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时间:2023-02-06 04:11:24 作者:小抄人zer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抄人zer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诗词大全

似曾诗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

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

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

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

篇2: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诗词大全

似曾诗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

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

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篇3: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诗词大全

似曾诗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

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

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篇4: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 -诗词大全

似曾诗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

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

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

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篇5:写给谭嗣同的诗

关于写给谭嗣同的诗

壮飞啊你能不能告诉我

你到底来自何方

那段苍穹难见的岁月

虽掩住你深埋心底的沧桑

却难掩你利剑一般的光芒

那座颓败如墟的城堡

终究只是一个脆弱的遗梦

激情终唤不醒沉睡的远方

告诉我吧告诉我

你到底来自何方

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呵

理想渐渐沉伦信念慢慢荒芜

黄河忍不住泪水长城禁不住颤栗

神州大地变成炼狱民族脊梁弯成屈辱

而你却偏偏生在这样的时代

所以你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

你说你要用赤子之心为贫瘠的土地埋下种子

你说你要用侠骨柔肠让华夏砺出不败的锋芒

你说你要用琴心剑胆绘一幅壮丽的燎原星火

你说你要用一腔热血去灌溉那个世界的荒凉

壮飞啊你做到了你真的做到了

当你从莽苍苍斋里踱步而出时

也许你早就知道了去留无关肝胆的重量

也许你早就知道了理想比昆仑还要遥远

但你的鲜血终会染红青史你的丹心终将照亮荒原

虽然你没有选择张俭也没有选择杜根

既然如此那就饮尽这一杯浊酒吧

用你独自横刀仰天长笑的壮烈

用你扬鞭策马笑傲山河的豪情

壮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快哉死得其所天理昭然

用滚烫如煮的'碧血吼一声响彻历史的呐喊

用三十三年的生命呼唤四万万同胞的觉醒

用一百零三天的变革拯救一个民族的疮夷

这一切除了你

还能有谁还能有谁

也许没有人会读懂你眼里的孤独

也许浮生若梦终究化作一撮黄土

也许很少人会记得你的经纶抱负

也许很少人会提起你的书剑情怀

但是壮飞啊我一定要告诉你

你的名字决不是一枝昙花

你的名字一定是一枚星火

闪耀在历史浩瀚的星空

如一场没有尽头的接力

百世流转薪火相传

后记: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卒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负万夫之勇,拥旷世之才;历忧患而不穷,处生死而不乱;如慧星光芒万丈,若彩虹气壮山河。观历史谁出其右?无他人唯谭嗣同。

篇6:历史典故:谭嗣同绝命诗

历史典故:谭嗣同绝命诗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血荐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

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证据不足,难以采信。“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张俭是东汉末期的高平人,初为山阳东部督邮,严劾宦官侯览及其家属为非作歹,为太学生所敬仰。后来党锢之祸又起,他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人品,都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望门投止”指的是找上门请人留宿,张俭在逃亡时害得很多人因为收留他而满门抄斩,甚至“郡县为之残破”,其于心何忍!“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说的是杜根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杜根传》的记载,杜根性格耿直,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装死三日,目中生蛆,侥幸逃脱,躲了。邓太后死后,杜根复出,官拜侍御史。谭嗣同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而不选择他们的避难方式,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不愿意选择逃亡而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可能凭借执法者手下留情而暂时躲过一死,他要以“横刀向天笑”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去刑场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表现慷慨赴死的气节。

其实谭嗣同是被关在囚车里拉到北京菜市口开刀问斩的,由不得他横刀向天,虽然壮怀激烈,但是身不由己。至于“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历来解释颇多。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是指大刀王五;后来有人把康有为换成唐才常,认为唐才常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像昆仑山一样坚毅;有人认为是指当时跟谭嗣同私交深厚的两个侠士胡七和王五,因为他们两人的武艺属于昆仑门派;有人把“昆仑”理解为“昆仑奴”,认为是谭嗣同的两个仆人;有人说其实就指的是谭嗣同自己一个人,“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是偏正结构,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面对要斩尽杀绝的敌人,需要有的人牺牲,用流血牺牲的方式昭告同胞大众,鼓舞未死者和后来者继续做长期的奋斗。“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诗句),谭嗣同的做法或许可以称为“血荐”,他要用自己的鲜血警醒世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用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在北京,是湖北巡抚的三公子,戊戌变法前他的身份是江苏候补知府。据说他12岁的时候在北京的大疫中被传染,昏迷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才活过来,所以取字“复生”。在这场大疫中他的母亲、大哥和二姐都被死神夺去了性命。后来死在台湾的是他的二哥谭嗣襄。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在他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做悼亡诗:“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解读谭嗣同的内心世界,但这首《狱中题壁》却在百年来不断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殉道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从容不迫。

