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iaojinf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考点: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二、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它需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养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
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的责任。
(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好几位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哪位教师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
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
除了各科教学之外,学校中各种学生组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需要班主任把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统一协调、妥善安排,以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学生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的交互影响下,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受到各种影响。
班主任正是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的教育要求来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他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五)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学校一般是通过班级来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
国家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取决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
因此,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办好学校的骨干力量。
以上便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的知识点。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是一个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清楚自己的基本任务所在,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
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意志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个体对各种动机权衡利弊,评定其社会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
(1)双趋冲突
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2)双避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3)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三、意志的品质
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各不相同的。
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1)自觉性(独立性)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自觉调节行动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是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坚定性(也叫坚韧性)
坚定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此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也是与坚持性相反的品质。
(4)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自制性集中反映出意志的抑制职能。
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上述四种意志品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坚持性被认为是其它三种品质的综合表现。
篇2:教育学常考名人名言
教育学常考名人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教师是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
3、“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夸美纽斯
4、“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加里宁
5、“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加里宁
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7、“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华生
8、“兴趣是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洛克
10、“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之外,教师不作任何别的计划。”――苏霍姆林斯基
11、“植物的形式由于栽培,人的行成由于教育。”――卢梭
12、“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
13、“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14、“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15、“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
16、“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17、“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
18、“幸福就是至善。”――亚里士多德
19、“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柏拉图
20、“教学需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2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
22、“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需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境的机会。”――布鲁纳
23、“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布鲁纳
24、“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
篇3: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 教师随笔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部分 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汇总 教师随笔]
篇4:高中政治8大常考知识
高中政治8大常考专题知识汇总
专题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专题2 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⒊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⒋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专题3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⒉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⒊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⒌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⒉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三、生活与哲学
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专题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⒈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⒊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专题5 民生问题
一、经济生活
⒈谈谈十二五计划强调民富的经济意义,并说明途径和措施。
意义:①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体现,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富。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民富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
③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
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
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
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⒊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
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⒌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贯彻落实科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⒍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政治生活
⒈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专题6
加快科学发展,深化城乡统筹
一、经济生活
⒈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
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
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
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
④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分析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③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专题7
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危机
一、经济生活
⒈运用经济生活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
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③消费者**意识薄弱。
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
⒉从经济生活看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
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
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
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⒊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
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
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⒋为什么要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
③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证讲诚信的企业获得更多商机。
二、政治生活
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①政府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未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市场监管不力。
③未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诚信意识缺乏。
④未坚持依法行政,未正确行使权力。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诚实守信的意义?
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专题8 哲学
⒈从哲学生活角度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不得行人道德滑坡的现象,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道德水平。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树立正确意识。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德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群众路线的体现。
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重视物价上涨问题?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⒊从唯物论分析如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物质决定意识,立足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加快经济调节。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经济发展。
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进行宏观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⒋转变发展方式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贯彻落实科观,以人为本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坚持一人为本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经济顺利转型。
⒌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立足于目前我国社保体系不健全的社会实际制定政策。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促进社保体系完善。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注要求重视量的积累,调整社保结构,积极推动社保体系⒍改革,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总结经验。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优先保障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利益。
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①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大学生村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篇5: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
篇6:高考英语常考相关知识
2023高考英语常考相关知识整理归纳
什么是时态
英语语法中的时态(tense)是一种动词形式,不同的时态用以表示不同的时间与方式。它是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动词形式,在英语中有16种时态。
下面就英语中常见的十种基本时态进行阐述,其它的时态都是在这十种时态的基础上结合而成的。
在语法里,时或时态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的关系。一般分为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通常也有与表示动作进行或终止的进行式和完成式等体貌一起相连用的情况。
时态连同语气、语态、体貌和人称为动词形式至少可能能够表现出的5种语法特性。
有些语言,没有时态的使用,如分析语的中文,但必要时,仍有时间副词的辅助。也有些语言,如日文,形容词的词形变化能表达出时间上的资讯,有着类似动词的时态性质。还有些语言,如俄文,一个单词就能表现出时态和体貌。
高中英语时态部分知识点
英语知识点一、一般现在时:take形式为原形
例子:It take sme five years to finish the painting。
这幅画花了我十年功夫
1.概念: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行为及现在的某种状况。
2.时间状语: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everyweek(day,year,month…),once a week,on Sundays,
3.基本结构:动词原形(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上要改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英语知识点二、一般过去时:take形式为took.
1.概念:过去某个时间里发生的动作或状态;过去习惯性、经常性的动作、行为。
2.时间状语:ago,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week,last(year,night,month…),in1989,just now,at the age of 5,one day,long long ago,once up on a time,etc.
3.基本结构:be动词;行为动词的过去式
英语知识点三、现在进行时:take形式为am/is/are taking
1.概念: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及行为。
2.时间状语:now,at this time,these days,etc.
3.基本结构:am/is/are+doing
英语知识点四、过去进行时:take形式为was/were+taking
1.概念:表示过去某段时间或某一时刻正在发生或进行的行为或动作。
2.时间状语:at this time yesterday,at that time或以when引导的谓语动词是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等。
3.基本结构:was/were+doing
英语知识点五、现在完成时:take形式为have/has+taken
1.概念: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或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
2.时间状语:recently,lately,since…for…,in the past few years,etc.
3.基本结构:have/has+done
高中英语语法知识点
一、表语从句 可以接表语从句的连系动词有 be, look, remain, seem 等。 ……数百万人死于由抽烟引起的疾病 我们是否能赢得这次比赛
值得注意的是:
1. 表语从句的表现形式除了用从属连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引导以外,还可以由as, as if ,as though引导. 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 好象要下雨了。
2、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常用的两种结构:The reason why…is that … (而不用 because) It ( This, That ) is because… . 他为什么被开除是因为他工作不努力。
二、同位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一般由 that, whether 等连词引导,常放在 advice, doubt, fact, hope, idea, information, message, news, order, possibility, problem, question, reason, truth, word, suggestion.等名词的后面,说明该名词的具体内容。 登陆月球……. . ……什么时候回来 y也许病了
三、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可以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介词的宾语,某些形容词的宾语以及非谓语动词的宾语。
1.及物动词后的宾语从句: a warm support……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她为什么拒绝了我的邀请
2.介词后的宾语从句: 我总是在思考如何提高我的口语水平。 老师对他所说的话很满意。
3.某些形容词后的宾语从句: ……通过努力工作,你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他没有告别就走了
4.非谓语动词后的宾语从句:
Realizing that it was just a difference in custom, the foreigner smiled and said nothing.
★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 高二常考作文
★ 初三常考作文
★ 初二常考作文
★ 初一常考作文题目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通用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