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江左梅宗主夫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篇2: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另有涉及到愚溪的文章五篇,即:《愚溪对》、《愚溪诗序》、《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搏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柳宗元刚来永州的那几年,还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获谴而愤愤不平,对世事不公深感委屈,牢骚满腹,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够像贾谊一样,有朝一日被皇帝突然想起,法外开恩,重新起用自己。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永州山水的陶冶,纯朴民风的感染,加之赋闲日久,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原先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渐地冷却下来,代之以清醒、成熟和稳重。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佛教追求“禅定”境界,主张在“清静无为”之中去忘怀世事,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高僧们偏爱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禅机。佛家这种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他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同耕田种菜的农民做邻居,和打猎捕鱼的人密切交往,不仅使他对民众的实际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感情上得以和普通劳动者相交流,从而促成了感情上的进一步变化,思想上的进一步交融,写出了“苛政猛如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千古名篇《捕蛇者说》,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忠实代言人。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篇3: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
①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篇4:夏初雨后寻愚溪原文及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原文及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前言】
《夏初雨后寻愚溪》是由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柳宗元所写,作品原文 夏初雨后寻愚溪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注释】
①霁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翻译】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鉴赏】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
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
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篇5: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诗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诗翻译及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释
①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这两句是说,雨后水涨,新竹茂密,为寻愚溪,用手杖试着泉水深浅,涉足而过;解下衣带,围住新竹,以开辟路径。诗句密缝细缀,形象逼真而富情趣。
参考译文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是由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柳宗元所写。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篇6:赏析柳宗元夏的初雨后寻愚溪诗词
柳宗元 唐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释】:
①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译文】: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赏析】: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另有涉及到愚溪的文章五篇,即:《愚溪对》、《愚溪诗序》、《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搏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柳宗元刚来永州的那几年,还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获谴而愤愤不平,对世事不公深感委屈,牢骚满腹,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够像贾谊一样,有朝一日被皇帝突然想起,法外开恩,重新起用自己。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永州山水的陶冶,纯朴民风的感染,加之赋闲日久,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原先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渐地冷却下来,代之以清醒、成熟和稳重。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佛教追求“禅定”境界,主张在“清静无为”之中去忘怀世事,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高僧们偏爱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禅机。佛家这种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他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同耕田种菜的农民做邻居,和打猎捕鱼的人密切交往,不仅使他对民众的实际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感情上得以和普通劳动者相交流,从而促成了感情上的进一步变化,思想上的进一步交融,写出了“苛政猛如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千古名篇《捕蛇者说》,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忠实代言人。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篇7:柳宗元的愚溪
柳宗元的愚溪
柳宗元的愚溪,在湖南,在湖南的永州之野。
早春二月的一天,从永州新城出发,穿过淅淅沥沥的雨线,我们驱车直奔愚溪。透过车窗,潇水河宛如一条长练蜿蜒地由远古飘来,又轻曼地向湘江漂去。过 洲,越西门,再前行少许,在潇水西岸,一股涓涓溪流,铮铮淙淙,泛着灵气,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曾经与柳宗元朝夕相伴的愚溪了。
说起愚溪,我实在是愧对给它起名的柳宗元。不为别的,只为在这座城池中,我竟曾经恍惚般生活过10多年。每次与愚溪相会,或陌路,或心猿意马,全然没有想到柳宗元的存在。悔恨之际,有朋自远方来,我便迫不及待地向他推介柳宗元和柳宗元的愚溪。不想朋友真的应允了下来,于是我也就有了一个重新走进愚溪、感受愚溪的机会。
放眼望去,今日的愚溪,今日的愚溪两岸,参天的古木已杳然无踪了。只有稀疏的翠柳、桃红,浅笑,在雨中;而溪口的愚溪桥,依旧固执地保持着它弯曲了1000多年的背影,仿佛在向路人证明,曾经流淌在柳宗元心中的愚溪,流淌了1000多年的情怀依旧。
循溪前行,曲径不平,仿如柳宗元的坎坷仕途和心路历程。
柳宗元从小聪明勤奋,21岁时考取了进士,由此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思想敏锐,言词锋利,在当时名闻朝野。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很想对腐朽黑暗的政治进行改革,于是积极参加了“永贞革新”活动,与著名诗人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但朝中保守派的刻骨之恨,终使“永贞革新”之梦蜕变成失败之愁。“永贞革新”失败后,33岁的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司马,就在赴任途中,他又接到了再贬永州司马的诏书,一怀愁绪、满腔无奈的柳宗元只好逆来顺受,带着70岁的老母和堂弟,一叶扁舟,赶赴永州。
永州当时是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但就在这蛮荒之地,柳宗元一呆就是。10年间,他时时渴望东山再起,等待矢志效忠朝廷的那一天,用柳宗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等了漫长的10年,柳宗元等来的结果却是再贬到当时比永州更蛮荒偏远的柳州!
