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檀健次檀正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诗抒情散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诗抒情散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 目录
篇1:读诗抒情散文
能够红袖添香夜读书,当然是人间温情无比的幸福。但更多的时候,读书,只可能是一个人的事;那些文字,只能让你独自面对。正如司马相如和李商隐,同为意气风发的读书人,不一样的境遇和命运,却只能各自担当。当你真正坐下来读书时,每个人的领悟又是不一样的。或者每有会意,便欣然而喜;或者一隅三反,竟乐而忘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你会发现那些文字是朴素的,又是美丽的;是沉静的,有时却又可以让人心动不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是美丽烂漫的,其实,有时候宅在家里,依然能够看得见那些迷人的风景。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正是读书人的得意。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字里行间,那些曾经的故事,我们依稀可以看见;那些美丽或者伤感的`心灵,依然能够把我们打动。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是,红尘中人,没有烦恼忧愁是不可能的。那样的境界,也许只能从你喜爱的文字里去寻找;因为它虽然默默不语,却可以感动你,甚至改变你。让我们由浮躁而沉静,由痛苦而欢欣;甚至,我们可以彻底放松和裸露,在那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影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年四季,那些可爱的文字都在陪伴着我们。当你真正读懂时,那其实已经不是文字,而是你的心。当我们读书时,窗外的月光,正如那添香的红袖,无声无息,芳香四溢。或许,不经意间,她仿佛已经站在了你的面前。
篇2:读诗抒情散文
夜色降临,透过窗口望去,外面霓虹闪烁,城市的夜生活依然充满诱惑,依然丰富多彩。
我独自坐在电脑前。
周遭好静,静得仿佛连一根绣花针掉落的声音都能听见。
面对一方蓝屏,我让心轻轻走了进去。
不看那些五彩缤纷,不驻足那些抢夺眼球,我的心,慢慢沉入一首首的小诗。
风,似乎怕我寂寞,偶尔掀动窗帘,弄一点声响,挑逗我走出那样的静。
终究,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风,刚从外面来。
我扬起头,嘴角不由自由上扬。
其实,在这一份安静中,我的心早已泛起涟漪。
不是莺歌燕舞才叫快乐;不是高声喧哗才叫热闹。
一双眼睛,几行文字,一颗心,就是一场演出。我,是剧中不同角色的演员。也许,会有美景中的沉醉;也许,会有梦幻似的痴迷。
也许,会像大海翻腾般激动;也许,会如清泉跳跃似的快乐。
也许,会有撕心裂肺般的伤感;也许,会有心旷神怡的惬意。
也许,生活的各种体验应有尽有。
有一种休闲叫诗意栖息;有一种安静叫丰盈心灵。
四周好静,我的心一直在舞蹈,我的灵魂在四处流浪。
读诗的时候,其实是安静的身,灵动的心。
篇3:月下读诗抒情散文
月下读诗抒情散文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如水的月光如约而至,将竹帘的影子印在窗前,地上,深深浅浅,明明暗暗,像一首离歌的音符,又恰如一篇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思绪。
一只失群的飞鸿在夜的深处掠过,几声尖锐的啼鸣惊醒万里夜空,月儿分外明亮起来。一点烛光亮起了一个如画的窗子,在那里,有个人儿,对月凝眸。
一椅一几,几盘水果,三两块月饼,燃一炉幽香。有茶香从杯中袅袅飘散,沁入心田。一册诗书细数着月光的睫毛,天上人间彼此的眸光又交换了一个怀念的眼神。悠悠的琴声从茶香中飘出,袅袅的,透过精致的帘子,飘散。
纤纤素手弄瑶筝,情切切,有泪诉朦胧。一首首关于这明月,关于离愁,关于思恋,关于爱的诗篇从琴弦上飘出,弥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八月中秋是一个思念的日子,丰收在望,人们又起了思亲的'念头,盼望在外的游子早日回到温暖的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外漂泊的人,对着渐圆渐润的月亮,亦思念起了家乡那飘香的桂树和窗前那双渴望的眼睛。或是天上那轮圆圆的月,几上那圆圆的水果,盘中那圆圆的月饼勾起人们对团圆的希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明月当头,却弥漫一身的孤寂和孤独。天上明月,地上诗人,举杯相邀,也不过是寂寞相向,多一虚无缥缈的影子而已。自古英雄多寂寞,何况是旷世奇才,人间诗圣。人间难觅知音,这位豪情万丈的诗人,也只有对月痛饮,一醉方销万古愁了。只是,在醉酒的诗人眼里,那哪里是皎洁的十五的月啊,那是一滴孤独的泪,是嫦娥滴自广寒宫的思乡的泪,是今夜月亮对太阳的叹息。
明月在云的胸间徘徊,天地间苍茫无际。山苍苍,水茫茫,扁舟载月入醉乡。扁舟载月同入醉乡,真的好情致,也是好景致啊。“好是月明时,同醉花深处,看花不自持,对月空相顾。”在那幽蓝深邃的天空中,月是孤独的,孤独的人对孤独的月,只有把盏相约,一醉酩酊了。好在醉酒的人还有花儿相伴,醉入藕花深处,却也不辜负这一片如水,如诗的月色了。
