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

时间:2022-11-29 12:20:23 作者:下个月我就上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下个月我就上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

摘 要:随着不同区域之间甘薯种薯和种苗的相互调运,导致茎线虫病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着甘薯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制定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其危害,以此推动甘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甘薯; 茎线虫病; 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甘薯种薯和种苗的相互调运,特别是无病区域从外地引进甘薯品种时,没有对甘薯品种进行茎线虫病的检疫,盲目引进,造成甘薯茎线虫病迅速扩展,对甘薯生产带来巨大危害。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俗称空心病、糠心病等,发病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1 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

1.1 甘薯茎线虫病的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的病原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危害甘薯的薯块,其次危害甘薯的茎蔓和薯苗,在甘薯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造成危害。育苗期发病后,出苗率降低,薯苗矮小发黄,在根部外表生有褐色晕斑,薯苗白色部分变为青灰色,剖开后茎内有空隙,折断不流白浆。茎蔓受害后,一般多发生在近地面5~10 cm处,主茎基部外面发生黄褐色龟裂斑块,内部呈褐色糠心,严重者糠心到顶端。薯块受害后症状分为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是指茎线虫由染病的茎蔓中向下侵入到薯块中心,由内向外扩展,发病的薯块外表看起来与正常的薯块一样,但是重量很轻,剖开薯块后,可以看到薯块内部全部变成灰白褐相间的干腐状;糠皮型是指土壤中的茎线虫直接侵入到薯块,造成薯块内部组织变褐发软,薯块表皮发生龟裂、失水后变成糠皮状;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发生,内部糠心,外部糠皮。

1.2 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病条件 茎线虫在2 ℃时就开始活动,超过7 ℃就开始产卵和孵化,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 ℃,高于35 ℃则不活动。茎线虫耐低温但不耐高温,低于-15 ℃停止活动但不死亡,放入50 ℃的温水中浸泡10 min则全部死亡。茎线虫喜湿耐干,浸在水中15 d,并不完全死亡;在薯干中呈休眠状态,遇水就恢复活力。

1.3 甘薯茎线虫病的传播途径 甘薯茎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薯块内越冬,或在土壤和粪肥内越冬。一般情况下,茎线虫在土壤中可以存活3~4 a。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种薯、土壤、肥料、苗床、流水、田间作业的农具等途径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病薯、病苗的调运。茎线虫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不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棉花外,其它大多数作物和杂草均能感病。

1.4 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病规律 种植春薯重于夏薯,小薯直播重于利用薯苗栽插,旱薄地块重于肥水地块,连作地块重于轮作地块,湿润、疏松的砂质土壤有利于茎线虫活动危害,而干燥的黏性土壤不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即使是抗病品种,抗病性也逐渐减弱,诱发病害。

篇2: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

甘薯茎线虫病一旦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因此,应根据茎线虫病的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制定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2.1 加强检疫措施 必须严格实行种薯、种苗检疫制度,严禁从发病地区调运种薯、种苗。

2.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目前,抗茎线虫病的品种有漯徐薯8号、豫薯12号、豫薯13号、苏薯7号、苏薯9号、济薯16号、秦薯4号等,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2.3 建立无病留种地 要选择3 a以上未种过甘薯的地块作为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育苗时用50%辛硫磷300倍液浸种30 min或50 ℃温水浸泡10 min,杀死可能携带的茎线虫;薯苗利用药剂浸苗后再栽插,确保种苗不带茎线虫;种薯要收获后要同其它商品薯分开贮藏。

2.4 采取合理栽培措施 根据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病规律,改种春薯为夏薯,或春薯提前收获,茎线虫危害期短,可减轻危害。由于茎线虫多集中在薯苗基部的白色部位,因此,选用高剪苗田间栽插,可避免薯苗携带茎线虫在大田造成危害。

2.5 及时清除病源 要及时清除病源,切断茎线虫病的传播途径。在育苗、栽插、收获、贮藏等各个时期,一旦发现有病薯、病苗、病残体等,应该集中起来晒干后统一烧毁,不能用作肥料或饲料;另外,不能施带有病源的粪肥,用来耕作和田间作业的农具等工具也要进行病源的消毒处理。

