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时间:2023-02-22 03:57:19 作者:无余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无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语,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2020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必修三

1.谨小慎微: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2.寄人篱下: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3.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

4.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支出。

5.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6.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7.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8.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9.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10.皮开肉绽:皮肉都裂开了。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残酷拷打。

11.胆战心惊: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12.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13.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1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15.磨牙吮血:磨利牙齿,吮吸鲜血。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

16.杀人如麻: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17.千呼万唤: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18.切切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19.珠盘玉落: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20.整衣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21.秋月春风: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22.暮去朝来: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23.门前冷落: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24.杜鹃啼血: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25.司马青衫: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26.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27.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28.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9.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0.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31.包举宇内: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32.囊括四海: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33.追亡逐北:追击败走的敌军。

34.因利乘便:凭藉有利的形势。

35.云集响应: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36.斩木揭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37.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38.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39.瓮牖绳枢: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40.畏葸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必修四

1.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2.虎兕出柙: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3.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6.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7.饿殍(piǎo)遍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1.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15.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20.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21.大放厥(jué)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22.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23.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24. 不可思议: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25.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6.恫瘝(ɡ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27.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28.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29.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30.恻(cè)隐之心: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31.忐忑(tǎn tè)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32. 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3.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3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35.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36.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37.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8.高朋满座:形容宾客很多。

39. 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40.冯唐易老: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唐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

41.画栋珠帘:形容房屋装备的华丽。

42.李广难封: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43.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44.东隅已逝: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45.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6.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47.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48.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49.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50.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51.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52.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53.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54.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55.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56.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57.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58.庸人自扰: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59.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60.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必修五

1.忍无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2.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3.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4.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5.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6.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7.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8.正大光明: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9.物华天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10.人杰地灵: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11.胜友如云: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12.高朋满座: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13.腾蛟起凤: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14.钟鸣鼎食: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15.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16.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17.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8.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9.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20.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

21.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

22.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23.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2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

25.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26.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27.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28.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9.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30.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31.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32.扶摇直上: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33.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34.茕茕孓立:孤独无依的样子。

35.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36.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37.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38.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39.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40.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41.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42.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43.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4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45.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46.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47.流毒无穷:比喻祸害非常严重的事物

篇2: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正逵

为了系统地研究和探索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新途径,人教社中语室于1983年成立了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编写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方案,编写了一套全新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并根据原教育部(85)人教社厅字001号文件和原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从1985年至,先后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200多所学校, 800多个教学班,约40000名学生当中,有组织地进行了两轮试教,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①综合效应显著;②高考成绩优秀;③能力强,后劲大。因此,受到广大教师和同学的欢迎,也得到语文教育界专家们的好评。目前,仍在湖北、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和宜昌市继续进行实验,各地要求使用这套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据统计,非正式使用这套教材的学生累计已超过20万。

在编写这套教材和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科研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在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在实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从 1983年至,这间,我们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研讨会十余次,邀请实验地区的领导和教研员,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各方面的有关专家近一千人次,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状,就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方方面面的问题,反复地进行研讨,不断地加深对语文教材改革问题的理解,不断地提高对高中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在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们又紧跟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及时地调整和修改实验教材,使之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目前,我们正在根据最近刚刚修订的新大纲,制定教材修订计划,并着手修改高中一年级教材,力求使这套教材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

这套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包括教材18册,教学指导书6册,总复习指导1册,共25册,作为体现高中阶段较高要求的语文教材,供全国重点高中以及条件较好的学校和班级自愿选用。

现把新编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思想简要介绍如下。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这套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体现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为基本原则。把握中国青少年学习本国语文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采取能力分级、知识分类、训练分步、教材分编等形式,力求使各项训练在纵向发展与横向配合上,都有相对合理的内在联系。全书构成一个比较科学、比较系统、比较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训练体系,摆脱以“文选系统”“文体循环”和“讲读中心”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模式,建立以“训练系统”“能级递进”和“自学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在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改革上有所突破。

(-)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教学效率,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

(二)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减少学时;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这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体现。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彻底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全部教学工作(包括教材编写工作)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写基本训练已经初步“过关”。全国各地实验学校的经验证明,在具备中等师资的条件下,只要认真改革教材,改革教法,从小学到初中,用九年的时间,进行严格训练,完成现代语文读写基本训练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

(四)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生活体验、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核心是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能力,重点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初步研读文化科学著作的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是会话、演讲、论辩和专题发言的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进行各种应用性写作的能力。

(五)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旧教材体系的基本特征是①“文选系统”;②“文体循环”;③“讲读中心”。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更迭,体例不断改进,但这三个基本特征始终没有多大改变。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教材体系,不大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主要弊病是:①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②缺乏严整的训练计划;③缺乏系统的训练内容;④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教材体系,就打不开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更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语文教材的改革,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要害,奋力攻坚。

