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牛小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传统节日的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传统节日小年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3]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汉族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汉族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篇2: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南京人喜欢叫做“八月节”。南京人非常看重这合家团圆的节日,千百年来便形成了独有的习俗。旧时南京民间还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一俗。传说嫦娥羞见男人,故中秋节日均由主妇动手,斯时主妇要穿上新衣、裙子和花鞋,以讨嫦娥欢喜,以求得全家团聚平安。所以,中秋节在南京曾名“女儿节”。自古以来,尤其明清时代,南京中秋习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圆月
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中秋之夜,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八月十五夜,全家聚饮同吃团圆饭,如有亲属未归,席上必置杯。菜肴中以桂花鸭、毛豆烧仔鸡、老菱烧肉等为主,酒后还须食浇以糖桂花糖芋艿助兴。
同时家家陈以菱、藕、芡、栗、柿之类供于中庭。祀月之余,全家再吃月饼,俗称”团圆饼“,意为团聚。将“圆月”之仪推向最高潮。月饼以瓜埠的“赖月月饼”为上。
传说六合瓜埠寺住持和尚赖月曾于中秋节,精心制作月饼供奉下江南的驻跸此庙的乾隆皇帝。乾隆品之龙颜大悦,遂命名为“赖月月饼”。还有“金陵套饼”也为上乘。“金陵套饼”将大小不同的月饼分层堆叠,顶部以一只寿桃作点缀,状如宝塔且滋味尤佳。
老南京中秋节期间,通常要吃月饼、葡萄、石榴、柿子、梨子、香藕、熟菱、芋头、栗子、桂花鸭,饮酒助兴,当晚阖家团聚宴饮。
晚宴之后,南京百姓便于自家庭院、露台或门前空地上设案,供奉月饼、鲜果,烧斗香(扎香如宝塔、楼阁形,“或剪彩作月宫状黏之”,上加纸斗)祭拜月神。也许是嫦娥害羞怕见男子,抑或传统观念认为月乃太阴,而女性素来属阴,故昔有“男不拜月”谚俗。
传统食俗中月饼具有“团圆”韵味,相传早先还与朱元璋组织起义军反对元朝统治、在饼中暗藏“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有关;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柿子蕴含着“柿(事)柿(事)如意”的口彩……
二·走月
妇女夜游街市称“走月”,俗称“蹈月”。中秋之夜,南京女子三五成群相约夜游,走街串巷,互拜亲朋,赏月看花,此来彼往,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有人也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望子者至夫子庙游后,过桥一行,可得子。”讲的`是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涧子桥”,中秋之夜,未有子嗣的人来此往桥下摔瓦罐,能得子,久而久之,这座桥后被讹称为“见子桥”。
三·摸秋
南京妇女旧有“摸秋”习俗。据清人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载,金陵民俗有南京女子中秋月夜摸秋之戏。《中华全国风俗志》亦云:“有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中秋月夜,她们三五结伴,偷偷往果园中摸取瓜果,摸到南瓜,预示可生男孩,摸到扁豆则预示生女孩。而未婚女子的小姊妹们,三五结伴,往果园中摸取瓜果,以瓜果优劣,预示能否觅得如意夫婿。
旧时南京妇女“摸秋”还有一去处,即信府河畔真武庙,庙门外竖长杆,上立铁鹳,其大如驴,俗呼为铁老鹳。因其立身的长杆也能给妇女带来福音,遂成为摸秋的主要对象。清中期后此物不存,摸秋内容遂改为在园中了。
四·斗香
《金陵岁时记》记载:“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所谓焚斗香,亦曰“点天香”,垒瓦片为宝塔形状,周边长宽约一尺余,高四、五层至六、七层。越往上越小,形状如塔尖。最上一层裁纸叠做量米的斗状,谓之香斗,中燃以线香,斗旁插着纸扎的龙门、旗斗、魁星和彩旗之类。敲锣打鼓,绕塔以戏。
五·玩月
南京人玩月之举由来已久,自东晋高士谢尚、袁宏于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留下了“牛渚玩月”佳话,到诗人李白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并赋诗:“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
以至演化为后来南京人欢度的中秋节的必有节目。南京旧有“玩月桥”,其在夫子庙秦淮河南,后来的“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它从现在的江南贡院一直延伸到白鹭洲公园北门,康熙年间,长板桥被毁,但中秋玩月之俗绵延至今。
篇3:贵州传统节日习俗
贵州传统节日习俗
一、民族节日
(1)跳地戏
活动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活动地点:花溪大寨
活动介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天,贵阳附近的布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集于花溪大寨,带上面具,边跳边唱。内容集话剧、歌舞、舞剧为一体。其取材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征战及忠义故事,并糅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
(2)三月三
