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理有关的成语

时间:2023-02-21 03:54:24 作者:神经医科专主任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神经医科专主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与地理有关的成语,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与地理有关的成语,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与地理相关的成语

当成语遇到地理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上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天呢?

让我们以地平线为基圈和北方基点为起点构建地平坐标系。通过天顶、南点的大圈被称为子午圈;天体在周日视运动中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叫中天。

中天又可分为“上中天”和“下中天”,如日中天指的就是是一天中地方时为12时在天空的位置,此时是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

蜀犬吠日,指四川盆地天空多云,降雨天气多,出现太阳的时间少,狗见到太阳会因惊奇而吠叫。在文学上比喻少见多怪。

在夏季的时候,四川盆地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双重影响,且该地区江河多,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汽,盆地地形使云雾不易扩散而凝结降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携带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在四川盆地遇高山受阻挡,形成地形雨。

四川盆地因地处亚热带,冬季时气候温暖湿润,加之北有秦岭阻隔寒冷天气,盆地内部蒸发的水汽无法散出,继续聚集在盆地内部形成降雨,导致该地阴雨天气多。而且它是我国阳光辐射最少的地区。

水滴石穿,指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可能成功。

其实啊,水滴石穿在地理学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

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可见水滴石穿也确实有其科学依据。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听到这个成语后,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泾河和渭河这两条河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却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

杜甫的《秋雨叹》中有言:“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

七月流火,为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七月“, 指夏历的七月,农历的七月,公历的八月。

“火”,指大火星,即现在的天蝎座α星,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主题:人口、聚落及交通

安家落户:在一个新地方安置家业定居。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乡外地生活。多指由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战争等所造成的人口迁移。

楚才晋用: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此处,楚地为人口迁出地,晋地为人口迁入地,楚才晋用,提高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地广人稀:地方大,人烟稀少。自然条件较差,或开发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城市繁华热闹的景象。

翻山越岭:翻越过很多山岭。形容山区交通不便,通行困难。

主题:农业

不毛之地:不长五谷的地方。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这些土地所处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较差,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不违农时:不违背适合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的季节。

春雨如油:形容春雨的可贵,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泛指原始的农业耕种技术。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搭配很好,适合农业生产。

膏腴之地:指肥沃富饶的土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会降低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指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

荒时暴月:年成很坏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指自然灾害或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因地制宜:针对各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形成特有的农业地域类型。

篇2:与地理有关的成语

成语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白驹过隙: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 会变短, 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度日如年:

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 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长, 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日中天:

一天中的正午, 这时太阳高度最大。

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 渭水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 河流的浑浊, 与含沙量关系密切, 而含沙量又受流域植被状况的影响。

沧海桑田:

由于地质作用, 海洋变成陆地。

滴水穿石:

该成语指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悬崖峭壁:

该类山体从成因来说多属断块山。

楚材晋用:

楚地为人口迁出地, 晋地为人口迁入地, 楚材晋用, 提高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暴风骤雨:

冷锋系统以及热带气旋, 在夏秋季节易产生狂风暴雨天气。

拨云见日:

云雾太厚, 不利于太阳光的穿透; 当云雾逐渐消散, 则有利于太阳光到达地面。

蜀犬吠日:

四川多雾, 那里的狗不常见日光, 每逢日出, 狗都叫起来, 这种说法有些夸张。 然而, 四川盆地河流众多,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 雾天较多却是事实。

春寒料峭:

形容早春的微寒。 早春时候, 太阳高度较低, 白昼较短, 获得的热量较少, 所以才会出现微寒。

滴水成冰:

我国的北方, 冬季气温下降较快, 气温较低, 在户外就容易出现滴水成冰的现象。

和风细雨:

暖锋中的暖气团推挤 冷气团过程中, 缓缓沿锋面向上爬行, 典型的天气特征就是和风细雨。

百川归海:

这是外流河参与的海陆间大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

春雨如油:

形容春雨的可贵, 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生长提 供了水源。

主题:行星地球

暗无天日:形容天上漆黑一片,没有光明。寒带地区的人们,当出现极夜现象时,就会整天看不见太阳,可谓暗无天日。

白驹过隙: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速越过一样,指时间过得很快。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短,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度日如年:过一天像过一年那么长。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昼夜交替的时间就会变长,我们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指季节的交替。对于我国而言,季节交替最明显的是北方的暖温带地区。

立竿见影:现比喻力见功效。白天将竿立起,不一定都会出现影子,如在太阳正好直射的地方立竿,影子就会变成一个点,就见不到影子。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一天中的正午,这时太阳高度最大。

旭日东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不是每天太阳都从正东方向升起,对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来说,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从东北升起,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从东南升起,春秋二分日才正东升起。

主题: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暴风骤雨:急速、突然的风雨。冷风系统以及热带气旋,在夏秋季节产生狂风暴雨天气。

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到太阳。云雾太厚,不利于太阳光的穿透;当云雾逐渐消散,则有利于太阳光到达地面。

