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4

时间:2023-03-14 04:05:13 作者:这个名字有点难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这个名字有点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4,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4,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新课标初一下Unit1

初一英语集体备课教案

Unit 1 Where’s the post office?

一、Teaching goals

1. 学会询问街道上某一场所的位置

2. 学会为他人指明去某一场所的路线

3. 学会阐述某一场所各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学会利用地图向他人介绍自己所居住的位置

二、Language goals

1. Important sentences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Yes, there’s a bank on Center Street.

Where’s the supermarket?

It’s next to the library.

2. Important words

post office hotel video arcade bank park

supermarket street pay phone avenue new

clean quiet big small dirty old busy

left right next to across from near between

3. Language structure

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here?

Where引导的特殊凝问句

4. 素质培养

方位识别,人际交往,助人为乐,逻辑描述。

三、课时分配 5课时

1st period Section A 1a to 1c

2nd period Section A 2a to 2c

3rd period Section A 3a to 4

4th period Section B 1a to 2c

5th period Section B 3a to 4

the First Period

一、Teaching goals

1. Language goals

words: post office library hotel video arcade bank

supermarket street pay phone park

sentences: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Yes, there’s a bank on Center Street.

2. Ability goals 学会询问街道上某一场所的位置

二、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掌握词汇,理解运用目标语言

三、Teaching methods

任务型教学法(reading, listening, pairwork)

四、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五、Teaching steps

Step 1. Leading in

Ask students these questions:

Where is my pen/the ball/Tom/your mother?

(复习以前学的Where’s 句型和一些表示位置的介词)

Step 2. 1a Get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words. 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n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nd write

out the letter of each place.

Step 3. Ask and answer

Teacher: There is a post office/hotel/bank…in the picture.

Is there a post office/hotel/bank…in the picture?

引导学生用 Yes, there is. or No, there isn’t. 回答

Is there a pay phone near the post office?

Step 4. 1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places

Step 5. 1c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First one person asks a

question and then the other person takes a turn.

Ask several groups to say some of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the class.

Step 6. Homework 1. Copy the new words

2. Make four sentences with “Is there …”

3. Finish exercise 1

the Second Period

一、Teaching goals

1. Language goals

words: across from

sentences: Where is the supermarket?

It’s next to the library.

2. Ability goals 学会识图,使用目标语言完成不同任务

二、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巩固目标语言,表位置的介词的运用

三、Teaching methods

任务型教学法(reading, listening, pairwork)

四、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五、Teaching steps

Step 1. Review

A. Have a dictation.

B. Is there a hotel/post office/bank…near here?

C. Prepositions of place: in on under between behind

next to near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repositions above.

Step 2. 2a new word: across from

The shop is across from our school.

Our school is across from my home.

Get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 Then name all the places in

the pictures and ask them to repeat.

Step 3. 2b Play the tape and get students to finish 2b.

Step 4. 2c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2a.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A: Where’s the supermarket?

B: It’s next to the library.

Step 5. Grammar Get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6. Homework Recite the grammar

Finish workbook 2,3

篇2:新课标初一unit3 period1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the 1st period Section A 1a-1c, 2b-2d)

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1. 学会表述家人的称谓, 区分家人的称谓..

2. 学会介绍家人.

3. 学会用疑问句来询问家人的称谓.

Language points: (语言点)

1. 要求掌握以下句式: (1) ------This is my …

------ These are my …

------ This is his / her …

------ These are his / her …

------Is this your…?

------ Are these your…?

------ Is this his / her …?

------ Are those his / her…?

2. 要求掌握以下词汇: (1) 名词: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friend, grandparent

(2) 代词: these those

3. 需要了解的节日:Family Day--- It’s a festival in the USA. A national effort to promote parental engagement as a simple,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youth substance abuse and raise healthier children. It’s always on the last weekend in September.

Difficulties (难点) :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要区分和掌握家人的称谓, 而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时候, 要分清楚各个称谓会有一定难度。 学生学习用一般疑问句来询问并回答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有一定的难度。

Teaching steps (教学步骤)

1. Warming-up and revision (课堂热身和复习)

(1) Daily greetings to the students (日常问候)

T: Hello, what is you name?