活动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活动地点:乌当区新堡乡
活动介绍: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原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散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现在的“地蚕会”已演变成为“三月三”歌节。节日期间,贵阳及邻县的布依族群众便云集乌当区新堡乡,赛歌、吹木叶,男女结伴戏水等。
(3)四月八
活动时间:农历四月初八
活动地点:市中心喷水池一带
活动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贵阳市及其附近的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吹芦笙、箫笛、唱山歌、跳苗家舞蹈,纪念古代民族英雄“祝狄”。
(4)六月六
活动时间:农历六月初六
活动地点:花溪河畔
活动介绍:“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祭社神、山神的重要节日。这一天,贵阳市及邻县的布依族男女老少皆身穿盛装,聚集于花溪河畔,举行歌舞表演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此外还有唢呐、铜鼓、礼仪表演,刷把舞等民族节目。
二、旅游节日
(1)乌当永乐桃花节
活动时间:4月
活动地点: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
活动内容:民族歌舞表演、赏桃花、“农家乐”体验等。
(2)修文县谷堡乡梨花节
活动时间:4月
活动地点:贵阳市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
活动内容:开幕式、赏花乐、农家乐、参观农家庭园经济。
(3)贵阳白云国际风筝节
活动时间:4月30日——5月7日
活动地点:贵阳市白云区
活动内容:举办“放飞白云”开幕式及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啤酒节、民族民间艺术展演、花卉展、风筝比赛、“国际奥委会主席杯”百城市自行车总决赛、全国农民象棋邀请赛等。
(4)红枫湖旅游节
活动时间:6月——8月
活动地点:红枫湖景区
活动内容:举办大型开幕式、水上游演、民族风情游演、旅游文化艺术展演、水上休闲体育健身、夜游红枫湖、焰火晚会等。
(5)乌当永乐蟠桃节
活动时间:8月至9月
活动地点: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
活动内容:举办民族歌舞表演、品尝新鲜蟠桃、体验“农家生活”等。
(6)贵州名酒节
时间:公历7月——8月;
地点:分别在遵义市、仁怀茅台镇、赤水市等地举行;
主要活动:举行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酒厂、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对于嗜酒人士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尝当地名酒。
(7)仡佬年
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地点:黔北地区;
主要活动:仡佬节是当地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因为仡佬族相信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
小知识: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8)牛王节
时间:农历十月初一;
地点:黔北地区;
主要活动: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非常盛大。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放响鞭炮,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同时,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9)供粑
时间:农历除夕夜;
地点:黔北村寨;
主要活动:供粑即用精米敬献祖先。在乡间,每当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饭和菜肴举行祭祀。同吃一餐饭后,整个寨子都会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时还要进行叩头、唱歌、敬献等仪式。
(10)折溪傩戏(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的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11)采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胞聚集于村东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
(12)跳花节(农历二月十五)
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之一。
(13)拜树节(农历正月初三)
又称“祭山神”。节间用树枝扎小屋放置于大神树下,插彩旗,牵祭品绕树宰杀祭祀,点燃香、烛、纸,请山神入座祭之。这一节日使得许多仡佬村寨至今仍然保存着千年古树。
油菜花旅游节(公历3月)
活动地点在安顺、兴义一带的景点。活动内容有观赏油菜花田园风光,游云峰八寨,观九溪屯堡,赏天落湾民间风情等。
(14)吃新节(农历七月)
农作物初熟的时候,仡佬族会择吉日“尝新”。是时,人们到庄稼地里,随意选摘几穗稻谷、包谷、豆角等“尝新”。吃新节还会杀牛祭祖,全寨子开始收割庄稼。
(15)踩芦笙堂(农历七月十五)
这天,参加表演者列队进入侗寨公共场所,指挥者引导队员按事先测定的子午线踩踏入场,芦笙齐奏,队员们按芦笙曲调的缓急抑扬,健步起舞,表演威武雄壮的芦笙团体操。
(16)相月亮(农闲季节)
安顺苗族男女青年独有的社交风俗,因常在月夜进行而得名。每当农闲季节,星月之夜,青年男女结队而出,在乡郊旷野上或谈话对歌,或吹笙弄笛。通过多次相月,互赠定情之物,感情浓笃者可定终身之约。
篇4:传统节日七夕节主要习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的,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返回目录
