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李白妇女诗新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白妇女诗新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李白妇女诗新探
李白妇女诗新探
在《李太白全集》中,描写妇女的诗歌共有130余首,约占全部诗歌的1/9。这与历代诗人作品中反映妇女生活的诗作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反映妇女问题的广度、深度上。都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与李白相媲美。李白通过对妇女题材的诗歌处理,从不同角度为这些妇女呐喊、为这些“卑贱者”讴歌,控诉着整个社会的不公。
孤独寂寞,相思成疾――商妇吟
盛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工商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吸引着许多男人外出经商,商人重利轻离别。很多商人为了谋取商利,远离家乡,从而使商妇遭遇离别之苦。
出生于商人家庭的李白,曾两次漫游大江南北,对商人阶层的生活、思想感情了解颇多,他怜悯商妇的悲苦。为她们写下了不少诗篇,替她们倾诉内心的苦楚。如《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濒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衰。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中以商妇自述的口吻,抒发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诗人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连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商妇与她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是自结婚以后,丈夫常常外出经商,使得她寂寞寥落。这与童年朝夕相处、嬉戏共乐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中充满着商妇的离愁别恨和青春虚度的悲哀。
他的《江夏行》将一位商妇的思念与寂寞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谁知嫁商贾,夸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合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商妇看到与自己丈夫同时出发的东邻西舍很快就回来了。唯独自己的丈夫没有遵守诺言。看到别人夫妻团圆,自己却形单影只。不禁伤心地流下泪来,因此她得出一个结论:“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其内心的苦楚溢于言表,情调凄凉。
离愁别绪。哀怨惆怅――征妇吟
如果说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那么当了征人的妻子就更加痛苦了。商人还有可能回来的一天,还有见面的一线希望,而征夫一去,恐怕生离亦即是死别了。
李白描写征妇的这些诗篇,飘着硝烟,燃着烽火,流着泪水,带着哭泣,写得异常辛酸哀怨,充满了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不满,对征人之妇的关心与同情。
如《关山月》就反映了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离别之苦。诗中这位孤单而苦思悠长的.征妇面对久经征战不归的亲人思绪万千。她等待丈夫重返家园的一线希望已显得十分微弱,几乎已接近绝望,“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她将永远在绝望中叹息。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诗人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相思之情,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把眼前的思乡别离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揭露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的牺牲给无数征人及家属带来的痛苦。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北风行》全篇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大雪纷飞,凛冽的北风怒吼着,阴霾密布整个天空,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征妇由眼前的过往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眼前的苦寒景象。引起了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征妇不忍再见丈夫留下的遗物,在矛盾的心情下将遗物焚毁。可是哀思与忧伤却是有增无减,于是在极度悲痛之中发出了“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呼号。这惨痛的呼号是诗人也是广大人民,特别是战祸蒙受者对穷兵黩武的战争所发出的抗议。
爱的荒漠。凄婉悲凉――弃妇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妇女没有经济地位,只能充当丈夫的附属品。封建伦理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把妇女压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根本不被看做是一个“人”,而只是男人的玩物。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她们不仅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婚后往往遭受到被玩弄、被遗弃的痛苦。
如《白头吟》描写的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间的故事。卓文君抛弃豪富的家庭同司马相如逃往成都,卖酒度日。而当司马相如升官发财后。便对卓文君的爱情产生了动摇,准备纳茂陵女为妾。诗人从婚姻悲剧的主要承受者女子的角度,表现被遗弃的悲哀。诗歌末尾两句“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点明题旨。既写出了女子的悲怨和痛苦,也对朝三暮四的轻薄者表示出愤怒和谴责,含蓄中吐露出压抑不住的愤慨不平之气。
