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歌的意境

时间:2023-01-11 03:55:12 作者:LEAVEMEALON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EAVEMEALO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浅谈古诗歌的意境,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古诗歌的意境,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浅谈古诗歌的意境

浅谈古诗歌的意境

谈到意象,就不能不说说意境。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迥然不同。关于意境,历代诗家各有不同的称谓:唐代的司空图称作“意象”,南宋的严羽称为“兴趣”,明末的王夫之叫做“情景”,清代的王士祯则称“神韵”。近代的王国维不无得意地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王静安标举‘境界’二字,似较概括,这里就采用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运用“境界”一词时,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表示: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修养造诣所达到的程度;而当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就是指“意境”而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一首诗的意境达到完美自足的地步时,那么,这首诗就具有了一种很高的境界。

在《诗论》中,朱光潜对于“境界”(其实就是我所说的“意境”)有非常独到深刻的见解。他说:“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关注,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契合无间。”这就是一首有“境界”的好诗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与享受。

王国维认为,只要在诗中能写出真感情、真景物,那这首诗就具备了意境。朱光潜在此基础上对意境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说明:1、“真景物”必定表现为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也就是要有独立自足的完整性;2、“真感情”与“真景物”一定要做到如鱼戏水,契合无间;3、意境是在直觉的欣赏中见出,所以,这才有“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关注,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以上就是前人关于意境的观点和论述。如果把前辈们的意见总结一下,说得简单点,那么所谓意境,就是指读者透过情趣和意象而直觉到的某种情境和形象。形象脱胎于意象。意象是诗人的发现和创造,而形象则是读者欣赏意象所得的印象,是一幅完整有序的画境或戏景。在篇幅较长的诗歌作品中,意象繁杂、主次有别,而形象关注的是意象的主要特征和整体印象,强调的是概括性和整体性。情境来源于情趣。情趣是诗人情感的再现,而情境则是读者感悟诗人的情趣所产生的共鸣,表现为某种情调和氛围。当然,在实际的诗歌作品中,形象和情境是密不可分的,情境是渗透在形象里的情境,形象是饱含情境的形象,两者是水和乳的交融。

通过对意境定义的解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意境的诞生是读者欣赏的产物,是审美的结果;二、意境一定要在直觉中见出,这就要求意象和情趣一定要做到物我两合、水融;三、意境最终表现为某种形象和情境,也就是饱含某种情调和氛围的画境或戏景。

前面我们说过,意象和意境虽然只有一字只差,意思却相差甚远。意象强调的是意中之象,也就是熔铸了个人情趣的具象;意境强调的是境中之意,也就是透过意象、意象群、意象部落或它们的组合所得的某种形象和情境。当我们谈及意象时,对于其中的情趣,无论是悲是喜、是惊是怒,读者抱的是一种科学的客观批评的态度,感情不为所动;当我们谈及意境时,对于那些或悲或喜、或惊或怒的情趣,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是一种审美的主观欣赏的态度。

意象中的情趣,对于作者而言大体是固定的,对于读者来说却各不相同,并且时时在发展变化之中。有时,读者所见到的新的情趣和作者的情趣能大体相合,有时却远远超出了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情趣,而有时则与作者本身的情趣大相径庭。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各异,所以当人们在解读同一个意象时,所得到的结论也就很难完全达成一致。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他的性格、学识、经验以及他所处的环境等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今日从意象中所领悟到的情趣和若干年后所领悟到的情趣也不尽相同。同理,意境中的情境也随意象中情趣的变化而改变,时时以新的面孔出现。

单个的意象中固然含有某种意境,一个意象群,一个意象部落,或者一首完整的诗歌,它们所能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评论家在赏析一首诗的意境时,不仅要试图接近诗人的真实情趣,更要在意象的引导下,能让其中的情趣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从而使诗的意境得以更好的拓宽与提升。

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情趣和意象契合的分量并不相同,有情趣富于意象的,有意象富于情趣的,当然,还有情趣和意象功力悉敌的。但是,意境既然是由情境和形象两个要素相互渗透组成的,“情境是渗透在形象里的情境,形象是饱含情境的形象”,因此,即使在纯情趣的诗歌里,也可以领略到鲜明的形象,而在纯意象的诗歌里,也可以感悟到动人的情境。下面,我以下列三种情形为例加以说明:

一、全诗以直抒胸臆为主,极少意象的描述。如网上有位叫红瘦的诗友写有一首《爱之语》;

亲爱的,请别为我们

暂时的离别而哭泣,

我难得有这样的'机会,

可以好好地想念你。

* *

亲爱的,请记住我们

相聚时的那些甜蜜,

当我不在你的身边时,

把它取出细细回忆。

* *

相别的酸、相聚的甜

都是我们的爱之语。

因为你,生活的滋味

才会变得如此美丽。

又如拙作《爱你》:

亲爱的,我爱你!

