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无厘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劝学》新解(网友来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劝学》新解(网友来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劝学》新解(网友来稿)
《劝学》新解(网友来稿)
王一冰
对于课文《劝学》,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全文分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这比早先的简单地说“文章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要切合文章实际。但是,在具体谈文章的论证结构时我们还是说“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勉励人们勤学。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第二段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第三段,从学习的态度方面论证。”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情况是因为我们受制于“一篇议论文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且唯一的一个中心论点”的理论。
其实,议论文可以有两个论点,甚至多个论点,那些围绕一个事物从多方面发表议论的议论文常常如此。如果接受这一点,我们就会接受文章实际,接受自己;不在分析许多议论文时感到茫然--先丢失自己,最后丢掉课文,只剩下教参。
如果遵从我们的思维,遵从我们从文章中接收到的信息,认真地研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得出下面的结果:
文章引用“君子”的话开篇,“学不可以已”用现代汉语说是“学习不可以放弃”,这句话隐含有“已在学习”的意思,“已在学习”的“君子”体会到了学习的好处,所以说这句话。注意,荀子将人分为“士人”、“君子”、“圣人”三类,是学习使人由“士”而为“君”进而成“圣”的,“君子”已开始了学习但还没有学到最高的境界。
学习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呢?文章于是说君子体会到的学习的好处,先说“冰”,再说“青”,说“木”,说它们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改进。连续三个“改进”之后自然地引出学习的`好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简单地说就是“学习使君子得到了提高”。
联系起来看,第一段中心不是君子的话“学不可以已”,而是君子说这句话的原因,也就是最后一句说明的“学习使君子得到了提高”。其前说“冰”,说“青”,说“木”,说“金”都是推出“学习使君子得到了提高”的根据,是论据。
学习对“君子”有如此作用,对平凡的“士人”又如何呢?原文接着有这些句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很显然,学习对平凡人有同样的作用,倘若他们没体会到,那是因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总之,学习有很大的好处,本段可以概括为“学习能提高人”。
原文接着引用《诗经》的话,并以“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作结。这段话说明人都有提高自己的愿望。因此,前文(不是“全文”)的总论点--“要学习”,成为水到渠成的结论。可以用逻辑三段论结构表述为:学习能提高人,人想提高,所以人要学习。
然而提高人的方法,并不只学习一途,还有思考。但是比起思考这种方法来说,学习要有效得多。这就是接下来作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意思。既然这样,学习自然是提高人的首选了。所以这一句所在第二段还是证明“要学习”。
为了使读者理解、信服这句话,作者接连对比地举出了几个事例。说“登高而招”,说“顺风而乎”,说“假舆马”,说“假舟揖”,最后直接地说明其中的道理都是“善假于物”。我们今天常说的“学习使我们站到了前人的肩上”,就是“学习”的“善假于物”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荀子的“学”与“思”有特别的含义。其“学”不限于书本,是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其“思”是指个人苦思冥想。荀子的“学”并没有排开一般意义的思维。
课文接下去的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依次论述了三个小论点:“学习要达到目标必须勤于积累”,“学习要达到目标必须持之以恒”,“学习要达到目标必须专心致志”。这明显已经不是讲“要不要学习”的问题,而是讲“怎样学习”的问题。课文没有将这三个小论点综合为一个总论点,但作者是做了这个工作的,看原文就知道: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於一也.
作者将学习的三方面的要求综合为“结于一也”,意思是:学习要专注于一点,坚持学下去。我们分析文章时,之所以把前文的论点也拿来做它们的总论点,应该不是没读懂文章,而是因为受拘于那个不正确的中心论点理论。
总结一下,《劝学》的论证结构是这样的:
要学习(总) ┏━学习能提高人(分) 1
┗━学习最能提高人(分) 2
┏━学习要勤于积累 (分) 1
学习要“结于一也”(总)┣━学习要持之以恒 (分) 2
┗━学习要专心致志 (分) 3
其实,原文关于“怎样学习”还提出了别的观点(与“结于一也”并列),有“学习要选择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才会促使并帮助人学好,作者的话是“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有“学习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因为表现不好时坏的东西容易向自身集中,学好困难,作者的话是“慎其所立”。这些此处就不多说了。
篇2:弟子规 新解
弟子规 新解
【导言】
《弟子规》原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叫《训蒙文》,后来经过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每句三个字,一共有360句、1080个字,每两句或四句联义。在内容上,《弟子规》采用了《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该遵守的的礼仪与行为规范。全篇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
《弟子规》引经据典,集孔孟、老庄等古代圣贤的道德教化之大成,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享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美名,是对国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最好教材。
【解说】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这本书,是圣人对学生的训教。(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其次要谨慎小心,讲究诚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热爱社会大众,而且亲近志士仁人,有了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呼唤,应答不要迟缓。父母嘱托的事,行动不要拖延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的教导,必须恭敬的聆听。父母的责备教训,必须承认顺从。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照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外出须告诉父母,回来要禀报父母。起居作息有常规,创业做事不随意改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而为。如果擅自而为(让父母担心),就违背了为人子女的道理。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东西虽小,也不可以私自隐藏。如果私自隐藏(因为有损品德),会让父母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父母所喜好的,应该尽力去做,父母所厌恶的,要谨慎小心地去除。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担忧。品德有了缺失,会使父母蒙受羞辱。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是容易的;父母不喜欢我们时,照样孝顺才是贤德的行为。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父母有了过错,应该劝导改正。