2.6 实行轮作倒茬 针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以改种其它作物。实行甘薯与玉米、谷子、高粱、棉花等轮作, 还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可以更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一般轮作年限要在3 a以上。

2.7 采用合理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一项最有效措施。在育苗过程中利用药剂进行浸种、浸苗或泼浇苗床,在大田栽插时可结合整地撒施或穴施一些药剂,这样可以直接杀死土壤、粪肥、种薯、种苗中的茎线虫,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3: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黄瓜与茎叶识别研究

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黄瓜与茎叶识别研究

摘要:为了能够快速实时地识别温室中的黄瓜,研究了黄瓜和其茎叶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特性.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在室内共采集138个样本(黄瓜46个,茎46个,叶46个)的反射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平滑后,抽取光谱中的108个样本作为校正集,采用偏差权重法选择信息量较大的光谱波段690~950 nm进行研究.在主成分分析(PCA)的基础上,结合马氏距离建立识别模型,剔除了7个异常样本.用剩余的101个样本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建模,对校正集之外的30个样本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性达0.994 1,正确识别率达100%.说明黄瓜、茎和叶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特性之间有一定差异,可以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鉴别,为黄瓜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 王海青  姬长英  陈坤杰 Author: WANG Hai-qing  JI Chang-ying  CHEN Kun-ji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省高等学校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1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2011, 31(10) 分类号: S123 TH744.1 关键词: 光谱分析    黄瓜识别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    马氏距离法    机标分类号: V23 U6 机标关键词: 光谱分析技术    黄瓜    茎叶    正确识别率    Identification of    Research    Technology    Spectrum Analysis    Based    近红外光谱技术    反射光谱特性    样本    校正集    偏最小二乘法    近红外光谱仪    主成分分析    预测值    识别模型    马氏距离    快速实时 基金项目: 国家(863计划)项目 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黄瓜与茎叶识别研究[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10)王海青  姬长英  陈坤杰为了能够快速实时地识别温室中的黄瓜,研究了黄瓜和其茎叶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特性.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在室内共采集138个样本(黄瓜46个,茎46个,叶46个)的反射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平滑后,抽取光谱中的108个样本作为校正集...

篇4:三种常见刺蛾的识别与防治论文

三种常见刺蛾的识别与防治论文

刺蛾有黄刺蛾、桑褐刺蛾和扁刺蛾等3种,均为1年发生2代,是危害多种林木与果树的重要害虫,而且幼虫体具毒毛,接触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疼痛,严重影响农事活动。

作 者: 余美杰

作者单位: 东至县林业局,安徽至,247200

刊 名: 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2009 15(3)

分类号: Q96

关键词: 刺蛾 形态 生活史 防治

篇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3S技术的运用论文

现阶段我国环境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由于其分布范围广、治理起来十分复杂,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3S技术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和预报对基本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概述

1.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尤其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导致土壤的覆盖物遭到破坏,土壤中的表土、心土流失致使母质流失,最终出现岩石暴露,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情况。水土流失在自然状态下是及其缓慢的一个过程,且能够和土壤的形成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的增多的影响,对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加速的土壤流失的速度,从而形成了水土流失。

1.2荒漠化

我国对于土地荒漠化治理主要针对于防沙治沙的工作。荒漠化主要是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出现退化现象,主要是由于气候出现变异,人类各种活动所导致的。荒漠化的范围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最为常见,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土地荒漠化。另外,荒漠化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指非荒漠化环境逐渐向荒漠化环境转变,随着荒漠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导致了水土流失现象更为严重,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当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生产力,致使土地生产潜力和生产力出现下降,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严重阻碍恶劣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 3S技术概念

3S技术,主要包含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开始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实现了3S技术一体化发展。遥感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能够有效对地球表层的信息进行搜集,另外,遥感技术能够进行摄影、扫描、传输和处理等工作,有效对信息进行预测,现阶段在环境质量检测、植被资源调查中大多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软件,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有效的对地理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等工作,也能够对其进行组合和分析。全球定位系统是导航和定位系统,主要通过卫星实现海、陆、空全方位的定位,现阶段的军事、野外考察、土地调查等都运用全球定位系统。

