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时间:2023-01-06 04:09:21 作者:阿福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初一语文诗词学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一语文诗词学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三、写出下列注释,并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1.迢迢(tiáo):

2.皎皎: 3.擢(zhuó):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 8.几许: 9.盈盈: 10.脉脉(m m): 11.素: 12.涕: 13.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

四、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分析研究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分析研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结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春望》

新课导入

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2、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

2、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国: 城:

⑵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恨:遗憾,不满

⑵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

(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自主预习:

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裘( ) 衾( ) 薄( ) 着( ) 瀚( )

阑( ) 饮( ) 羌( ) 掣( )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深度研析: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和李白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思路结构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西江月》

自主预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整体感知:诗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合作研究: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练习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 ) (2)纤纤擢素手( )

(3)浑欲不胜簪( ) (4)狐裘不暖锦衾薄(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9.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10.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析:要能举出一部相应的书,能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三种观点只要阐述合理都可以。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三、写出下列注释,并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1.迢迢(tiáo):

2.皎皎: 3.擢(zhuó):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 8.几许: 9.盈盈: 10.脉脉(m m): 11.素: 12.涕: 13.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

四、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分析研究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分析研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结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春望》

新课导入

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2、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

2、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国: 城:

⑵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恨:遗憾,不满

⑵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

(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自主预习: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裘( ) 衾( ) 薄( ) 着( ) 瀚( )

阑( ) 饮( ) 羌( ) 掣( )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深度研析: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和李白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思路结构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西江月》

自主预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整体感知:诗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合作研究: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练习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 ) (2)纤纤擢素手( )

(3)浑欲不胜簪( ) (4)狐裘不暖锦衾薄(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9.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10.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析:要能举出一部相应的书,能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三种观点只要阐述合理都可以。

篇2:初一语文散步预习学案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篇3:诗词问题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采取问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建议】1、导语设计;2、作者简介; 3、诗歌赏析; 4、诵读默写。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 》,作者 ,是唐代著名诗人。

⒉《过故人庄》作者 ,是唐代著名的 派诗人。他与 齐名,并称“王孟”。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文学 ,号 。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诗(词曲)。三.学生疑惑。

(1)

(2)

(3)

(4)

(5)

【问题探究】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

(2)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

(3)主题:

⒉《过故人庄》

(1)表现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

(2)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 。

(2)主题:

⒊《游山西村》

(1)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 。

(2)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 。

(3)桃花源记》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有其境相似又能反映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4)主题:

⒋《渔家傲》

(1)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句子是 。

(2)使用关于东汉大将军窦宪的典故(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

(3)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是 。

(4)写将军和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的句子是

(5)除了这首词,作者的散文《岳阳搂记》千古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到这两句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是:

(6)主题:

⒌《浣溪沙》

(1)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鸡”,“镜里朱颜看知己”这样的句子,而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的句子是: 。

(2)主题:

【教后反思】

篇4:诗词问题学案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

⒉《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朝代)著名文学苏轼,号东坡居士。

二.略 三.略

篇5:初一语文课文丑小鸭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准确读写并积累本课生字词语。

2、敢大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能概述课文内容,复述童话情节;有理有据地分析丑小鸭形象。

【学习重难点】 1、认识“插叙”,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2、将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自学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如“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等最基本的词语的积累和应用。

2、应注意从整体感知文意,利用圈点勾画法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理解丑小鸭是作者的自我写照;理解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以及丑小鸭在恶劣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学知识】 1、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从小就爱听故事,爱看戏、唱歌,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虽历经无数次失败,饱受嘲笑打击,但仍然坚持写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2、童话的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我探究我敢试】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熟读并抄写;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

丑lòu( ) 讪.( )笑 嫉妒..( ) 来势汹汹..

( ) 沉lún( ) 雄吐绶.( )鸡 篱笆..( )( ) 灯xīn( ) 铰.( )链 沼.( )泽 木jī( ) 飕飕..( ) 弥.( )漫 骇.( )人听闻 冰雹.( ) 缝xì( ) 糟gāo( )瞪着.

( ) hòu鸟( ) 沮丧.( ) 湖泊.

( ) 兴高cǎi( )烈 (2)重点词语解释。

沉沦: 讪笑: 来势汹汹: 骇人听闻: 沮丧: 恭恭敬敬: 用以上任何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语句通顺,句意丰富。

2、填空。

本文作者安徒生是 (国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丑小鸭》是他的自我写照,除此之外,他还写过《 》和《 》等童话故事。 3、默读课文,请你用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

4、在文中圈点关键词句,简要复述故事情节(重点抓住丑小鸭的流浪足迹和遭遇进行复述。)

5、有选择性的再读课文,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用“从 这里,我看到了一只

的“丑小鸭”的句式说话。同学间开展阅读交流。

6、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请你结合你对安徒生的了解说说丑小鸭这一形象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从丑小鸭这一形象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开展同伴交流。

【我归纳我明了】

【我的理解或收获】

【我的疑惑】

篇6:初一语文课文丑小鸭预习学案

一、基础积累: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读写写、书下注释)

