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野寺布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大学生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学生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地理与生活论文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看看下面的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与生活论文
【关键词】:人文地;自然;区域;趋势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城市、人口、部落、、社会、文化、、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①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
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
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③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④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⑤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化的研究。乡镇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⑥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⑦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⑧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总结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
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3]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2:地理与生活论文
摘 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常见现象、生活活动与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相融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对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产生积极作用。更多地理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地理论文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活在南北方的人,为什么北方人的衣橱里的衣服反差更大?……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学生则能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住房特征:北方的平顶屋、南方的尖顶房、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新疆的厚墙窄窗、东北的层层门窗,这些住房特征都深受气候的影响。
影响饮食:“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当然,还可以推而广之,讨论西方人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让学生尝试触摸人的饮食习惯于气候之间的联系。
行的方面:适时让学生讨论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甚至与全球变暖与汽车数量的增长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问题。
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些现象
教室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为什么要交换作息时间表?”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大体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而中学生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地理能力的培养无不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地理能力、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然地理学应用能力,当然,从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难度小,学生感兴趣。如学习地形知识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南溪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推而广之,学习所有的自然地理知识时,让学生分析一下我区的特点,当学生获得了我区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就能初步分析水文特征、土壤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对来的影响。
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经济发展,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例如:在学习关于城市形成的知识时,我给出宜宾市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讨论:有什么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宜宾的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学生各抒己见。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学完农业后,让学生学生根据宜宾的农业区位因素讨论宜宾的农业地域类型,讨论内容是自己地区的经济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观点很多……。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五、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新闻联播”
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8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超强台风“圣帕”来袭等等,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应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新教材的成功是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如识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盼关系入手,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总之,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
篇3:大学生地理论文
摘要:
在唐前的历史地理中,“江南”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方地区。直到东汉末年,“江南”才开始较多地指称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这时候北方人对江南的认知是瘴厉横行、刀耕火种的落后区域,而在生活中,江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很早就指称今江浙一带,轻松愉悦的江南民歌改变了文人对江南的想象。东晋南渡以后,以浙东山区、浔阳乡村和江汉水乡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进入诗歌并成为审美对象。美丽多情的水乡女子、轻快活泼的采莲场面、奇峭疏朗的山水景观和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诗歌江南的一些经典意象。