篇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3S技术的运用论文

3.1遥感技术(R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1.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遥感调查

运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进行卫星相片的选择时,要保证所选择的相片在同一时间段,并且要求影像清晰,各个指标都能够明确表现出来,根据不同的分类对卫星相片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类型、程度等内容,并结合在实际调查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制定完整且有效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状图。

3.1.2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遥感监测

和遥感调查技术不同的是,遥感监测技术选用的是多个时间段的影像和资料,并采用遥感影像复合技术,遥感影像复合技术就是对同一个地区多个季节和多个年代的影像进行监测,充分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在多年代影像复合监测技术中,选用两个不同年代的影像进行比较,能够使监测的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清晰明了。在多季相遥感影像复合分类技术中,由于植被在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光谱拜年话,这就使得在进行监测时应选择差别最小影像进行分类和复合,提高监测的精准度。

3.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并将其应用到地理学的研究当中,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地理模型进行分析分析,从而能够提出多种动态的或是空间的地理信息,在地理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决策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地理模型,从而对空间和区域进行相应的动态监测,进而得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地理信息进行精确的采集和分析,最终进行信息的管理和输出,进行地理数据管理,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难度较高的工作。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能够更加方便、有效的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模型并将最终结果准确显示出来,以利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

3.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球定位系统的优点也越来越明显,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功能多、精度高,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实时定位速度较快,操作和观测较为简单,抗干扰能力较轻,观测点间无需通视等特点,一些重点项目已经完全实现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全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实时分析工作。

3.3.1水土保持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水土保持工作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中的RTK技术,能够绘制出三维土地利用现状图,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够编制出数字地面模型,随后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能够根据以上图表能够对土地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有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开展防治工作。

3.3.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准确找到地点后,在控制网上进行外业观测,以此为根据求出地点的坐标,从而纠正遥感影像中的精度不够的方面,从而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并且根据各种图表和资料,从中选择明显的地点,更加有利于外行人进行观测,能够准确求出三维坐标,从而在建立立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后续工作,并对变化量进行准确的计算,保证监测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料真实可靠且科学有效。

4总结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的不断加剧,给我国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进行治理有利于国家进行相关的产业调整,促使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效的实现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月园,周俊。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8):161-162.

[2]张青峰,邢丽芳。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9):12-15.

[3]申贵旭。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主要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142-143.

篇7:浅谈石豆8号种植与杂草防治技术的论文

浅谈石豆8号种植与杂草防治技术的论文

摘 要

石豆 8 号是 2014 年通过审定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稳产高产的潜力,抗倒性以及抗病能力较强。因此,探讨防治杂草和提高石豆 8 号单产水平的措施,是发挥该品种优势的主要问题,在生产中显得尤其突出。为了做好该品种的推广工作,本文按照播期、密度、氮肥、磷肥、钾肥 5 因子共设 36 个小区,通过田间栽培试验,对生育期、开花、结荚规律,以及单株荚数、株型等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是单株产量的基础,而单株产量又是获得高产的保障;只有这些性状之间达到相对平衡,栽培时大豆产量方能提高。在大豆田间选用 5 种除草剂单施或混施,进行播后苗前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结果表明,乙草胺+速收混用和克莠灵+高效盖草能混用, 以及乙草胺+速收混用和克莠灵+精稳杀得混用,对各种杂草的.防除都具有明显的效果,播后苗前与苗后茎叶两次除草剂处理对石豆 8 号十分必要。

在除草剂对比试验和田间栽培试验的基础上,从整地、播前种子处理、适时播种、苗期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溉、合理密植、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等方面,就建立和完善石豆 8 号栽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有利于石豆 8 号生长发育,促进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石豆 8 号;栽培;杂草;化学防治

Abstract

Shidou No. 8 is a new variety of soybean examined in 2014, this variety ispotentially high and stable in yield and strong in lodging and disease resistance.

