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

时间:2022-12-19 03:39:01 作者:Noob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oo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

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 -诗词大全

独觉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五排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注释】 ①窗牖(yǒu )窗户。牖:《说文・穴部》“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②寥落:稀疏。

③良游:尽兴之游。语出陆机《答贾长渊》“念昔良游,兹焉永叹。”迟暮:比喻晚年、衰老。《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迟,晚也;君不建立道德,举贤用士,则年老暮晚,而功不成,事不遂也。”

④末事:琐碎小事。末:凡物之细碎如粉者曰“末”。

⑤经世:处理国家大事。经,治理。

⑥尽了:全部实现。尽,悉也,备也。【译文】 一觉醒来窗外一片空鳎晨雨稀疏我不禁忧心忡忡:

长期外游嗟怨身损神销,琐事如麻一一困扰胸中。

徒有经世济民的一腔宏愿,自古至今谁不是希望落空!【赏析】这首诗六句三联。第一联描写景物,第二联抒发胸臆,第三联阐释人生。脉络清晰,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亦无农夫,枝头没有啼鸟。第二句诉诸听觉,窗外既空,故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鸡鸣犬吠,只听得稀疏的晨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这沉寂中的微弱之声,更反衬出苍茫大地的阒寂。孟浩然《春晓》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句,用鸟的争鸣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让人领略无边的春意,无限的春情。柳诗的这开头两句,也是选取清晨醒来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段进行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和想象,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尤其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失意不平、人生无常的深切叹喟,表露了他那不安定的灵魂深处的苦闷,及其由于生命毫无意义慢慢耗蚀而产生的无穷幽怨。这样,就十分自然地把读者引向诗人此时孤独无凭、忧愤填膺的感情轨道。

三四两句,抒发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忧怨。柳宗元滞留永州十年之久,既为贬徙之客,故屡遭排挤,除了写作,未供实职。如此优游岁月,简直是赋闲。这对于素有“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襟抱的政治家来说,实在是一种无情的折磨和残酷的迫害。诗人深知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也深知宏图之难展和事业之艰难,所以要急于摆脱这种“良游”的困境。但到头来还是潦倒落魄,怎不倍添悲伤,未老而先衰?“迟暮”一词,叹惋时光的流逝不返和时势的难以逆转,包蕴着诗人多少哀伤!

尽管如此,然而诗人并没有遗世独立,超然物外。民事国事纷至沓来,常常困扰于心,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可叹英雄无主,欲为而不能为,岂不悲哉!矛盾不断地集结,不断地激烈碰撞,使诗人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万般无奈。一“惊”一“扰”,谁能领略个中滋味?

从诗的感情流向来看,沉郁哀怨越积越多,滔滔直下,大有决堤之势。不过,“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这结尾两句,语气顿时舒缓下来,诗人用自问自答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念:自宽 。但是,凡是忧伤的感情,如果用悲哀语气来表达,不一定能使人感到它的分量,而用与之正相反的豪迈旷达的口气说出来,却往往使人觉得非常沉重深刻。所以,这种自宽 ,实则是自怨自愤,将全诗感情波涛推向了顶峰。

诗题《独觉》,暗含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深意。“谁尽了”的一声长叹,唤起了读者对千古英雄的荣辱进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败,万事皆空”的真谛。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上,只不过是急匆匆的过客。因此,柳宗元能乐天安命,与世无争,先后在永州、柳州辛勤耕耘十五载,最后终老南荒,至今还深受人们景仰。

篇2:独觉,独觉苏轼,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

独觉,独觉苏轼,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 -诗词大全

独觉

作者:苏轼  朝代: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3:《夜寒独觉》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寒独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 “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 “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 “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E. “尚有布衾寒似铁”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15.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4. AE15. 刻画了一个客居他乡,年老体衰,孤独贫穷的老人形象。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解析】

14. 试题分析:A“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错误,从下文的处境可以看出诗人惊觉不完全是因为小儿啼哭,因此对小儿啼哭并无烦躁的心情。E“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错误,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嘲讽,是对自身生活窘境的无可奈何。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中诗句的分析,诗人用“梦中身”“谁相伴”点明了客居他乡的身份;用“老来万事不如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用“听尽鸡声”表达出内心的孤独;用“布衾寒似铁”写出了生活的贫穷。

篇4:觉衰,觉衰柳宗元,觉衰的意思,觉衰赏析

觉衰,觉衰柳宗元,觉衰的意思,觉衰赏析 -诗词大全

觉衰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五排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I。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注释】 ①不谓:不打招呼。侵:渐近。

②宜:应该。稍已,已经。

③种:形容头发短少。

④咄:叹词,表示失意或无奈。

⑤彭聃:即彭祖和老聃,为古代长寿者。周孔:即周公和孔子,为古代圣人。

⑥杳杳:高远的样子。

⑦遗音:声音不断,余音袅袅的意思。【译文】 早知人生,衰老难辞;

不曾想到,来势何迅。

我生今年,理应未衰;

不知不觉,老来相寻。

牙齿已松,头发脱落;

四处奔走,力已不任。

徒有慨叹,无可奈何;

人皆如此,何必伤心。

彭祖老聃,今日何在?