在被贬永州的10年中,是柳宗元生命最旺盛的10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学成就的10年,他传世的作品共计600余篇,其中有近400篇作品是他在永州写就的。10年中,他乐观放达,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捉弄,每每自娱自嘲,泰然处之,若无旁骛。他的游踪遍布永州的山山水水,他将个人情感融进了永州山水,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在《游黄溪记》中,他写道:“北至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脚下的这条愚溪,本来叫冉溪,柳宗元游历后,酷爱这里的宁静、和谐、毓秀,便在溪水旁结庐而居,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这便是愚溪的来历。他认为自己被贬来到永州,是由于自己太“愚”,所以,把愚溪和附近的丘、泉、沟、池、岛和一亭一堂,都一一冠上“愚”字,叫做“八愚”。他对愚溪情有独钟,他认为自己同愚溪一样,“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于世人贡献不大,称之为愚,未尝不可;但愚溪之水能鉴万物,清莹透澈,虽愚亦足以自豪!
不过柳宗元并没有“愚”下去,也没有玩物丧志般地消沉下去。为了追求正义,他置权贵们的嫉恨于度外,毅然拿起手中的如椽大笔,对当时危害甚烈的封建割据、宗教迷信、世袭特权、用人唯亲、欺压百姓等社会现象口诛笔伐。正如他在《江雪》一诗中描绘的那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寒冷的仕途中,他孤独地端坐在命运的小舟上,忧国忧民。而在清凉的愚溪边,他一直在积极等待朝廷对他的理解,等待归帆北去的一天。令人扼腕的是,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愚溪也没能听到他梦想成真的消息。
1000多年后,当我们伫立在愚溪岸边,不由得感叹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常。叹喟之际,我们来到了柳宗元定居愚溪时种花植竹、装点山水、自娱其愚的后山。如今,这片后山坡早已被夷为平地,平淡无奇。冥冥之中,我们仿佛看见柳宗元在一个春和日丽的午后,沿溪信步,与猎人渔夫,往来穿梭在愚溪两岸。忽然,思如泉涌,遂奔回草庐,兴致昂奋,手把香茗,对酒当歌,写下“幸此南夷谪”和“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的感受。
愚溪好,吾爱愚溪。愚溪边上住一世,笑看风云又何妨?柳宗元是想在愚溪边上住一辈子的。我想,愚溪应属于柳宗元。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就这样写道:“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
虽饱尝命运的不公,却能忧国忧民,并寄情于山水之间,豁然自怡,实属不易。这也许正是后人景仰他的原因之一吧。
回望溪口的愚溪桥。这座双孔桥在薄薄的雨幕中,显得宁静、安详,从桥孔东望,轻舟荡漾,波澜不兴。遥想当年柳宗元也一定从这个桥孔感悟过什么。总之这座桥是最能见证柳宗元的真实情感的。我们又似乎看见在元和十年的一个春日,柳宗元奉诏回京,就在这愚溪桥边,他深噙着泪花,面对与他10年休戚与共的永州山水、“八愚”亭台以及往来密切的野老亲朋,他潸然泪下,悲不自禁地伏在缓缓移动的舷头默默低吟:“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作别愚溪的时候,天空已开始放晴。默念着清人王日照在赞柳宗元时说的诗句“一官匏系几何年,一代文章万古传”,我们依恋不舍地登上了回程的汽车。当愚溪在车后渐渐退出我的回眸,我并没有愚溪已渐渐消失的感觉,它已悄悄地流淌在我的心里。
篇8:柳宗元《溪居》赏析
柳宗元《溪居》赏析
诗中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下面就来欣赏下。
【原文】: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夜榜:夜航。⑤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翻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
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
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
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
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篇9:柳宗元溪居赏析
柳宗元溪居赏析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榜:本指摇船用具。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2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详细答案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分)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答案】(5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3分)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并不愿做一个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是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的,解题时要抓住诗中作者的行径。
4.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6分)
【答案】(6分)同意。(1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1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要联系作者被贬的背景来解答。答题时,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点出字里行间隐含着的孤独的忧愤。
5.诗中说“幸此南夷谪”,诗人感到幸运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要点示例,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诗人感到幸运的原因主要是, 一:过去为官所累 二:愚溪的生活自由自在”闲适随意。
6.本诗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要点示例,一: 叙事抒情。诗人通过对自己在愚溪耕作生活的描述“寄寓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二:寓情于景! 用“楚天碧”表现诗人乐观豁达'自由自在的心情。 三:反讽手法。诗人正话反说”淡泊之中隐含着自己被贬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懑。
7、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4分)
