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

时间:2022-12-01 01:02:01 作者:Cardioi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ardioi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

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

【目标定向】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背诵全诗。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限时预习】

1、走进作者,了解作品,整理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标记生字,整理字词。

3、朗读诗歌,仔细体会。

朗读指导:《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秋天这首诗虽然不长,仅三节,但是很精粹,容量大,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一幅图             ,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的氛围;第二幅图           ,蕴涵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第三幅             ,写出了牧羊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和微妙心理,表达出一种清甜的氛围。

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找出相关词句。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7、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

8、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小组展示】

1、分配小组展示任务,组长组织检查讨论。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3、组长检查组员掌握情况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主要作品:散文集《     》,诗集《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戏剧集《刻意集》,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     》。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         》等。

2、字音字形

背篓(  )  鳊鱼(  ) 芦蓬(  ) 乌桕(  ) 肥shuo(  ) 清lie(  ) 枯he(  )

归bo(  )

3、选出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秋天栖息(停留,休息)在农家里。

B、秋天梦寐(梦想)在牧羊女的眼里。

C、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D、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水清)了。

4、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⑴震落了清早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答:

⑵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

5、仿写句子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春天                             。

⑵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春天                             。

⑶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春天                             。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呐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节的内容。

2、品读前两句,诗中所写景物烘托出怎样的氛围?对下文写人的活动有何作用?

3、品读第四句,回答问题。

⑴把“流”改为“含”“传”可以吗?为什么?

⑵你对笛孔的“香与热”是怎样理解的?

4、积累关于秋的诗句。

王强

篇2:秋天的教学案设计

秋天的教学案设计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篇3:《湘夫人》教学案 (高二选修)

《湘夫人》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要点突破】

一、文题解说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二诗的具体内容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四,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内容述评

1、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像《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2、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艺概?赋概》)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则云:“世混浊而不清,暗翼为重,千钧为轻。”而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汉乐府《上邪》)之类,均是其例。

3、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写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写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与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为何两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 一方是:“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隐思君兮侧。”;一个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X兮骋望”。

一方是:“捐余i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一个是:“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一方是:“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个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写湘君与湘夫人苦相思、闹矛盾……可能是屈原为表达“先受重用;现被疏远;企盼重新得到怀王任用”而而设置的情节。既非写舜与二妃;也与“祭祀”无关。

五、中心主旨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爱慕之词,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以及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六、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句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何萃兮 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鱼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想的反常景象。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

一课一练

【基础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

B.沅水(ruán)       薜荔(bì lì)   澧水(lǐ)

C.潺(chán yuán)  云汀(tīn溃    九嶷山(yí)

D.水裔(yì)         屋椽(chuán)   馨香(xīn)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白  荒忽 芳椒 庑门

B.江皋 嘉期 缤纷 逍遥

C.容与 遗赠 衣袂 辛夷

D.哀宛 迂缓 偕逝 润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

二、文本阅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回答5~7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 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 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N偶讶速庹儆瑁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鳎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0子褓馕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6.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这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三、语言运用

8.下面的句子语意不明,请删除赘余的词语,使它表意明晰。

中国美学家和艺术家在考察这个问题时总是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书画艺术审美创造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以宇宙本体以及创造天地万物的自然过程和状态为其根本法则。

应删除________一词。

9.阅读下面一段抒情性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结构,使之成为能加强抒情效果的整句。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赋予我流动的思想!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X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麋鹿为何来到庭院觅食?

蛟龙又为何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用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栽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湘夫人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沅yuán。

2.答案:C

解析:AO-X;B.嘉-佳;D.宛-婉。

3.答案:B

解析:A.“空前绝后”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C.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与文意不符;D.海底捞针:形容事情非常困难,应为“海底捞月”。

4.答案:A

解析:B.“创造的”应改为“创造了”;C.应为“提升”熊猫对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接受能力;D.有歧义,是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还是“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语意表达模糊。

5.答案: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6.答案: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众神把恋人接走时湘君又重新陷入相思之苦作了铺垫。

7.答案: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8.答案:遵循

9.答案:你给我带来生命的活力,你给我带来感情的滋润,你赋予我思想的流动。

杨思琦

篇4: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赏析语言,体会对称语句的好处。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2、掌握生字词。3、理解课文,总结人物形象。4、赏析语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感情。查工具书,在括号中注音或填写汉字,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信服 两全 拆散( ) 分歧( ) 嫩( )芽 一shà( )时