Therefore, the key to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the variety is to explore the measures toprevent and control weeds and to improve Shidou No. 8 unit-yield level, especially inprodu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variety, 36 areas are set according to 5 factors,namely sowing date, density, nitrogen fertilizer, phosphate fertilizer and potash fertilizer.

By field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growth period, blossom, podding regularity, and the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plant types and other agronomic traits are measured. Theresult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plant and pods per plant is the basis of yieldper plant which guarantees high-yield. The yield of the soybean could be improved onlywhen the relative equilibrium of the traits is reached. 5 kinds of herbicide fertilizer ormixed fertilization in the soybean field are used after sowing pre-emergence treatmentand after seedling leaf treatment. Tests are proved that acetochlor plus sumisoya andgrams of atrazine spirit plus haloxyfop-R-methyl, and acetochlor plus sumisoya andfluazifop-buty mix have an obvious control effect on weed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select applying pesticide herbicide twice for Shidou No. 8 soybean fields after sowingpre-emergence treatment and after seedling leaf treatment.

Based on herbicide contrast test and field cultivation test, establishment andperfection of Shidou No. 8 cultivation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of soil preparation, seed treatment before sowing, timely sowing, seedling management,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and irrigation, rational close plant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damage, timely harvest and so on in the paper to promotethe growth of Shidou No. 8 and increase yield of it.

Keywords: Shidou No.8; Cultivation; Weeds; Chemical control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生产概况介绍

1.1.1 大豆起源及营养成分

1.1.2 我国大豆生产形势

1.1.3 河北省大豆生产现状

1.2 大豆栽培技术的推广

1.3 大豆田杂草危害及化学防除现状

1.4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石豆 8 号栽培技术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调查及测定项目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农艺性状试验结果分析

2.2.2 农艺性状测定结果与变异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品种特性特征

2.3.2 石豆 8 号产量潜力分析

2.3.3 品种评价

第三章 石豆 8 号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杂草调查

3.1.3 杂草防除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石豆 8 号大豆田杂草种类

3.2.2 播后苗前除草处理效果

3.2.3 苗后茎叶除草处理效果比较

3.2.4 播后苗前与苗后茎叶两次施药除草效果分析

3.3 讨论

3.3.1 化学防除杂草的效果

3.3.2 石豆 8 号大豆田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

3.3.3 杂草的抗药性和安全性分析

3.3.4 石豆 8 号化学除草两次施药的必要性

第四章 石豆 8 号栽培及杂草防除技术体系建立

4.1 地块选择与土地耕整要求

4.2 播种前种子准备

4.3 适时播种、保全苗

4.4 苗期管理

4.5 合理施肥、及时灌溉

4.6 合理密植与轮作

4.7 化学除草

4.8 适时防治病虫害

4.9 及时收获

全文讨论

1、石豆 8 号推广和发展策略

2、石豆 8 号杂草化学防控技术的发展策略

3、促进大豆良种推广和生产的思路和对策

参考文献

致 谢

篇8: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论文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论文

水稻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它农作物所不能替代的,事关粮食安全。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做到既省工省本,又能达到环保、安全、高效的目的,从而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水稻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条纹叶枯? ⒑谔醢缩病已经成为水稻安全?

产的一大障碍。草堰镇从开始研究水稻灰飞虱及其传毒引起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2010―分别在多个村进行试验、示范,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以期能在生产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1、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

水稻是我市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达到以下目的和意义:

1)通过对水稻灰飞虱及其传毒引起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能有效保证水稻产量稳中有增。

2)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能使水稻品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3)通过各种综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使水稻生产与环保相结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这3方面内容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和省工、省本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的需求。近几年来,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灰飞虱的越冬能力不断增强;受农村土地承包体制限制,许多沟边杂草没有能得到及时清理,客观上形成了灰飞虱量的增加,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和成本;在灰飞虱大发生的初期,防治药种单一,导致灰飞虱的抗性不断增强;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防效,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推广和应用综合防治技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综合配套措施来确保效果。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试验研究比较发现,药剂浸种;防治麦田灰飞虱,压低基数;4月下旬结合麦类后期病虫总体防治,压低了灰飞虱种群数量,减轻了秧池危害;及时收割、耕翻灭茬;稻区麦子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耕翻灭茬一块,可杀死大量灰飞虱若虫,减少有效虫源;适当推迟栽插期和增加栽插密度;狠治田外杂草。