“江南”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两说。广义的“江南”指称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狭义的“江南”,所指区域大致在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地区。但这一指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唐朝以前,江南所指的区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微妙的变化。
一、唐前历史地理中的江南
在先秦两汉,“江南”一词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称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部分,具体地域为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尤其是今湖南地区。《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此年春,楚君攻陷郑都,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这里郑伯所说的“江南”,大致是指今湖北的江南之地和湖南一带。楚灭江汉流域诸姬姓之国后,经常将其迁至长江以南一带的鄣湿之地。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八说:
(楚)初都丹阳,在枝江,居江南;后徙郢都,在荆州府,居江北;别都鄂,即武昌府,亦在江之南。自荆州以南,皆楚所谓江南也……楚迁权于那处,迁六小国于荆山,在江北;迁罗于枝江,迁许于华容,在江南。郑请俘于江南,欲自比于此属耳。春秋时未知有南海,屈完对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不过漫为侈大之辞,实非楚境。郑请实海滨,亦因其虚张,自贬损以悦之也。①
《左传》昭公三年载:此年十月,郑伯到楚国访问,楚子享之,“王以田江南之梦。”第二年,许国国君到楚国访问,楚国国君“复田江南”。杜预注曰:“楚之云梦跨江南北。”②也就是说,这个江南指的是云梦泽的长江以南部分。
在《史记》一书中,用“江南”一词可以确指其地的很多是指湖南,兹举数例如下:例证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在今湖南。例证二,《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曰:“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而据《项羽本纪》,项王迁义帝的具体地域是在长沙郴县,所以,所谓“江南”无疑是在今湖南。例证三,《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曰: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史记集解》引徐广说:“江南者,丹阳也,秦置为鄣郡,武帝改名丹阳。”张守节《正义》驳之曰:“徐说非。秦置鄣郡在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也。汉改为丹阳郡,徙郡宛陵,今宣州地也。上言吴有章山之铜,明是东楚之地。此言大江之南豫章长沙二郡,南楚之地耳。徐、裴以为江南丹阳郡属南楚,误之甚矣。”张守节说为是,此江南与衡山、九江、豫章、长沙并称,当在今江西、湖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亦即湖南一带是当时的流放之地。楚灭罗与许之后,将两国迁往江南。郑国国都被攻破后,郑伯自愿要求流放江南。屈原触怒顷襄王后,顷襄王怒而迁之,据《离骚序》曰:“迁于江南。”而项羽迁义帝于江南,其具体地域为湖南之郴州。
当然,《史记》中的江南也并不仅指今湖南、江西。《史记》卷五《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此一江南,指的是黔中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T。”这里的江南所指区域更加广大,包括了原楚国地区所有在长江以南的区域,同样包括属于越国的会稽郡。《史记》中有以江南指代今江苏地区之例,《绛侯世家》载:“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亦有以江南指代会稽之例,如《史记》卷二《夏本纪》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此一“江南”,指的是会稽,即今绍兴。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江南”应该是广义的“江南”概念,但由于当时南方的中心地区为楚国,所以,往往以楚国国都为背景而言“江南”,所以,“江南”指称湖北、湖南的例子更多一些。
《汉书》中的情况与《史记》相类似,直到西汉末年,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域还是处于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载:南郡下属十八县,其中包括夷道县,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市陆城县,此夷道县在王莽时被称作“江南”。所以,《史记》、《汉书》中对江南风俗的记载,主要并不是指江浙地区,而是指湖南及湖北的长江以南地区。
大致在两汉的末年,由于中原动荡,士大夫纷纷避乱到现在的江浙一带,江浙一带的文化地位开始得到提高;更因为东吴的立国和江南的开发,此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用“江南”指称长江下游南方地区的例证越来越多。兹举两例说明如下,《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任延传》: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这里的江南所指为会稽郡。《三国志》卷一三《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曰:
孙策略有扬州……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刊、之礼,礼为上宾。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
这里的“江南”,同样仅指东汉时属于扬州刺史部的江南地区。狭义的“江南”,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这一涵义的确立,可能始于唐朝对行政行域的命名。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后来就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后世的江南基本上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二、唐前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上文我们说了,在先秦两汉的历史地理中,“江南”往往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湖南、江西一带,人们对其地的认识是火耕水耨、龉窳偷生之区,因而常常成为罪臣逐客的迁谪之所和流放之地,从屈原到义帝到贾谊,都被贬流放到江南。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的所指与形象与历史地理中的“江南”有所不同。诗歌中的江南,似乎从西汉开始就是指狭义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如《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中的有如下记载:
丞相孔光、大司马何武奏:“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大乐鼓员六人,《嘉至》鼓员十人,邯郸鼓员二人,骑吹鼓员三人,江南鼓员二人,淮南鼓员四人,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楚严鼓员一人,梁皇鼓员四人,临淮鼓员二十五人,兹邡鼓员三人,凡鼓十二,员百二十八人。”