二、内容概括:

1、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故事。

2、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3、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沼泽地:( 同情、歧视) 继续离开 老太婆家:(被嘲笑) 到广大的世界里去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逃出来花园里:(被赞美)

三、问题探究: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当丑小鸭听到人们在夸奖他是最美丽的天鹅的时候,它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3、说说你的质疑。

四、语言赏析:

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找出两句来,并进行理解赏析。

五、自学感受:

篇7:初一语文课文丑小鸭预习学案

一、基础积累: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读写写、书下注释)

二、内容概括:

1、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 故事。

2、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3、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沼泽地:( 同情、歧视) 继续离开

老太婆家:(被嘲笑) 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逃出来花园里:(被赞美)

三、问题探究: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当丑小鸭听到人们在夸奖他是最美丽的天鹅的时候,它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3、说说你的质疑。

四、语言赏析:

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找出两句来,并进行理解赏析。

五、自学感受: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篇8:初一语文课文散步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委屈”“分歧”等重点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品析文章语言,学习探究文章主题的方法。

3.积极学习,挑战,合作,珍重亲情,孝敬父母,享受快乐的成长。

【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析文章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研读课文《散步》,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并做好批注。并在课本相应位置标记出预习案中的问题,勾画要点和关键词,理解本课的五个主要问题。

2.自主构建本课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自学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疑问”处,以备课上讨论。

【内容导航】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一家人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这篇文章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你读完之后又有什么体会呢?

【预习案】

一、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朗读这篇课文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好像在欣赏《散步》,欣赏我自己写的《散步》,我要朗读它,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第二步:读好故事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个故事就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中间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第三步:朗读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二、找出生字词写在下面(要求运用工具书准确积累下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补充)

1.给加点字注音

散步( ) 熬( ) 咕咕( ) 分歧( ) 霎时( ) 粼粼( ) ......

2.解释下列词语

信服: 委屈:

各得其所:

委曲: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2.课文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家庭里有哪些人?各有怎样的性格品质?

【预习疑问或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篇9:初一语文课文风筝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2、成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3、重点字词,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丫杈( ) 憔悴( ) 模样( ) 嫌恶( )

惊惶( ) 瑟缩( ) 虐杀( ) 诀别( )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学习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多角度理解课文。

3、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和作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结合时间、人物、事件概括)

可鄙( ) 苦心孤诣( )

2、梳理文章的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提示:文中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刻画了“我”和“弟弟”怎样的人物形象,从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2、自主质疑,找出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

3、本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内容,有何感想?

三、作业布置:

“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回忆你儿时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或一件玩具,写一段回忆性文字。

【相关文学积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清代文学家曹雪芹)

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

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风筝诗》

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张劭《北京竹枝词》

篇10:初一语文课文散步预习学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答: 。

(提示:在初春时节,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散步。)

2、感知课文内容,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请你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答:这是一个 的家庭。(提示:温馨等)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从文中 可以看到“我”是一个 的人。

(提示:从文中“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句话可以看到“我”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我”是一个孝顺善良的人。)

4、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从文中 可以看到我的母亲是一个 的人。

(提示:从文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几句话可以看到我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我的母亲是一个温和的人。)

5、我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从文中 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一个 的人。

(提示:从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一个尊重丈夫的人。)

6、我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从文中 可以看到我的儿子是一个 的人。

(提示:从文中“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可以看到我的儿子是一个聪明天真的孩子。)

7、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用词经典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答:我喜欢 这句(段)话,是因为 。 (提示:我喜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话,因为这段描绘了初春美景,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写得富有诗意,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8、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向你的亲人诉说;也可以写到贺卡上,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一份真挚的祝福。

答: 。 (提示:A、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父亲,我爱你!

B、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花朵,经历了风吹雨打之后,除了你,谁给我抚慰与温馨?母亲啊,您是雨露,我是幼苗,成长的岁月里,除了你,谁能在我干渴的时候滋润我? 母亲,我爱你!)

篇11:初一语文课文风筝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读写“蜈蚣”“瑟缩”“伶仃”“憔悴”“苦心孤诣”等词语。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3.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封建思想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预习重点:2、3

预习过程:

一、相关资料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

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怎样的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

二、知识积累:

(一)词汇生字: 丫杈 憔悴 模样 嫌恶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惩罚 虐杀 宽恕 苦心孤诣 堕着 伶仃 (

二)走进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初读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3、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4、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四、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 (zhēnɡ) 温 (xīn) 丫 (chà) 寂 (mò)

憔 (cuì) 点 (zhuì) 嫌 (wù) (nüè)杀

2.选词填空。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 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A嫌恶 B憎恶 C憎恨)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 着。(A蜷缩 B瑟缩 C萧瑟)

(3)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 的。(A可怜 B可恶 C可鄙)。

(4)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 。(A哀痛 B悲伤 C悲哀)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七、预习质疑:

诗词问题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导学案

初二语文三峡预习学案

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

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

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学案

小石潭记语文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四单元学案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

语文作文初一

初一语文诗词学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语文诗词学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