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阮途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浅谈玉米螟防治技术,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玉米螟防治技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浅谈玉米螟防治技术
浅谈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较重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减产10%.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对提高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作 者:王艳丽 作者单位:沈丘县园艺站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2009 “”(21) 分类号:S4 关键词:篇2:鲜食玉米如何防治玉米螟
鲜食玉米如何防治玉米螟
鲜食玉米在我省一般都采用扣膜栽培的方法,鲜食玉米和普通大田玉米相比植株长势较旺,玉米螟成虫对其具有趋向性,特别是甜玉米对玉米螟成虫更有诱致力,所以鲜食玉米的玉米螟危害相对较重.在吉林省玉米螟1年发生2代.成虫多在株高0.5米以上的玉米内产卵,孵化后到3龄前的.幼虫,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处危害,4龄以后由心叶向下转移,钻入茎秆或穗轴咬食髓部,破坏植株体内水分、养分的运输,并造成倒折,使粒重降低,一般年份可减产5%~15%.
作 者:苏群山 张兴启 作者单位:松原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刊 名:吉林农业 英文刊名:JILIN NONGYE 年,卷(期):2009 “”(21) 分类号:S4 关键词:篇3:玉米螟生物防治的技术和效果
玉米螟生物防治的技术和效果
1.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主要是利用了玉米螟在春季破蛹后,从秸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到白僵菌,从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田间危害.
作 者:高坤 郭春颖 作者单位:高坤(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郭春颖(梨树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
刊 名:吉林农业 英文刊名:JILIN NONGYE 年,卷(期):2009 “”(21) 分类号:S4 关键词:篇4: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分析论文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分析论文
1试验材料
1.1赤眼蜂种类
松毛虫赤眼蜂。
1.2赤眼蜂来源
由沈阳市辽中生防站提供。
2试验内容
2.1不同放蜂量试验
设2个用量,即30头/m2和45头/m2。各处理均放蜂3次,第1次放蜂在田间百株玉米螟落卵量达1.0~1.5块时进行,以后每隔5d放1次,小区面积6.67hm2(2个用量3次的放蜂量分别为:30头/m2,为6头/m2、15头/m2、9头/m2;45头/m2,为12头/m2、18头/m2、15头/m2);对照区设在放蜂田上风头1000m以外,其玉米品种、管理均与防蜂田相同。田间放蜂方法,放蜂75点/hm2,每20垄设1放蜂垄,每17步(约11m)设1放蜂点,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试验点在新城子区大辛二村、苏家屯区姚千户镇和沙河镇。
2.2不同放蜂次数试验
放蜂量均为30头/m2,分2次放蜂及3次放蜂2个处理。2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别为12头/m2和18头/m2,每次放蜂间隔7d;3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别为6头/m2、15头/m2、9头/m2,每次放蜂间隔5d。
2.3改进繁蜂技术试验
1991~1992年为滚式繁蜂,1993年起改为卵式繁蜂。
2.4研制长效蜂卡试验
即在蜂卡上粘有不同发育时期的蜂卵,在田间放蜂时可达到陆续出蜂的目的。
2.5大面积示范与推广
在上述各种小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放蜂量均为30头/m2,采取2次放蜂的办法,1992年在东陵区示范面积195hm2;1994年东陵区、新民县、辽中县大面积推广。
3试验结果
3.1不同放蜂量试验结果
3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时间放蜂,放蜂30头/m2与45头/m2的田块,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3.2不同放蜂次数试验结果
据东陵区祝家镇、辽中县长滩镇1991~1992年试验结果,放蜂2次的卵块寄生率为80.0%~88.9%,放蜂3次的为83.3%~87.5%,放蜂2次的卵粒寄生率为65.9%~77.8%,放蜂3次的为69.8%~79.4%。表明在放蜂量相同的情况下,放蜂2次与3次的效果基本一致。
3.3改进繁蜂技术试验结果
长期以来,扩繁赤眼蜂一直用滚式繁蜂法。这种方法,种蜂用量大,接蜂比为1∶6(即种蜂卵与寄生卵的比例),而且繁蜂效率偏低,在繁蜂中一直是采用先粘好卵卡,再向卡上接蜂,这种办法接蜂蜂卡上往往有20~30%的坏卵和不寄生卵无法去掉,对蜂卡质量影响较大。改为散卵接种后,接蜂比为1∶20~25,种蜂可节省3/4,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繁蜂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由于卵粒接蜂后可以精选,选后再粘蜂卡,坏卵、不寄生卵、质差的卵可被淘汰,蜂卡上卵的寄生率可达95%以上,蜂卡质量明显提高,同样也提高了放蜂的质量。
3.4长效蜂卡研究结果
普通蜂卡出蜂齐,放到田间后,蜂3d可出完,田间不能经常保持有蜂,而田间玉米螟落卵期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影响防治效果。长效蜂卡由于蜂卵发育时期不同,出蜂期不同,有早有晚,每张蜂卡出蜂期在5~8d,延长了田间有蜂天数,提高了对玉米螟的.寄生机会,可将3次放蜂改为2次放蜂,既做到了省工省事,降低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项技术为国内首创,颇受农民欢迎。
3.5大面积示范
在小区试验的同时,又开展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1991~
1994年累计放蜂24.27hm2。放蜂30头/m2、放蜂2次的面积为4.2hm2。据各点调查,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卵粒寄生率、玉米螟蛀孔及活虫减退率,均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3.6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由于研制出实用性较强的高质量长效蜂卡,改造了由滚式繁蜂为卵式繁蜂的最新生产工艺,使生产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产品的质量始终保持国内的领先水平,自1995年以来,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项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截止,在省内外推广面积已达97.8hm2,遍及3个省,45个市、县、区,226个乡镇。