除所谓“楚严鼓员”之外,另有“江南鼓员”二人,此一“江南”似乎应该是指今江浙地区。汉乐府中的名作有《江南可采莲》,以“采莲”作为江南的代表性生产方式,明显指称的是吴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的采莲女子以轻快活泼的情趣歌咏着采莲的热闹场面,那复沓的节奏和美妙的音声让我们听到并联想到水乡采莲时男女调情的快乐与愉悦。从此之后,“采莲”这一行为成为表现江南的经典意象,它代表了北方人士对江南的美好想象――在江南,有着美丽多情的女子和轻快愉悦的劳动。
事实上,在东晋南渡以前,文人对江南的想象具有矛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两汉以前对于江南(实际上主要指湖北江南与湖南地区)的传统想象,认为江南是文化落后的瘴湿之地;另一方面,则受楚辞与乐府诗歌的影响,对南方地区的美人充满了憧憬;这种双重心态可以曹植为代表。《文选》卷二十八《苦热行》注引曹植《七哀诗》云:“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③但同是曹植,在《杂诗》中又歌咏道: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泣。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a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④
李善注:“《楚辞》曰:‘受命不迁,生南国。’谓江南也。”很显然,这首诗主要是受屈赋中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但乐府诗对江南采莲女子的歌咏也强化了北方士人对江南美女的印象。
晋室南渡以后,视江南为蛮荒危险之区的传统观念是如此的强大,使得一些北方南渡的诗人也依然按照固有的认知模式来描绘他们的出生与成长之地,如鲍照的《苦热行》一诗曰:“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鄣气昼熏体,D露夜沾衣。”⑤
鲍照诗中的种种意象,如含沙射人的短狐、毒蛊、鄣气、D露等,依然继承着北方人士甚至本土人士对江南地区的普遍认知。不过,更基本的现象是随着政治与文化中心都迁移到江南,文人墨客对江南的认识来源从原先遥远的想象开始变为亲身的实践,他们对于江南的美好有了切实的体验,并将其付之于诗歌创作。综观东晋、南朝文人对江南的歌咏,有三个典型意象值得我们重视:第一是南方清秀委婉、妩媚多情的女子,第二就是江南吴地独特的生产方式――“采莲”。以上两点显然是接受了江南本地乐府民歌的强烈影响。第三,就是由文人亲自发现并体认的山水田园美景,这些完全不同于北方风物的南方山水田园展示了全新的美感类型。对此我们将重点论述一下。
在晋室南渡之前,亦即东汉、三国与西晋时期,诗歌的创作中心是洛阳、许昌和邺下,诗歌中描绘的较多的是中原、华北地区的景观特征。南渡以后,诗歌的创作中心转移到了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一带,自然景观从北方的荒旷平原一变而为江南的秀丽山川,诗歌的自然意象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但有三个地理区域的自然风貌经诗人的生花妙笔而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景观,它们分别是浙东、浔阳与江汉平原。玄言诗人与谢灵运精细地描绘了浙东山区的自然风貌,陶渊明传神地勾勒出浔阳地区的田园景色,而齐梁山水诗人则鲜明地呈现出长江汉水流域的水乡风光。
在深受玄学思想影响的东晋文人的观念中,自然界是道家至高的价值理念“自然”的最佳体现,所以,山水景物是悟道说理的最合适的工具,所以,以会稽为代表的浙东地区的奇山异水很早就引起了南渡文人的审美兴趣。《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这样的美景激发了富于艺术气质的六朝贵族的创作热情。
玄言诗人孙绰的名作《游天台山赋》将天台山视为神仙之窟宅,赋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⑥因此,玄言诗人很早就用浙东地区的自然山水来表现玄理。如谢万的《兰亭诗》: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谔吐澜,霏雾成阴。⑦
这以后,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更是以精工富丽的笔调展示出浙东的山水之美:“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侥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初篁苞绿[,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创作中心在地理上的迁移,使诗歌的意象选择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着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谢灵运对语言辞藻的精心选择,使得刘宋诗歌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不同于前期的富丽精工的风貌。但浙东山区的环境导致视野较窄,空间相对局促,再加上谢灵运“寓目即书”的创作特点,使大谢的山水诗不免繁富拥挤之累。
浔阳地区北临长江,南依庐山,东接鄱阳湖,人烟稠密,村落相间,陇亩纵横,草木葱茏,景色非常秀丽。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绘实际上就是此地景物的一个缩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风景同样被陶渊明在诗歌中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表现出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这些富有意境的诗句成为对田园风光的经典描绘。
与浙东山区“令人应接不暇”的长林积石、连岩密竹、小澜大壑、奇峰异岭相比,长江汉水流域的水色天光则显得空旷、疏朗而明净,这一地理环境在齐梁以后频频出现在山水诗中。诗中的“江干”、“微风”、“孤帆”、“远树”、“轻烟”、“沙渚”等等意象,使齐梁山水诗歌的美学风格变得清新流丽。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使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面对着杳杳天光、冥冥水色、日边孤帆、江干远树,与羁旅行宦、感离伤别的题材相应,齐梁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带着一丝轻愁、几许惆怅。这既不同于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也不同于东晋时期的愉悦舒朗,而是在新的自然条件、新的生活方式下,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情感基调。⑧
东晋、南朝诗人的创作创造了唐前的诗歌江南,从此之后,江南再也不是迁谪流放的瘴厉之地,而是一块生活着美丽多情的女性、有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和奇峭疏朗的自然山水的富庶之区。唐朝诗人对江南的歌咏充满了赞美,他们的歌唱凝聚在一个曲牌《江南好》之中,而白居易的作品更是代表了曾生活于南方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回忆,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历史描述中的江南代表了人们对此区域的认知,这种认知有的出于亲历,有的则是出自于传闻,也有从未亲至其地的想象;而诗歌中吟唱的江南,则表达了人们对此一地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产生大部分出自于亲身经历,建立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以优美的语言展示出来,因此,也就更为真实,更为生动。事实上,江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学才得以建构,作为文学形象的江南远比实存地理中的江南更令人向往。
注释:
①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据近来的科学考察,春秋时的云梦泽只在江南,并不跨长江南北。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44页。
③④⑤⑥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404,416,403,163.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906.