答:第二联描述了主人公与农田菜圃为邻,如同一个山林隐逸之士的闲适生活。第三联描述了主人公的归隐生活: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2分)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故作旷达、强作闲适、独来独往的幽愤者形象。(2分)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答:诗中塑造了一个被贬的(3分)官吏(2分)形象。
9.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不怨而怨。”请简要分析。(6分)
答:诗人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诗人用“幸”字说明“不怨”,(3分)但 “来往不逢人”的孤独,又显出贬官的抑郁,所以又“怨”。(3分)
二: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夜榜:夜航。⑤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1)解释词语:累: 谪:
(2)作者居处冉溪之畔的原因是:“ 。”
(3)清朝沈德潜评说柳宗元虽连遭厄运被贬“困厄之境”,但是仍旧抒发“清夷淡泊之音”。此诗“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一个“ ”字隐含作者对待贬官的牢骚之意。
参考答案
(1)劳累、牵累 流放 (2)久为簪组累 (3)幸
翻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
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
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
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
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篇10: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原文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原文
愚溪诗序(柳宗元)
◇原文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①。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②。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③。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④。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⑤。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⑥;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⑦。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⑨。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⑩。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注释
①是溪:这条溪。是,指示代词。
②家焉:在此安家。家,作动词用。下文“家是溪”同此解。
③龂龂(yín_yín)然:争辩的样子。
④凡:共。上出:向上喷涌而出。
⑤乐(yào):喜欢、爱好。
⑥坻(chí)石:凸出水面的石头。
⑦适类:正好相像。
⑧有道:指政治清明安定的时代。悖:违背。
⑨鉴:照。锵鸣金石:像敲钟(金)击磬(石)一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⑩漱涤:洗涤。牢笼:包罗、概括。
鸿蒙: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也指元气。希夷:指空虚寂静,人们无法感知的一种境界。
◇鉴赏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八愚诗》写的序。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在城郊冉溪东南定居下来,并作《八愚诗》歌咏周围景物。这篇序说明了他称丘、泉、沟、池、堂、溪、亭、岛等八物为“愚”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当地奇山异水的`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借此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愤懑幽怨的心情。
文章用一“愚”字统贯全篇,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富于变化,但都紧紧围绕着“愚”字展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
篇11:《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赏析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赏析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呢?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释】
⑴愚溪北池:在愚溪钴鉧(mǔ)潭北约六十步。池水清澈,冬夏不涸。池水沿沟流入愚溪。
⑵宿云:昨夜就有的云。
⑶洲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这里指水边山地。
⑷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
⑸村坞(wù):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⑹予:我。
⑺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⑻宾:指眼前景。
⑼主:作者自指。
【白话译文】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创作背景】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的第五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受到牵连,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几年来,他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国忧加身愁”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许多诗文中抒发胸中愤懑,表达孤寂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 夏初雨后寻愚溪,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的意思,夏初雨后寻愚
★ 渔翁柳宗元赏析
★ 江雪 柳宗元赏析
★ 雨后池上原文赏析
★ 溪居原文赏析
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