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赏析

时间:2023-11-24 03:36:48 作者:littlebir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ittlebir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思乡诗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思乡诗赏析,欢迎参阅。

篇1:思乡诗行舟赏析

思乡诗行舟赏析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赏析】: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篇2:思乡诗关山月赏析

思乡诗关山月赏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评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篇3:李白思乡诗赏析

李白思乡诗赏析

在诗人李白的送别本诗中,很少看到眼泪,更不用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铃霖》),诗人李白送别诗赏析。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唐代诗人魏颢描述诗人李白“眸子炯然,哆(张口状)如饿虎”,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如《渡荆门送别》,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两岸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面而来,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逝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远方,何其壮美。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酷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高考辅导《诗人李白送别诗赏析》。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本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诗人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山水长轴,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般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篇4:思乡诗赏析技巧

思乡诗赏析技巧

一、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

(一)情感分类

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张继《枫桥夜泊》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二.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团圆;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余光中《乡愁》

常见意象:客、秋、故园、树(柳、桑、梓)、鸿雁、书、鱼、月、归、长亭短亭、关山、桥(灞陵)、水、梦。

三、方法明确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四、思乡怀人诗词歌的表达技巧

1、直抒胸臆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典范之作。两首诗歌的诗眼“思千里”“起相思”都比较明确地表明了思乡的情感和主题。

2、以景衬情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苦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以乐景衬哀情: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姿态娇艳的花朵、清脆婉转的鸟鸣都是常态下人们喜爱的景物,但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这些良辰美景不但没让“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高兴,反而更让他伤心落泪。宋代诗人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变化。

3、即事写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6、巧设空间错位 此类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不直接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借家中人对自己的思念含蓄写出,使得诗意曲折含蓄。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以李诗为例,李诗中的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想到将来归家后的欢聚,回头再说此时此地的思念之苦。用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反衬当前苦况,则思归之切,不言可知。这种借助联想巧设的空间错位,使诗歌显得曲折深婉,余味无穷。白诗写法与李诗并无二致,不过是诗意的表达更显豁一些罢了。

总之,思乡怀人诗词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五、赏析实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白居易早期的一篇佳作,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时年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三岁。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里。

第一句“邯郸驿里逢冬至”写作者冬至夜在异乡的店里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互致祝贺,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抱膝灯前影伴身”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正面写“思家”。作者从对方落笔,将不尽的思念,浓缩在“想得”一语中,用“想得”作为引线,把自己的思路直通到遥远的家乡。作者没有说自己在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出一幅感人的情景: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这样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倍加生动亲切。

篇5:思乡诗赏析中考题

思乡诗赏析中考题集锦

一、思乡诗的特点:

常写景物:冷月落叶;枯树荒野;苦雨凄风;栖鸦飞雁;冷露清霜;寒烟衰草;水冷山寒;旷野无人;夕阳斜照。

所抒之情:孤独凄凉,悲苦愁绪,思念亲友。

典型环境:幽静,无人,凄凉,闲淡。

典型环境及作用:以寥廓苍茫衬托人的 孤独无依;以霜露日风等渲染一种凄凉的环境,

映衬诗人内心的悲苦。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烘托,对比,衬托,用典,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移情”于物。

二、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一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4、(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

5、(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6、【全国2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7、【20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篇6:思乡诗赏析方法

1.掌握诗歌基本常识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1.1 古诗词分类。

1.1.1 按题材,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叙事诗经典之作如:《诗经》中有《氓》,乐府中有《陌上桑》,唐代有《长恨歌》,北朝民歌中有《木兰诗》。抒情诗占中国古诗的主流,由所抒情感,可分为送别诗、思乡诗、咏怀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等。

1.1.2 按体裁分可有如下分类: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如《木兰诗》。②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总的特点是限字数,定韵脚,调平仄。律诗为八句四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如《钱塘湖春行》、《己亥杂诗》。③词,又称为长短句。特点是调有定律,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阕、上片,第二段叫下阕、下片。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④曲,体式与词相近。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

1.2 诗(词)意理解。

古诗词的理解可以从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展开:

1.2.1 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等。

1.2.2 古诗词的情感特色主要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怀人、离愁别恨等。

1.2.3 古诗词的意境特色主要有:清新淡雅、旷达自适、浪漫飘逸、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3 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诗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3.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描写和抒情最为重要。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1.3.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互文等。

1.3.3 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象征联想、抑扬变化、赋比兴等。

2.细心揣摩善解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

3.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4.仔细推敲品味语言

语言是描绘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诗歌的语言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讲究押韵,富于节奏感;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富于感染力。斟酌字词和赏析句子是最常见的考题,我们要联系诗词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仔细推敲,反复揣摩,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欣赏其语言魅力。品味字词的妙处时,要抓住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把它们放到原句中去体会其极强的表现力、丰富的意蕴和十足的韵味;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替换某个关键词,通过反复比较来推敲其精妙之处。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意蕴。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想象丰富,意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这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

5.指导辨析表现手法

从作品的文字词语,我们知道了它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上,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弄清了如何写,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领略写法的妙处了。诗词描绘的形象及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联想与想象,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引用典故,赋、比、兴等。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词结构的技巧,每种修辞的效果,表达方式的作用,常见手法的妙处。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写的是从军出征的战士,归来时的所想所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面写征人踏上征途之时,正值丽春美景,而征人正含着生离死别的哀愁,那美景也不过是情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是万分愁苦。这里以乐景衬哀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后边写征人即将与家人团圆,其心中的喜乐可想而知,但偏偏又遇上了下雪的坏天气。天气愈坏,征人越感到好事多磨,就越感归家之可喜,这里以哀景衬乐情,收到了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双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借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对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倒装等各尽其妙。

篇7:思乡诗赏析方法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思乡诗大全。

3、<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诗大全。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9、<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10、<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篇8:思乡诗:《黄鹤楼》赏析

思乡诗:《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篇9:思乡诗萤火赏析

思乡诗萤火赏析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⑵。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⑶。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⑷。

沧江白发愁看汝⑸,来岁如今归未归。

⑴萤火,萤火虫。

⑵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关于“坐人衣”,有两种看法。仇兆鳌注认为意思是萤火虫“坐”在人的衣服上,并举出“黄鹂并坐交愁湿”(《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为证;浦起龙注认为这是指“坐人”之衣。两说都有道理。总之,这里的意思是,萤火虫落在人的衣服上。

⑶乱,扰乱。檐,房檐。星宿稀,稀疏的星光。王嗣奭:坐,如黄莺并坐之坐;琴书添冷,夜凉故也;星宿同希,高飞故也。

⑷弄:耍弄,炫耀。辉辉: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辉辉星近楼”(不寐)。邵宝注:却绕,见聚散不长;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顾宸: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莫砺锋:“弄辉辉”为唐代口语。

⑸沧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来岁如今,明年的此时。“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

黄生认为:“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此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末二句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显得有些突兀。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其实,此诗的.重点是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多的时期。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从语言上说,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第六句中“弄辉辉”也是唐代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宋代思乡诗

思乡的诗有哪些

思乡诗有哪些古诗

己亥杂诗赏析

陶渊明《杂诗》赏析

思乡成语

思乡诗词

思乡经典散文

思乡作文

《南中咏雁诗》赏析

思乡诗赏析(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思乡诗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