⑧王青.齐梁山水诗的新特点[A].先唐宗教神话文学论考[C].北京:中华书局,2007:207.
作者介绍:
王青,男,浙江海盐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
信息来源:
《阅江学刊》,第3期,第123-127页。
篇4:大学生地理论文
摘要: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1 引言
科学研究范式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是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它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研究范式就是科学群体在开展特定的领域研究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
学科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应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地理研究范式则是地理学科与不同哲学思维所结合的产物。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关注陆地表层环境要素多时空尺度分异规律;既关注自然要素也关注人文要素;既关注空间过程也关注时间过程;既关注局地尺度也关注全球尺度;既关注格局也关注过程和机制。由此不难看出,地理学是一门内容涉猎广泛、问题类型多样的学科。当今地理学处于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状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目的、理论假设和方法论特点,可将地理学研究范式划为经验科学范式、实证科学范式、系统科学范式和大数据研究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各自的数据需求、分析原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可综合归纳出如下主要特点。
2 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
“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因此,基于经验的认识是由表观而直接的大量事实的积累而产生。因此,基于经验认识总结的规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解释。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可以追溯到郦道元《水经注》出品的年代。当时的地理学还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实验特征,以自然和人文现象记述、地方志等特有的文学、历史形态而存在。作为对自然事物、人文现象的描述,通过大量事实的直观感受、累积,总结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古往今来,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存在着,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学的重要学科任务之一是刻画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因此,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研究范式具备独特的研究特点。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的内在假设是地理空间绝对的差异性,这是地理分异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地理空间存在相对的近似性,这是地理分区的基础,也为地理学科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多年来,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以刻画区域要素和区域差异为目标,根据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义了地理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采用野外调查、实地测量、多比例尺制图等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种类相对简单,数量相对稀少。从中、宏观尺度上分析了地理区域的时空差异,建立了地理地带性规律和地理区划的规则。考虑到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求,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在针对小尺度地理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方面存在相对的局限性。
3 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
“实证”是指通过实际亲历的证明,证据确凿的验证。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测的数据和实际研究的手段来总结一般性结论,并要求这种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地理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地理区域存在着绝对差异。一个区域的特征、状态、过程和形成机制无法在另外一个区域得到完全的重复验证,这给实证研究理论假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证明其存在,同时证明其存在的本质,实证科学的地理学目的是力求科学准确刻画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并探求其动力学解释。但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多种多样,其格局、过程及变化机制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此实现其目的的难度非常之大,一般采用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基于实证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为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过程基本遵守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经典物理学的方法刻画地理要素的演变。在刻画人文要素时,其假设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存在固有的本质联系,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加以解决。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特征为:通过实验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利用其刻画地理事实过程从而减少偏差;通过动力学、统计学的方法,构建逻辑科学、参数适合的模型,实现模拟结果的真实逼近;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观、宏观尺度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本质解释,进而理解地理要素时空演化的动力学驱动过程。
4 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不仅是具有层次的有机整体,还是从属于更大系统的组分。地理学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研究,这些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可视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它们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属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理尺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陆地表层系统的层次结构。从系统的理念出发,研究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演化规律、功能结构是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特点(李双成,2013)。
从这个意义出发,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刻画地理类型区和地域综合体多要素协同演化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假设为: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特征。宏观地理区域时空行为演化特征影响微观区域变化进程;微观区域的特征改变也会传递到宏观区域。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改变陆地表层系统的整体行为,并导致其原有功能退化。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认识自然和社会地理现象的路径,应用的实验数据种类丰富,采用统计分析、动力分析、模型模拟、要素集成、层次集成等方法才能实现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着重分析多尺度地理类型和地域综合体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整体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理解系统多重临界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陆地表层的组成、层次相互反馈的过程。只有对上述事实充分理解才能真正对陆地表层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采取真正有效的调控措施。如今,中国在不同区域面临各种环境问题,要想真正、有效地加以治理,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认识地表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诚然,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很重要,但是方法、技术、理论尚不成熟,需要进行长期探索。
5 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