2)水稻选择什么类型的品种,对抗御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风险的能力有所不同,是获得成功的关健之一。

3)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采取综合措施,既防治水稻病虫草害又要使水稻大米合符无公害的要求,不使用单一药剂如吡虫啉等,而是尽量两元或三元复配剂。

4)水稻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肥水运筹等。

综上所述,水稻实行综合防治技术后,经济效益非常显着,大幅度提升大米的品质,通过其它措施的不断完善,使之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通过近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的推广,保证了水稻的安全生产,保证了农民的丰产丰收,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篇9: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防治裂缝与渗漏施工技术论文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防治裂缝与渗漏施工技术论文

【摘要】本文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选料控制入手,论述了施工工艺防治措施,并阐明防治裂漏关键技术。

【关键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渗漏;防治措施;关键技术

1. 前言

台山小区1~12#楼位于福州市福湾路,地下一层,地上七层,建筑面积25000m2。

本工程自2007年9月起进行墙体的施工,11月份完成全部砌体施工,共完成了约1500多立方的加气砼砌块工程量。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措施,基本防止了房屋墙体的开裂,砌块墙体质量得到保证。直至现在,整个工程墙体上未发现明显的裂缝和渗漏。

根据设计要求,外墙墙材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本身是具有轻质、隔声、保温性能好、施工便利等特点的新型建材,符合目前节能建筑的要求,但由于砌块材料具有明显的吸水率过大(高达60%以上)及湿水性差及膨胀干缩等自身特性及施工因素造成墙体施工后容易出现若干问题。目前砌块施工较常出现的问题有:灰缝开裂、抹灰层的开裂、空鼓、渗漏、保温隔声效果降低等,影响使用功能。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必须对砌筑、抹灰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控制。

2. 选材控制及材料要求

2.1材料选择

(1)为保证质量,应选取生产工艺成熟、养护条件好的厂家产品,选用07级以上抗压强度不低于5MPa的砌块。 加气砼砌块在出釜5~7天的收缩率占到总的收缩率的50%,应保证出釜28天以前不投入使用, 可大大减少因其干缩引起裂缝的机会。

(2)不同品种水泥不得混用,各种骨料、掺合料、水等均应符合要求。砂浆应采用粘结性能良好的专用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M5,应有良好的保水性。

2.2材料进场管理

(1)材料员按计划在材料使用前25~30天购进。并严格按技术规程要求进行验收,不合格的砌块材料坚决不予接收。

(2)材料进场后要分类堆放并明示标志,按生产日期、规格、质量等级分别堆放在有遮盖的地方,做好防雨及排水等措施,避免撞坏或污染。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m,堆放时宜保持适当的通风间距,使堆置在中间部位的砌块也能较快干燥,以降低砌块的上墙含水率。

3. 施工工艺防治措施

3.1砌筑前的处理

(1)施工前楼地面冲洗干净,在框架柱、墙砌体侧面定出皮数控制线和砌体高度控制线,预留出顶砖位置。

(2)砌筑前1~2天派人将砌块与砌筑面洒水湿润,水分渗入表层一般以0.7~1.0mm为准,砌筑时砌块的含水率掺制在10~15%之间。要均匀洒水,保证砌块的含水率基本相同,减少因含水率的差异导致膨胀系数的不同,防止墙体开裂。砌块上墙含水率测定根据砌块的干密度,随机抽样3块(或若干块)利用称重方法进行计算,砌块含水率=(湿重-干密度)/干密度×100%,取抽样数的平均值比较是否小于15%。

(3)经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沟通,在墙根部位采用先浇筑200mm高的素砼导墙,并抹平,使砌筑在水平面上进行。这样可以增强墙体的强度和抗渗性,并增加房屋的耐久性。

