么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为培养自己的思维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对答案,对解法而已,当每做稍有些难度的题后要回味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的类型是很有益的。

抓住“听、思、问、练、记”五个学习环节,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使所学知识不断地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不仅能达到懂、会,更重要的是达到透,这样你就能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培养了应变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篇2:中考化学知识点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编]

篇3:中考化学知识点精选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三大发明: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从世界范围看,污染空气的三大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3、通常所说的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4、通常所说的燃烧具有三个特点:剧烈的化学变化、发光、放热。

5、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6、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7、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8、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的单质,组成单质的元素有三种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表示该元素形成的单质。

9、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10、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11、三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

12、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无污染。

13、元素按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可分为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14、原子结构中的三个决定: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15、确定微粒的三种方法:当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阳离子;当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阴离子;当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原子。

16、铁元素的三种微粒:铁原子(Fe)、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

17、铁元素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

18、化学反应前后,从微粒角度看的三个不变量: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19、常见的三种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21、常见的三种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22、常见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23、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三种物质:氢气、一氧化碳、碳。

24、常见的三种黑色氧化物:二氧化锰、氧化铜、四氧化三铁。

25、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重要营养物质:糖、脂肪、淀粉。

[中考化学知识点精选]

篇4:中考化学知识点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中考化学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

高考化学如何备考

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精选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

中考备考工作计划

中考知识点

中考化学复习方法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备考知识点(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化学备考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