七夕节来历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返回目录
七夕的传统食物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3、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返回目录
篇5:自贡传统节日习俗
自贡传统节日习俗
1、农历元旦、春节
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大年三十为除夕,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吃过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通宵守夜,午夜烧子时香,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每逢除夕之夜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现在自贡和全国各地群众,多在此时家人围坐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初一早上吃汤圆、面条,以香烛果酒祭拜天地祖宗,晚辈向长者拜年,长辈则给晚辈贺节,通常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时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后,由家长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然后开门放鞭炮,并向喜神拜祷,谓之出行,预祝全年大吉大利。亲友互相庆贺,也有用名片贴门上以贺者。是日,居民携香烛纸至祖宗坟前祭扫,谓之上坟。新婚夫妇于元旦后择吉向父族、母族、妻族长辈拜年,谓之拜新年。居民也到亲友家拜年即表祝贺。
如今拜年的方式越来越多,除沿袭登门拜访、送贺卡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电报、电话、互联网等便捷方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送上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初三过后,各种禁忌解除,各家开始互请拜年酒、春酒。人日(正月初七)后,城市、集镇开始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沿街竖牌坊悬彩灯,或竖杆挂灯于上。城乡居民夜间沿街舞龙灯、狮灯、牛灯、花船,鼓乐、铁炮、鞭炮齐鸣,打铁花、玩杂耍,人山人海,午夜始停。娱乐活动以十五为甚,俗称闹元宵。自贡富荣盐场自唐宋以来,即有新年燃灯的习俗。自流井王爷庙新年放灯最为有名。
正月十四、十五“采青”,又叫“偷青”。“新年中,男女窃取人家所植青菜,名曰采青。”(《自流井》第一集,作者为樵斧,19成都聚昌公司出版)大家在新年里喜欢将别人家种植的青菜“窃取”一两棵回家,而不会认为是偷窃。因为据说是自己种的青菜能被别人看中,说明自己的庄稼活儿很在行,种的`菜比别家的好。偷时,要以能听到主人佯装的叫骂声为吉利。此习俗在而今的自贡,依然在个别地方沿袭着,可见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依然很高。正月十六,揭门上对联,共纸钱焚之,民谚谓之:“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娃儿拣狗屎。”此后转入正常生活。
解放后,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国家规定放假3天,春节仍是合家团聚,除旧迎新的传统佳节,然旧俗多有废弃。1978年后,各地节俗又逐渐兴起。1980年前后,元日零时起,城乡皆齐燃爆竹烟花,响声密凑,烟花飞喷,甚为壮观。上世纪90年代初,从安全考虑,曾一度禁放爆竹,然民间不喜,认为无节日气氛,近年已恢复这一节俗。春节期间,居民多喜探亲访友,聚谈宴饮。民间多已不自制灯,官办的春节灯会,自1963年始,到已举办16届,名为自贡国际恐龙灯贸会,吸引国内外游客专程往观,游人在观灯的同时,可进行经贸洽谈和交流。80年代末,先后在北京、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及国外展出,驰名中外,获“南国灯城”美誉。
2、清明
清明旧俗,各姓同族,齐集宗祠,祭祀祖先,礼毕筵宴,俗称“吃清明会”。各家清明前后十日,均到祖茔扫墓,燃香烛烧纸钱,并在坟前插白纸标,称“献清明”。农村先于春分浸泡谷种,7日后落泥,再7日后嗮芽,故有泡春分、嗮清明之谚语。解放后,祠堂聚会族人祭祀祖先的做法废除,但家人祭祖扫墓之习俗仍沿袭。同时,各机关单位和城乡中小学学生,多组织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3、浴佛
浴佛,即农历四月初八,俗称浴佛节。居民用红纸条粘为十字形,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贴于门墙,谓之嫁毛虫。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多买鱼虾鳅鳝,到江河放生,又称放生节。解放后,农村尚有“嫁毛虫”习俗。
4、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日,居民以粽叶裹糯米成菱形,称粽子,互相馈赠,蘸糖而食,也有夹豆、肉为馅者。各家悬陈艾、菖蒲于门上,称蒲剑艾虎,驱鬼避邪。又采各种草药煎水沐浴,谓之避毒。妇女以丝绸、布料边角余料裹香料、棉花做成猴狲、粽子形状,挂于小儿身上,谓之可以避兵。中午,餐桌菜肴特别丰富,必有苋菜,因苋菜水色赤红,主吉喜;必食雄黄酒,并以雄黄酒涂于小孩额上,谓之可避瘟疫。
是日,釜溪河、沱江城镇码头均有龙舟会,船只多至数十艘,每船有水手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船首尾装有龙头龙尾,有二人司锣鼓、喊号子。另扎有彩船停于河中,投放鸭子,各龙船竟往争夺,锣鼓震天,人声欢腾。得鸭多者奖以彩礼。又有竞速者,亦有彩礼。小康人家喜彩船于江中饮宴为乐,谓之游江。
解放后,端午之俗仍然保持。龙舟会不定期举行,由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
5、六月六
