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

时间:2023-01-30 03:53:29 作者:榴莲好好好好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榴莲好好好好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豫章书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豫章书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书院原址位于东书院街8号内,现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所在地。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罗氏此后以豫章为堂号显于天下,各地的豫章书院基本都由罗氏后人创建。

书院沧桑

古豫章书院是今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的前身,创于南唐升元二年(938),距今1000余年,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禁院,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停办,被迫卖田充边需。明万历七年(1579),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蜚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擘。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强调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式下,陈宏谋与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奠定了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书院历史

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这里成为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元明两朝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明万历年间,因为政府的政策而一度被迫停办。后来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书院在清朝初期恢复了当初的办学规模,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南昌府辖地,开始选拔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其后的雍正、乾隆也对书院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江西巡抚陈宏谋与郝硕则从院规与院舍两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正由于康雍乾三位皇帝以及政府的重视,书院在清中叶发展到达顶峰:名师云集、藏书丰厚,成为当时全国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江西省大学堂”。1949年以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陈弘谋与豫章书院

陈弘谋,字汝咨,号榕门,清广西临桂(今桂林)人。早年刻苦自励,素有大志,堂书座右铭: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做之事。雍正元年举乡试第一,旋中进士。历任吏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杨州知府、江南布政使、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及陕甘、江西、两广、福建、湖南、江苏、云南等省(区)督抚,加授兵部、吏部、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傅。死后谥号文恭。陈弘谋在京外任官31年,遍及12个行省。为官,他熟谙民风,体察民情,知了得失,深明利害,兴利除弊,尽心尽责,兴修水利,引导百姓养蚕织布,教导百姓灌溉、植树、凿井、开矿富民、赈济贫苦,无所不做;为学,他以不欺为本,力主学以致用,言政则引之于学,故尝谓“仕即学”。陈弘谋在湖南任官期间,曾于乾隆二十八年用皇上赏赐的钱及借有公帑银共计4000两,贷给商人,获得年息银1400余两用作岳麓、城南两书院经费,并亲自制定了经费收支条例,且十分详细,便于管理。任职云南期间,陈弘谋督促顺定知府建造了凤山书院,各府、州、厅也建造了义学700所,使少数民族子弟大都能入学就读。广刻《孝经》、《小学》、《居家杂议》、《近思录》及所辑的《纲鉴》、《大学衍义》等书,颁发给各级书院、学校作上课所用的教材,让边疆各民族子弟多能受教育,其中有许多人也参加录取科举中第了。详细检查了,云南各义学和书院的财产数量、产权所有、经费收支、膏火束修、师生教学等管理情况,并以此编成《义学汇记》一书,为研究云南义学、书院教育的重要文献。治学方面,主要以宋五子之学为根基,又宗承明薛,渲高攀龙,内行修饬,自求自得。以政为学,计必久远,措置审市详,规模宏大。常言:“是非度之于己,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考古今利害得失,集自汉至清约80位著名学者的有关著述,编成5种“遗规”,即《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学仕遗规》等,主旨在于“盖冀天下无论男女少长,贵贱贤愚,均有所观感兴起”。作为江西巡抚的陈弘谋,对书院十分重视,曾于雍正二年对豫章书院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是江西较大书院之一,曾与白鹿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等书院齐名。自创建至今已有8的历史,曾以古代之理学祠、书院,近代之大学堂、工业学堂及现代大学、中学、职业学校等形式出现,为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纵观豫章书院的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创建和发展时期朱熹任南康郡太守时,重修白鹿洞书院,为书院订规立章,亲自教授生徒一事,极大地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豫章书院就是此时期创建的,它的创建不仅成为理学家们传播理学的基地,而且培养了一批封建统治人才,对维护封建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元朝,由于元统治者把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豫章书院受此政策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明朝初年因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政策,致使明建国初的整整100年中,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问才又得以发展。二、毁废和改建时期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曾在以“请饬学政以振人才”为名的疏中提出:“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以此开始,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完全被毁,被迫卖田充边需,后又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20位先生祠,如陆九渊(象山)等,他们都是省内13郡的理学名家,这一行为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学术的情况,说明了江西学者对理学的崇敬。清初,朝廷对书院控制得很严。顺治九年世祖曾立《卧碑》于各地,明令“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并令敕:“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堂。”可见,由于政府的控制,书院得不到恢复和发展,成为豫章书院史上最沉寂的时期。兴复和极盛期顺治前后,豫章书院与全国其他书院一样进入了兴盛期。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御书“章水文渊”四字赐豫章书院。府志载:“……恩颁赐章水文渊四字,前家人章二保捧到臣当即祗领题报在案,随募匠鸠工虔制备,于康熙五十八年八月敬谨悬。”在康熙朝的61年中,对书院较为重视,这与清圣祖对理学的推崇、对朱熹的崇敬有关。从康熙五十一年敕命朱熹开配l0哲,及编汇《性理大全》、《朱学大全》等事例说明了康熙朝执行的是提倡程朱理学的国策。豫章书院在这种国策下得到了发展,成为豫章书院史上灿烂时期。雍正年间,清世宗对书院有所压抑,但至雍正十一年情况又所改善,清世宗曾亲诏:“……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督抚驻之所,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举行,各赐帑金1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豫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者,在于存公银支用……”据《南昌府志》载“豫章书院所得一千两,购田279亩地,每年额收租金310余石,以供书院食用。由县经管支收,如有不敷济,以南新节备仓谷”。自豫章书院在经费上得到官方的资助,实际上逐渐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乾隆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制订了豫章书院学约10则:立志向、明义利、立诚敬、敦实行、培仁心、严克冶、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史、正文体,并附定仪第10条。此学约不仅发至省内各书院仿照执行,而且对全国书院都有一定的影响,也标志着豫章书院无论在教学内容、师生选择或管理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已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书院。豫章书院在乾隆期间得到多次修葺,规模日益扩大。光绪七年,商绅将豫章书院西北隅旧有考棚改建为举人院,名日孝廉堂,堂内设孝廉书院,前为山长讲习,后为斋舍。并令龙文彬志其始末,撰孝廉书院碑记,以存永久。这一时期,豫章书院由沉寂到复兴到极盛和不断完善,在豫章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书院过渡到西学时期光绪二十四年清德宗下令:“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改为高等中等与小学堂。”维新失败后西太后那拉氏下令“停止各省书院改建学堂之举”,至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廷迫于形势不得不又复令各省将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及直属州等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据此,江西巡抚李兴锐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将豫章书院改为江西省大学堂,以汪瑞恺为总办,学生收举贡监为合格,由各府县保送。

