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ifan89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供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应怎样划分层次?
分析: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议/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本文思路应是:先从整体上看,从容易处突破,孤立难点,逐步从有把握推知没有把握的。大体过程是:
第一步,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
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这两层意思关系是明确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间是本体部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连接的,对应的。
本体(即②~⑤之间)部分的意义层次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分裂出来的是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可以用
“实践――认识――实践”表示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应的。
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据此,可以断定:
②与⑤是相呼应的,是两个相联系的意义层次。
第四步,②~⑤这四个层次是完整的分析过程。
现在,再综合分析②~⑤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了,上下文一比较对照,便可发现,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二)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1)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2)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
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用“选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它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三)学习本文应注意哪几点?
分析:
(1)阅读和.写作范例。
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本体――分析问题
[1] [2] [3] [4] [5] 下一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应怎样划分层次?
分析: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议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本文思路应是:先从整体上看,从容易处突破,孤立难点,逐步从有把握推知没有把握的。大体过程是:
第一步,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
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这两层意思关系是明确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间是本体部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连接的,对应的。
本体(即②~⑤之间)部分的意义层次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分裂出来的是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可以用
“实践――认识――实践”表示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应的。
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据此,可以断定:
②与⑤是相呼应的,是两个相联系的意义层次。
第四步,②~⑤这四个层次是完整的分析过程。
现在,再综合分析②~⑤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了,上下文一比较对照,便可发现,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二)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1)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2)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
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用“选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这要从两方面来
篇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一.
二、层次概括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
(开头三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
(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
(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
(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
(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篇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关于课文
1 .写作时间:1963年5月
2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3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4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四、默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其目的是划分文章的.大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可联系课后“练习一”来考虑。
五、揭露矛盾,激发思考。
1 知识引导。
教师讲解:阅读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层次与段落是不同的概念,有区别。
层次,一般指文章中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着重于意义上的划分,我们通常也叫做“部分”。
段落,一般指文字表达的基本单位,着重于表达上的划分。
段落和层次有时是一致的,如果一段一个意思,二者就统一起来了;有时也不一致,如果几个落段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二者就区别开来了。
本文从行文上看,只有一段,在这里,段和篇结合起来了。但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当然还可以分成几段。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意,究竟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或者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课后的“练习一”列举了两种分法,还可以有别的分法。
究竟哪一种分法对呢?
2 学生讨论。
学生可各抒己见,充分说明理由。
教师不急于统一作答。
六、作置作业。
1 本文究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2 层次与层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 怎样认识本文的结构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划分层次,掌握结构。
2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3 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划分层次。
1 知识导入。
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2 层次切分。
教师领着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意思为一层次,看看本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边问边答边订正边板书。
全文可以分为6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段。
学生在书上标出意义段的序码,在分出每层的同时,作出简明的概括,并在相应的眉批处写下概要。
篇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1 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教学设想
1 重点:明确几个基本观点:①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难点:理解实践和认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 “预习提示”从观点、思想到语言都作了明确提示,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后再预习课文时;讲析课文,采用讨论式,以“思考和练习”为基本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弄懂基本原理,不作过多的补充和发挥;要着重抓住关键词语和语句作分析,避免上成政治课。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作中有些人精明能干,“点子”很多,“点子”从何而来?要解答这个问题,请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哲学/论文。这篇文章简明扼要地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从何而来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二、指导预习
1 课文后“思考和练习”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练习一,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预习提示”指出:“作者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组织文章的。”根据这一提示,我们就能很快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逻辑层次。练习二,让同学明确写文章要有针对性,用词缀句要考虑对象、时间、目的、要求等,又是把握中心论点和结构层次的进一步要求。练习三,对三个句子限制成份的理解,要求体会“预习提示”中最后指出的语言准确严密,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课文前后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是阅读课文的.指南和自我检测,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两部分,作为预习课文。
2 查词典,把下列字词的音、义弄清楚:
(1)为加黑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暂时 (A zhàn B zàn) (B)
物质(A zhì B zhí) (A)
飞跃(A yuè B yào) (A)
(2)解释词语:
①固有:本来有的。
②实践:指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④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⑤主观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生理状态。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能离开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
⑥规律:又叫法则,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决定事物发展过程和方向。
三、研习新课
1 检查注音、解词。
2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逻辑层次。
