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歌)

时间:2023-02-26 03:39:56 作者:快乐的丸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快乐的丸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山居(诗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山居(诗歌),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山居(诗歌)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8.(5分)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1分)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1分)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2分)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1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2:山居梧桐诗歌

山居梧桐诗歌

1、

老来兴味减

懒登楼

怯红颜

诗书满床作枕眠

夜来风雨三两声

芭蕉残

2、

山中观枰柯忽烂

闹市行来帽遮颜

世事如棋倒又颠

沽浊酒

邀寒蝉

玉壶冰心明月圆

空谷幽兰香里眠

3、

苍茫高原外

林兽换秋毫

千山鸟飞绝

处处藏弓刀

焚琴煮鹤人神惧

峰壑瘴气飘

徘徊暮云里

蚱蜢泣幽草

仰问青山青

明日可曾老

开矿建坝耕伐急

铜臭氤氲透人心

江晚炸鱼声

风紧雨潇潇

篇3:山居杂咏诗歌

山居杂咏诗歌

廿五年前,吾从黄柏山桃花尖过,见一女子生de清秀白皙,亭亭玉立,气质如兰。心怦然,遂托人说媒。后闻知此女子早已定下娃娃亲,不愿嫁去。闻之吾意后,亦曾想了断婚事,嫁与吾家。后吾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此女子心灰意冷,遂违心嫁人。前不久郁郁而死,吾闻之,唏嘘不已,特为诗一组以记之。

兰花开在桃花尖,桃花林里等哥来。

一束兰花寄春心,日夜思哥泪满腮。

春风得意马蹄疾,乱花渐欲迷人眼。

兰花离林生不佳,红消香断人人怜。

廿五年后游故地,勾起往事心悲哀。

香径兰花笑春风,只是不见美人来。

封建礼教要打破,男娶女嫁全由我。

花开堪折直须折,花残别家空吟哦。

篇4:山居

山居

(文/西门吹雪)碧水青山掩农家,

黄花点点伴晚霞。

一缕炊烟搅鸦梦,

牧童仰首吹落花。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篇5:诗歌欣赏:山居即事

诗歌欣赏:山居即事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即事》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吧。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赏析

首(引庾信《拟咏怀诗》)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对比)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引庾信《入彭城馆》)

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烟火一作灯火)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篇6: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7:山居秋暝的诗歌赏析

山居秋暝的诗歌赏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说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这时,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问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今不可久留2”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在此可以远离超龄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解题]

这道题答案是B。所谓“画面”应有景物,有色彩。头两句有“山”与“雨”,第三句有“月”与“松”,第四句“泉”与“石”,第五句“竹”与“浣女”,第六句“莲”与“渔舟”,分别构成五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最后两句显然是议论,不属于画面。

篇8:山居读后感

山居读后感150字

读余秋雨的文章,感受不到诗歌一般华美的词藻,也缺少鲁迅那样犀利的文辞,但是你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也许,读过他的书,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

有人说,余不是学者,但他用的是学者式的思维;他不是作家,但是他的文章谁都能看懂。

一杯清茶,手中书卷,秋雨散文,韵味无穷——大概,这是最惬意的事了吧。

山居笔记读后感

王维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改写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山居即事》

山居即事翻译

山居秋暝教案

富春山居图赏析

余光中《沙田山居》教案

山居秋暝古诗

山居(诗歌)(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山居(诗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