蜀犬吠日:四川多雾,那里的狗不常见日光,每逢日出,狗都要叫起来,这种说法有点夸张。然后,四川盆地河流众多,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雾天较多却是事实。

乘风破浪:趁着顺风,破浪前行。古时航行多借风,顺风航行,可以提高航行速度,缩短航行时间。如郑和七下西洋,有6次都是冬半年扬帆,这样可借助冬季风顺风航行。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的微寒。早春时候,太阳高度较低,白昼较短,获得的热量较少,所以才会出现微寒。

滴水成冰:指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我国的北方,冬季气温下降较快,气温较低,在户外就容易出现滴水成冰的现象。

和风细雨:温和的风,柔和的雨。暖风中的暖气团推挤冷气团过程中,缓缓沿锋面向上爬行,典型的天气特征就是和风细雨。

百川归海:所有的江河最后都汇入大海。这是外流河参与的还露肩大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

泛滥成灾:河水涨溢漫流,造成洪灾。洪灾的出现,与降水量大并且降水时间长等自然原因有关,但破坏植被和围湖造田等人问原因所起的作用更大。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水水混,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河流的浑浊,与含沙量关系密切,而含沙量又受流域植被状况的影响。

开源节流:开辟水源,节制水流。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开源的措施有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流的措施有增强节水意识、防治水污染、加强水的循环利用。

主题:地表形态及其变迁

沧海桑田:由于地质作用,陆地变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

滴水穿石:连续不断的水滴可以把石头穿透。该成语指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地动山摇:地被震动,山也摇晃。该成语是地震的表现。

悬崖峭壁:形容山势十分险峻。该类山体从成因来说多属断块山。

一马平川:能够纵马疾驰的平地。形容地势广阔、平坦。

主题:人口、聚落及交通

安家落户:在一个新地方安置家业定居。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乡外地生活。多指由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战争等所造成的人口迁移。

楚才晋用: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此处,楚地为人口迁出地,晋地为人口迁入地,楚才晋用,提高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地广人稀:地方大,人烟稀少。自然条件较差,或开发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城市繁华热闹的景象。

翻山越岭:翻越过很多山岭。形容山区交通不便,通行困难。

主题:农业

不毛之地:不长五谷的地方。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这些土地所处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较差,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不违农时:不违背适合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的季节。

春雨如油:形容春雨的可贵,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泛指原始的农业耕种技术。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搭配很好,适合农业生产。

膏腴之地:指肥沃富饶的土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会降低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指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

荒时暴月:年成很坏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指自然灾害或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因地制宜:针对各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形成特有的农业地域类型。

典型例题

关于成语与其所对应的地理知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风雨交加——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B. 春雨如油——春雨为返青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C. 蜀犬吠日——四川盆地地势低洼,气温较高

D. 吴牛喘月——江淮一带夏季出现伏旱天气,炎热干燥

解析:

C项错误:“蜀犬吠日”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觉得奇怪,就要叫,后比喻少见多怪。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因此蜀中有“蜀犬吠日”之说,这与气温高不高没关系。

A项正确:“风雨交加”是指又刮风又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朗、温度高;过境时气压在峰前急剧下降,峰后上升,气温降低,冷锋推进速度快,容易引起大风,同时伴有大雨;过境后气温回升,天气晴朗。

B项正确:“春雨如油”是指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的可贵,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源。

D项正确:“吴牛喘月”中的“吴牛”指产于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江淮一带的夏季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普遍出现伏旱天气,天气炎热。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篇3:有关地理的成语

蜀犬吠日

1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多用来比喻少见多怪。

2成语蕴含的地理知识

为什么四川盆地的狗见到太阳会觉得奇怪呢?说通俗一点就是四川盆地不经常见太阳,但是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其实应该是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较少。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体会一下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的情况:

据记载,成都一年之内平均有244.6天是阴天,只有24.7天是晴天,剩下的近100天为芸天(介于阴天和晴天之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多云天气),而有时候雾和低云连在一起终日不散。统计表明,成都、重庆一年中平均有100多天为雾天。由此看来,蜀地确实是一个云雾、阴雨天气较多,阳光较少的区域。

那么,为什么四川盆地地区阳光较少呢?是不是太阳公公做事不公平呢?特意分少一点阳光给四川人民?那肯定不是咯,请接着往下看。

我们在地理中学过一个概念叫做太阳辐射,它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而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前会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此时太阳辐射在全球是大致相等的,即每天太阳给予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基本一致,非常公平。但是经过大气层时,太阳辐射量就会受到大气的影响。因此太阳辐射量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在通过大气层时产生的。

首先,先来说说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穿越大气的路径短,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同时,高度角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 ,光热集中。

(2)昼长长短。一般来讲,昼长越长,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3)地势高低(海拔高度)。一般来讲,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强,例如我国的青藏地区。

(4)天气状况。一个地区多晴天,则太阳辐射强。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晴天多,因此太阳辐射强。

(5)人类活动。例如,大气污染严重(如雾霾天气),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

依据以上的理论,我们来看看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辐射少。

1、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晴天较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如下图所示:

2、该地水系发达,水汽、云雾多,加上盆地地形,空气对流较弱,大量云雾停滞在空中,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阳光较少。如以下分层设色地形图所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较少的原因主要和地形以及天气状况有关。

1、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知识点:“黄河改道”,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黄河真正成为“黄河”从流经黄土高原开始,流水侵蚀大量泥沙,黄河变黄,中上游流速快搬运作用强,源源不断的泥沙进入黄河,但是中下游平原地形,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技术有限,每过一段时间,会因为洪涝溃堤,水往低处流,黄河就会出现改道现象。

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甚至出现过改道直接往淮河给“合并”了。所以以前可能还在黄河南岸的地方就变成到北岸了。现在河提,河下游疏通河道,中游建小浪底拦沙治沙,中下游地区仍然是“地上河”,只是不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也只是个虚数,古代想要改道还是要个好几百年的。

这种溃堤或者大改道都会使河流两岸的百姓受灾,中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发,所以农业时代治水就非常关键了,古代非战争年代,管水利的官员就是最容易升官,也是最容易掉脑袋的。古代最出名的“大禹治水”,“水”就是黄河。古代重要的发展范围就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但是其实洪涝除了那么多的危害,也有一点点的优点就是留下的淤泥和堆积物又是肥沃的土壤。而且灌溉区,或者地势低洼的地区,洪涝冲刷可以减少土地的盐碱化。这就和为什么火山那么危险还是有人住火山周围,火山爆发频率低,但是火山喷发灰积累厚厚的一层是肥沃的土壤,是一样的道理。

2、成语::泾渭分明

讲的是黄河的支流,泾河和渭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泾河汇入渭河,由于含沙量大所以分界分明。“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

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可想而知含沙量有多大,尤其夏季。渭河流经渭河谷地位于秦岭以北,相对来说,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小,但是历史上也出现过,由于植被破坏,渭河含沙量大增的情况。但是,“泾渭分明”就是很直观的告诉我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很早就存在了。

黄河含沙量这么大,所以才有“跳进黄河洗不清”啊。

3、“大河向东流”

这主要是由地形决定的,我们中国地形是三级阶梯西高东低,河流主要是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但是还是要注意几条,尤其是内流河不注入海洋和一些不是向东流的几条大河或没有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最后断流,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但是在藏南大拐弯后注入了孟加拉湾,也就是印度洋。

澜沧江是北向南流到东南亚,后半段就是湄公河了,最终也是注入南海(太平洋)。

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就是东南—西南,最终流入北冰洋。

山水篇

02

山南水北谓之阳

语文课文言中就经常出现。《愚公移山》原文中有这么一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解释的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而为何山南水北谓之阳呢?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以北地区,古代人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游一带,这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也就是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阳南则为阴。

其实河流的南岸对应的就是沿岸山脉的北坡,而河流北岸对应的就会是沿岸山脉的南坡了。

所以这个说法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都是可用的。

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止,不仅仅是成语俗语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诗歌中也有。

气候篇

01

风调雨顺

中国典型的季风区,夏季风的强弱,雨带的移动快慢,会导致降水异常,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正常的时候,雨带的移动由南到北,雨带4、5月份在华南地区,6月到7月初,雨带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季节,78月份雨季到华北东北地区。9与开始南退。

但是如果夏季风异常,夏季风偏强,雨带移动过快,南方降水偏少,雨带提早来到北方,并且滞留时间长,导致南旱北涝。反之夏季风偏弱,雨带滞留南方,雨带迟迟不往北,南方降水偏多出现涝灾,北方得不到降水滋润,就会缺水出现干旱,“南涝北旱”。所以,夏季风正常了,雨就正常了,那么农业生产的灾害也少了,这就是“风调雨顺”后面还要带个“国泰民安”,在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靠地得粮,没天灾,基本上都能安稳过日子,社会就安定了。

当然,还有很多相关成语,这里只是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留个题:

大家可以查一查这两个成语:“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分别指哪些地理知识?

相关成语链接

04

“秦晋之好”——“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春秋时秦、晋是两个诸侯国,他们世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婚为“秦晋之好”。

“得陇望蜀”——“陇”是甘肃省的简称,“蜀”是四川省的简称。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为了篡权,先后两次杀死继嗣国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恶首不除,祸乱不止。

“合浦珠还”——合浦县在广西,是沿海县,水产发达,以产珍珠著名。“合浦珠还”比喻失而复得或人去复还。

“福如东海”——东海是我国四大边缘海之一,面积仅次于南海。比喻福气像东海一样无边无际。是祝贺用词语。

“寿比南山”——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西安市南,是西安旅游胜地之一。比喻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是对老人的祝颂,与“福如东海”连用。

“逐鹿中原”——中原本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比喻在整个中国,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试析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论文

大学生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

教学随笔与反思地理

与读书相关的成语

与竹有关的成语

与声音的成语

与桥有关的成语

与兔有关的成语

与虎有关的成语

与叶有关的成语

与地理有关的成语(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与地理有关的成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