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旧俗,六月六嗮衣服。谓此日爆嗮衣服、书籍可以不生蛀虫。农民谓伏日(初伏)忌西北风,西北风主稻谷多秕壳。
6、乞巧
乞巧即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情人节”。解放前,妇女以凤仙花染指甲,夜间放瓜果供牛郎织女星。此时,银河星系最为明亮清晰,妇女对星穿针或浮针于碗中,观看形状,取其吉利,谓之乞巧。解放后此俗逐步消失。
7、中元
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民俗称“鬼节”、“过鬼年”。是日,各家设酒肉祭祀祖先,“新鬼大,旧鬼小”。一般祭曾祖、祖、父母亡灵,并烧钱纸冥衣。又烧纸烛、泼水饭,祭孤魂野鬼,以免为祟。是日,乡村、集镇民间团体请和尚诵经,飘河灯等,谓之盂兰会。此时,新谷登场,农家祀祖尝新。解放后,此俗废止。
8、中秋
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此时,正值农村稻谷收割完毕,瓜果上市。是日中午,家宴丰盛。中秋之夜,全家团聚,以瓜果、月饼、糍粑、麦芽糖(麻糖)祭月亮,然后分食,饮酒赏月。节前,亲朋好友,多互相馈赠月饼以示祝贺。此俗延续至今。
9、重阳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为诗书人家所重。是日,多邀集文友登山饮菊花酒吟诗作赋,插茱萸,以示风雅。
10、牛王节
牛王节,在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皆制纸衣焚于祖先墓前,谓之送寒衣。农村于牛王庙举办牛王会,蒸糯米糍粑喂牛,并粘于牛角,以酬其耕作之劳。
11、冬至
城乡居民皆重视冬至节。解放前,各姓宗祠皆集族人办冬至会,祭祀祖先,处理族中事务,然后聚餐,称办冬至会。是日,城乡居民一般以羊肉、狗肉炖补药,谓可驱寒祛病,补益强身。冬至后,农村开始杀过年猪,城市居民开始办过年货。
12、腊八
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城乡居民多以糯米、杂粮、碎肉混煮为粥,称吃腊八饭。
13、祭灶
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民间有祭灶神之之俗,设香烛、刀头、麻糖祭灶神,又用酒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传说二十四日以后,灶神要上天奏事,灶神吃了奉献,就可多说好事,少奏坏事或不奏坏事,以免玉帝降灾。富裕人家,还请僧道祭灶,烧疏文。解放后,送灶之俗废止。
14、除夕
除夕,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家家户户贴春联换桃符。至夜,张灯结彩,焚香敬天地祖宗。全家吃团年饭,菜肴中必有鱼,鱼与余谐音,谓其有剩有余,多富多财,家长给小儿压岁钱。全家叙旧话新,吃酒玩牌,尽情娱乐,有的通宵不寐,谓之“守岁”。
篇6: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对于中国人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是这样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x年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各地习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之乡
12月4日,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7: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习俗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到底怎么过才有意义呢?我们不应模仿西方的情人节,应该过具有我们历史风格的传统节日,那么接下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呢?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习俗]
篇8: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
节日简介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根据至真道人讲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然而,如果缅怀先人方式不当,与父辈沟通不足,反而会疏离亲情,冲淡家庭感情。
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
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1.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2.传统节日立冬的习俗
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4.傣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5.白族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6.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习俗
7.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8.蒙古族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9.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10.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 传统节日春节
★ 作文传统节日
★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 三大传统节日
★ 西方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的习俗(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