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桐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清明杜牧诗新解,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清明杜牧诗新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清明杜牧诗新解
清明杜牧诗新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仅仅传达出伤感吗?昨天,武汉专家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梦想与生命”论坛上,新解这首《清明》诗。
在很多人眼中,这首诗为清明这个节日定了个基调—“欲断魂”。说起清明,去陵园墓区祭祖,拜祭逝者,再加上这个时节又是阴雨纷纷,清明节甚至被当做中国的鬼节之一,往往传达出伤感、阴森的气氛。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新文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往往被人忽视了。这两句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向,一是“少年”,二是“酒”。前者代表了生命的活力,后者则是现世生活的畅快、恣意和张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玉德说,当今社会,要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传统丧葬形式的执着,应该大力提倡“生命不死”的观念。
“即使死亡,精神和物质也都可以‘不死’。”王教授说,人死了,他的文字、思想还留在世上,这是精神不死;人死了,躯壳成了不同的物质形式,通过重新整合,始终还在地球上,这是物质不死。
篇2:杜牧《清明》诗眼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断魂”是体现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魂”即灵魂、精神;“断”即隔断、分离;“断魂”就是精神灵魂离开了人的身体,形容精神恍惚;“欲断”则是接近“断”的边缘而尚未完全“断离”。作者以“欲断魂”极写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诗情感基调。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悲伤沉痛呢?其实这与另一个关键词“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人”就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由于清明是祭祖扫墓、亲人团聚、踏青郊游的时节,主人公却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在家过清明,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和孤独导致其沉痛悲伤,甚至达到了“欲断魂”的程度。
其实,“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行人”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考先秦典籍《周礼·秋官》即有“行人”一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行人”,故《国语·晋语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员”之句。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一般来说,“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诗”之官。《汉书·食货志上》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牅户而知天下。”两汉时期不仅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乐府”机构,还酝酿形成了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唐代及其以后诗人的“拟乐府诗”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当然,“行人”有时也指负责执行外交公务或其他职责的官员。如《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此处的“行人子羽”即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吏。
《清明》诗的作者杜牧正是运用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交代了诗中主人公不同于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将自己肩负公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内心矛盾用诗歌的形式深刻生动地表达出来。
杜牧《清明》诗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上面关于“行人”的诠释已略见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季节时令文化内涵的深刻性。题目《清明》既是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与环境,又是农耕社会备受关注的时令名称。清明是自远古农耕社会就备受关注的时令节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的'酝酿。《尚书·尧典》则有关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就有关于清明节令的认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明确记载。清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农业播种的重要节点,以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这说明清明时节对人民耕种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提醒作用,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杜牧抓住了清明这个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抓住了广为人们熟知的内容,贴近社会和生活,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广为传播。
二是节令深厚的人性化生活化色彩。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节令。宋代庄季裕《鸡肋篇》有关于“寒食上冢”的记载,寒食即清明。高翥《清明日对酒》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情形。祭祖扫墓表示怀念祖先,感恩先人,体现着浓厚的人情味。赵鼎《清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反映的就是清明民间上坟祭祖的普遍性。同时祭祖又形成了家人团聚、家族聚会的民风民俗,成为加深家庭成员情感的重要因素。唐代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高翥《清明日对酒》“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都是表达清明时节思念亲人或家庭团聚之乐。因此,清明节是交流沟通亲情的重要时机,让人们表达相互的关心关切和挂念,从而密切亲人之间的和睦和谐。