为了信仰,为了追求的事业,不惜生命,以身殉道,其精神确可感召后人。读这首诗,自然要了解谭嗣同这个人,于是也就关心他所参与的戊戌变法的背景。顺便说几句题外的话,谈诗词和作者的背景,自然涉及到一些方方面面的史料记载,正史也罢,野史也罢,显然都不完全是真实的,只能说尽量选取接近真实,自己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总是来自第二手的资料居多,即使是抄自原始的史料,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看到别人引用,再以此线索核查第一手的史书。有时候,看到第二手的资料说的头头是道,自己认可或者偷懒,也未必再一一查对原始的记载。于是便有些说不清的“抄袭”的争议。

写这篇文章之前看过好几遍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受到很大影响,包括知识和思想。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因为前前后后才不过103天的光景。变法维新是从18的公历6月11日正式开始的。

这一天,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自强(《清德宗实录》卷四一八),接着就是紧锣密鼓地实行一连串除旧布新的改革。当时慈禧太后虽然名义上已经“还政”给光绪皇帝,但实际上一直都在暗中操纵实权。才不过4天,6月14日,西太后就赶走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而且还把自己的心腹荣禄安置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下来,“帝党”和“后党”明争暗斗,甚至有苗头显示太后那边要发动政变赶光绪下台,变法力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9月18日晚上,谭嗣同找袁世凯密谈,希望掌握着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能够帮忙。袁世凯表面上同意了谭嗣同的计划,但谭嗣同前脚一走,他后脚就向荣禄告了密。荣禄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住在颐和园的西太后很快知道了真相。9月20日清早,康有为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在他离开后不久,官军在南海会馆抓到了他的弟弟康广仁。侥幸脱身的康有为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亡上海。与此同时,梁启超被日本公使馆收容保护起来。9月21日,西太后正式“临朝训政”,光绪皇帝被软禁,103天的维新变法就此宣告结束。9月25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初十,梁启超被日本人护送离京,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清官军带走。

三天之后,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中秋节的前两天),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刑场,未经审讯直接砍头。据说,谭嗣同在临刑前从容多于慷慨,没有激越之气,没有畏惧和悔恨,也许连乞求刽子手“给个痛快”都不屑于一说,只是让一个声音划破了寂静的长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没有想明白的是,这要杀的“贼”到底是谁?又为何“死得其所”?

心苦后人知对于谭嗣同的死有多种解释:为了要对支持变法维新的人有所交代;为了报答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为了要大家支持变法继续走改良的路;为了证明改良的路走不通而必须走革命的路;为了害怕连累家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视死如归的态度是非常难得的。殉道者能够做到如此,显然需要从内心里发出强大的力量才行。这内在的力量来源于他的信仰,而他信仰的内容究竟是要改良还是要革命却是后人难以破解的谜团。有人认为他是改良派,他为他的信仰殉道,而不是信仰的内容。因为要深究那内容,也许会觉得他的死并没有多大意义。他一直反对愚忠,反对糊里糊涂地为皇帝而死。“止有死事的.道理,绝无死君的道理”。

他为了他的信仰本身。也有人认为他是革命派,他血淋淋地证明中国唯一的前途就是革命,改良是一条行不通的路。因为保守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倘若革命党看到谭嗣同的死,也会认识到改良主义在中国的不可行,从而会更加坚定地走革命的路。“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这是袁崇焕的两句诗。谭嗣同与袁督师的命运大不相同,谭嗣同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他也把这位热衷于变法维新的年轻皇帝当作知己,所以有人认为他“士为知己者死”。他在劝梁启超出走时曾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前者总是处于事件的高潮点上,目的单纯,更容易有勇气,不会三心二意,反正也要一死了之,无所畏惧。后者往往是在事件处于冷静时发生的,要经过复杂的思考而自愿选择殉难,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殉道者,谭嗣同死得慷慨壮烈,死得从容不迫。其实,谭嗣同原本可以不死,许多种记载都说他不必去死。他是自愿送去给别人杀掉的。

《华严经》有“回向品”,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如果不把失败孤立来看,而是把失败当成成功的一段,当成是成功必经的阶段。那么,这便可以称为是一种“成功的失败”。为了永恒,一时撒手。有的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肯轻易抛下自我;有的人义气用事,贸然做出牺牲,并没有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太多太多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都终究被滔滔滚滚的历史长河淹没。而谭嗣同,被称为“千百年来中国第一真男人”。

郑师渠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关于“诗界革命”的论述中曾这样评介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一诗:“充分显示了这位激进的维新志士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就这首诗而言,是作者志意的反应,有激昂慷慨,有悲壮从容,也有无奈和期待。用典贴切,一气呵成,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生命诚可贵,信仰价更高。举世最惜者,死,而其不知惜也,这正充分体现出谭嗣同的痴。痴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信仰的执着,甚至执着到不怕流血牺牲的程度。在今天,我们也许不必采取如此惨烈的方式以身殉道,但是这种对信仰执着追求无怨无悔的精神却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愿昆仑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篇7:《木兰诗》全文意思