(劝导时)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父母不听规劝,可在父母心情好的时候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不听规劝)接着哭泣哀号恳求,纵然遭受鞭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父母有病,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白天黑夜都要侍奉,不离开父母的床沿(身边)。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父母去世后要居丧三年,经常哭泣悲哀(追思父母的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喝酒吃肉一概杜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丧葬仪式要遵照礼法,祭奠一定要诚恳。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在世时一样。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做兄长的对小弟要友爱,做小弟的对兄长要恭敬。兄弟团结和睦(父母心中高兴),孝心就体现在其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把身外的金钱财物看得清淡一点,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言语上互相忍让,便不会产生忿怒。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团坐行走,都要让年长的在先,年幼的随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长辈叫人,要代为传唤,人若不在,自己要回来(代为听命)。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称呼尊长,不能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上前作揖行礼,长辈没有搭话,就恭恭敬敬地退立在一旁(让长辈先走过去)。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自己骑马就立即下马,自己坐车就立刻下车,等待长辈先过,离我们有一百多步远的距离以后(自己再走)。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年长的站着,年幼的不可坐下,年长的.坐下后,招呼年幼的才可以坐下。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在尊长面前,讲话声要低一点,声音低的听不清楚,也不适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对长辈)进见时要行动快捷,退出时要行动迟缓。应对长辈问话,目光不可游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对待他人的父亲,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对待他人的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恭敬)。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早晨要早起床,夜晚要晚入睡。人生的晚年很容易到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上起床必须洗脸,还要刷牙漱口,大小便解完,要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纽扣要结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紧凑。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放置帽子和衣服,应当有固定位置,不要胡乱安顿,以免脏污染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穿衣贵在整洁,不在衣服的华丽,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又要符合自己的家底。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对于饮食,不要挑剔,适量即可,不要过量。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年纪还小,不要尝试喝酒。喝醉了丑态百出,最为丢人。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步行要从容不迫,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行礼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叩拜要恭恭敬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进出门不要踩到门槛,站立不要身子歪斜倚墙,坐着不要双脚展成簸箕如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进门要缓慢地掀起帘子,不要弄出声响,路上转弯要宽阔,避免触碰到棱角。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手拿空虚的容器,如同拿盈满的一样。进入无人的居室,如同有人的房间一样。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做事不要匆忙,匆忙出错就多,不要畏惧困难,不要轻视忽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打斗嬉闹的场所,绝对不要接近。邪恶怪僻的事情,绝对不要过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将要入门之前,先要问是否有人。将要走进厅堂,话语要声音宏亮。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有人问是“谁”,对答要说自己的名字,只说“吾”或“我”,(人家)就不能分辨清楚。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要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里请求同意。倘若不问就用,就相当于偷窃行为。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要及时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借就不会困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凡是开口说话,诚信要想在前面,欺诈与妄言,是绝对不可以的。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惟有实实在在,不要佞言奉迎、花言巧语。(佞,读:ning,宁)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奸邪巧辩的言语,污秽不雅的词句,市井小人的习气,都要切忌戒除。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看到的未必是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没有了解清楚的事情,不要轻易传播。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不适宜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如果轻易承诺,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凡是谈吐说话,要稳重而又流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不要说得模糊不清。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遇到别人说长道短,议论他人是非曲直,如果与已无关,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看见他人做的好,就想与之看齐,纵然相差很远,也要渐渐地努力赶上。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见他人的恶行,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就要改正,没有就加以警示。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惟有道德学识,惟有才华技艺,如果不如他人,应当自我砥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至于穿的衣服,至于吃的饮食,倘若不如他人,也不要心生悲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愤怒,听到对自己的赞誉就快乐,不好的朋友就会纷纷到来,有益的朋友就会纷纷离去。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听到别人的赞誉就心生恐惧,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那些正直的志士仁人,就会逐渐与我们亲近。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无意中做的不对,这叫犯错;有心故意做的不对,就叫作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的,就跟没有错误一样。