水波lín lín( )( )各得其所

2、找出散步的时间(季节) 、地点 、人物 ;散步中产生分歧的原因 、经过 、结果 。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4、参考课后第一题,请换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二、合作探究

1、回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唱几句)

2、在空格上加上一个形容词 。

的爸爸 , 的妻子 , 的奶奶 , 的儿子。

3、课文中有许多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答:句子有对称的美感。写出了老人和孩子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答:

(2)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答:

(3)我蹲下来,背起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答:

三、成果展示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把自己拟的标题展示给大家,并说出自己从哪个角度拟的。

四、精讲点拨

1、《散步》是一篇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记叙了什么样的“生活细节”,渗透着什么样的亲情,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2、《散步》和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当堂训练

1、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2、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3、说说下列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特点:

作用:

【完成作业】

1、仿写句子(任选一个)

(1)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亲情是 ; 亲情是 。

(2)那回荡着欢声与笑语的餐桌上充满着亲情;那 着亲情;那 着亲情。

篇5: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掌握字词, 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欣赏精巧 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与步 骤(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分歧 一shà( )间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因为 水波lín lín( ) ( ) 你就背着我 我背上的

每个小组两名学生范读课文,注意上面的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积极发表意见。

根据原文填空 (不要看课本!)

1、母亲 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 地 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着,有的浓,有的淡;

5、小家伙突 然 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6、我的母亲 高大, 很瘦, 不算重;儿子 很胖, 幼小, 也轻。但我和都是 ,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四、完成下列题目

1、一家人散步遇到了怎样的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

2、用自己的话叙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你给文章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 拟这个题目。

4、你感觉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好,把它画出来。

预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赶快 提出来吧!

课堂学习

一、问题再现

听写字词,范读课文(读出意境,读出情义)。

二、课堂延伸

赏析语言(以读代析),交流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从这篇文章中,你读 懂了什么?(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的角度你会懂得不同的道理,你会有不同的联想)

篇6: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莫怀戚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 “以小见大”的写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4、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珍惜亲情、珍惜生命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 “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一家人浓浓的深情。

二、预习内容

(一)认知前提

等级 检查人 1、积累两句你小学阶段知道的尊老爱幼的名言警句。

2、给同学或同桌讲讲在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

(二)新知认知

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 ) 一shà( )间 chāi( )散 水波lín lín( ) ( )

二、熟读课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地点 散步的人物 散步的原因 散步的经过 散步的结果 三、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道德情感?

【预习检测】

1、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霎时: ②水波粼粼:

③各得其所: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篇7: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设计

《散步》第一课时

1.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亲情美。

2.联系生活,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亲情美。

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亲情美

联系生活,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亲情美。

: 、合作探究

: 两课时

1.找出散步的人、时、地、产生的分歧、我的决定、他们最终的决定。

2.复述故事(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品评人物(请用“我最欣赏 (人物),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 )

1.给加粗字注音:

嫩芽( ) 熬 ( ) 霎时( ) 分歧( ) 拆散( ) 水波粼粼( )

2.解释词语:

各得其所:

{明确了学习目标,解决了生字词,为准确地朗读课文,进入文本奠定基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快速抢答)

A散步的人: 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B散步的季节: 明确: 初春

C散步的地点: 明确: 田野

D产生的分歧: 明确: 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

E我的决定: 明确: 走大路

F他们最后的决定: 明确: 走小路

二、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注意:1.语言简洁明了

2.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本文讲诉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三、三读课文,品评人物

(请用“我最欣赏 (人物),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 )

篇8: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设计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莫怀戚(1951—2014),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51年出生于重庆,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毕业于 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为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小说《 诗礼人家》曾获“ 四川文学”奖。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正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读准字音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散(sàn)步 莫怀戚(qī ) 很累(lèi)熬(áo) 沽沽(gū) 分歧(qí)

一霎(shà )时 水波粼粼(lín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文中描述的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可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要解决分歧,决定权落在谁的身上?为什么?分歧最终是怎么解决的?

2.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成员各是怎样的人?由他们组成的这个家庭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孝顺爱幼

妻子:温柔贤惠

母亲:慈祥和蔼

儿子:聪明乖巧

金色花学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有教无类》 学案设计(高二选修)

《女娲造人》学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七年级现代文阅读复习学案(鄂教版七年级)

《桃花源记》的教学案设计

《散步》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论语》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风筝》学案 (七年级)

《登岳阳楼》导学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