朝代:南北朝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意思】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拓展阅读:《木兰诗》趣话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乐府民歌中一首有名的叙事诗。诗歌问世以后,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木兰也成了一名青年女子的英雄形象。但木兰姓什么,家住何处等与木兰有关的一些情况,一直不为人知。

直到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了“鲜卑石室”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号)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和有关文献,根据其中所载内容,经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木兰辞》中的木兰原名穆兰,她既是《木兰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诗的作者。穆兰家在河套(指内蒙、宁夏境内贺兰山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内,北魏太武帝神二年(公元429年),天朝征兵(即诗中的“可汗大点兵”),以统一北方,穆兰因父老而代父从军,“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今内蒙五原郡)”的军营报到,担任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御前传令兵,因此往往单独行动,传递军机要件,而受到“可汗”(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太武帝获胜归来,穆兰因允武允文,受到单独召见。太武帝要她担任五品的“尚书郎”。她因怕女扮男装,担任朝臣而犯欺君之罪,坚决表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木兰辞》就是她回乡后,用汉朝乐府“缘事而发”的民歌形式写成的,原题为《穆兰辞》,后传为《木兰辞》。

1983年1月号的台湾《人世间》杂志上曾刊登署名欧阳不修写的一首题为《天涯游子故园情》的新木兰词,表达了海外游子盼望祖国统一,骨肉团聚的迫切心情。这首词写道:

唧唧复唧唧,老儿长叹息,问我何所思?问我何所忆?我说心内酸,频年久浪迹,身为乱世民,家人长散失,多少相思苦,多少离愁味,来台卅余年,书信不能寄。不能寄。不闻母亲唤我声,只闻窗前夜雨声悲泣!不闻贤妻唤我声,只闻子规啼血三更急!不闻儿女唤我声,只闻梁间乳燕哀戚戚!树高虽千丈,落叶归根地。但愿上帝发慈悲,祖国河山早统一,早统一兮可还乡,亲情骨肉庆团叙。

说来也巧,在国外也有两位木兰式的女子。18世纪俄国文学家杜罗娃,23岁参加了一个骑兵团,在战斗中由普通一兵晋升为骑兵大尉,后因负伤,才暴露了女性身份。以后,她拿起笔,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世纪英国有位才华出众的大学生,名叫巴利,15岁就荣获了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投笔从戎,在军队中当医助,一直荣升到英军监察长,在军队中干了半个世纪,直到死后检尸时,才发现他是一位女性。在我国军队中,也有一位,她就是小说《战火中的青春》中副排长高山的生活原型,辽宁凌原人郭俊卿。她15岁时改名为郭富,参加了八路军,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1983年因病逝世。

篇8:七步诗意思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指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指的是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指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扩展:《七步诗》改写

“噔噔……”一阵急速的脚步声,曹植急忙来到富丽堂皇的大殿:大理石柱子,汉白玉地板,曹丕坐在龙椅上,双手搭在椅把上,死死地盯着殿门口。曹植迈入殿内,顿时气氛变得很不自在,充满杀气。

曹丕待曹植行完礼后,马上说:“你这畜牲,竟敢勾引大嫂!本王要置你于死地,但念你我兄弟情深,姑且放你一马。听闻三弟文采好,如今若能在我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便免死。”曹植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心想:这是我哥哥吗?为什么非把我整死不可。

曹丕瞟了曹植一眼,从龙椅上走了下来,说:“三弟,开始了。”曹植心想:如果让爹看见了,这是何等伤心?眼泪直在他眼内打转。曹丕说:“一步!”曹植咬着嘴唇没作声,当曹植喊“两步!”时,曹植终于开口了,吟:“煮豆持作羹”这时两颗伤心的泪珠滴落在晶莹的汉白玉地面上,汉白玉变得不再晶莹。“三步!”“漉菽以为汁。”曹丕冷冷地斜了曹植一眼,说:“四步!”曹植无可奈何地仰望天穹,两行泪挂在他脸上,心如刀宛,声音颤抖地答“萁在釜下燃。”“五步!”“豆在釜中泣。”“六步!”“本是同根生。”曹丕把头扭向一边说:“七步!”曹植叹说:“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愣神,望着大理映入石柱子里的自己,好像看到了狼心狗肺,他失去了人性。

曹植扔下一句“大王,在下告辞!”匆匆离开大殿,他对此地绝望了,曹丕连亲情也不顾,祝亲兄弟为敌人,难道他的山还可以保住吗?

篇9:木兰诗全文意思是什么

木兰诗全文意思是什么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 行:读háng。

44.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注:《木兰诗》已成为语文出版社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4课.八年级下第8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第10课及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七年级上第28课。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篇10:《春江花月夜》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赏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是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滚滚大江,急急奔腾远去。春江流水,隐含着离别相思的情怀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清丽婉转,意蕴深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孤舟,小船。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赏析

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写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诗诗范文

思乡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

《诗》教学参考

残诗

诗(诗歌)

诗读后感

木兰诗全文

写景诗

广播稿诗

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似曾诗,似曾诗谭嗣同,似曾诗的意思,似曾诗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