S: My name is ….

T: Nice to meet you!

S: Nice to meet you, too!

(2) Revision (复习)

T: What’s this in English?2

S: This is / It is a pencil.

T: How do you spell “pencil”?

S: P-E-N-C-I-L, pencil.

T: Thank you.

T: 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S: This/That is a pen / book / eraser / ruler / dictionary / backpack /

Baseball / watch / key / computer game / notebook / ring

T: How do you spell ---?

S: ---

2. Presentation (呈现新知识):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S: It’s a picture /photo.3

T: Yes, this is a picture of my family.

T: Can you see the woman?

This is my mother4. Read after me, mother.

S: Mother.

T: Do you know which one is my father?

This is my father4. Do you think he is handsome? Please

read after me, father.

S: Father.

T: If we want to call our father and mother together, we can

call them parents.

T: Father is my parent,5 Mother is my parent, too. They are

my parents.

T: Now look at these two old people. They are my

Grandparents6. One is my grandfather, the other one is

my grandmother. They are old but they are healthy.

T: I’m the only child in my family, so I don’t have any

brother or sister. But I have an uncle and an aunt. They

are my father’s brother and sister. Look, they are here.

3. Work on 1a: (完成P13-1a)

T: Now, please open you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3. look

at part 1a. You can see a picture of Dave’s family

and som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 Please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7

Check the answer.

4. Drill (练习):

T: Now, you are Dave8. Please cover the answer of 1a by

using a piece of paper then listen to me carefully. I will

give you a letter, and you must tell me this letter means

which member in your family. For example, I say “c”.

You should say “This is my mother”.

Understand?

T: OK, let’s begin. The first one is XX, your letter is “d”.

S: These are my grandparents.

T: Good job. Next one ---

S: ---

5. Work on 1b (完成 P13-1b)

T: The next task is very easy for you. I will play the tape.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people the boy talks

about in the picture9.

T: Do you get the answer? Who does the boy talk about?

S: His brothers and sister.

T: You are so amazing.

6. Work on 1c (完成P13-1c)

T: I think everyone has known Dave’s family.

Two students a group, please introduce Dave’s family10

to each other. Please use “ This is his---.” “These are his---.”

S1: This is his father.

S2: These are his parents.

S: ---

7. Work on 2b (完成P14-2b)

T: Toda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an American festival

to you, it is called “Family Day”11. On this day, the whole

family get together, have meals and play games. Now

look at the picture in 2b. These are Dave’s family members.

They are having their “Family Day”. Look, they are so

happy.But I don’t know who are they exactly. Can you tell

me?

I will play the recording once more. And please match

the name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T: Can you give me your answer?

S: ---

Presentation (呈现新知识)

T: OK, now we have known Dave, Lin Hai, Mary and Ji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trangers12.

T: Look at this woman. Is this Dave’s mother?

S: Yes, she is / No, she isn’t.

T: What about these two old people?

Are those Dave’s grandparents?

S: Yes, they are. / No, they aren’t.

---

8. Work on 2c (完成P14-2c)

T: Two students a group. Ask and answer by using

your own pictures13 Please use these sentences:

“Is this your uncle?”

“Are those your parents?”

S1: Hi, XXX. Is this your grandfather?

S2: Yes, he is.

S1: Are those your parents?

S2: No, they are my uncle and aunt.

---

9. Work on 2d (完成P14-2d)

Guessing Game.

T: Look. What’s in my hands. This is a picture. But you

only can see a part of the picture14. I can tell you this is a

member in Dave’s family. Can you guess “Who is it?”

Please use the questions we have learned today.

S: Is that Dave’s aunt?

Is this his grandmother

Are these his brother?

Are those his friends?

10. Follow up (进一步扩展)

T: We are students now, but one day we will grow up. We

will have our own family. Can you imagine what is your

family like 30 years later?15 Please draw the future family

on a piece of paper about your family on a “Family

Day”. Then show the drawing to your group mate.

Ask each other about the family members.

I will choose the best pairs to make a presentation

for us.

11. Homework

Write down your introduction about your own family and

your friend’s family as detailed as possible.

