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奶黄馅饺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东北民居日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东北民居日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东北民居日记
东北民居日记
今天上午10:30我们到了奶奶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爷爷奶奶。奶奶的个头矮矮的,牙齿几乎掉光了;爷爷的个子高高的,戴了一顶又大又厚的棉帽子。爷爷奶奶看到我们立刻迎了过来,我们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今天和姑姑家的表姐和表弟在炕上玩了一整天。
东北的房子很有特点,每座房子上都竖着一个烟囱,每到吃饭的时间,整个村子的烟囱都飘出袅袅的炊烟,姑姑家紧挨着奶奶家,姑姑想知道奶奶是否做饭,只要站在炕上看看奶奶家的烟囱是否冒烟就知道了。
东北的炕也是远近闻名的。不管外面多么寒冷,屋里总是暖暖和和的`,因为厨房烧火,烟会顺着烟道传到炕下面,使炕热起来,炕又使屋里暖和了起来,东北的炕是东北的床、餐厅、客厅,所以炕上放有衣柜、炕桌、电视等,人们坐在炕上聊天、写作业、做游戏、做家务。
东北的大锅也很有特色,锅有我们所用的锅的四、五倍大,锅里永远放有一些水,这样烧炕的时候,锅就不会干,用大锅做饭也是很有意思的,炒一盘菜也是用大锅,蒸馍做饭还是用大锅。这可是我见到的超级大的锅了。
东北的院墙是篱笆墙,全是用木片钉起来的,墙矮矮的,丝毫不防盗,姑姑家出门也从不锁门,只是随手关上,姑父说他们这里虽说不一定能做到路不拾遗,但是可以做到夜不闭户,东北的生活真好!
东北的民居,在车上照的,效果不太好。
篇2: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
摘 要:东北民居建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造风格,而且形成了具有适应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生活习惯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形式。
研究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对现代民居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3: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
伴随现代世界的一体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步伐急剧加快。
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撞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冲突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设备、舒适、卫生等方面确有其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但现代建筑的千篇 一律给人们带来了在精神上的乏味,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
在广大的住宅房屋中,东北地区民间居住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
1、东北民居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
因为地区情况复杂,虽然类型变化简单,但材料的运用、建筑的设计手法和局部处理却是很丰富的。
特别是由于各民族长期居住所积累的经验,具体的处理和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适用,东北民居建筑的布局更是如此。
例如沈阳这样的东北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西、南、北四塔四市等等,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其有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和明确流线层次格局。
东北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
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
东北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
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
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
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
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2、东北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民居住宅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东北民居特有的居住习俗。
住宅的平面布置以正房为主,一般为一正一厢,房屋面宽,院墙多用木板围成,大门开在中轴线上;房屋用木构架,外墙用土筑或用树枝编笆涂灰泥,内隔墙多用木板,屋顶为双坡瓦屋面或覆茅草,方格窗棂糊白纸,室内标准平面布置俗称为“三间草房四铺炕”。
大型宅院平面纵向长,横向短,布局类似三合院或四合院。
大型住宅采用木构架,砖墙瓦顶,尺度宽阔,造型雄伟,装饰华美,用料考究。
例如,大门口设上马石,大门上装狮头铜门环,院心影壁、正房的前廊、窗棂,外墙面以及屋脊做各种花饰,明柱下设石刻柱础等等,都显示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
在北方汉族房屋南北朝向有着“天地定位”、“顺应天道”、“大吉大利”之说。
但是东北满族建房有“以西为贵,以近水为吉,以依山为富”之说,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
东北满族民居在平面上大都是前后长而两端窄,口纵长方形。
宅与宅之间均有又厚又大的墙分隔,大墙每面都与房屋建筑有较宽的距离,房屋在院子中间分布松散,厢房分布在正房两侧,不遮挡正房光线。
《白山黑水录》中记载 :“满洲房屋构造之制,南面设堂,左右为厢房,前面为客房,外设衡门,积砖为墙,室中有炕”。
所以满宅布局不仅讲究尺度与空间,而且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于简朴中显幽雅。
实际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对房屋的要求是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因此,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
此外,墙体要求厚实紧密,地基牢固。