“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真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团团清影,何曾偏照离愁?只不过是那个对月凝眸的人儿,对一轮明月吟咏起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圆人未圆,十五的夜啊,带给了人生几多遗憾!
因为月圆,所以人们渴望团圆;因为有太多的人,共仰一轮明月而人各天涯,所以又留下许多的遗憾;因为有太多的遗憾,所以十五的圆月生发了那么多撩拨心弦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在外的游子思乡的心曲;“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这是叹月亦是自叹;“又是十分明月,照人两处登楼。”这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何时能够朝朝暮暮啊。
太多的相思太多的离愁,令中秋的月贮满了太多的泪水,还是让我们高歌一阙豪迈的词,祝福一轮明月下的有情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4:关于读诗心得体会
梦,就像星辰,你看得到,但你摸不到。但梦想,不不止于希望的模样。因为诗词大会,我接触到了诗,因为有诗,也有了今天的我。
我喜欢诗词名赋。也喜欢看诗词大会,我喜欢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我喜欢在飞花令中与百人团“同仇敌忾”。正是因为有了诗词大会,我也真正认识了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我生长在榆林,但是有着与那些大城市的同龄人一样的理想和抱负,一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长恨歌》中,我为白居易的文笔所折服,他的这篇叙事诗,叙事、抒情、想象结合,形象阐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还不失对仗工整。每当背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时,我为作者亦真亦幻的描写所感叹,仿佛真的看到了“沉鱼落叶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了解苏轼的放荡不羁,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就说得我心服口服。在《行路难》中,与李白一起分享他的失意、愤懑、无奈的复杂心情,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学习的动力;又在将《将进酒.君不见》中,学会把一切烦恼都化为口中的烈酒;还在《蜀道难》中被那荡气回肠的描写所感慨,最后,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解读李清照独特旋律,别是一家。
我们越学习,越发觉自己知识的浅薄,因此,我是不会放弃背诵古诗的。“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趁现在,还有时间,去体会在诗中那独特的风韵吧!
篇5:关于读诗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书是欢乐的。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读书,是一种欢乐的人生,读书,我感觉我的语言是润浪的,心境是透明的,思维是活跃的,整个人是简便的。我感觉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每当我轻轻地捧起一本书,嗅着扑鼻而来的书香,它的芬芳;比青草更清幽,比果香更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期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为学生的我们,无论你再忙、再累,千万不要放松自我的读书。读书是一种劳动,劳动创造幸福。要读好书,我们必须像牛,辛勤耕耘;像马,默默出力;我们无法选择自我的过往,但我们能够选择读书,用自我的知识,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大厦添砖加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读书,就必须记
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吃苦、要耐劳,所谓青灯黄衫、秉烛夜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古人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热爱读书吧!让我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把读书当作一次次新的耕耘和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洋溢我们的学校,让读书伴随着我们提高的每个脚印,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一路走过,走向自信,走向充实,走向成功,走向完美未来!