发展壮大

此后,豫章书院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四大豫章书院为主体的全国性的书院体系。

江西豫章书院

江西豫章书院在豫章书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现江西豫章书院已通过教育局审批重办。

广州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现位于长堤大马路348号广州市第九中学内西侧,现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豫章书院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集资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的合族祠,在南海县居住的绅耆罗应铿等人,看到省内各族人纷纷在省会设置书院和试馆,为了便利罗姓子弟“赴乡试之寄宿者”,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遂向散居南海等地的罗姓族人倡议,集资兴建这所跨地域性的合族祠,得到族人的赞同,共筹到白银2万余两,于光绪十六年动工,十九年落成。合族祠是集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体的公共性的建筑,除了方便子弟到省城参加乡试有个住宿点外,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豫章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人字形风火山墙,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东侧原有的衬祠有议事厅和魁星楼。现东面的衬祠已被拆,但祠堂主体布局尚存,头门的封檐板、梁架的木雕、墀头的砖雕还相当精细,头门的名额“豫章书院”为左丞相大学士李鸿章所题。全院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是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很有价值的实体。豫章书院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章程,1946年2月,豫章书院整理出版《广东豫章书院志》,书名为当年广东省长罗卓英题书。广州现还有一些书院,但出版书院志的极为罕见。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组织了3千多人的洋务工人罢工,这次的罢工委员会就设在豫章书院,因而也给这座旧式书院添上了特殊色彩。