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参与的普遍性和个体参与的社会化。唐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人描述了由“紫陌”“绿杨”“骏马”“秋千”等意象构成的长安繁华风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更呈现出远超前代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社会参与的普遍性。而宋代程颢《郊行即事》诗“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都是描述清明踏青郊游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个体参与的社会化。这些诸如踏青、郊游之类的活动,既有益于身心愉悦,又创造了人民深入广泛交往交流的机会。凡此种种,都在表现清明时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活动,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杜牧《清明》十分典型。一是以清明为主题,体现对人类生存的关切。时令季节与农耕有着直接的关联。清明是一个适宜播种的节令。适时播种才可能有好的收获以满足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作者以“清明”为题,抓住了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题材。二是感恩先辈与笃于亲情。如上所述,清明节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扫墓祭祀活动,以表达感恩祖先,感谢先辈对家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浓厚了亲人感情与家族意识。这种对祖先的感恩,对于孝的感知、传递和继承,意味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流动与传递,使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三是对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强化。清明春暖花开,也是人们赏春的美好季节,更是人们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好机会。但清明时节也会让一部分身在仕途的职员为保持社会正常运转而坚守岗位,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总之,杜牧《清明》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诗歌本义,领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古老的节日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3:杜牧诗《清明》鉴赏
杜牧诗《清明》鉴赏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断魂”是体现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魂”即灵魂、精神;“断”即隔断、分离;“断魂”就是精神灵魂离开了人的身体,形容精神恍惚;“欲断”则是接近“断”的边缘而尚未完全“断离”。作者以“欲断魂”极写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诗情感基调。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悲伤沉痛呢?其实这与另一个关键词“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人”就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由于清明是祭祖扫墓、亲人团聚、踏青郊游的时节,主人公却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在家过清明,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和孤独导致其沉痛悲伤,甚至达到了“欲断魂”的程度。
其实,“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行人”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考先秦典籍《周礼·秋官》即有“行人”一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行人”,故《国语·晋语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员”之句。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一般来说,“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诗”之官。《汉书·食货志上》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牅户而知天下。”两汉时期不仅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乐府”机构,还酝酿形成了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唐代及其以后诗人的“拟乐府诗”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当然,“行人”有时也指负责执行外交公务或其他职责的官员。如《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此处的“行人子羽”即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吏。
《清明》诗的作者杜牧正是运用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交代了诗中主人公不同于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将自己肩负公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内心矛盾用诗歌的形式深刻生动地表达出来。
篇4:杜牧清明诗来历故事
杜牧清明诗来历故事
晚唐某年夏天,江南一带遭遇几十年少有的大旱,池塘干竭,水沟见底,山上草木一片枯黄,长在地里的庄稼被骄阳烤晒得焦糊焦糊的,划一根火柴就能燃起一场大火。平日里那些叽叽喳喳的鸟雀们,为了躲过眼前的这场浩劫,纷纷投奔他乡,寻找新的栖息地。遇上这样凶煞的年景,上至知府,下至乡绅,往往会举行一次次的祭天祈雨仪式。然而,天道从来高难问,任你献牲焚香,任你三叩九拜,苍天就是不理不睬。无奈之下,当地许多人家已早早做好了外出谋生的准备。
池州城西有个古老的村落叫杏花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的人家都喜欢种植杏树,一代接着一代种下来,偌大个村庄被杏林包围起来,每至春风送暖,这里便呈现“十里烟村一色红”的美景,宛若人间仙境。
可是这一年,由于久旱无雨,杏花村里的杏树只稀稀落落开了一些小花,成片成片的杏林依然光秃秃的。到了夏天,村里连人和牲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虽然这个村有七八口水井,但眼下能够出水的只剩下一两口了,不仅水量少,而且浑浊不堪。
这天,家住村东的黄广润一大早就去井中汲水,可是等到日上三竿,还没有轮到他,只好担着空桶往回走。这时他突然想起多年前的一幕:那天,一位骑着毛驴的风水先生路过杏花村,到黄广润家找水喝,喝罢,那人手搭凉棚看了看周围的地形,然后指着黄家院子里的一块地说:“此处有醴泉也。”当时黄广润听了此话,觉得是一句信口开河的戏言,也就没有往心里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位风水先生说过的话,也就渐渐淡忘了。可如今,旱魔肆虐,如虎逞威,水已关系到人畜安危,黄广润自然就想起了那位神秘的风水先生。
担着空桶回到家中,一个强烈的想法从黄广润的脑子里冒出来:在自家院中掘一口井。他反复回忆那位风水先生的相貌特征,越想越觉得那可不是一个凡人,仅凭他那流星般的眼神和飘然长须,就隐隐透出几分仙风道骨来。这一想,黄广润便信心大增,他说干就干,三伏天里,骄阳似火,只见他赤膊上阵,挥镐掘土,他要在自家院中掘一口井,让全村人都能喝上好水。
一连掘了三天,从地下翻出来的土还是干爽的。黄广润心里开始犯起了嘀咕,莫不是那位风水先生说了假话?他一边掘着土,一边胡思乱想,突然镐头“当”地一声脆响,显然是触到了坚硬的石头。黄广润暗想,这下子全完了。
也许是天助,也许是碰巧,镐头触到的硬东西原来是一块青石板,撬起来一看,上面隐隐约约刻着“香泉”二字,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人所为。见此情景,黄广润一颗激动的心差点儿就要蹦出来了。他小心翼翼地掀开青石板,但见下面是一口清幽的古井,那泉水清澈得像面一尘不染的明镜,能够照见人影儿。黄广润由于大喜过望,感觉眼前发生的一切好像是神话传说,于是,他伸出战抖的双手掬起一捧泉水,饮下后感觉不仅清冽甘甜,还有淡淡的酒香。难怪那位风水先生说““此处有醴泉也。”真是仙言不虚啊!