就是说,开间要宽大,阳光才能充足;进深要浅,可省材料;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高出正负值,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要矮,便于保温等。
3、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建筑布局形式
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保温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大的气候环境,采取不同的布局方式。
处于湿热气候区的建筑组群疏松的总体布局,采用了松散布局以加大空间尺度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位于干热气候区的建筑组群,则采用了较为紧密的布局方式,以利于创造建筑之间的阴影空间。
东北地区的满族民居在总体布局时,虽然也是采用疏松的布局形式,但与湿热地区布局不同,主要是为了更多的获取阳光。
不同气候区域建筑布局形式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同时也能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朝向是指建筑主要房间所处的方向。
对东北满族民居而言,正房的方向就视为建筑的朝向。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为了满足漫长冬季的日照采光需要,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并将主要出入口设在南面。
采用这种朝向的原因可以从日照和主导风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夏季太阳光线与南向墙面的夹角很小,因而墙面上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就相对较少,同时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太阳辐射直接通过建筑洞口照向建筑室内的深度和时间都相对较少。
相反,冬季时,南向房间无论在太阳照射的时间和照射深度上都要强于其它朝向,因此南向的房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对于处于严寒地区的东北满族民居,虽然希望夏季能避免过多日晒,但相比较而言,更希望在寒冷的冬季能尽量多地获得日光照射,正南向基本是冬季获得日照量最大的朝向,也是最适宜的朝向,东西向获得的热量不但远小于南向,根据热工计算,其获得太阳热量不到南向的一半,而且夏季日照量又远大于南向,不利于防热。
在适应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民居演进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东北民居建筑布局形式,其充分体现了东北居民的聪明智慧和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的能力。
而老祖宗留下的报告财富,为现代居住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面对现代中西方民居建筑设计的文化冲击,我们只有不断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才能创造更加舒适、合理、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1】曾坚:室内设计综述《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4:六年级东北日记300字
我的家乡在东北,但我更喜欢东营这个以石油闻名的城市。这里有雄伟的黄河大桥,风景优美的天鹅湖。我最喜欢的是少年宫。
这里有我小时候留下的许多快乐的足迹。有时我去什么也不玩,只是在阳光下散步,看着别人快乐的笑脸,心情愉快。每到节日,我都会去那里看音乐喷泉,水花和有节奏的音乐一起释出绚丽多变的水雾,让我心情舒畅。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它丰富多彩的游乐项目。其中,“阿拉伯飞毯”有两块大铁板,上面的那个是由四个“手”架在空中的,开动了就一会上一会下的,“飞”了起来,我仿佛觉的飞毯真的飞了起来,我坐在上面,飞向世界各地,从空中参观各种风景。我最喜欢的还有摩天环车,这里有一个十米多高的轨道,坐在上面,它会沿着整个轨道转一圈,在这时座位还在不停的转,让人晕头转向。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它,坐了一次又一次。
这里还有神州冲浪、大浪淘沙、荡龟,都很好玩。我喜欢东营这座城市。我喜欢少年宫。
篇5: 民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来到沙坝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围屋又是“客家艺术古堡”。在2009年初由龙南县委、县政府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闻名海内外的“油画村”――深圳大芬村共同打造的文化交流和大芬原创作品的展销基地。基地旨在以艺术熏陶人,以基地培育人,以文化激励人。把沙坝围打造成“客家艺术古堡”是为了将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与高雅的现代艺术有机融合,并让沿海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和文化艺术在内地得以升华。
沙坝围位于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是栗园围的后裔迁移过来的李氏家族。围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沙坝围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客家酒堡”仅一条小河之隔,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围8公里,距龙南县城7公里。距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出口、京九铁路龙南站,均在7公里以内,交通非常便捷。
沙坝围是龙南众多围屋的缩影,占地面积1296平方米,围高三层,高大坚固,壁厚0.6米。整座围屋仅一道大门出入,大门两侧墙壁特别加厚,围墙四角炮楼对称分布,外墙枪眼均匀密布,围内各层房间对称布局,是龙南众多围屋中唯一设有地下通道的围屋,围屋虽小但仍然有着完善的居住和生活功能以及较强的防御功能,是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的代表之一,他与其他客家围屋一样承载了厚重的客家发展史。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参观了“客家艺术古堡”,祝愿大家玩得开心,但愿客家艺术古堡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 传统民居修缮请示
★ 东北教学反思
★ 东北春节作文
★ 转变观念振兴东北
★ 东北财经大学简历
★ 东北骂人语录下载
★ 东北抗联征文
东北民居日记(整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