爱你,只爱你!

不眠的夜,我思念你!

花蕊浸在蜜里,

蜂儿来蹂躏,

我忍受着痛苦的甜蜜!

爱你,只爱你!

什么都不能代替!

无论何种变故,

我绝不会把你抛弃!

我们相爱,没有浪漫;

我们的爱情忠贞相鉴,

以温柔相伴!

表面上看,前者几乎毫无意象可言,后者也仅有“不眠的夜”和“花蕊浸在蜜里,蜂儿来蹂躏”两组意象。事实果真如此吗?记得我曾经引用过王国维的这句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就是说,并非只有看得到、听得见的景物才能构成意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也可以形成意象。因此,虽然这两首诗缺少具体可感的意象描绘,但透过主人公心灵的喁喁私语或放声疾呼,他们的感情和性格跃然纸上,他们鲜明的形象也随着呼之欲出。当然,由于只有情感的独白,没有形貌的描述,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只能由每个读者自己来想象和填充。“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这里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当然,如果不是有非常深沉、真挚的情感,巧妙而又说得十分恰当的话语,这种直抒胸臆的诗歌是很难写好的。

二、全诗意象与抒情并重。通常是前头写景,后面抒情。如陶潜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如响水滩客的《我居住过的村庄》,则是先抒情、后写景:

我居住过的村庄

贫穷、朴素、大方

像一朵南瓜花

年年开在篱芭墙

我居住过的村庄

温和、平静、慈祥

像一头老水牛

天天走在田埂上

我居住过的村庄

遥远、偏僻、忧伤

像一河桃花水

夜夜流淌红月亮

我居住过的村庄

忠诚、正直、善良

像一只布谷鸟

时时鸣叫在山岗

意象与情趣之间互相映衬,使得情有所托、景有所依。诗的情趣一览无遗,却又不失其形象可观。这种诗的意境深浅相宜,因而很容易做到雅俗共赏。

三、全诗通篇为意象所构筑。如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情趣,但是从对大草原典型环境鲜明、生动的描绘中,诗人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如在眼前。再如于谦的《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出了石灰的两大特点:焚烧中得以再生,以清白装饰人间。在这里,诗人把石灰比作慷慨赴义的壮士。大凡咏物诗,诗人多是借物言志,仍是以抒情为主,否则便流于浅薄了。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前两句是一幕戏景,写故人在黄鹤楼与诗人辞别,在烟花三月的时节东下扬州。诗的后两句是一幅画景,孤帆远逝,只有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其中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但在对意象的描述中,诗人的眷恋之心却跃然纸上。

由于这些纯意象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抒情,读者很容易借助意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意境很容易得到深化和拓展。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就对意象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如果二者出现裂痕,那无疑会使意境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意境既然可以从情趣的独白中见出,那么,何以大多数诗歌作品还要借助于意象呢?我们常说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己任,其实还应该再加上一句:诗歌也以创造意象为能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虽然可以传达情趣,但情趣却不是完全可以用语言表现出来的。用朱光潜的话说:“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而借助于意象,就可以把情趣的这些曲折细微之处传达出来。比如朱光潜欢喜引用的《诗经》里的四句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表现了诗人出行时对家乡和亲人恋恋不舍的情怀;“雨雪霏霏”则传达出诗人内心悲伤忧郁的心情。其实“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所能表达的情趣远远不止这些。用极少的语言唤起丰富的情趣,这就是运用意象的好处。

此外,诗歌作为艺术的一种,不仅仅是用来抒发情志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才能更强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内容上,运用意象,可以增加诗歌的形象性和图画感;在形式上,运用格律,则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图画和音乐本身就具有浓郁的美感效果。因此,在意境的创造中,意象的成功运用,会让诗歌变得如图画一般美妙。

综上可知,要想写出意境优美的诗歌,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情趣是灵魂,它统领意象。失去情趣的意象,只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具象。因此,情趣的真假、深浅和高低首先决定了意境的优劣。