篇3: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2

Unit 3 THIS IS MY SISITER

(The 2nd period Section A 2a, 3a---3c )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

1. 学会说家庭成员的称谓

(继续学习含有be的动词的基本句型的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

2. 学会向别人询问、介绍家庭成员

Language points(语言点):

1. 要求学会以下句式:(1) That’s… …

(2) ---Is he/she… …

---Yes, he/she is.(No, he/she isn’t.)

2.要求掌握以下词汇:she, he

3. 要求掌握以下缩写:he’s=he is, she’s=she is

(上述句式、词汇和缩写应在第二课中出现过,在本课中作为重点可渗透到课堂各个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之能被更灵活地运用。)

Difficulties(难点):

学习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句式及其回答。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1. Warming-up and revision(课堂热身和复习)

(1) Daily greetings to the students(日常问候)

T: How are you today?1

S: I am (fine/great/OK/very good). How about you?

T: I am (fine, too/not bad/pretty good/awful/terrible).

How is your father / mother /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 uncle / aunt / brother / sister?

How are your parents / grandparents ---?

S: He/She is…

T: What’s your name, please?

S: I am (My name is) …

T: (to the whole class) So that’s …. 2

(2) Revision(复习)

Work on 2a (完成P14-2a)

T: 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4.

Look at 1a. I will play a recording. Listen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hear. I will play it twice3. The first time you just need listen. You can finish this part at the second time.

T: Now, let’s check the answer.

S: ---

T: You are right. Thank you.

2. Presentation

T: Now, let’s play a guessing Can you guess how old I am? 4

S: Are you twenty-seven? 5

T: NO, I am a little older.

S: Are you twenty-eight?

T: Yes, you are so clever.(学生可能回有不同的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多种评价。)

T: What about you? How old are you?

S1: I am twelve (this year).

T: Are you twelve, too?

S2: Yes, I am. (No, I am not. I am thirteen.)

T: Oh, I am sorry. I can’t hear you clearly6, (to the whole class)

Is he/she thirteen?7

S: Yes, he/she is.

T: Thanks. You are so clever (good/wonderful/…). She is

younger than me, so she is my sister8.

3. Work on 3a (完成P15 3a)

T: Now let’s look at this picture.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the picture, and the boy and the girl playing basketball

are Anna and Paul. Let’s read the words aloud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from the box. 9.

T: Let’s check the answers: 10

---Is she your sister?

---Yes, she is.

---And is he your brother?

---No, he isn’t. He is my friend.

4. Work on 3b (完成P15 3b)

T: Well done! Now read the dialogue in 3a with your

partner, then change your roles. 11

Ss read it in different roles.

T: Oh look, there are many people there, old and young .

Can you make a dialogue like 3a? 12

5.Presentation

T: I have a friend. His name is Mike. Do you have a friend? 13

S: Yes.

T: What’s his/her name?

S: His/Her name is Peter.

T: Thanks very much. I think he must be a good boy.

(to another student) Is Peter your friend too?

S: No, he isn’t.

T: Who is your friend?

S: … …

6.Work on 3c (完成P15 3c)

T: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to the whole class)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too?

S: Yes.

T: I’d like a student to write down your mother’s, father’s,

or friend’s name on the board.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who the person is. Who’d like to come here? 14

Wei Hua please. (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名字。)

S1: Is… your brother?

S2: Is… your friend?

S3: Is… your uncle?

7.Work on 4--- group work (完成P15 4)

T: Please take out your family photos. Put them in your group.

Take turns to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photos. 15

S1: Is she your grandmother?

S2: Is he your father?

S3: Is she your cousin?

(小组活动后,请几个小组进行表演。老师及时鼓励。)

8.Homework

A): Oral work:

(1) Listen to 3a, read and recite it.

(2) Go on making up your dialogue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and polish it.

B): Written work:

(1) Copy the sentences in 3a.