4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1991~20累积应用面积97.8hm2,玉米平均单产为9423.8kg/hm2,按玉米螟一般发生年减产8%计算,增产玉米754kg/hm2,共计挽回玉米损失72862kg。平均价格按0.8元/kg计算,增加经济效益5.83万元。
社会效益: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其社会效益更为明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以虫治虫,它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不存在污染环境和农药残留,有利于保护和恢复自然界生态平衡。
5结论
(1)本研究成功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玉米螟新技术。实践证明,对玉米螟的防治采用单一的传统技术,往往受环境条件等的限制,收不到理想效果。我们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为不同生态地理条件、不同地区的农民防治玉米螟提供了充分选择余地。>(2)对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各技术环节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新的突破。改变了多年来延用的滚式繁蜂技术为散卵接蜂,不仅可将繁蜂工效提高4倍以上,且可以精选好卵,将20%~30%的坏卵、青卵及不寄生卵淘汰,保证了蜂卡的质量。长效蜂卡的研究,解决了多年来普通蜂卡出蜂太集中(3d出完蜂),而田间玉米螟的产卵期又恰恰较长,造成赤眼蜂对部分玉米螟卵寄生不上的矛盾。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项技术为国内首创。
由于长效蜂卡的应用及繁蜂技术的改进,蜂卡质量明显提高。将生产上延用多年的3次放蜂改为2次放蜂,将放蜂45万头/hm2改为30万头/hm2,不仅做到了省工、省事、降低成本,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
(3)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大面积应用并获得成功,对传统的玉米螟防治技术有较大的突破。
摘要:对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滚式繁蜂改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为长效蜂卡,使放蜂次数由3次降为2次,减轻了劳动强度。1991~2003年在省内外累计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为97.8hm2,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
关键词:词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生物防治
篇5: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全球性大害虫,食性杂,为害植物达200种以上,尤以玉米为最重.一般为害较轻年份,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20%,玉米螟不仅为害严重,而且防治困难.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积极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将玉米螟的危害和玉米产量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作 者:李明 董礼华 LI Ming DONG Li-hua 作者单位:李明,LI Ming(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董礼华,DONG Li-hua(吉林省长春市种子管理站,吉林,长春,130033)
刊 名:杂粮作物 英文刊名:RAIN FED CROPS 年,卷(期):2009 29(2) 分类号:S435.132 关键词:篇6: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一、严格瓦斯管理,不断改进完善矿井通风系统,确保矿井通风质量,保证采掘工作面正规、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风量充足,严禁不合理的串联通风、老塘风和扩散风。
二、矿井煤和半煤岩掘进工作面必须实施安全装备系列化,应全部实施采、掘供电分开,风电瓦斯闭锁装置。
三、工作面放炮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和执行“三人连锁”放炮制,炮眼必须按《规程》规定使用水炮泥和充填足够的炮泥。
四、加强火源、放炮和电气防爆管理,杜绝引爆火源,防止瓦斯事故。
五、必须配齐瓦斯检查人员,矿长或总工要每天亲自审阅瓦斯日报表,并签字。
六、严格瓦斯管理和检查制度。每月必须编制瓦斯检查计划、绘制瓦斯巡回路线图,报本矿总工程师批准执行,路线图中应注明检查地点(包括采、掘面、峒室、所有设置栅栏巷道的栅栏内外)具体时间和次数(栅栏和峒室为每班一次,工作的采掘面及各回风巷为每班二次)。
七、瓦斯检查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认真检查、汇报、填写瓦斯记录,严禁空班漏检、弄虚作假。
八、瓦检员负责检查所辖区的有害气体情况。如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向本矿通风调度汇报,及时处理。
九、瓦检员必须熟知《安全规程》,所负责检查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有关规定。发现气体超过《规程》规定,瓦检员有权把人员撤出危险区域,并向调度室汇报,请求处理意见。
十、下井人员必须按规定携带便携式瓦检仪。
十一、瓦斯检查员下列情况为空班漏检,弄虚作假。
1、井下某区域瓦检员未上岗或中间脱岗者。
2、瓦检员实际没到检查地点,而手册、牌板上出现假数据者。
3、规定检查次数不足的。
4、工作面未真实签字的。
5、瓦检员未证上岗的。
十二、采用放炮式处理堵眼时,必须经瓦检员检查,小眼中的瓦斯低于1%时,方可准予使用被简炸药,放炮处理,要制定使用性被简炸药的措施。
十三、采、掘工作面同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局部瓦斯浓度达到2%时,附近20m内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必须由本矿总工程师组织制定排放瓦斯和送电恢复生产的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十四、停风区排放瓦斯时,必须制定排放瓦斯的安全措施,经本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大气污染防治简报
浅谈玉米螟防治技术(集锦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