倘若掩盖粉饰,就又增加了一项过错。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凡是社会之人,都要关怀爱护,如同苍天同覆,如同大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外貌的出众。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就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实学),并不是虚言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自己有的才能,不要自私保守。别人具有的才能,不要轻视贬低。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在富人面前不要谄媚,在穷人面前不要骄恣,不要厌恶嫌弃老友,不要一味喜欢结交新人。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他人有事忙碌,不要找事搅扰。他人心有不安,不要言语烦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别人有的短处,切忌不要揭发,别人有的私密,切忌不要道出。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称道别人的善行,就等同自己也在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愈加勤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宣扬别人的恶行,就等同自己也在作恶。(如果)过分的宣扬疾呼,就会招来祸患。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有了善行能相互劝勉,双方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亏欠。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凡是与人有财物往来,贵在分辨清楚。给与他人时以多为宜,自己取用时以少为宜。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有事将要加于他人,先要问一问自己,自己不想得到的,就要迅速停止。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他人有恩与我要时时想着回报,与他人结了怨仇应及早忘掉,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要短,报恩之心要长存不忘。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对待侍婢和仆人,本身贵在行为端正。虽然已经行为端正,还要待人仁慈、宽厚。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用权势使人服从,心中会不以为然。以道理使人服从,方能让人没有怨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同样是人,类别却参差不齐,流于世俗的人很多,仁义之君却很稀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如果是仁义之君,人们大多敬畏。(因为他)直言不讳,也不奴颜谄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能亲近仁义之君,会好处多多。德行会一天天增进,过失会一天天减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不亲近仁义之君,会害处多多,小人习气不断增进,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不肯力行,而只是研究学问,容易助长浮华习气,怎能成为有用之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只重力行,却不研究学问,就容易固执己见,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之说,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这一本书正读着,就不要思慕另一本。这一本没有读完,就不要起读另一本。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读书要有宽裕的期限,但也要用功抓紧。只要功夫到了,迟滞、淤塞的地方也能弄通、弄懂。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心中疑惑的地方,随时用笔记下来,可以向他人请教,以求得确凿的含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读书的房室要简单整洁,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案几要洁净无尘,笔墨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墨条在砚台上磨偏了,就是心不端正,字写得不工整,就是心先有了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排列经典书籍,要有固定的地方。书读完之后,要放还原来的地方。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即使出现急事,也要先把书卷收拾齐整。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就要加以修补。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不是圣贤的书,一概摒除不看,(避免)蒙蔽了我们的聪明,败坏了我们的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不要言非礼义而自暴,不要妄自菲薄而自弃,圣人与贤达的境界虽高,但也可以达到极致。
篇3:“作茧自缚”新解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作茧自缚”新解。
我们都知道“作茧自缚”是一个贬义词,但换种角度来思考不尽然。蚕吐丝做茧把自己困在里面,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它躲进自己的小窝酝酿、充实,最终破茧而出之日,正是自由飞翔之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励。
画家林风眠曾把艺术家比作蝴蝶,他说:“起初,他是一条蠕动的毛毛虫,为了能飞起来,他先结一个茧,把自己包裹起来。他作蛹而彻底蜕变,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他从茧中挣脱出来,自由翱翔于空中”。这样看来,结茧表示的是艺术家在早期苦练基本功时必须有坐冷板凳,自甘寂寞的精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日后的灿烂辉煌。正所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今往来,一切有作为的人何尝不是如此:达?芬奇从重复画鸡蛋中开始他的画坛生涯;贝多芬从无休止的拉小提琴里开始他的音乐人生;钱钟书在斗室里苦心耕耘……设想,如果没有作茧时的积累,又怎能带来破茧后的自由翱翔?多少次夜深人静,书本堆积在案头,我告诫自己,我就是茧里的那只蚕,为了一个梦想,我在努力地“作茧自缚”。
同学们,人的一生总会有个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这一“制定目标”到“实现目标”的过程正是“作茧”到“破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茧自缚”正是厚积而薄发的体现。
可是从“作茧”到“破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得了的,它需要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自甘寂寞的精神。只有那种有恒心且又能自甘寂寞的人才能等到破茧而出之时,去享受梦想成真的快乐。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只会慨叹时光飞逝,破茧之日遥遥无期。纵观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如此忍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怀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念,才实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最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只辛勤吐丝的蚕,不断地在“作茧”与“破茧”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后,祝愿高三的学哥学姐们在XX年高考中取得胜利、再创辉煌;高二、高一的学兄们,让我们携手前进,为了北高的明天会更好而奋发前进。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安徽省太湖县北中镇北中高中高一:李奇
篇4:《荷塘月色》新解
《荷塘月色》新解
宋文之
关于《荷塘月伞罚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朱自清“欲宁静而不能,欲超脱而不得”的思想矛盾。