爱情的悲歌不仅在民间可以听到,就是在深宫长殿里也隐约可闻。封建社会的女子是十分不幸的,即使她们当了宫娥嫔妃,也像笼中的鸟儿一般,没有生活的自由,没有爱情的欢乐。她们被玩弄、被摧残之后,随时都可能遭到抛弃。李白对这些宫中“弃妇”也投去了无限同情的目光。
如他的《妾薄命》描写了陈皇后由得宠到失宠的不幸下场。“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诗中用比喻说理,用比兴议论,“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作比,比中见意。全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失宠后阿娇的同情,也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爱驰的悲剧命运。
侠肝义胆,勇武刚毅――勇妇吟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不仅有对“商妇”、“征妇”、“弃妇”的深刻同情,还有对一些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秩序的“勇妇”的大胆歌颂。尽管妇女在当时的地位低下,但她们并非全是哀怨如诉、缠绵悱恻的弱者,其中的一部分妇女,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忠肝义胆甚至在一般男子之上,她们耍为自由而战,为平等而努力。
如《东海有勇妇》刻画了一位“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的刚烈女子形象。她武艺高强,剑术通神,心胸磊落,大义凛然。她面对仇人“十步两踵跃,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诗篇洋溢着对勇妇侠义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之情,读来令人激情振奋。
再如《秦女休行》:“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气凌紫霞……”诗人以热烈赞颂的感情塑造了一个为父报仇的女英雄形象。讴歌了她刚直无畏的豪侠本色。
通过这些描写勇妇侠女的诗篇,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对侠女勇妇行为的描写,不是盲目的歌颂,而是有其社会意义的。像《秦女休行》和《东海有勇妇》中的女主人公,都是负有不共戴天的冤仇而又无法伸冤血恨、不得已而采取复仇的行动。因此,李白歌颂含冤奠伸而能不畏强暴的弱者,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社会秩序大胆的挑战。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也有。一些庸俗的“携妓”类的作品。如“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这些描写实际上正是唐代风气的真实写照。因为在唐代,携妓歌舞乃是一种时尚。就连杜甫亦有《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之作,何况不拘小节的李白。因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而对此类作品大惊小怪,视为李白道德上的污点。
李白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赤诚,为我国妇女的自由平等、思想解放,唱出了自己的歌声。真正做到了与“卑贱者”同呼吸、共命运。李白的妇女诗,也将与他的其他优秀诗篇一样,与岁月长青,与历史永在!
篇2:分析李白妇女诗
分析李白妇女诗
李白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在《李太白全集》中,描写妇女的诗歌共有130余首,约占全部诗歌的1/9。这与历代诗人作品中反映妇女生活的诗作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反映妇女问题的广度、深度上。都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与李白相媲美。李白通过对妇女题材的诗歌处理,从不同角度为这些妇女呐喊、为这些“卑贱者”讴歌,控诉着整个社会的不公。
孤独寂寞,相思成疾――商妇吟
盛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工商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吸引着许多男人外出经商,商人重利轻离别。很多商人为了谋取商利,远离家乡,从而使商妇遭遇离别之苦。
出生于商人家庭的李白,曾两次漫游大江南北,对商人阶层的生活、思想感情了解颇多,他怜悯商妇的悲苦。为她们写下了不少诗篇,替她们倾诉内心的苦楚。如《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濒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衰。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中以商妇自述的口吻,抒发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诗人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连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商妇与她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是自结婚以后,丈夫常常外出经商,使得她寂寞寥落。这与童年朝夕相处、嬉戏共乐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中充满着商妇的离愁别恨和青春虚度的悲哀。
他的《江夏行》将一位商妇的思念与寂寞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谁知嫁商贾,夸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合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商妇看到与自己丈夫同时出发的东邻西舍很快就回来了。唯独自己的丈夫没有遵守诺言。看到别人夫妻团圆,自己却形单影只。不禁伤心地流下泪来,因此她得出一个结论:“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其内心的苦楚溢于言表,情调凄凉。
离愁别绪。哀怨惆怅――征妇吟
如果说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那么当了征人的妻子就更加痛苦了。商人还有可能回来的一天,还有见面的一线希望,而征夫一去,恐怕生离亦即是死别了。
李白描写征妇的这些诗篇,飘着硝烟,燃着烽火,流着泪水,带着哭泣,写得异常辛酸哀怨,充满了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不满,对征人之妇的关心与同情。