(2) Write about the pictures on P15 us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in 3 a

教学设计说明:

1. 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良好状态,对课堂产生兴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回答,在学生反问时,老师可在适当的情景下带出丰富的回答,但要及时将新单词板书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体验含有be动词的疑问句。

2.通过对学生姓名的询问后,用“That’s…”向大家介绍这位同 学,复习了介绍的相关句型,也为课文3a部分做了铺垫。

3. 在这里,当教师用英语说完之后,可以适当加以中文说明,务必让学生明白做听力题的策略。

4. 通过让学生提问,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并使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成就感。

5. 建议老师用夸张语调读”Are you…” ,并将它板书,让学生熟悉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句式。

6.创设真实情景,当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个句子时有一定困难时,可配以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此句的理解,培养他们在语境中理解新单词的能力。

7.建议老师用夸张语调读”Is he/she…” ,并将它板书,让学生熟悉第三人称一般疑问句的句式。对能正确回答的学生及时加以语言、微笑等多种形式的鼓励。

8.T 板书younger; sister, 可给中文帮助Ss理解younger, 建议学生能在语境中理解sister。

9.此句较长,要求T放慢语速,如果学生未完全清楚T的指令,可重复此问题。使用教材第15页3 a上图片的挂图,给学生一分钟时间独立或同桌讨论来完成此项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下面操练。

10.叫几位同学单独回答,个别空格也可全班一起回答。鼓励

同学大声读出自己的句子,老师及时鼓励,注意指导学生一般疑问句的语调。

11.此句较长,而且含有多个新单词,要求T放慢语速,配以手势,加深学生对T指令的理解。

12. T 可给学生提供其它常用人名和father、mother、aunt、uncle等家庭成员称谓替换Anna、Paul和sister 、brother。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自己学过的单词完成对话。

13. 把句型板书在黑板上,T通过自己的回答让学生理解Do you have…的意思,抓住学生回答的老师需要的答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14.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名字,鼓励同学们用“Is…”这个句型进行猜测。活动前先有T和Ss做示范对话,再由S和S进行活动。对正确使用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疑问句的同学进行表扬。板书重点句型。此活动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

15. 课前要求学生带来照片,并分好活动小组,选出组长。活动前先有S和S进行活动。T对个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防止学生看到照片后有嬉笑、用中文交流等行为。T和Ss做示范对话,再由S和S进行活动。

篇4:新课标初一unit3 period3

Unit 3 THIS IS MY SISITER

(The 3rd period Section B 1---2c )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 学会说家庭成员的称谓(继续学习含有be的动词的基本句型的陈述句)

2. 学会谈论家庭成员

Language points(语言点):

1. 要求熟练运用以下句式:(1) These are…

(2) This/ That is… …

(3) He/She is…

2. 要求掌握以下词汇:son, cousin, daughter, uncle, aunt

(上述句式在前几课中已学过,在本课中要将这些单词和句型渗透到综合性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之能被更灵活地运用。)

Difficulties(难点):

在介绍或谈论家庭成员时,注意学生口语中的单复数运用。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1. Warming-up and revision(课堂热身和复习)

a) Daily greetings to the students(日常问候)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Who is on duty today?

S1: I am.

T: Is everyone here today?

S1: Yes, Everyone is here./No, … is not here.

T: Thank you/Well done.. 1

b) Revision(复习)

T: Here is a picture from Lily. Guess who he is?2

S1: Is he …’s father?

S2: Is he …’s brother?

S3: Is he …’s friend?

S4: Is he …’s uncle? 3

T: Yes, you are so clever.

2. Presentation

T: Here is a photo. Do you know who he is? 4

S: He is 布什(Bush).

T: Yes, he is the president of America. Who is his father?

S: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对能正确回答或接近

正确答案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T: 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in his family. Let’s guess who they are. Are you ready?

S1: Is he Bush’s father’s father? 5

T: You are so wonderful. He is Bush’s grandfather.

S2: Is he Bush’s brother?

S3: Is he Bush’s uncle?

S4: Is he Bush’s son? 6

T: Thanks. You are so clever (good/wonderful/…).

3. Work on 1 (完成P16 1)

T: In my family my grandfather is the oldest one.

Who is the oldest man in your family? 7

S: My grandfather, too.

T: Every family has a family tree, can you finish the family tree8

S: Yes!

4. Work on 2a (完成P16 2a)

T: Well done! Now let’s play a game. Please look at 2a.