(1)从思路程序看,课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组织。提问:这篇课文分哪三部分?各部分论述的内容是什么?先由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例如,文章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不是,论点必须是一个判断句。因此,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疑问句的答案才是中心论点,这样,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应划分到哪里就非常显豁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认识运动的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2)提问: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请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就构成结构而言,可分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层次;就结构类型而言,是“总――分――总”式,可分三个层次(或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第一句话讲由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第二句讲由思想到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3)提问:课文为什么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这个标题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归纳。文章的标题既反映文章的内容,又受.写作对象、时间、目的、要求等因素制约。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讲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因此语言通俗易懂;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4)小结:学习本文,我们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如何通俗易懂地简明扼要地论述哲学原理的一些方法,学习阅读哲学/论文的一些方法,以便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3 课堂练习: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要求写出小层次的层意来。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中心论点:①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②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③说明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4 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思考和练习”中提出的问题。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 口答课文结构提纲
二、继续研习新课
1 教读第一部分
(1)提问: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学生讨论后归纳。作用是: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②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2)提问:“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论点为什么是错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毛泽东同志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通俗易懂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2 教读第二部分
(3)朗读第二部分第一个层次两句话。提问: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解答:第一句话讲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强调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第二句话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两句话承接开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是下文的总起。中心语前的修饰词语“正确”,以区别于不正确,“先进阶级”,就现在来说,当然是无产阶级,这里也可以包括近代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别的先进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即阐明了由精神到物质(第二次飞跃)、思想变为物质力量的道理,又指明了这种物质力量即掌握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的群众的巨大作用。语言极通俗、准确、严密。
(4)提问: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归纳。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
篇6:《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 认识并掌握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2 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
3 明确完成正确认识的全过程,理解实践对于改造世界、检验真理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在讲授具体课文之前,先概括地讲解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知识,以此为工具,总结过去学过的议论文,分析本单元的课文。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理清思路和层次关系。本文虽然只有一大段,但其结构却很完整,是“三段论”的典型形式,而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呈多层次状态。究竟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才符合原作的思路,既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掌握文章写法的基本途径;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应是逐步加深课文理解的过程。
据此,讲读本文应着眼于整体把握,将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揉要一起,不必过多地讲解概念术语,也不必对某些语段作过多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知识。
2 有关课文的知识。
3 熟悉课文。
4 初步划分层次。
教学过程
一、阅读指导。
1 现代文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要强调“整体”意识。“整体阅读”是阅读分析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中的整体观念,是阅读分析过程中经常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整体阅读的基本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观其大意到寻章摘句,从模糊认识到准确清晰的理解。
2 “整体阅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的阅读”上,即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看标题、看首尾、浏览一遍,旨在大体弄清文意,粗知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倾向,以便于进一步梳理。这项活动是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千字文在三至四分钟内完成。
3 “整体阅读”的基础途径是掌握文章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弄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对于议论文的阅读来说,既是突破口,又是基本功。拿到任何一篇议论性文章,要想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就必须从整体上能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每段说了什么问题,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从整体上看看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结构形式的明确,莫过于列出提纲。要学会用“列纲”的形式理解结构层次。
4 “整体阅读”的关键在于树立阅读分析中的“语境”观念,即“看上下文”,从上下文意中却梳理文章的意脉,弄清内在联系,从而深入地具体地理解文章。
说明:
前面四点是现代文特别是议论文阅读中重要的知识,应由教师正面讲清,最好运用过去学过的`课文举例说明。举什么课文可根据教师的体会或习惯决定。现代文中足以提供典型范例的课文不多,《改造我们的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都属“三段式”结构的典型,可用来举例。文言文中的《六国论》《师说》是讲结构形式的好范文,可拿来讲解示例。
教师随讲随出现板书。板书1
议论文阅读基本知识
基本途径――整体阅读
1 通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2 结构形式――思路、层次、提纲
3 语境――看上下文、疏通文意
这并不是阅读知识的全部,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技法、语言。这两点因不是本文阅读重点,故可略去,以后再续讲。教师应加说明。
二、通读课文
这是开学第一课,故在课堂预习,在教师指导下“通读”。用三至五分钟让学生自读,不作任何要求,然后提问,学生不看书回答:
1 本文的写作年代(何年何月)?
2 本文的出处(从何文节选)?
3 这是一篇什么样(指内容性质)的论文?
4 本文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不立即订正,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课文知识。
让学生看书,由教师边提问讲解,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并随时出现板书。
板书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关于课文
1 写作时间:1963年5月
2 文章出
篇7: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和简洁的语言。
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条分缕析,疏理议/论文说理层次的阅读能力。
2、难点:准确运用议论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解题: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说: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确思想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从内容上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2、论述了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并阐述了这两次飞跃的性质和意义。对论点作了初步论证。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论点的进一步论证。
4、.总结全文。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指出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我们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教育的任务。
二、从论证结构看,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三、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及作用。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
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这是一个具有三个选言肢的选言推理,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 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 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用“神的启示”、“天赋观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来源。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褒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把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用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但包含了很深的含义,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深入浅出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第一个设问,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精神、意识从哪里来? 第二个设问,揭示了唯心主义的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也紧接着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当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首尾呼应,使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了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这两个问题是否仅针对历史上的流派? 有没有哲学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就呼应了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开头阐述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结尾部分也呼应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理解。”开头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结尾呼应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教育。”而“克服困难, 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变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整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