如《关山月》就反映了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离别之苦。诗中这位孤单而苦思悠长的征妇面对久经征战不归的亲人思绪万千。她等待丈夫重返家园的一线希望已显得十分微弱,几乎已接近绝望,“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她将永远在绝望中叹息。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诗人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相思之情,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把眼前的思乡别离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揭露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的牺牲给无数征人及家属带来的痛苦。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北风行》全篇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大雪纷飞,凛冽的北风怒吼着,阴霾密布整个天空,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征妇由眼前的过往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眼前的苦寒景象。引起了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征妇不忍再见丈夫留下的'遗物,在矛盾的心情下将遗物焚毁。可是哀思与忧伤却是有增无减,于是在极度悲痛之中发出了“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呼号。这惨痛的呼号是诗人也是广大人民,特别是战祸蒙受者对穷兵黩武的战争所发出的抗议。
爱的荒漠。凄婉悲凉――弃妇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妇女没有经济地位,只能充当丈夫的附属品。封建伦理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把妇女压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根本不被看做是一个“人”,而只是男人的玩物。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她们不仅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婚后往往遭受到被玩弄、被遗弃的痛苦。
如《白头吟》描写的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间的故事。卓文君抛弃豪富的家庭同司马相如逃往成都,卖酒度日。而当司马相如升官发财后。便对卓文君的爱情产生了动摇,准备纳茂陵女为妾。诗人从婚姻悲剧的主要承受者女子的角度,表现被遗弃的悲哀。诗歌末尾两句“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点明题旨。既写出了女子的悲怨和痛苦,也对朝三暮四的轻薄者表示出愤怒和谴责,含蓄中吐露出压抑不住的愤慨不平之气。
爱情的悲歌不仅在民间可以听到,就是在深宫长殿里也隐约可闻。封建社会的女子是十分不幸的,即使她们当了宫娥嫔妃,也像笼中的鸟儿一般,没有生活的自由,没有爱情的欢乐。她们被玩弄、被摧残之后,随时都可能遭到抛弃。李白对这些宫中“弃妇”也投去了无限同情的目光。
如他的《妾薄命》描写了陈皇后由得宠到失宠的不幸下场。“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诗中用比喻说理,用比兴议论,“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作比,比中见意。全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失宠后阿娇的同情,也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爱驰的悲剧命运。
侠肝义胆,勇武刚毅――勇妇吟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不仅有对“商妇”、“征妇”、“弃妇”的深刻同情,还有对一些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秩序的“勇妇”的大胆歌颂。尽管妇女在当时的地位低下,但她们并非全是哀怨如诉、缠绵悱恻的弱者,其中的一部分妇女,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忠肝义胆甚至在一般男子之上,她们耍为自由而战,为平等而努力。
如《东海有勇妇》刻画了一位“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的刚烈女子形象。她武艺高强,剑术通神,心胸磊落,大义凛然。她面对仇人“十步两踵跃,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诗篇洋溢着对勇妇侠义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之情,读来令人激情振奋。
再如《秦女休行》:“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气凌紫霞……”诗人以热烈赞颂的感情塑造了一个为父报仇的女英雄形象。讴歌了她刚直无畏的豪侠本色。
通过这些描写勇妇侠女的诗篇,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对侠女勇妇行为的描写,不是盲目的歌颂,而是有其社会意义的。像《秦女休行》和《东海有勇妇》中的女主人公,都是负有不共戴天的冤仇而又无法伸冤血恨、不得已而采取复仇的行动。因此,李白歌颂含冤奠伸而能不畏强暴的弱者,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社会秩序大胆的挑战。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也有。一些庸俗的“携妓”类的作品。如“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这些描写实际上正是唐代风气的真实写照。因为在唐代,携妓歌舞乃是一种时尚。就连杜甫亦有《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之作,何况不拘小节的李白。因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而对此类作品大惊小怪,视为李白道德上的污点。
李白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赤诚,为我国妇女的自由平等、思想解放,唱出了自己的歌声。真正做到了与“卑贱者”同呼吸、共命运。李白的妇女诗,也将与他的其他优秀诗篇一样,与岁月长青,与历史永在!