教材体系的主要特点

这套教材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读写分编,内外结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缓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一)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和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把全书分为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两个部分。

阅读教材是根据高中阶段阅读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特点编写的,力求体现出高中阅读训练的规律。

写作教材是根据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特点编写的,力求体现出高中写作训练的规律。

二者统一规划,分进合击,貌离神合,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任务。

(二) 理想的阅读教材,应该做到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

一。但是要真正做到三个“统一”是有困难的。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

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必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使它尽可能保持高度的典范性、代表性和稳定性。

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应该既与课内紧密配合,又能充分放开手脚,使它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两种教材,虽有主次轻重之分和古时多少之别,但从阅读训练的实际需要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中阅读训练的任务。而从阅读教材的总体来看,则大体上可以做到既保持典范性,又具有时代性;既保持代表性,又具有多样性;既保持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这就基本上做到了上面提到的三个“统一”。

(三)传统的阅读教材,只是注重选文(标准是思想好、文字好、适合教学)和划分单元(或按内容,或按文体,或按作家等),而对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学,文章与文学等性质、要求、内容、方法各不相同的训练项目,往往不加区分,一律采取混合编排和混合教学的办法。这样做,容易造成各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各种训练内容的交叉,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一个严整的训练系统。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吸取了过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阅读训练的内容,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并初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索科学训练的序列。

例如,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把整个阅读训练划分为文章阅读训练、文学阅读训练和文化科学著作阅读训练三大类,又把文章阅读训练划分为现代文阅读训练和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大类,等等。这些训练项目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把它们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训练序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我们仔细研究了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现阅读能力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它基本上反映了阅读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应该成为阅读训练序列的主线。

我们又仔细研究了学生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现写作能力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书写能力-用语能力-构段能力-谋篇能力-立意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它基本上反映了写作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应该成为写作训练序列的主线。

我们也初步研究了在母语环境中,学生说话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认为学生一般说话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正音能力-复述能力-会话能力-演讲能力-论辩能力。这五种能力,也是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它基本上反映了说话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可以成为说话训练序列的主线。

From:

篇3: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综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综

教 材 体 系 的 主 要 特 点

这套教材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一“分”(读写分编),二“合”(课内外结合),三个“转变”(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一)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和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把全书分为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两个部分。

阅读教材是根据高中阶段阅读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特点编写的,力求体现出高中阅读训练的规律。

写作教材是根据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特点编写的,力求体现出高中写作训练的规律。

二者统一规划,分进合击,貌离神合,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任务。

(二)“理想的阅读教材,应该做到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但是要真正做到三个“统一”,是有困难的。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 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必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使它尽可能保持高度的典范性、代表性和稳定性。

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应该既与课内紧密配合,又能充分放开手脚,使它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两种教材,虽有主次轻重之分和占时多少之别,但从阅读训练的实际需要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中阅读训练的任务。而从阅读教材的总体来看,则大体上可以做到既保持典范性,又具有时代性;既保持代表性,又具有多样性;既保持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这就基本上做到了上面提到的三个“统一”。

(三)传统的阅读教材,只是注重选文(标准是思想好、文字好、适合教学)和划分单元(或按内容,或按文体,或按作家等),而对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学,文章与文学等性质、要求、内容、方法各不相同的训练项目,往往不加区分,一律采取混合编排和混合教学的办法。这样做,容易造成各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各种训练内容的 交叉,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一个严整的训练系统。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吸取了过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阅读训练的内容,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并初步运 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索科学训练的序列。

例如,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把整个阅读训练划分为文章阅读 训练、文学阅读训练和文化科学著作阅读训练三大类,又把文章阅读训练划分为现代文阅读训练和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大类,等等。这 些训练项目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把它们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训练序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我们仔细研究了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现阅读能力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 鉴赏能力→研读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它基本上反映了阅读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应该成为阅读训练序列的主线。

我们又仔细研究了学生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现写作能力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书写能力→用语能力→构段能力→谋篇能力→立意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它基本上反映了写作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应该成为写作训练序列的主线。

我们也初步研究了在母语环境中,学生说话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认为学生一般说话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正音能力→复述能力→会话能力→演讲能力→论辨能力。这五种能力,也是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它基本上反映了说话能力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可以成为说话训练序列的主线。

总体训练计划和课本整体设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制订了高中语文总体训练计划,并对高中三个年级的课内外阅读教材和写作与说话教材,统一进行整体设计。

篇4:海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参考

高一第一册

一、《沁园春长沙》

文学常识:沁园春,词牌名.