福建豫章书院

宁化城关小河豫章书院,其前身为罗氏家庙,共祀四十二世祖元盛公以下列祖。始建於明永乐壬辰(公元14),己有的六百年历史。历经沧桑变故,先后经七次整修,均按始建规模,保持原有古貌。自清同治三年大加修固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经120馀年风雨侵蚀,于1986年底修复告竣。仍保留原有古貌,挂牌为“豫章书院”,并成立理事机构,负责主持每年春秋祭祀及维护管理。

贵州豫章书院

黔东豫章书院在贵州巡抚罗绕典的大力推广下,成为与江西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齐名的四大豫章书院之一。公元黔东豫章书院迁到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距省会贵阳30余公里,占地30余亩,三面环山,绿水护绕,交通便捷,视眼开阔,是一个适合文化传播的好地方。书院入口“九羊雕塑”:新田原名为羊九军田,始于明朝,原为南京都阃林铨的食邑。史载:林钰,字槐元,明洪武四年调夜郎,即贵州,镇守施州卫,为将军。生儿林铨,封南京都阃,食邑千户,即羊九军田。人们有别于原名,始称林家新田,后因省略称,新田因此而得名。

书院牌坊前,是一块非常醒目的“廉”石碑,“廉石”一词起源于三国,孙权的部下太守陆绩,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任满还家时因全部家当不满一船,船吃水太浅无法航行,只好搬动岸上的大石压船才顺利返家的故事。压船还家的巨石,就被后人称为“廉石”,而“廉石”从此就成为了为官清廉的象征!书院大门悬行楷牌匾“豫章书院”,为清大学士肃毅伯李鸿章手书。两侧悬挂概括新田历史长联一副:五百个春秋,一如既往,谁多收,谁少收,皆凭自身两手双足,唯问汝平身尽力否;三十代寒暑,众生诸相,孰有过,孰无过,仅乃他人只嘴片言,焉解吾耕读自在矣二门正中中华孝道文化展序,意喻“百善孝为先”。两侧配有对联一副:养胸中正气,修世上完人

篇2:豫章行谢灵运

,这是谢灵运写的一首感慨人生的诗作,诗作虽短,却别有一番滋味,来品读一下吧,本文由unjs.com收集整理!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赏析

游南亭 翻译_游南亭赏析

原文:

短生旅长世。

恒觉白日欹。

览镜睨颓容。

华颜岂久期。

无回戈术。

坐观落崦嵫。

翻译:

赏析: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433年(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豫章行谢灵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3:豫章行 沈约

燕陵平而远。

易河清且驶。

一见尘波阻。

临途引征思。

双剑爱匣同。

孤鸾悲影异。

宴言诚易纂。

清歌信难嗣。

卧闻夕钟急。

坐阅朝光亟。

往欢坠壮心。

来戚满衰志。

殂芳无再馥。

沦灰定还炽。

夏台尚可忘。

荣辱亦奚事。

愧微旷士节。

徒感鄙生饵。

劳哉纳辰和。

地远托声寄。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豫章行 沈约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4:东坡书院

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东坡书院占地2500平方米。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现名。东坡书院,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枉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

目录书院简介历史背景主要建筑相关作品收缩展开书院简介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功儒家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概述

- 宜兴市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又名蜀山书院,俗呼东坡祠堂,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现为东坡小学。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 北宋元丰七年(1084)九月,苏东坡至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曾有“买一园,种桔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坡书院,屋宇四进。第一进,面阔七间。两侧二间,保留着清吏部员外郎周家楣书“东坡买田处”、清浙江巡抚伍道榕书“讲堂”、清江宁布政使杨能格书“似蜀堂”旧匾三块。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大匾,均为第一进中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正面墙上,嵌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七方。第三进前为“讲堂”,后称“似蜀堂”,可见蜀山。第四进为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近景和太湖远景。、苏东坡曾在北宋元丰七年,在天远堂手植西府海棠一株。今海棠仍能开出满枝繁花。1982年,宜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天远堂和海棠院,林散之题有“海棠无恙”之额。