其二、意境的优劣与否,还要看意象是否鲜明、生动和新颖,以及对于意象群、意象部落和全诗而言,能否构成一幅或一幕完整、自足、有序的画景或戏景。

其三、情趣和意象之间是否有明显、必然的联系,能否使人见意象而生情趣,也是决定意境优劣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想要表达的情趣最好能是一种普遍的情趣,我们所选取的意象也最好能是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其次,我们选取的意象和想要表达的情趣之间一定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我们还需要用妥帖、简练、含蓄的语言把意象和情趣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否则,再深挚高雅的情趣、再生动新颖的意象,我们也无从感知。我们在写诗或读诗时常感觉有灵感突现。所谓诗的灵感,就是指那些曾经震撼灵魂但已经沉淀的情感,在一瞬间与不经意所得的意象契合无间。灵感是由直觉所得,如果一首诗的意境能于直觉中见出,那么这首诗就一定做到了意象与情趣的水融。

还是王国维大师说得好:“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情趣属个人特定,不易为大众体验,意象跳跃,之间缺乏连贯,意象与情趣之间仅有隐约的暗示,而无明显的关联,这些都会造成诗意的朦胧,这样的诗我称为朦胧诗。这里我所说的朦胧诗,与现当代“朦胧诗”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其实有些所谓的“朦胧诗”并不朦胧,只有全部符合以上这三大特点的诗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朦胧诗。倘若寻根问祖,李商隐的《锦瑟》可谓是朦胧诗的鼻祖:

中间两联共有四个彼此不相连贯的意象,每个意象都暗示一种隐约若是的情趣,而这种情趣因为是诗人所特有的,我们很难得出具体的答案。朦胧诗的三大特点,《锦瑟》全都占有。如果诗人不是在第一联与第四联指出,这种情趣是对五十年往事的追忆,那么这首诗就将从朦胧诗跨入隐晦诗的行列,成为无人能懂的天书。朦胧诗的解读虽然不能逼近作者的原意,但至少有某种线索可以接近,而隐晦诗则无人能解,即便勉强解读出来,也必定是千人千面。

篇2:古诗歌意境型答题诀窍

古诗歌意境型答题诀窍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篇3: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诗歌意境

2017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诗歌意境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篇4:意境古诗句唯美

意境古诗句唯美

1、小松岗,月如霜,人如飘絮花亦伤。十数载,三千年,但愿相别不相忘。

2、凝眸千年的是笑意?是泪水?明灭不定的是希望?是绝望?

3、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4、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负。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5、千年梦,弹指间,往事如水淡如烟。曲以终,人亦散,旧梦初醒已千年。

6、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7、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8、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9、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10、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11、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2、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13、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1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16、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17、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20、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21、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2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23、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24、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25、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26、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2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2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0、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31、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32、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3、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34、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35、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3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3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38、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39、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4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1、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42、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43、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44、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45、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4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7、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

48、千里归来人事改,十年犹幸诗句身存。

49、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50、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51、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52、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5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54、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55、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

56、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5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8、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5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2、蜀帝魂销恨不穷,野花开落倚东风。

63、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64、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65、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66、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67、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68、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69、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70、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71、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72、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73、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5、有道归真主,无心恋旧房。一灯长不灭,分付水云乡。

76、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77、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

78、百里飘香成花海,五洲美誉震苍穹。

79、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80、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8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82、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83、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84、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8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86、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7、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88、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89、杯茶盏水也风流,莫负了、桂时菊候。