读诗心得体会
篇6: 假期读诗
假期读诗
假期最常做的事便是体育锻炼与闲读,一步一遥,时光如飞鸟,回头发现假期是留不住的,和朋友打一场两个小时的羽毛球——假期就这样如约而至。
至圣先师——在贵族至上、身份地位决定生活的时代,孔夫子的思想能够说是超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似乎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仁”的思想,以前的我一向觉得就是仁义、道义,此刻忽觉:不正是“二人”吗?孔子核心思想为“仁”,不正是讲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9次,“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义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读《论语》就仿佛在读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一种人与人就应怎样相处的文化,一种言而有信、见义勇为、尽善尽美、后生可畏的精神。
今日份的孔子,我最喜欢他的大胆创新和为人师表。如果不是凑巧看了这期的《知识就是力量》,也许我不会对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有所向往,也不会记起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的诞辰,随手翻来,却有不一样的发现。在我眼里《论语》并非读一遍或两三遍就足够的书,它就应是无论你何时何地以何种心境翻开,都能够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
海子的魂与诗,都没有冷却,它们灼热而直接,美得让人燃烧。美得让人心碎。
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锈迹斑斑的轨上,高唱挽歌。此刻,尝试听着周云蓬的《九月》(第三版),仿佛悲伤地坐在海子身边,“亡我祁连山,使我牛马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令我妇女无色彩”,听到那里,忽觉不寒而栗,太过悲凉,我不喜欢这种气氛,索性关掉音乐,静静读,静静看。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携带着生命最初的原味,不时拉扯着迷茫的心”
“年轻的心总是期盼彼岸,倦鸟的翅膀却反而向着故乡的.方向”
海子的故乡——安庆,戏剧之乡,大师的摇篮。名相张廷玉,新文化传播者陈独秀,美学大家朱光潜……此刻,内心无比向往,向往那个海子用滚热的诗句托起的村庄。
“他不做声,埋头苦干,将心事一颗一颗种在田垄里,换成公分和粮食”
海子的诗让人心动,内心的波动却无法用笔触来描绘,只可深藏心底,成为自己的宝藏。
进入大学的第二个假期,遇孔子,见海子……
篇7:读诗有感作文
读诗有感作文
第六首诗《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诗的主要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读后感然还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承受的的'住,还会依然坚韧不拔,顽强的生存着。本诗作者借竹子表达诗人坚强、顽强、不畏艰险的精神!
第七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的主要意思是: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出听这个消息惊喜的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看妻子,平日的忧愁不知道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的举起书高兴地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欣喜若狂、爱国的情感!
第八首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写的,本诗的主要意思是: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束一定规格降下更多人才。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第九首《浣溪沙》词牌名,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本首词的意思是:山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轻?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不必烦恼叹年老,感叹时光得到流逝。从本首词中可以看出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十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逝东》本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观,本词的主要意思是: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样清亮,山像美女微微着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如果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欣赏这一首首诗,每首都是这么美妙啊!
篇8:读诗品味作文
读诗品味作文
我读过杜甫的《望岳》,领略了泰山延绵不绝,参天耸立的恢弘气势,亦体会到了作者“凌绝顶”的壮志雄心;我品过陆游的《游山西村》,感受到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也明白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刻哲理;我阅过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其五),体会了诗人被贬的无奈心情,同时被诗人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感动了。
诗,是五千年年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河,是五千年年文化沉淀下来的瑰宝,中国文化中最独具特色的`一笔。
诗里,蕴含了无穷无尽的哲理,让我们在读书的同时也能读懂人生。
李白的诗千古传颂,是因为他的不拘一格,大气豪放;杜甫的诗流芳千古,是因为他的心系苍生,忧国忧民;陶渊明的诗流传至今,是因为他的诗情画意,不问世事。
他们的诗都脍炙人口,但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怎么能作出如此好诗呢?读诗,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怎能读懂如此好诗呢?