景点概况

门市价 ¥15 特色 东坡书院坐落在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建于北宋年代。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东坡书院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地址 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洋浦港18公里

历史背景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 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 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亭”。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 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历史沿革

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 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民间故事

东坡书院里有一种很特别的'“狗仔花”,它花蕊的形状就如同五条小狗团团围坐,非常形象。关于此花,民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传王安石曾就狗仔花写过两句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苏东坡看见了,认为写得不符合现实,便给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王安石知道了此事,就嘲笑苏东坡见闻不广。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儋州,亲眼看到了狗仔花和明月鸟,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原来是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椰子冠

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呢。 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路人看见苏东坡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 后来,随苏东坡居儋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弟弟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 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主要建筑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坡书院”4 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 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8 幅图画,生动形象。载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 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13座。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 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鸿雪因缘”。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相关作品

邮票

据海南日报报道,第十届海南岛欢乐节即将来临,11月15日上午,作为欢乐节期间推介儋州的系列活动之一,《古代书院(二)――东坡书院》特种邮票在儋州举行全国首发仪式。 《古代书院(二)》系列邮票共四枚,分别是《石鼓书院》、《安定书院》、《鹅湖书院》、《东坡书院》,面值为1.2元,全部由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以及著名画家邹玉利设计,以国画形式表现。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每年一般只发行20多套邮票。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邮票,此前只有4月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四枚《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分别为:《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此次发行海南儋州《东坡书院》邮票非常珍贵。 儋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坡文化深植儋州大地,源远流长,《东坡书院》邮票的发行,是儋州向全国、全世界传递的一张“儋州名片”,有利于提高儋州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海南省邮政公司为了配合此次特种邮票的发行,还特别发行了《东坡书院》系列邮品,包括《东坡先生笠屐图卷轴》、《海外奇踪》――东坡书院纪念邮册、邮折、以及邮票设计者设计的《千秋文脉》――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册等邮品。其中,《东坡先生笠屐图卷轴》,画面为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所作的《东坡先生笠屐图》。整套邮票、邮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副省长林方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冯新生参加了当天的首发式。

谪琼诗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澄迈通潮阁》二首 宋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白发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咏景诗 和拟古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篇5: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目录基本信息历史沿革书院学规基本信息

书院简介( 蓝田 白鹿原曾存有一书院名曰白鹿书院,可参考 陈忠实 的《 白鹿原 》) 白鹿洞 书院, 位于江西 九江 庐山 五老峰 南麓的 后屏山 之阳 ,江西省星子县内。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 升元年间, 白鹿洞 正式辟为书馆,称 白鹿洞学馆 亦 称“ 庐山国学 ”。 宋仁宗 五年,改称“ 白鹿洞之书堂 ”,与当时的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并为“ 四大书院 ”,并誉为 我国 四大书院 之首 。后又与 吉安 白鹭洲书院 、铅山的 鹅湖书院 、南昌的 豫章书院 并称为“ 江西四大书院 ”。庐山五老峰南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历史沿革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 李渤 。个人认为,此李渤即 苏轼 名篇《 石钟山记 》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 亭台楼阁 ,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 岳麓 、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但不久即废。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 南宋 淳熙六年(公元 1179年),著名的 哲学家 朱熹出任 南康 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

《 白鹿洞书院教条 》不但体现了 朱熹 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一套 儒家 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 朱熹 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 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毁于战火。 明代 最早的一次维修为 正统 元年(1436年),以后还有 成化 、弘治 、嘉靖 、万历 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 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 星子 )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 蒋介石 准备要南昌 中正大学 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 庐山 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由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所作,反映出了做人在做学问之前的教育思想。正文如下:

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

篇6:南溪书院

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

目录景点简介南溪书院概述发展历史历史沿革收缩展开景点简介

南溪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勤俭治家之本 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南溪书院概述

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见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中午,朱熹出生在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别墅(郑安道(义斋)馆舍)西厢房,使这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朱熹诞生地。他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并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七岁以后,跟随父亲朱松迁居建州(建瓯)。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享年47岁。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崇安胡宪(籍溪)、刘屏山(子E)、刘勉之(白水)代为教养,三先生对朱熹母子给予了悉心照顾。武夷山三先生都是学养深厚、名重一时大学者,朱熹有幸能得到了三先生的悉心教育,他刻苦攻读,兼收并蓄,奠定了扎实的学问功底,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三先生高洁情操的熏陶。从他一生不慕虚荣、不事权贵的处世准则中,人们依稀可以看到三先生的精神风韵。十八岁那年的秋天,朱熹参加建州乡试(秋闱),考取了贡生;第二年春天,朱熹上京科举(春闱),考取了王佐榜进士。先后官拜同安县主簿、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知漳州、焕章阁待制侍讲等职。他一生为官方九年,在朝仅40余日,其余四十多年时间都在任闲职(半俸:宋制,只发一半廉金之意),先后提举南京鸿庆宫、武夷山冲佑观等,他利用这一段时间,致力著书立说,开门授徒。据统计,他一生写下了126部著作、700多卷,成为“古今著述第一人”。他亲手创办了27所书院,培养了真德秀(宰相)、蔡元定(吏部侍郎)、黄干(女婿)等362位名重朝野的大学者,为促成“闽学”成为官学地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南宋宝v五年(公元1253年),理宗皇帝为朱熹诞生地御笔亲书“南溪书院”匾额,至此,南溪书院就闻名于天下。 朱熹生平对生养他的尤溪,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据记载,他曾多次回到这里寻亲访友、讲学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一个个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骚客到这里寻根溯源、亲近朱熹。正如刘海粟先生所颂扬的“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啊!

发展历史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 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沿革

唐代书院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 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书院

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颉⒅祆洹⒙雷媲、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代书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代书院

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 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期间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1699所,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

篇7: 书院年度工作总结

书院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专融合、书院管理”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xx书院营运而生。xx书院实行一年制管理,学生的专业学习由学院承担,素质培养、通识教育和学生事务由书院承担。现有学生925人,8位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

四个月来,xx书院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着力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打造精英导师团队和高品质通识教育、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从人生引导、思想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管理督导等方面入手,促进大学新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努力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为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理想高远、具有家国情怀和广阔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扎实做好思想导,促进新生快速融入我校

新生的适应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发展不好的学生一般都是新生适应方面出了问题。如何更好更快地让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xx书院从做好新生的思想导入手,多措并举,效果明显。

一是在新生入学前,由辅导员建立了新生QQ群,向新生宣传学校、介绍南校区,发布新生报到提醒、解答新生各类疑问;同时,向全体新生推送院长书写的新生寄语《相约在郑航 相聚在书院》,主动向新生介绍我校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消除资源配置较少的南校区的负面影响。

二是在迎新周期间,开展了爱校教育,组织全体新生参观东校区校园、图书馆、校史馆等,让新生了解校情校史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场所,增加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是为新生选配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担任朋辈导师,对朋辈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制定并实施了《xx书院朋辈导师工作制度(试行)》,朋辈导师在消除新生迷惑、不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思想引导作用。四是开展了全体新生参加的素质拓展训练,很好地调动了新生个人的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团结意识,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快速融入我校的'学习和生活。

二、认真开展学业指导,着力提升新生的学习能力

在大类招生与培养背景下,学校为提升大类培养质量,建立了新的培养方案,其中基础课程深度、难度有所提高,授课方式也较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要求更高。为了让新生能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xx书院认真开展学业指导,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