3.2砌筑施工控制

(1)砌筑前进行实地排列摆放,砌筑应错缝,上下皮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和砌块长的1/3,否则应在灰缝中设置26长700mm的拉结筋。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堵垛棱处应同时砌筑,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水平长度不小于高度的2/3。卫、厨间等有防水要求的墙体底部采用C20素砼地梁台坎,高度200mm。门窗洞口两侧应选用规则整齐的砌块,在“L”“T”“+”字形接头处砌块应咬砌,以保证砌体的整体稳定性。

(2)为消除主体结构和围护墙体之间由于温度变化产生收缩裂缝,砌体与墙柱交接处,必须留设拉结筋,间距为500~600mm,规格26,两端伸入墙内不小于1000mm。每砌筑1.5m高时应采用2Ф6通长钢筋拉结,以防止收缩拉裂墙体。

(3)在跨度或高度较大的墙内设置构造柱。当墙体长度超过5m,在中间设置钢筋砼构造柱。窗台与窗外墙交接处是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容易受砌体收缩影响而产生裂缝,因此在窗台处设置现浇窗台板以抵抗变形。门窗洞口上部边角处也容易产生裂缝和空鼓,采用圈梁代替过梁,以加强整体性。

(4)不同干密度及强度等级的加气砼砌块不能混用,加气砼砌块也不能与其它砖砌块混用,门窗洞口及构造柱和墙体端部的非整块砖,采用无齿锯切割成型。砌筑过程中每日砌筑高度控制在1.5m以内,雨天停止砌筑。砌体与框架柱,剪力墙的节点缝逐点填实砂浆后,再每侧划入30mm深槽;每砌完5皮砖,用嵌缝抹子将内外灰缝原浆压实。以封闭毛细孔。在砌筑至框架梁底200mm时暂停,隔7天之后, 待砂浆凝固干蠛螅砌体经一定收缩沉降变形之后,再进行顶砖处理。

(5)砌筑后,要做好防雨、遮阳工作,并适当进行喷水养护。

(6)抹灰施工之前,在砌块墙身与砼梁、砼柱交接处及门窗洞口边框处和阴角处贴100×100钢丝网,每边宽度200mm,网材搭接平整,牢固,采用钢钉钉牢固。

3.3抹灰工序控制

(1)抹灰工艺流程:放线抄平――门窗框――嵌缝堵孔――预埋件处理――砌体表层清理,洒水湿润――顶板勾缝――吊垂线套管找平――标线――划分格缝分格条――细部处理――结合层――罩面――清理。

(2)基层采用处理水泥砂浆拉毛,墙面淋水,用水将墙体淋湿后隔7天后才能进行抹灰,砌体墙面渗水深度 达8~10mm,含水率在10~15%之间,并采用满刮界面剂(益胶泥或专用界面剂)。框架柱、梁与砌块交接处,局部加挂网,可以加强基层与抹灰层的粘结力。因为加气砌块强度较低,其墙体的阳角应做1.8m高,每边50mm宽用1:2.5聚合物水泥砂浆护角,角内每侧粘贴100mm宽的耐碱网格布。

(3)每层抹灰厚度不能过厚,各层控制在7~9mm内,若中层抹灰过厚应分层涂抹,砂浆材料选用应与加气砼砌块材料相适应,应采用保水性能好的材质。为防止和减少墙体开裂,内外墙均采用弹性腻子或弹性涂料。

4. 防治裂漏关键技术

4.1砌筑要认真按规范要求进行。 在砌筑施工时,当每一个砌块砌筑前,要用毛刷清理砌块表面的浮砂(尘),处理干净后再在水平、垂直灰缝处铺胶粘剂,胶粘剂宜满铺均匀,因为稍有厚薄不匀可能影响砂浆饱满度,砂浆饱满度必须满足施工的要求达到水平灰缝90%,垂直灰缝80%的要求。灰缝厚度控制在5~6mm,最大不应超过8mm,垂直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砌筑墙面应平整干净,灰缝处无溢出的砂浆或胶粘剂;砌块上墙或刚砌筑的砌块不应受到外来撞击或随意移动。若需校正,应重新铺抹胶粘剂进行砌筑,更不允许找平砸砌块。为了避免砌体沉缩变形过大,日砌高度应严格控制在1.5m以内。