篇3:姚合闲适诗新探
姚合闲适诗新探
摘 要: 姚合在闲适诗中流露出对政务琐事的强烈厌倦,却并没有因此而反感仕途本身。姚合的“吏隐”是在世俗生活基础上的闲适状态,于是,诗酒娱情就成为必然的审美途径。姚合的闲适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后期士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姚合 闲适诗 吏隐
姚合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唐才子传・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淡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蔽之间,最工模写也。”[1]124姚合的闲适诗在当时和后世都颇有影响。蒋寅以武功诗为切入点,论述了姚合闲适诗表达“吏隐”观念的诗史意义;周衡则通过姚合的闲适诗梳理了“吏隐”观念的发展过程①。
现有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以闲适诗为基础探讨姚合的“吏隐”观念,对闲适诗本身的关注则颇为有限,有鉴于此,本文重点考察姚合闲适诗的实质,对“吏隐”观念进行全新解释,在此基础上揭示姚合闲适诗在唐代后期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
元和十五年,姚合任武功主簿,有《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等闲适诗,《瀛奎律髓》:“姚少监合初为武功尉,有诗声,世称为姚武功,与贾岛同时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门。”[2]340以姚武功而得名,可见,武功主簿期间的诗歌创作对于姚合的意义之深远。事实上,姚合这一时期的闲适诗已经基本形成独特风格,成为后来发展难以偏离的基调。
流露出对政务琐事的强烈厌倦,《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六》:三考千余日,低腰不拟休。《其十五》: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何年得事尽,终日逐人忙。《其二十一》:假日多无事,谁知我独忙。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惊蝶遗花蕊,游蜂带蜜香。唯愁明早出,端坐吏人旁。主簿是唐代最基层的官员,处理的都是政务琐事,而且,武功是京兆下属的畿县,地近长安,所以,深受约束,主簿也难以得闲,于是,姚合时常自称小吏,极言繁忙,《其十四》: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佟!镀淙十》:作吏无能事,为文旧致功。可见,因为政务琐事缠身,姚合几乎已经没有为政一方的积极思想,只是感慨于自己难以摆脱劳碌。
但是,姚合并没有因此对自己卑微的职位本身产生反感,更没有对现实进行抨击,《其一》: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绕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很明显,远离长安的武功县对于姚合而言反而是一个能够让自己获得隐逸乐趣的场所,实际上,在清幽的武功县悠然自得地隐逸就是姚合武功闲适诗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其二》: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清虚。《其十三》: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其二十二》: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净爱山僧饭,闲披野客衣。谁怜幽谷鸟,不解入城飞。
姚合将自己的窘境归因于不谙政务的个性,《其二十九》:自知狂僻性,吏事固相疏。只是看山立,无嫌出县居。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月俸寻常请,无妨乏斗储。这样的个性让本来应该闲适的状态变得难得,强烈的.厌倦感和隐逸的闲适感在武功闲适诗中同时出现恰恰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因为对政务琐事的强烈厌倦而渴望闲适,同时,难得的闲适之后又反过来让厌倦感更加强烈。而且,虽然强烈厌倦政务琐事,但是姚合并没有脱离仕途的真正意愿,《其十四》:故人多得路,寂寞不相称。这样其实是姚合积极入仕思想的自然延续,《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当时姚合尚在魏博节度使幕府,可见,姚合并不只是一个吟风弄月的诗人,还有豪迈的一面。面对故人的得路和自己的寂寞,与其说是感慨,不如说是不甘,更不可能选择更加寂寞的隐逸。《罢武功县将入城二首》:乍抛衫笏觉身轻,依旧还称学道名。欲泥山僧分屋住,羞从野老借牛耕。妻儿尽怕为逋客,亲故相邀遣到城。无奈同官珍重意,几回临路却休行。青衫脱下便狂歌,薤栽莎惫牌隆R翱拖喾晏砭撇。春山暂上著诗魔。亦知官罢贫还甚,且喜闲来睡得多。欲与九衢亲故别,明朝拄杖始经过。这是姚合离任武功县主簿时的心声,因为摆脱了政务琐事而一身轻松,但是,原先的闲适感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消失,于是,“几回临路却休行”就顺理成章,这从侧面说明武功主簿任上的姚合真实的生存状态。
正因为如此,诗酒娱情就成为姚合必然的审美途径。《其七》: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其八》: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其十六》: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其十八》: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其二十》:宦名浑不计,酒熟且开封。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惊禽时并起,闲客数相逢。旧国萧条思,青山隔几重。诗酒为姚合营造出一个与清幽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审美空间,从而让姚合的身心能够和难以摆脱的政务琐事拉开距离,获得片刻的闲适感。
二
蒋寅认为姚合“耽诗已经与吏务与功名相抵触――诗人因诗而求闲告假、冷淡功名”,“给自己画了一幅古典诗歌中前所未有的、也是为正统观念所不容的懒吏的自画像”,云云,这很值得商榷[3]28,29。
事实上,在不愿脱离仕途的基本前提下,耽诗恰恰是姚合在武功县主簿任上所保持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引而申之,是姚合热衷功名的曲折表现,并延续到了金州、杭州刺史任上,《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安康虽好郡,刺史是憨翁。买酒终朝饮,吟诗一室空。自知为政拙,众亦觉心公。亲事星河在,忧人骨肉同。簿书岚色里,鼓角水声中。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野亭晴带雾,竹寺夏多风。溉稻长洲白,烧林远岫红。旧山期已失,芳草思何穷。林下无相笑,男儿五马雄。这与武功县主簿任上何其相似,区别在于政务琐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厌倦感随之而消退,虽然也难以真正轻松,但是,至少闲适感已经不再难得,这时的姚合其实是在更加开阔的自然环境中隐逸,因为心境的开阔而有自然环境的开阔,《杭州官舍偶书》:钱塘刺史漫题诗,贫褊无恩懦少威。春尽酒杯花影在,潮回画槛水声微,闲吟山际邀僧上,暮入林中看鹤归。无术理人人自理,朝朝渐觉簿书稀。姚合并不是在自嘲吏治的不足,恰恰相反,是在表达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状态,仕途与隐逸的结合,所谓的“吏隐”,就是在世俗生活基础上的闲适状态,《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七言二首》: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O风。“无术理人人自理”与“太守吟诗人自理”一为自述,一为溢美,两者都是姚合“吏隐”的理想状态。 三
安史之乱后,政治局势动荡,以吏治之才见长的官员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出任宰相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容斋随笔・用计臣为相》:“唐自贞观定制,以省台寺监理天下之务,官修其方,未之或改。明皇因时极盛,好大喜功,于财利之事尤切。故宇文融、韦坚、杨慎矜、王p皆以聚敛刻剥进,然其职不出户部也。杨国忠得志,乃以御史大夫判度支,权知太府卿及两京司农太府出纳,是时犹未立判使之名也。肃宗以后,兵兴费广,第五琦、刘晏始以户部侍郎判诸使,因之拜相,于是盐铁有使,度支有判。元L、班宏、裴延龄、李巽之徒踵相蹑,遂浸浸以它官主之,权任益重。宪宗季年,皇甫D由判度支,程异由卫尉卿盐铁使,并命为相,公论沸腾,不恤也。逮于宣宗,率由此涂大用,马植、裴休、夏侯孜以盐铁,卢商、崔元式、周墀、崔龟从、萧邺、刘缘以度支,魏扶、魏、崔慎由、蒋伸以户部,自是计相不可胜书矣。”[4]388