一是从新生开课伊始,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实施“清晨追梦人”晨读活动、“做时间的主人”晚自习活动,不仅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书院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是邀请硕士导师常金玲教授为新生讲授书院通识教育课《批判性思维与学习能力》,引导新生如何思维、如何使用各类科学的学习工具,有效提升了新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是为新生配备了导师团队,有校长、专家、教授和朋辈导师,在专业详解、选课指导、学习方法、学术入门、创业教育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共同讨论课程学习情况和专业学习兴趣。同时,组织朋辈导师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学生赴上会会计事务所参观学习开展职业体验。四是对《英语》、《高数》等科目进行课外重点辅导,组织了xx书院英语和高数期中考试,帮助成绩不理想的新生分析原因,实施学业帮扶,辅导员对重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督促新生调整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保证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三、注重开展生活辅导,建设温馨的学习生活社区

为了给新生提供一个和善友爱、充满支持的校园环境,书院高度重视对新生的生活辅导,着力建设具有育人功能、充满书院氛围的学习生活社区。一是制定了《xx书院学生文明公约》,倡导新生注重仪表礼仪、宽容谦让,营造团结文明、积极向上的书院氛围。二是组织开展了包括“宿舍美颜大赛、宿舍文化微电影大赛、学霸宿舍培育计划”等活动在内的“小家大爱――温馨生活社区创建评比活动”。三是开展爱校美校的劳动教育,承担了南校区全部卫生责任区的志愿劳动,每周定期打扫,全体书院学生均全部参与。四是指导学生组建共享空间建设团队,在学生宿舍建设党团活动室、阅览室、自习室、会客厅、兴趣坊、启智驿站等共享空间,突出“融教于寓”的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五是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组织开展素质拓展、阳光校园跑、篮球赛、班级集体体育专项挑战赛等体育活动,在引导同学们积极锻炼体魄的同时,发挥体育在凝聚人心、磨练意志、塑造形象、锤炼品格方面的育人作用。

四、全力做好人生引导,促进新生发展与成才

书院始终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从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为新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服务。不仅在学业、思想等方面给予指导,还通过高雅的文艺演出、精彩的讲座、覆盖面广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涵养人格。

一是举办了“20xx级新生迎新晚会”、“传统文化进校园曲艺专场晚会”、“遇见 恰同学少年20xx迎新晚会”等三场文艺演出。

二是举办了书院通识教育系列讲座,主要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雕刻与印刷工艺》(中国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尹国法)、《法兰克大学的表面化学研究及德国高等教育现状》、《非洲文化系列讲座》(我校外教Andrew)、《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实践场景》(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科技事业部经理杨航)、《思维的魔方:点石成金》(87级校友罗自红)、《提升大学生软实力,创造智慧人生》(河南省学生安全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祝晓琳博士)等。

三是开展了“品味书画韵味,共创魅力书院”书画大赛,提升新生的艺术修养。四是探索性地开设了4门通识教育课程,《手工创意DIY》课程融合了创新创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贸易、战争和世界》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紧密联系专业教育,《手绘风景速写》取景南校区,增强了爱校情感、提升了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学习能力》采用研讨课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新生的热烈欢迎。五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行“心理晴雨表周报制度”,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做好日常排查和动态关注,举办了以“健身健心,放飞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沙龙,建设并开放了“心语乐园”心理咨询室。六是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定期向新生推荐阅读书目,培养新生读书的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和人生境界,并以书会友、促进交流。

五、高度重视管理督导,推动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是搭建了xx书院的基本架构,从工作实际出发,形成了“学业指导--学生事务--综合管理+执行书院”的基本工作模式,梳理了书院的工作流程,保障了工作的顺畅运行。二是执行书院根据辅导员的特点和专长,对资助、党建、团学、就业创业指导、学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工,并分别与书院三个科室组成工作团队,形成了良性发展。三是构建了书院学院双院协同模式,定期与学院沟通联系,保持双院良好互动。四是通过组织座谈会、建言献策等活动,加强和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五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建设,指导各班级、团支部选举产生班委和团支部,选拔学生干部成立学生会,指导学生组建了15个二级社团,对学生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主动参与到书院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xx书院的建设刚刚起步,还面临校园设施、校园环境亟待提升,书院文化特色和内涵不足、组织开展活动不丰富、联系导师还需加强、书院通识教育还需拓展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书院成立四个月以来,全体书院师生经历了进书院、建书院、知书院、爱书院的心理历程,对书院的育人理念的认同度越来越高,这将深深激励着书院全体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把xx书院建设成文化氛围浓厚、学风优良、蓬勃向上的温馨家园!