首先是心理上的。瘟伺沤狻捌牟荒静”的心情,作者独自一人来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经过一番心理调整之后,终于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并且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作者此时的心理似乎达到了“静”,达到了“超脱”。但这种“静”和“超脱”只是暂时的。很快,他又不能不回到现实中。很显然,作者的心理轨迹是:不宁静--宁静--不宁静。这正是他矛盾思想的.反映。其次是行为上的。从家里来到荷塘的过程,作者写得很详细。写了“出去”,写了“小煤屑路”,写了“树”。而且作者并不马上欣赏“荷塘月色”,而是“背着手踱着”,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样详细的行为描写反映出作者想实现“宁静”的愿望是多么的艰难。但作者回去的行为却写得非常简略,只一句话:“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看来,他真是“欲超脱而不得”啊。
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视线上分析他的这种矛盾思想。先写“荷塘四面”,然后写“无边的荷香月色”。写“荷香月色”时,先写“叶子”,再写“叶子中间”的“花”,最后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这样的视线描写反映了作者极欲宁静、超脱的心情。但紧接着,作者又从叶子底下的“流水”写到叶子之上的“月光”、“月色”和路边的“月影”,接着又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然后写到“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对于这样的视线描写,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形式分析,而应该把它与作者的心情联系起来。正是由于作者不能忘怀自己家乡江南正在遭受的苦难,所以,他的视线又不知不觉地移向“远方”。
如果我们从听觉上去分析他的“欲宁静而不能”的思想,就更有味了。文章最后写到:“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难道这些蝉和蛙在开始时不叫而直到此时才叫吗?这显然是讲不通的。惟一的解释是,开始时作者想竭力使自己“宁静”下来,以求“超脱”,于是这些声音都被他排除在外。后来他不能控制自己的内心,于是在他将视线移向远山时,在他将要想起江南时,这些声音都传入了的耳鼓。这是一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兆基中学
篇5:和为贵新解
和为贵新解
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关心的乃是世道人心.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完整的体系.即以个人修养节制个人行为,调整社会关系,进而达到太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和”为特质的.“和”在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终极的位置.可以说,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起于“仁”而终于“和”.“和”的概念兼有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学说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孔子之志加以义理分析,有助于阐明“和”在<论语>体系中的地位.
作 者:徐惠茹 武立波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5(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和 价值论 目的论 方法论篇6:有难同当新解
有难同当新解
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他要为自己的宠妃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
雄伟的宫殿需要高大的'木材。因此国王对大臣们说:“到森林中去找最高的树,我要用它来建筑宫殿。”
经过几天的努力,大臣们在森林深处找到了这样的树。这棵树高耸入云,非常繁茂,四周都是些较小的树。那天晚上,他们向国王报告:“殿下,我们已找到你要的树,明天我们就到森林中去砍那棵大树。”
当天晚上,国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树中住着一个树神。
那树神说:“国王你可以砍我,但请你不要从树下面一次砍断。你可以命令你的臣民,先爬到树的最上面,由上而下一枝一枝砍,然后全树看完。”
树神回答:“我是为森林中的其他生物着想,才建议你这样做。我是棵很大的树。如
果一次砍倒,将会压坏四周的小树,并会杀死很多小动物。若一枝一枝砍,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逃命!”这时,国王醒了过来,他想:树神宁肯承受数百次痛苦,也不愿让小动物受苦,多么勇敢和仁慈!相比之下,我是那么的自私。我不但不能砍这棵树,还要对他表示尊敬。於是,国王第二天亲自去森林中,向这棵树鲜花致敬。
从那天以后,他变成一位仁慈,公正的统治者。
智慧禅☆有难同当不是真君子!人做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当自己遇到灾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奋不顾身地向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死而后已,这才是真君子啊!
篇7:颜氏家训新解
颜氏家训新解
基本资料颜氏家训新解 作者: 张继合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本书免费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简介: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著名学者张继合从现世意义出发,对《颜氏家训》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但并不局限于对文本的逐字解读,而是从求学,就业,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入手,探讨《颜氏家训》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意义,给当代教育以启迪与警醒。书中特别提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交融与碰撞,提到当我们向西方靠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西方很多国家却开始立法,允许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书 目:举报失效目录 凤凰书库 1 《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1.《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1)2.《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2)3.《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3)4.《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4)1.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1)2.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2)3.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3)4.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4)5.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5)6.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6)7.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7)8.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8)9.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9)10.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10)1.就业――你凭什么生存(1)2.就业――你凭什么生存(2)3.就业――你凭什么生存(3)4.就业――你凭什么生存(4)5.就业――你凭什么生存(5)6.就业――你凭什么生存(6)7.就业――你凭什么生存(7)8.就业――你凭什么生存(8) 1★ 坐井观天新解
★ 清明杜牧诗新解
★ 劝学教案
★ 劝学 教案
★ 《劝学》全文鉴赏
★ 慈母劝学抒情散文
★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新解(网友来稿)(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