如果说玄宗朝宇文融等人受到重用是因为玄宗“因时极盛,好大喜功,于财利之事尤切”的话,那么,安史之乱后,第五琦等人受到重用则有着更加深刻的政治原因,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5]20处理实际政事特别是财政之事的能力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唐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财政官员能够任宰相,从而形成洪迈所说的“用计臣为相”的局面的主要原因。于是,在唐代贤能标准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吏能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正式的认同。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对于难以脱离仕途的士人而言,吏治之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白居易《别州名》: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今春增筑钱塘湖堤,贮水以防天旱,故云。当时的白居易已经经历了重大的思想转变,在杭州刺史任上寄情诗酒,心生“中隐”,但是,还是为自己在杭州的政绩而自豪。执此而论,对于姚合而言,政务琐事已经难以否定,所以,“吏隐”是最明智的选择,闲适诗本身就是“吏隐”的表现。无论是白居易的“中隐”还是姚合的“吏隐”,代表的都是唐代后期士人的生存状态。
注释:
①蒋寅.“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发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26-31.周衡.姚合武功体和吏隐观的嬗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6-69.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蒋寅.“武功体”和“吏隐”主题的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4]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Z].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篇4:李白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李白的送别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篇5:李白送别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5、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7、辞:辞别。
篇6:李白送别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篇7:李白的诗全集
李白的诗全集
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古·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律·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五律·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乐府·塞下曲六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五律·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绝·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七绝·题北榭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五律·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词·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乐府·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七古·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乐府·白鸠辞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白鸠之白谁与邻,
霜衣雪襟诚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阙五德,无司晨,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鹰鹯雕鹗,贪而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乐府·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乐府·白头吟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此时阿娇正娇妒,
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
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
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七古·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
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
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乐府·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乐府·长相思二首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五古·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七绝·春夜洛城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登高丘而望远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
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
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乐府·独漉篇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
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
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
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五古·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五古·古风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乐府·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五古·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词·桂殿秋
仙女下,董双成,
汉殿夜凉吹玉笙。
曲终却从仙宫去,
万户千门惟月明。
乐府·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乐府·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乐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篇8:李白思乡诗
1.《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的诗全集
★ 李白黄鹤楼诗
★ 李白预言诗
★ 李白的送别诗
★ 李白写冬至的诗
★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妇女诗新探(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