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暗室花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
“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
[1] [2]
篇2:“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
“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篇3:中国情人节的别称
中国情人节的别称 -资料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资料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篇4:历代中国的别称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篇5: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一,中国的称谓始于什么时期?
“中国”有“九州”、“诸夏”、“赤县神州”、“禹城”、“震旦”等称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汉语“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和不一样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此刻的意思,但是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汉民族所能够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一向居于四夷之上。此时,“中国”一词拥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好处,民族的好处要强于地域、文化的好处,且该词的政治意味比较小。
二,中国古代的别称: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训》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之后,九州泛指中国。
所谓“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D钟:“??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
九州有三种说法:
1、《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2、《尔雅》九州: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
3、《周礼》九州: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此外,古代还有“大九洲说”。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博学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论有“五德始终说”和“大九洲说”。原著已经失传,仅在《史记》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论的简要记载。他先罗列了中国九州(即大禹设定的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一样、物产差别、禽兽异类等能够获得验证的事物。然后推论:既然中国的九州各不相同,那么中国以外还有小九州,都为小海所环绕,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为大海所环绕,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十五)、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阅读精选(2):
篇6: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基本来说有称海内、诸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华夏、九州、神州、支那、中华、摩诃支那(印度语)、东亚病夫、赤县、洪洞县、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八州、九区、中夏、大唐、强秦、隆汉、盛唐、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我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礼貌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内含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略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2、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3、诸夏:此称类似“诸华”,开始是指华夏民族各诸侯国,以后用来称呼中国。
4、中华:《三国志·魏书》:“下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但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
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5、中华民族: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我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6、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泛指中国。
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7、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8、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9、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10、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11、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之后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12、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13、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周围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战国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辞国,制海内。”《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14、中州:古代中国的别称《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
15、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即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同”中州“。
16、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之后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17、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魏文学家曹植《七奇》中有”威慑万乘,华夏称雄“。
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之后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18、中夏:《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19、函夏:也有关中国的代称。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20、禹城: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之后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
21、禹甸:《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义同九州。
22、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那里是治理的意思)。《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迹义同禹甸。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
23、禹域: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即相沿称中国为”禹域“。
24、支那:日本称宋代以后的中国为支那(低等,低劣的民族),我虽然极度厌恶日本,可人家的确是这么称的。而且,此刻还有好多人是这么叫中国的。
25、日没处国:《隋书·倭国传》载,炀帝大业三年,日本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长安朝贡,其国书曰:”日来源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彼方则是称中国为”日没处国“了。
26、此外还有中土等~~
阅读精选(3):
篇7: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之后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2、赤县
《诗北山传》:“中国名赤县。赤县内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3、神州
《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4、中华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我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5、华夏
《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6、中夏
《后汉书》:“同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梭。”故中夏也指中国。
7、函夏
《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何足与比功。”晋朝景张阳《七命》:“五猷四塞,函夏谧宁”。这之中的函夏就是中国。
8、九牧
《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受九牧也”。《汉书。祁祀志》载:“禹牧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9、九州
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之后,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10九区
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11九域
《汉书》:“《祭典》曰:’黄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城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表。
12、海内
《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篇8:INTELPentium4CPU你知多少?
Pentium4(Willamette)的介绍
英特尔公司在有些时候可以说正处于事业的顶峰,这个星期又带给我们了一个惊喜,我们在硬件市场中期待已久的东西。在英特尔公司的年会上,出乎每个人的意料,英特尔公司宣布了他们的超前产品-Willamette即将上市。Willy就是现在的Pentium
3处理器的继任者,它的速度将超过1Gz。
Willy到底是什么?
我们曾经听到过很多有关Willy挑战Athlon的消息,我们也曾经得到很多有关它的规格和性能的数据,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过去听说英特尔公司将开发这个芯片1.5GHz的版本,我们就会失笑了。也许我们过去曾经怀疑过它的存在,但是现在却真的发生了。英特尔公司展示了它的新的品牌,新的Willy,也许我们应该称它为Pentium4了。你可以听到AMD的FANS为这块芯片而哭泣,因为一般来说,它将以x86王者的身份结束Athlon时代。在我们做任何结论以前,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英特尔公司将在今年年底推出的超速的怪物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
什么使Willy这么出名?
Willy的组成部分使它达到了最快速度和好的性能。这里有一些孤注一掷的东西,它不禁使我们怀疑这个芯片是不是集结了英特尔公司所有的力量来完成的。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Willy好的一面。
优点
首先打动人的就是它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我始终不认为第一代的Willy在运行的时候能达到这个速度。有关于它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发行时的速度达到1.1-1.3GHz的消息纯粹是个谣言。
为了达到这个速度,英特尔公司不得不增加更深的管线。Willy的管线不会少与20级深,它使得Athlon系列和P3看起来更象G4。由于使用了这样的深的管线,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Willy是怎样达到这么高的时速的。因为当一个指令收到超过20个循环时,CPU就将在每个时钟里完成更少导致每秒钟不得不增加循环的数量,
对于Willy来说另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分支预报,这在如此深的管道中是必须的。英特尔公司同时宣布Willy中的整数单位也是以往的两倍,达到浮点单位的速度。据aceshardware.com报道,这更象两个抽水机。在上升和下降的时钟边缘它能承受吗?以FPU两倍的速度运做,实际上是达不到的。只要有一点降低,都意味着一部分核心性能的提高。为了帮助FPU和浮点计算速度,必须使用新的SSE2延展技术。SSE2指的是在Willy中添加旧的SSE指令和一些新的东西,其中包括了所有的144项。这将去掉一些FPU的负担,在一些高密度的程序和游戏中将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Willy的另一大特色是它采用了新的总线结构。过去常常使用的是老的GTL+总线,而在Willy中将是400MHz的总线。实际上这些总线的运做速度达不到400MHz。这将是对老的总线的一大改进。那是不是所有的老的RAMBUS都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了呢?英特尔公司表示只有当成对使用RAMBUS的时候才会让Willy运行。这使得人们感觉RAMBUS实际上有这样大的带宽只是被较慢的Pentium
3所阻挠了它的速度。这就是一些Willy的特色,使它带给大家的是更好的性能。但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一些缺点呢?
缺点
有关这款芯片真正的性能我们仍然有一些疑问。首先我们需要测试它管线的长度,20阶对于时速来讲比较合适,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些粗糙的地方。当一个或多个指令超过了20级时,它将使CPU完成20个循环。在这20个循环里,如果一些东西出错,或在管线中出现一个错误,那么整条管线都将崩溃,所有的指令都将重新开始。当芯片速度达到如此高的频率的时候也许还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是当芯片速度降下来以后就会引起一些问题,这时分支预告就插进来了。当它进入管道以后,为了没有错误出现,Willy将需要非常好的分支预测。我认为另一个问题就是英特尔公司过分强调了SSE2。由于WillyFPU的性能并没有象人们预料的一样好,SSE2将是可以弥补的主要方法。
但是这就带给我们了另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SSE2的适应性如何?根据英特尔公司和开发商的意见,SSE2广泛支持大部分被命中的程序。如果它没有这样Willy将不得不在游戏和3D应用程序中使用它不太好的FPU。
★ 关于重阳节别称
★ 下元节的别称
★ 月亮别称的诗句
★ 备胎一词抒情散文
★ 连续一词造句
★ 职场陷井知多少
★ 清明知多少作文
“中国”一词的别称你知多少?(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