“大数据”源于信息科学提出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信息领域、商业领域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介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捷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目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公共决策等方面。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大数据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则是一个全新问题。简单利用“小数据”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大数据研究中是对利用大数据的一种误读。从地理学的研究出发,传统“小数据”的获取是针对不同的地理事实设计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所获取的数据对地理事实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从数据本身的变化可以直接地理解地理事实的变化特征。大数据则不然,数据产生带有“自发性”,并非针对理解地理事实而设计,数据本身与地理事实相去甚远。大数据是公共财富,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谬以千里。
当前,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和从地理学的视角解决社会需求问题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在应用大数据研究中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数据分析产生知识,这与大数据的意义完全相同。只是从大数据中挖掘知识的难度更大,需要创建新方法、新技术以期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益的地理知识(杨振山等,2015);其次是加强多尺度聚类分析。传统聚类分析是根据数据的亲疏关系聚类,以期获取同一地理现象的空间认识。由于大数据与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较“疏”,因此,在寻求地理相似性的同时,更应强调多源数据、空间关系的特征,力求分析结果更加贴近事实。
从以上论述可知,大数据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的是刻画地理事件与地理要素的时空联系,进而揭示其发生的本质。其理论假设是地理事件与其相关的地理要素是有内在联系的。在研究中应注意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地理科学方法的结合。对地理大数据科学范式的研究有望为短时间尺度地理事件发生的监测和预测提供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持。诚然,尽管大数据在地理学界“炒”的如火如荼,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范式,其本体特征尚未达成广泛共识。
从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奠定了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形成了地理学的本源特征。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是当今地理学研究的潮流,使地理格局、过程研究不断深化,是地理学成就的标志。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是前沿,是全面认识陆地表层系统行为,促使地理学从“好看”到“好用”的关键环节。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则是探索,有可能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定量研究提供全新的路径。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研究还有许多未能触及,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加以解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共存并用的。由于地球科学的复杂性,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双成.2013.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M].科学出版社.
信息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第1期,第1-3页。
篇5:大学生地理论文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据联合国人口司(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的预测,全球城市人口将从的28亿上升到2050年的62.5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城市化将会是主要的原因。本文利用卫星等空间遥感数据,包括土地质量、水域河流、港口和地形地势等一系列指标,研究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市场准入和农业土地适宜性的作用。1990-20期间,中国有超过1.5亿人进入城市生活,预计在2000-2030年,将会有另外4.5亿人进城,而中国2000年时的城区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74%(美国1992年为1.92%),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对城市增长的空间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一般认为运输成本下降可以通过扩大制造业产品的市场来刺激工业部门的生产,同时工业部门生产的增加以及运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会导致工业企业产生空间重组,因此城市区域的扩大与全球和区域市场的准入有关,贸易将会提高城市生产者和潜在移民的收入。第二个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地理特征是农业生产的潜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劳动力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会影响这种结构变化的时机,然而同时Alonso模型表明高生产率的农业地区城市化的机会成本也较高,包括中国在内的地方实证结果显示农业地租和城市化之间呈反向关系。
本文主要关注土地对农业的适宜性、到港口城市的距离以及地形坡度等地理条件对城区面积的影响。作者使用卫星数据来识别出城区面积,使用中国大陆地区土地覆盖数据集来测度土地对农业的适宜性,使用NASA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数据来识别坡度,到港口的距离则是每个地理单元到港口城市的距离。在回归中,作者还检验了区域异质性的情况下三个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图1、图2分别为中国大陆地区土地对农业的适宜程度和地形坡度的空间分布。
图1 中国大陆土地对农业的适宜程度
图2 中国大陆地形坡度数据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可以解释大约一半的中国城市化水平差异,土壤肥沃的地方城区面积更大,而到港口的距离以及地理坡度则与城区面积负相关。从较长时期来看地理因素对城区面积增长速度的影响,农业土地适宜性、到港口的距离与城市扩张速度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同时在不同区域上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its a unique set of satellite and other spatially explicit data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ree exogenous geographic factors in shaping and constraining urbanization: biophysical land suitability for agriculture, distance to major ports and terrain slope. The setting is China in the 1990’s, the most expansive process of urban growth in history. Our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geographical factors explain nearly half of the variation in urbanization levels. However, controlling for long-run levels, we find a weak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and urban expansion from 1990C2000,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that rising opportunity cost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fertile lands. We examine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geography using interactions with province fixed effects and, even more flexibly, with a localized regression technique(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has opposing effects in different regions, for example leading to increased urban expans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restricting urban expansion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These results should caution scholars against assuming homogeneous effec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cross regions when do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urban dynamics.