篇8:豫章师范学院属于2A吗

1947年院名为省立南昌师范学校。1973年院名为南昌师范学校。升格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豫章师范学院。

豫章师范学院设有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文学、理学、法学七大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校内教职员工70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85人,其中二级教授2,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26人。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全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1门,省级课程育人共享计划2门,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篇9:豫章行诗歌赏析

《豫章行》作品介绍

《豫章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5首。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李白寓居豫章,当时安史余党仍骚扰河南一带,平叛战争正在艰苦地进行,诗人目睹吴地人民应募从军、奔赴战场的悲壮情景,有感而作此诗。诗中对出征战士寄予同情和希望,鼓励他们英勇作战。

《豫章行》原文

豫章行①

作者: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②,北拥鲁阳关③。

吴兵照海雪④,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⑤。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⑥。

本为休明人⑦,斩虏素不闲⑧。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⑨,岂云惮险艰⑩?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⑾。

此曲不可奏⑿,三军发成斑⒀。

《豫章行》注释

①、豫章,今江西南昌市。《豫章行》,乐府“相和歌·清调曲”调名。古词是写豫章山上白杨变为洛阳宫栋梁的根株分离之苦。李白借用旧题,描写行军作战的悲壮情景。

②、胡风吹代马:一作燕人攒赤羽,代,古国名,在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蔚县一带。其地盛产良马。

③、鲁阳关,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是古代的军事要地。

④、吴兵,吴地征来的兵。照海雪,指吴兵旗帜鲜明,照耀如同海中的雪浪。这句写唐军的出发西征。

⑤、上辽津,即上辽水,今名潦水。源出江西奉新县西,流经永修县,与修水汇合。两句意为:大军正在上辽津渡河,当时黄云蔽空,天色暗淡。

⑥、豫章山,泛指豫章境内的高山。

⑦、休明人,太平时候的人。

⑧、素,向来。闲,通“娴”,熟悉。

⑨、精,精诚。羽,指箭。石没羽,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在边塞打猎时,把草中的石头误认为是隐伏着的老虎,立即弯弓射去,由于他射箭时专心致志,这箭竟深深地陷入石中。后来再射,就不能入石。

⑩、惮,惧怕。

⑾、落星湾,也叫落星湖,在今江西鄱阳湖西北。

⑿、此曲,指《豫章行》。

⒀、发成斑,头发变成花白。

篇10:豫章行诗歌赏析

乐府“相和歌·清调曲”调名,内容多描绘豫章(今南昌)景致的诗词作品名称。现存古辞多为描写豫章山上白杨变为洛阳宫中栋梁,述其与根株分离之苦。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李白寓居豫章,当时安史余党仍骚扰河南一带,平叛战争正在艰苦地进行,诗人目睹吴地人民应募从军、奔赴战场的悲壮情景,有感而作此诗。诗中对出征战士寄予同情和希望,鼓励他们英勇作战。

《豫章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豫章行》繁体对照

卷165_15豫章行李白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雲慘無顔。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爲休明人,斬虜素不閑。

豈惜戰鬥死,爲君掃凶頑。

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鬓成斑。

白鹿洞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导游词

永嘉书院600字作文

岳麓书院简介

岳麓书院对联

参观立雪书院作文

家乡的书院河作文

渊鱼书院的散文诗

卦山书院素材作文

校园的安定书院初中作文

豫章书院(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豫章书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最新范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