掘井掘出香泉来,黄广润惊喜不已,他急忙喊来家人,叫他们尝尝香泉水的味道。黄家老幼闻得此言,起初将信将疑,可是当他们喝下香喷喷的泉水后,一个个疑虑顿消,兴奋不已。尤其是黄广润的女儿杏花,一口气喝下满满一水瓢,边喝边说:“这香泉水,皇娘娘也喝不上的。”
消息像一阵风,很快传遍了整个杏花村,人们纷纷来到黄广润家想探个究竟,当他们你一瓢、我一碗地喝下香泉后,无不交口称赞。从此,“香泉”的名字不胫而走。
数月后,一位远方的朋友前来拜访,黄广润打酒宰鸡设家宴款待。席间,主客二人推杯换盏一番畅饮,正喝到兴头上,黄广润发现坛中酒已空,去城里打酒吧,路途较远,向邻居家借酒,又忌讳失面子。正左右为难时,他的女儿杏花急中生智,抱起空酒坛去院中装回半坛香泉来。黄广润问女儿哪里来的酒,杏花笑而不答。二人遂误将泉水当酒,喝的不亦快哉。
送走了远方的客人,杏花才把以香泉充酒的实情告诉了父亲黄广润,黄光润听后,突然灵机一动:如此香泉,何不用来酿酒?这样,一来可以自饮,二来可以招待客人,还可以上市卖钱,解决一家人的衣食之忧。于是,没过多久,杏花村里便出现了第一个酿酒作坊:黄公酒垆。从此,人们改称黄广润叫黄公。
经过一番张罗,黄公酒垆终于酿出了第一坛酒,好酒的主人率先品尝,感觉酒味浓香馥郁,绵甜爽口,回味悠长,连喝三大碗也不上头。黄公大喜,把杏花村会喝酒的人统统邀请到家中,来一番痛饮。众乡亲喝了黄公酒,异口同声称赞:好酒!好酒!
从此,黄公酒美名远扬,十里八乡有的骑着马,有的'牵着驴,有的挑着担,前来沽酒的人络绎不绝,黄公酒垆一时热闹非凡,生意十分火红。
时值寒食节那天,杏花雨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此时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携一美妇来到黄公酒垆。这天,黄公的女儿杏花一人在家,因寒食这天不能动烟火,杏花就给两位客人弄了几个家冷菜,又斟了一碗酒,便站在一旁侍候。
那官人端起酒碗,少许抿了一口,啧啧嘴,觉得味道不咋样,就问道:“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是一个活泼、机灵又有些淘气的小姑娘,她见客人懂酒,就说:“黄公酒一不醉无情之客,二不敬不邀之人,恕小女子无礼,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官人放下酒碗,心想,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真是大胆,于是就想出了两句诗来考考她:“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谁知聪明的杏花姑娘一听就明白,连忙道歉:“客官原来就是杜刺史大人,请恕罪。”
杜牧见杏花姑娘聪明伶俐,就将随身携带的一块佩玉赏给了她,并笑着说:“该给好酒喝了吧?”谁知杏花姑娘却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刺史大人若能对得上来,就给你喝。”
杏花指着桌上的那只酒壶,不紧不慢地说:“刺史大人您听清楚,‘白锡壶腰中出嘴’”。说罢,笑眯眯地看着杜牧,等待下联。杜牧沉思片刻,竟然没有对上来。这时杏花有意识地拿起一把锁准备锁门,杜牧见此情景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黄铜锁腹中生须”。杏花一听喜出望外,立马给杜牧奉上黄公酒。
杜牧接过酒,一股少有的醇香沁人心脾,未饮已先有几分醉意,于是竟然忘了自家身份,端起满满一碗酒一饮而尽,接着又叫了一碗。这时,一旁陪伴的美妇人担心官人喝高了,就附耳小声递过话去,谁知杜牧爽朗大笑,说:“天下美酒,我喝过不少,唯此酒妙不可言!”
杏花姑娘听得此言,喜不自禁,立马趋前毕恭毕敬地说:讨刺史大人好口彩,本垆所酿,一赖纯粮,二赖香泉,三赖秘技。此时,已酒至微醺的杜牧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
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三碗黄公酒下肚,杜牧神情为之一振,诗兴突然袭上心头。杏花早就听说杜牧久负诗名,于是就见机行事,急忙捧出文房四宝置于桌上,彬彬有礼地说:“刺史大人光临寒垆,好酒必有好诗。在下小女子恭请您为酒垆题诗留念,还请大人不要推辞哦。”
杜牧调侃道:“真是人小鬼大。”官妓程氏猜到杜牧又要作诗,立即铺开宣纸,然后抱着双臂站立一旁,等待着诗人挥毫泼墨。
此时只见杜牧拈笔在手,眺望着门外的纷纷细雨,他稍作沉思,运腕挥笔,一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顷刻而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连杜牧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即兴创作的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许多文人墨客寻踪来到杏花村,登楼把酒,吟诗作对。从此,杏花村与黄公酒誉满天下。
拓展阅读:杜牧脍炙人口的七绝诗
杜牧的七绝成就极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
【写景清丽】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5:杜牧的清明诗译文
关于杜牧的清明诗译文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译文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篇6:杜牧清明诗的来历
七绝·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7:杜牧的清明诗的意思
杜牧的清明诗的意思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 清明古诗杜牧
★ 坐井观天新解
★ 清明这首诗的意思
★ 《赤壁》杜牧
★ 杜牧诗句
清明杜牧诗新解(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