参考文献:
Christensen, Peter,McCord, Gordon C., Ge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J]. 2016, (59): 90-102.
篇6:地理生活论文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学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中经历体验入手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习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促使学生更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能力及创新培养,它将成为教学改革方式中成功教育模式之一。
三、结合身边环境,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开展环保教育
地理资源随处可见,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关注到了周边的环境。例如,讲“水资源”一节中,我让学生结合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停水的感受来谈谈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学生用真情实感交流,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然后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人人制定节水计划及实施方案。再如:讲到中东石油资源时,我联系世界热点问题——油价上涨,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学生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做的,自然会联系到哈尔滨的白色污染,浪费石油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6月1日实施“限塑令”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争做环保小卫士。这样学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刚刚发生过的“汶川大地震”,我及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板块运动的知识来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既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从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的学习也将更有干劲。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的思想,使学生不再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因此,老师要善于汲取生活中的养分,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知识提炼为地理知识,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7:地理生活论文
一、运用事例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地理课程生活化现象决定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生活,而要使生活现象走进地理课堂,使地理知识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既学好地理,又了解生活,就必须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服务、实现这些教学目的。
篇8:地理生活论文
一、联系生活代入生活元素,促进教材的开发
当前,大多数地区中学选择人教版地理教材进行教学,但是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步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与自然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教材,将生活元素与地理教材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地理教材与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删减,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添加到教材中。另外,教师不必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深度开发,使地理教学变得更丰富、更生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省级经济、政治、文化与自然环境等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出现的北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还要补充学生所处地区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对所处地区的发展做出评估。在地理环境的调查分析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拍摄一些与地形相关的照片,以照片作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的补充与修正,能够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联系生活引入生活案例,投身社会实践
如果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那么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无用的。同样,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因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例如,在学习“河流与湖泊”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地区有哪些河流与湖泊?同时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调查研究河流湖泊的污染、开发及治理情况,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实际生活切入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请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在真实的案例中发现地方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结语
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从而加深对社会、环境发展的认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生活情境,将教材生活化,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篇9:地理生活论文
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既帮助他们了解家乡,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现在,我就地理课堂上的一些教学例子,以供分享。
1、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蔬菜一年一发,冬季主要以存菜、干菜为主,喜欢吃烧饼和羊汤。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本地区则开发以大棚菜为主。尤其像地处县城附近,是种植大棚菜的繁华地带,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供应新鲜的蔬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借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3、教师要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和国际时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甚至可以调整课本教材内容和顺序
比如:每年初秋是台风多发季节,如台风“海马”在浙江登陆,而其登陆后的热带低气压北移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山东一带相遇,造成这一带降特大暴雨。此时,我们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台风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则经历了这一天气变化,我就适时地把台风、暴雨等相关知识前移,让同学们提前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在课堂前十天,让学生连续测量在同一时问太阳照射到教室影子的长度,用这个学生日常所看到的现象导课,引导学生分析其道理。讲到太阳高度时,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太阳高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激发其兴趣。再如,讲“气旋”时,联系学生在野外见到的旋风。旋风实际就是一种小规模的气旋,由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旋转进入中心,然后辐合上升,所以地面上的树叶、尘土等物质能被卷上天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再遇到旋风时可以观察被卷起的物体旋转的方向来证实。
5、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我们更要关注家乡的生态