读一些好诗,体味诗的意蕴延长,让自己的心随诗漂流到一个诗意的世界。
篇9:读诗初三散文
读诗初三散文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诗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好的诗可以将你带入至妙的灵境;拙劣的诗,则让你心情浮躁,但是对于诗本身而言,不需要我们枉自的评论,除非你是进行某种需要的特定性的学术研究.
诗是从情感里酝酿出来,滴在树叶上等待朝阳的夜露.它是一种情素,它是一种享受.寂寞的时候思绪满天飞,让你独步心中的芳草地,享受真实,享受憧憬的点点滴滴,诗中有恬静,诗中有温馨,诗中有笑,诗中有泪,品到深处,自有本善的心灵来主宰你.远离喧嚣,关上心窗,营造一片空间,让心灵浪迹于世界,潮起潮落,波涛泛泛,那鲜活的生命,品性的纯粹高尚,和自己倾心交谈---解脱,超凡---这是甩掉尘世的纯洁舒心.诗是茶,诗是酒,诗是调味.所以诗能使空虚的人寻到优美意境,忘掉孤寂苦楚;能使浅薄的人找到宽广豁达,冰冻浮心躁气;能使睿智的人发现光明盛世,消融阴霾沉重.
疯也好,癫也成,狂也罢,只要能引起共鸣的诗,都是成功的作品,不要因世俗歪风而产出的糟品,便以偏概全了.你可以以精华之光茫去斩杀那些厌秽的东西,也可以展示你自身积极向上和追求完美的心态!
篇10:读诗的感受
小人不才,经过了n多年对古诗词的“研究”,我也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以下两点就是我的结论v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不幸的诗人
在众多的古诗人中,一般分有两种坎坷人生,一种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却惨糟“毒手”,而另外一种就更惨了,多年应试不中,虽有能力却不能为国效力。
唉……
譬如杜甫就是前者了。其实大多数唐朝诗人都是如此……他们从小家贫如洗,没有钱读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书读或偷听别人上课;从小刻苦努力,尊敬师长,而又孝顺懂事,如此等等。长大后在朝中做官,敢直言进谏,上书皇帝,忠心为国,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权贵,招来奸人陷害,不幸被贬。经过了很多事之后,看透了官场的昏暗与腐败,决定辞官归隐山林,过起闲适的生活。或四处游荡交友对诗,偶尔思念家人,也写写家书。其实想来,如果那时有部手机,有部电脑是件多幸福的事啊!按几个数字就能报个平安,上一下qq就能广交好友了。何必千山万水地跑呢?
但像孟浩然一样的一群人,经历的就又不一样了。从小发奋读书,为的就是长大后好报效祖国,可是天不遂人愿,常常是应试不中,失意而归,最后得病而死,抱憾终生。真是可叹啊!问我,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我只能说,他们生错了年代呗。如果他们是生在21世纪,生活水平好,教育条件好,自然就不愁无可报效祖国了!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成了祖国的花朵,他们还会不会刻苦努力哪?这是个问题。
二、丰富的诗情
只要读过几首诗的人就不难发现,原来每首诗的写法和内容都是百变不离其宗啊。写法一般是什么借景抒情p借物言志p借物喻人等等;内容都是以写景为主,或以叙事为主。但是每一首诗尽管是一样的内容,不过表达的感情那可就不一样了。
就拿“月”来说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用她来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对弟弟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则用她表现了塞外的冷清及对征戍战士与家属的同情。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乡思。”又用月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的无限深情。怎么样?是不是每一种“月”都给了你不一样的感觉啊?
除了这种离别愁绪外,还有更多积极向上的诗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等等。也有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一样视死如归的慷慨诗句,更是惹人热血沸腾!
这就是文人在寂寞中感悟人生,在离别中聆听真情,在逆境中从新爬起,在……
以上就是我的读诗心得。别见笑,虽然幼稚,可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哦。
篇11:读诗《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解
王之涣的这首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诗的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拓展:
篇12:读诗《登鹳雀楼》
朝代:唐 作者:耿湋 体裁:五律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 抒情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经典抒情散文
★ 一叶知秋抒情散文
★ 远行抒情散文
★ 亲人抒情散文
★ 烟火抒情散文
读诗抒情散文(通用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