主要内容: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抒发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

主要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描写万物极富生命力之景,表现风发意气、满怀豪情)

2动静结合(枫树、百舸争流)

3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

背诵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文学常识:梁衡,当代散文家。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

主要内容:从“美丽”的角度切入,表现居里夫人之美——外在美(世俗称羡的美貌)、内在美(远大志向、执着追求进取)

主要写作特点:1、叙议结合。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P5、P7)

3、引用名言。(深化主旨,加深文化内涵)

三、《边城》沈从文

文学常识: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中篇小说)、《长河》(长篇小说)

主要内容:本文描写了湘西边境的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通过叙述主人公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人性(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友爱之情)的赞美,和对已被现代文明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主要写作特点:1、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诗意的边城诗意的人)

2、以简练而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心理。

3、对地方风物的.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景物)

四、《合欢树》史铁生

文学常识: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

主要内容:通过合欢树写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酸楚。

主要写作特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

母亲—合欢树:母爱,对儿子的期盼

儿子—合欢树:我的成长,对母亲的思念

母子合欢—母亲的期望得到实现,儿子理解母爱

2、语言风格:沉静、淡然。(平淡朴实)

五、《最后的常春藤叶》

文学常识:1、作者:欧亨利,美国,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法国。《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俄国。《套中人》、《变色龙》

主要内容: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展现人性之美。贝尔曼:舍己为人、以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

的画家。

主要写作特点:1、埋伏笔:贝尔曼“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P32)

2、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语言风格:幽默俏皮,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六、《邂逅霍金》

文学常识:葛剑雄,大学教授。史蒂芬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主要内容:通过记述邂逅霍金的过程,不仅展现霍金独特的人格魅力,更从人文视角,引发人们对霍金生活环境的关注,强调应该弘扬人文关怀精神,构建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

主要写作特点:1、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霍金形象。

2、用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来组织文章,点明主旨。

七、《再别康桥》

文学常识: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诗集《志摩的诗》、《云游》

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难忘岁月的深深眷恋。主要写作特点:1、“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闻一多):音乐美(语言清新,节奏轻柔委婉),绘画美(情景交融,意境美),建筑美(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2、折柳赠别意象

八、《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文学常识:作者:艾青,现代诗人。

主要内容: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写作特点:1、巧借意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2、缘情造境,以境显情的手法。

3、沉郁回环的表现手法。(“呀”)

九、《双桅船》

文学常识:1、作者:舒婷,当代诗人。

2、“朦胧诗派”代表诗人:顾城、舒婷、北岛

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爱情、友情、亲情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主要写作特点:意象、象征手法(如:岸----港湾、依靠、寄托、家、爱人、温暖)

十《诗经蒹葭》

文学常识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乐府继承),原名《诗》,共305篇,又称《诗三百》,高中学过《蒹葭》、《采薇》

2、内容:风、雅、颂(“风骚”并称:《国风》《离骚》)

3、表现手法:赋、比、兴

4、结构特点:重章叠句

十一、《种树郭橐驼传》

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唐,字子厚,世称“柳河东”(籍贯)、“柳柳州”(官职),代表作《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江雪》,与韩愈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

主要内容:记叙郭橐驼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了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体

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顺天致性)

主要写作特点:1、对比:郭橐驼—他植者(论述性的)

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叙事性的)

2、映衬(互相照应):养树—养人、治民(增强气势)

3、寓言体:通过郭橐驼种树,说明了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4、语言:婉约多讽。

十二、《病梅馆记》

文学常识:作者:龚自珍,号定庵,近代(晚清),《己亥杂诗》

“记”,一种文体。如:《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石钟山记》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异曲同工。

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象征:梅—人才;病梅—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十三、《饮酒》《咏史》

陶渊明,东晋,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饮酒》《归去来兮辞》

左思,西晋,字太冲

手法:1情景交融

2对比手法

3典故的表达效果:含蓄,内涵丰富

十四、《促织》

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清代,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2、课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载奇闻异事。它的特点是以谈鬼说狐的方式反映现实。

3、每篇后有“异史氏曰”,表达作者看法,“异史氏”指作者,“曰”为评论之义。主要内容: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为政者的贪婪、凶残、自私,批判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百姓为生计奔波的艰辛,寄托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主要写作特点:1、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2、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

十五、四大名著:

《红楼梦》曹雪芹,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原名《石头记》,高中节选《香菱学诗》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高中节选《群英会蒋干中计》《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高中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西游记》吴承恩,明

海高中语文课本诗歌参考

教的成语

夸人成语

夸人词语和成语

夸人的成语

人教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初一课本作文

初中课本作文

含金和人的成语有哪些

对人态度一般的成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语(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