圣如周孔,早归寂沉。

寿者圣者,为人称颂;

但无一人,存活至今。

此时惟愿:美酒作伴;

朋友相聚,同饮共斟。

春光美好,即将逝去;

桃红李白,枝叶繁阴。

阳光明媚,绿野连天;

杳杳归鸿,天际长鸣。

呼朋唤友,出门踏青;

手持扶杖,登上西林,

临高快意,放声高歌;

犹如商颂,不绝余音。【赏析】谁都知道柳宗元的诗中总是充满了一种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之情。特别是在永州所作诗篇,取境大都以清冷、幽僻、寂静为主色调,读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吞吞吐吐的感觉,总缺少一些豪迈潇洒、明快超脱。而此诗却一反常态,使人耳目一新,在柳宗元诗集中,可算得上十分难得的快诗。

《觉衰》诗的“快”,首先表现在对衰老的态度上。面对提前来临的衰老,他不再是悲悲切切,嗟叹不已,而是显得超脱旷达。这种态度表现在诗的一、二层中。诗的第一层写“衰至”的感受。衰老虽然不期而至,而且来势凶猛。四十岁左右正值盛年的柳宗元,已经是“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显出了十足的`老态龙钟之状。诗的开头,可谓是曲尽老态。面对过早到来的“衰”,应该怎样对待?诗的第二层,是写对“衰至”的认识和理解。笔势一转,陡然生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识。他以穿越古今、看透人生的目光,找到了面对衰老的最好的方法――潇洒和超脱。诗中写道:“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古代的寿者如彭祖、老聃,如今又在那里呢?人人称颂的周公、孔子,不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归于寂静了吗?无论是长寿者,还是圣贤者,都无法逃避必死的自然法则。这是一段多么富有哲理的议论。诗人把寿者、圣者同普通人等量齐观,一切的人在衰老和死亡面前,都是公平无私的。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利禄而患得患失,耿耿于怀,也无须因失意落魄而唉声叹气。只有看透了这一层,精神上才能获得轻松和超越。这种见解和情怀,在柳宗元别的诗中很少见到。

《觉衰》诗的“快”,第二个鲜明特点是行为上的潇洒倜傥。面对衰老,面对春光流逝,许多人都会自伤老大,嗟老叹穷,痛感人生苦短,光阴虚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通病。柳宗元在此诗中却表现得潇洒豪迈:“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与朋友常举酒杯,放怀痛饮,何愁之有,此其一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郊外踏青,登高抒怀,又何忧之来,此其二也;“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放声高唱古代颂歌,情韵悠扬余音不绝,何闷不去,此其三也。此番举动,其豪迈不下李太白,其潇洒可敌谢康乐,实在让人刮目相看,难怪周E在《唐诗选脉全通》中评价此诗说:“绝透,绝灵、绝劲、绝谈。前无古人者以此,言人当及时行乐也。”蒋之翘说此诗“失却子厚本色(《唐四家诗》)”。虽然两人评价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但共同地证明了一点,柳宗元的这首诗,给了读者一种新鲜别样的感觉――快意。

从《觉衰》这首诗,我们看到柳宗元人生、性格的又一侧面。幽怨、哀叹和凄婉不是柳诗的全部,他的诗同样可以潇洒豪迈,可以旷达超脱。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生动更真切和更全面的柳宗元。苏轼说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此话是颇有见地的。此诗正是忧与乐相互渗透、相互陪衬,超脱旷达使幽怨显得更加婉曲,潇洒倜傥使孤愤变得更加强烈。诗人自己在《对贺者》中也是这样说的:“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岂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此诗,柳宗元以洒脱的外在形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是饱含酸楚地“潇洒”了一回。

篇5: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陆游,偶得石室酒独

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陆游,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的意思,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赏析 -诗词大全

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初寒思小饮,名酒忽堕前。

素Z手自倾,色若秋涧泉。

浩歌复起舞,与影俱翩M。

一笑遗宇宙,未觉异少年。

诗人不闻道,苦叹岁月迁。

岂知汝南市,自有壶中天。

河洛久未复,铜驼棘森然。

秋风归去来,虚老玉井莲。

篇6: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这首柳宗元所写的古诗《江雪》独有的艺术特色是精雕细琢以及极度的夸张概括,综地统一在诗作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纷飞时,想起这首诗。画面简洁干净,万里一色?偌大的世界,独剩那位与江雪为伴的老人。