90、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篇5:意境的诗歌

春风,

柳枝曼舞。

花媚,

薄雾掩映。

雪落,

寒江无迹。

明月,

漫渡微云。

燕翔檐下,

竹喧翠岭。

山溪碧,

悠然游鱼。

朝霞嫣,

明媚晨兴。

秋叶飘飘,‘

流岚空灵。

仙子,

御风轻盈。

影魅,

悠忽无形。

舒爽,

清新流逸。

雅韵,

兰质蕙心。

是为形态,

悦目怡情。

烟花绚,

晶莹璀璨。

夏荷秀,

水绿风清。

晚霞夕照,

从容淡定。

放下,

自由舒心。

担当,

举重若轻。

事来则应,

物去能静。

晴空如洗,

水阔潮平。

20xx.01.3

篇6:梦意境诗歌

梦意境诗歌

花开又落

生命轮回

一切在沉睡中

回到过去

过去

曾是多么辉煌

操大刀、挥千军

弯弓射大雕。

而梦醒了

一切尘埃落定

过去

无论多么辉煌

都不会改变现实

屈辱中

学会了坚强

苦难中

学会了坚持

让我们用双手成就梦想

以寄托心灵之慰籍。

不要再依靠梦与意境

不要再依靠美丽幻想

或许

我们在放弃的同时

也学会了珍惜

珍惜现实

珍惜梦想……

篇7:意境的诗歌

听蜀僧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篇8:意境的诗歌

在天边挂上一道彩虹

在黑夜拉上一周帷布

在湿地上搁上一支笔、一张纸。消毒、杀菌

我的诗,在里面浪漫地产仔

她表情宁静。不喜欢惊扰

她喜欢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有意境地生活

冬天降临,仍穿着一袭飘逸的长裙

即使产仔,也不会忘记打扮梳妆

我从小受穷,被恶劣的环境硬生生地催熟

象打药的黄瓜,土不拉叽、歪瓜劣枣,不上相

我的诗,我当成孩子呵护

我以正义之名,将恶习、世俗、丑陋统统驱逐,永世不得还乡

我不能将自己浑身的铜臭味感染给她

我不能让她半点受伤,不能遗传我的龙钟丑态

必须穿得暖暖的、吃得香香的、长得胖胖的,幸福地成长

前门栽着树,后院养着花,花鸟虫鱼、瓜果飘香

没有接生婆。没有婴儿啼哭

我点上蜡烛,我害怕诗受寒挨冻

我将我单薄的外衣挂在帐前

我害怕秋风淘气地跑进来,绊灭了冉冉的烛光

我陪着诗产仔,然后逐格逐行地清洗

把《四书》、《五经》碾成粉,起早贪黑地饲养

一天,两天。像沾满露珠的花瓣

一瓣,两瓣。直到完美的绽放

她风姿绰约,漫发着无以征服的芳香

我的诗,出身工薪阶层

通体散发泥土味儿,却象个果敢的男儿

越是黑暗,越是阴雨绵绵,越坚强地突围

从人家屋檐下,从千山之巅,从熙攘的人海

她总会出其不意地出现

她大踏步地跨越,荷尔蒙在发酵

失落时,跺一脚。高兴了,吼一嗓

没有谁可以阻挡她的步伐

即使跌倒,也是百般地慷慨激昂

因为向往天空,所以我们寂寞

因为寂寞,所以我们选择逃亡

我们憧憬光一样的日子

却常常猥琐地在地下潜行、躲藏

世界上只有一个名字,令我柔肠百结、无法释怀

让我什么都可以失去,却不可以将她遗忘

虽然不妩媚,但却很端庄

我和我的诗结伴而行

玲珑的弯月挂在树梢

氤氲的月色透过树叶儿抚摸我们的脸庞

我的诗产在温室里

却一点没有孩子气

她不善言语,总是把最动人的词藻挂在胸膛

她不谙世故,却善于察言观色

她知道我在想什么,想干什么

每天夜里,她总是在我安静的时候

突然跳出来,趴在我身边,盼着鬼脸

用跛脚的四川方言和我调侃

让我忧心忡忡地笑出声来

――“一个巴适、一个爽”

篇9:意境的诗歌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赏心悦目。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把握好诗歌的特点来实现智慧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呢?

我想,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乡村孩子的生活并不十分熟悉,这种“陌生感”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产生一点小小的距离。他们对课文内容或许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诗文要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想,诗歌犹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本形式。《乡下孩子》这篇课文图文并茂,便于我们创设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美丽的图画,加上自己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乡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来到了美丽的乡下,和乡下的小伙伴一起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轻松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要很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那就需要借助已经创设的情境,反复咀嚼诗句,让学生品尝出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生动。理解诗歌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把诗歌的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诗的韵律、节奏中进一步体验激荡在文字间的情感,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而,语文的学习最终是要将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首诗歌语言优美,在朗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留有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正是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比如:第二自然段是非常便于学生展开想象诗歌语言,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田野中飞舞着怎样的蝴蝶?2、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3、他们会编织出什么样的故事?4、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第三自然段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撑圆了肚皮的小猪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又是怎样的?孩子们又会怎样呢?2、让城里孩子想象一下乡下孩子还做了些什么事?仿照课文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3、我们也是乡下孩子,你曾经做了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下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我想,我们只有尽力引导学生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才能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让他们用心灵与诗歌语言对话,同时,在训练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灵动。

篇10:意境的诗歌

学习古代诗歌应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

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论述证明。

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篇11:意境的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篇12:意境的诗歌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xx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古诗歌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歌

以月亮为意境的诗歌

梦想的古英语诗歌

古峪末人诗歌欣赏

分析席慕容诗歌中的古典意境

唯美意境伤感

以劳动为主题的古诗歌

古诗草

古诗集

浅谈古诗歌的意境(整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古诗歌的意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