4.2合理设置拉结筋。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拉结筋最常见的设置方法为预埋或植筋。砌体与钢筋混凝土墙柱接触处,采用26钢筋拉结筋,用植入或预埋方法,在施工时预先在砌块水平灰缝开通长凹槽,放入钢筋后用胶粘剂或M10水泥砂浆填实至槽口上平。但也有的施工人员采取不开槽施工,将钢筋直接埋入砌块灰缝中。

采用开槽植筋方法比较方便,质量好。由于该方法合理植入位置准确,开槽嵌入筋拉结牢固,问题是开槽要多用人工。开槽现在都是专用手锯,槽宽、深各10mm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砖屑要清扫干净,确保粘结质量。

4.3不同材料接触处要柔性连接。填充墙与柱、墙、梁板界面缝处要作柔性处理。根据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自身特性,为减少不同材料与砌块间出现的裂缝,全国许多地方对砌块的应用都要求进行柔性处理的规定,以适应温度与干湿环境的变化。但很多施工人员总习惯用传统黏土砖的砌筑方法,填充墙与柱(墙)密缝砌筑,墙顶与梁板间采取普通砖或水泥砖或斜砖砌筑,普通水泥砂浆嵌缝。有的建设单位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宁可采用传统的普通水泥砂浆嵌缝,也不舍得花钱采用PU发泡剂嵌缝。这种硬连接处理,势必很难克服填充墙裂缝之病。

为此,还是要求界面缝采用柔性处理: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柱(墙)相接处,砌筑时应预留10~15mm宽、30mm深的缝隙,缝隙内嵌塞PE棒并打PU发泡剂,而室外一侧的'缝隙口为了防水,应在PU发泡剂外再用外墙弹性腻子封闭。填充墙与上层楼面的梁底或板底间也应预留10~25mm宽、30mm深的缝隙,缝隙内的填充物至少在墙体砌筑完成7d(最好14d)后进行。在墙顶每一砌块中间部位两侧用经干燥防腐处理的木楔楔紧,固定在木楔两侧嵌填可适应变形要求的柔性连接材料。从工程实际看,采用柔性连接方式处理界面缝,裂缝的控制大有改观。

4.4墙体上埋管线开槽要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墙体上预埋管线开槽应待墙体粘结强度达到75%后方可进行,要严格按照管线布置方案先弹线,然后采用手提式角向磨光机进行开槽,开槽深度竖向不应超过1/4墙厚,水平向不应超过1/5墙厚,同时,也不得开槽过浅,导致埋管无法完全嵌入槽内。填槽采用比例约为1:3~1:4的掺加聚丙烯短纤维的专用防裂砂浆,并抹压密实。抹灰时应在槽洞回填密实的基层上,覆盖比槽洞口周边各宽100mm的钢丝网或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增强。严禁在墙体两面的同一位置开槽,埋设管线。

5. 结语

通过本工程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加气混凝土砌块开裂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要做好墙体质量的控制和墙体裂缝渗漏的防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好材料关,不合格的、不到龄期的产品不能使用,并要按批量检测。

(2)要控制砌块上墙的含水率,含水率的偏差,会影响到墙体裂纹的产生。

(3)严格控制灰缝的饱满度及厚度。

(4)要针对墙体薄弱部位及不同材料交接处进行特殊处理,采用加网,柔性接缝、厨卫间防水处理等。

(5)抹灰层与墙体之间的处理及基层清理工作要到位。最关键的是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技术交底,严格按规范操作,做到样板引路,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墙体质量,预防和控制墙体的开裂与外墙渗漏。

浅谈玉米螟防治技术

水泥厂粉尘防治技术探讨

识别人脸的技术阅读答案

生物识别技术警务应用刍论

德航空公司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提高效率

无公害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棚芹菜斑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防除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

信息化技术论文

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甘薯茎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