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县城周边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在介绍全球变暖时我穿插了另一个生活题材,就是怎样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不少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上畅所欲言,实际上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情景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情景创设,再与生活联系。利用现象鲜明的生活中实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学好地理。
篇10:地理生活论文
自古以来,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现在,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大兴趣,爱学、乐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无穷动力。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下功夫,让地理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朝夕相处,成为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的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地理教学如果能尽量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将成倍增加。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找到了生活的原型,也使自己的教学别有洞天。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让学生先交流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并请他说明如果要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应怎么办?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在讲述“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时,强调水资源紧张,从而使学生增强节水意识,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讲述“粮食问题”时,强调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略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从而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讲述“环境问题”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地球、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生活服务,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部分知识时,引入我们当地莱阳梨的生产情况,学生在观看莱阳梨的相关资料后,为莱阳梨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家乡的莱阳梨找出路,他们认为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莱阳梨的美味和保健作用,其次,应对莱阳梨进行绿色管理和深加工,他们甚至想把莱阳梨送入太空用基因变化来解决莱阳梨皮薄易碎不耐储藏的缺点。在对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把课本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问题自然地结合起来,尝试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从课本引到现实生活中,把身边的地理变成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课程资源,同时给学生提供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注意把学到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感到现在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地球人的光荣使命,全球气候变暖人所皆知,南北两极虽然离我们距离遥远,但冰层融化会淹没沿海的低地,我国是一个临海国家,海平面上升仍然会威胁我们的家园。我国和美国是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大洲,距离遥远,美元贬值表面和我们没有关系,而事实恰恰相反,欧盟如此强大,最近却连连出现种种危机,股票接连跌停等等一系列现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总之,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随时在课堂中闪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生活可以让课堂更有魅力。只有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
篇11:地理生活论文
一、强化价值引导,加深对生活化学习意义的内在认识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地理学科参与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地理的现实功用与学科价值认识不足。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地理教师在推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宣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按照分阶段、有步骤、划目标、定要求、明层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厘清学生地理知识结构特点,以其中与生活最具关联度的内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从理论高度诠释地理基础知识在国民生活中的现实功用与战略价值,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热情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感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主动参与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来。例如《区域经济联系》这一课,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地理知识,以本地实际经济发展现实情况为例子,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感受地理知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功用,体会地理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自身走进地理、感受地理、运用地理的积极性,形成生活化教学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科学设计情境,打造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平台
所以教师在设计生活化学习高中地理的活动情境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创设情境,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基本思路,在重点突破“难点、错点、易忘点”的前提下,通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主题、结构、主旨、特色,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将课堂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组织形式多样而内容实在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欲望,提升师生合作效果,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课时,笔者设置了“我是环保局局长”的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轮流充当“环保局局长”,以荒漠化为“施政主题”,选取特定的区域为分析样本,就荒漠化的危害、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进行政策答辩。在全部展示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点评,选出“最称职的环保局局长”。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在展示自身个性思考的激励下,积极学习知识,联系生活场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优化反馈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热情
良好的评价体系,能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有任务感也有压力感、成就感,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活化教学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从而提高生活化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地理知识的现实功用外,还应通过建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生活化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中收获成就感,为提升参与生活化教学的长效性奠定心理基础。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设计起了“小状元”答题榜。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其设计为若干个以生活实例为背景的特殊地理习题,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学生完成一定的内容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再根据总积分数量的多少,颁发“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等不同的荣誉。学生对这种具有浓厚中国味的激励方式非常感兴趣,参与生活化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将原本略显枯燥乏味的生活化教学转变为兴致勃勃的学习游戏。在“你争我夺”、“你学我思”、“你记我练”的过程中,学生在高效率的学习中收获了参与的欢乐,体验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锻炼了地理学习技能。总之,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结合生活,抓住实效和时效做文章,自然就能够因人、因文、因时地加以变通和创造,为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2:地理生活论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开发乡土地理资源,让课堂回归自然。