老人名叫柳宗元,人称柳永州、柳柳州,生于长安,卒于柳州,历世四十七载。他少年得志,三十三岁参加“永贞革新”,进入权力核心。可惜不到一年革新就失败了,他随即被罢黜,而且从此一黜而黜,再无返京之日。他去世时,韩愈为他写了《祭柳子厚文》,这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祭文。其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韩愈在其中做了个假设:倘使柳宗元始终官场得志,免遭贬黜之苦,“为将相于一时”,但文学辞章却无所造诣,两相权衡,“孰得孰失”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一疑问,韩愈显然倾向于以文章立世,肯定?学成就。当然,韩愈与柳宗元同为知识分子,他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怪。中国古代文人素来看重“立言”,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哪个搞文字的人又愿意否定自己事业的价值呢?

不管怎样,人生有得必有失。远离是非之都,柳宗元无奈之下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第一站就是永州。中国很多城市都因了一些被黜的文人大官而扬名。这些精神满是创伤的文人们携家带口来到贬地,虎口余生,一息尚存,仓皇之下,都把这异乡的山水当成了慰藉心灵的疗伤丹药,笔下自然摇曳生姿,景物便也撩人心魄。永州位于湖南境内,柳?元为此地风土撰写了《永州八记》,如同八颗珍珠,深藏于永州绵绵的山林间,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幽幽的光芒。相比之下,《江雪》则一洗《八记》的幽暗抑郁,为这山林染上了一层冷峭洁白的光泽。

中国古代写雪的诗歌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寂静,“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的斑斓,“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的雄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烂漫……而这首《江雪》给人的第一感觉?只是两个字:干净。“千山”,“万径”,何其广阔的世界,却是鸟绝人灭,雪白得耀眼,干净得刺目。不由得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那个一片真干净的“白茫茫世界”,这不能不让人把它与柳宗元的佛教信仰联系起来。

中唐时期佛教颇为盛行,柳宗元的母亲笃信佛教,他十岁的女儿病重后也削发为尼,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不对佛教产生亲近。特别是被贬黜之后,与柳宗元交往的僧人很多。他刚到永州时无地可居,就寄居在当地的一家寺庙龙兴寺,并与该寺的和尚重撰过从甚密。柳宗元早年曾受禅宗影响较大,到永州后则对净土宗更为偏爱。净土宗强调?格的修道实践,赞同“有相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显然,此时的柳宗元之所以属心净土,是为了给憔悴疲惫的灵魂寻得一方栖息的天地。《江雪》里的世界与其说是柳宗元身外的风景,不如说是他心底的一片净土,那里寂静辽阔冰清玉洁,不管外面如何喧嚣,它始终宁静自若了无尘埃。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篇7: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江雪》这首诗里,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是一首非常具有艺术特色的山水小诗。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篇8:明觉院,明觉院陆游,明觉院的意思,明觉院赏析

明觉院,明觉院陆游,明觉院的意思,明觉院赏析 -诗词大全

明觉院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细路蟠青壁,层轩倚碧空。

天香下尘世,僧梵起云中。

藤络将颓石,松号不断风。

尤怜扶杖处,直下数飞鸿。

篇9:独学,独学陆游,独学的意思,独学赏析

独学,独学陆游,独学的意思,独学赏析 -诗词大全

独学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师友雕零身白首,杜门独学就谁评?秋风弃扇知安命,小炷留灯悟养生。

踵息无声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

少年妄起功名念,岂信身闲心太平。

篇10:陈觉,陈觉徐铉,陈觉的意思,陈觉赏析

陈觉,陈觉徐铉,陈觉的意思,陈觉赏析 -诗词大全

陈觉

作者:徐铉  朝代:唐 朱云曾为汉家忧,不怕交亲作世仇。壮气未平空咄咄,

狂言无验信悠悠。今朝我作伤弓鸟,却羡君为不系舟。

劳寄新诗平宿憾,此生心气贯清秋。

篇11:赠宝觉,赠宝觉王安石,赠宝觉的意思,赠宝觉赏析

赠宝觉,赠宝觉王安石,赠宝觉的意思,赠宝觉赏析 -诗词大全

赠宝觉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大师京国旧,兴趣江湖迥。

往与惠询辈,一宿金山顶。

怀哉苦留恋,王事有朝请。

别来能几时,浮念剧含梗。

今朝忽相见,眸子清炯炯。

夜阑接软语,令人发深省,化城出天半,远色有诸岭。

白首对汀洲,犹思理烟艇。

独弦琴范文同

独夜诗歌

独夏随笔

独的成语

独爱《诗经》

独舟现代诗歌

觉员个人优缺点总结

《独腿人生》读后感

独怜伤感散文

这边风景独好作文

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独觉,独觉柳宗元,独觉的意思,独觉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