家乡的地形、土壤、植被、河流、气候、民俗风情等都可以纳入地理学习的大课堂。对这些,学生大多有好奇心,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比如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让学生画一幅学校平面图,以学生餐厅为参照物来研讨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其它建筑物位于餐厅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再分别指出餐厅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二、联系生活,让课堂更精彩。
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路才能越走越宽,因此在课堂中要时时注意引入生活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地理知识。
比如在学习“亚洲的气候类型”时,有几位邻居暑假从连云港到拉萨旅游,一路坐在火车上观赏沿路风光,甚是惬意。他们发现地势越走越高,由平原——高原——山地在不断变化,而且地表景观的颜色也由嫩绿——黄绿——墨绿在改变。这些变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但是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离拉萨越近感觉越冷。“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吗?我们又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在学生的疑惑中我们阅读了“亚洲气候类型”图,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快,学生便自己得到了答案:原来拉萨位于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即便在炎热的夏季,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也偏低。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这样就会使难懂、难记的地理规律变得容易了。
三、生活处处有地理。
实际上,我们的新教材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其宗旨就是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说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当今社会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13:地理生活论文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地球的特点
1、自身构成特点
(1)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它是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
(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
(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篇14:地理生活论文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本质特征,解放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也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教学发现,利用“生活中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也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新观念,使主体性教育得到落实。总结了“生活中地理”与主体性培养相结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中地理;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与消极、被动、盲目等特性呈对立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的综合学科,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疏通教材,建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从人教版教科书的体系设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单元开始——相当于首语或前言;单元最后——自学园地(阅读、技能、练习篇)。单元小节节后——活动;每节内部——穿插阅读、资料、思考;课后——问题研究。各章节启用特色栏目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地理教师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通过通读教材,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发掘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论知识。
2、发掘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载体,给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功能区形成时,要为学生阐明“集聚效应”,如果单纯地介绍“集聚效应”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容易深刻领会的,要攻克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聚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我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打算买衣服,你们是选择只有一家服装店的地方呢,还是选择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这么看,集聚不光会带来竞争,同时也会增大机遇。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这样的案例吗?”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世纪广场,接下来让学生应用该原理联系实际判断在大安哪里还会发展成第二个商业中心,学生很快会发现是庆克隆处。虽然乡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人地关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3、把握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社会视角
作为地理教师,需从学生关注的焦点入手,积极寻找契机。例如,经了解,学生们现在普遍都在玩“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笔者也“跟风”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但关注的视角和学生不一样,主要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和团体,包括旅行、自然风光拍摄、中国地震台网、城市新闻晚报等等,从中搜集有利于笔者教学的资源。在讲选修6“水污染及其危害”一节时,我跟学生说:“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几张有趣的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此时,学生听到微博两个字立刻精神了两分,听说我也玩微博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憨态可掬的企鹅穿着色彩缤纷的毛衣时更欢乐,接下来我说:“看到这么萌的企鹅,是不是心都融化了?难道现在的企鹅也走时尚路线了,还是企鹅也被当成宠物了?”学生开始进入猜测,大多数学生说企鹅穿毛衣是为了御寒。当我将真实的原因(石油泄漏,海水受到污染,企鹅的羽毛由于粘上石油后失去了保暖功能)告诉学生时,学生仿佛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们意识到了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纷纷表示要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经课后了解,好多学生也开始关注环保类用户,在班级时常分享他们的见闻。分享微博这项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以达到培养其主体人格的目的。
不过,“生活中地理”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多的适用于课程导入设疑,或者验证相关理论,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或者每堂课,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往往还需要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并不一定能将其做到一一对应,有时一项生活中地理问题可能培养的主要是创造性,然后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认可或者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自主性才可能随之得到加强,有时可能生活中地理的应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而是间接的。
★ 地理论文
★ 地理小论文
★ 大学生论文
★ 地理考试教育论文
★ 地理教学论论文
大学生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