Let’s see who is the best in your group.9

(播放录音,让学生勾出所听到的家庭成员,如果

播放录音一遍后,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这一听力任务,可

再播放一遍录音。)

5.Presentation

T: This is my family photo. These are my parents. This is my

Grandmother. This is my cousin Tom.

I have another two pictures. One is Dave’s,

One is Lin Hai’s. Can you guess which is Dave’s

and which is Lin Hai’s?10

S: Yes.

T: 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Picture 111?

S1: There are eight people in the picture.

S2:This is Dave’s grandfather.

S3: I think this is Dave’s uncle.

… ….

(播放录音,让学生勾出所听到的家庭成员称谓,如果

播放录音一遍后,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这一听力任务,可

再播放一遍录音。)

6.Work on 2c --- group work (完成P16 2c)

T: I am very happy. All of you do a good job. We have known

Dave’s and Lin Hai’s families and friends. I want to know

your family. Now draw a picture of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Tell your partner about your picture12.

(小组活动后,请几个小组进行表演, 老师及时鼓励。)

7.Homework

Oral work:

(1) Listen to 2a, 2c, read and recite it.

(2). Draw a family tree about your family (模仿1中family

tree,画一个自己家庭的family tree,完善对自己家庭的介绍。)

Written work:

(3) Copy the words in 2a.

(4) Find the person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write a passage about his/her family. 13

教学设计说明:

1. 这几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氛围,练习含有be动词单数的句子。

2. T拿出自带来的某些著名明星的家人照片,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物。这是复习前一课内容,难度不大,所以可以多让中等生参与,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果学生出现本课将要教授的新单词,T及时将新单词板书,加深学生对他们的印象。T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多种评价。

4.建议老师事先准备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照片,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对课堂直接生成的新单词和知识,及时板

书,并带读,也可在学生回答时适当加入课外常识。

5. 创设真实情景,当学生不能正确说出新单词, 如cousin, grandfather时,鼓励他们换种方式或中文来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在语境中理解新单词的能力。新单词呈现后,可加入小竞赛等小活动,如老师提示mother’s sister, 看哪位学生第一个反应aunt。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新单词的读音和意思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6.建议T用夸张语调读”son, uncle, grandfather, daughter, aunt” ,并将它们板书成一排,让学生跟读,也为part1的活动的完成提供文字材料。

7.此句较长,要求T放慢语速,对口语中的新单词oldest,建议老师板书,通过对自己家庭情况的表述,帮助学生理解,必要时可用中文解释。在表述grandfather的同时画出family tree的图形。

8.个人完成此活动,在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可寻求同学的帮助。 活动结束后,老师核对答案,T及时评价。

9. 听力开始前,建议学生看一 下选择范围。听力结束后,核对答案后,对正确回答或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

10. 此句有新单词,而且句子较长,要求T放慢语速,对口语中的新单词,建议老师板书,同时呈现课文2b的两张图片,如果学生未完全清楚T的指令,可重复此问题,必要时可用中文解释。

11.在听力之前,让学生简单谈论两张图片的不同点,为接下来的听力和谈论家庭成员这两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听力结束后,核对答案后,对正确回答或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

1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 “These are…/This is…”等学生在活动中有可能会用到的句型。活动前先有T和Ss做示范对话,再由S和S进行活动。对正确使用句型的同学进行表扬。此活动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说的句子最多,以活跃课堂气氛。

13. 鼓励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家庭,并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他/她的家庭,学生也可加入自己了解的课外的句子。

篇5: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4

Unit3 THIS IS MY SISTER

(The 4th period Section B 3a-4b)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学会介绍家庭成员

Language points (语言点):

1. 要求熟练运用以下句式: This/That is……

Is/this/that…?

These are …

Yes, she/he is. No, he/she isn’t.

(以上句式在前几课中已有出现,在本课中要把这些句式运用到照片的介绍中,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之能更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要求掌握以下句式: Thanks for…

3. 要求掌握以下词汇: thanks for, dear, great, photo, here

4. 要求掌握简单的书信格式

Difficulties (难点):

本课难点是学会简单地写信

Teaching steps (教学步骤):

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课堂热身和复习)

(1) Daily greetings to the students ( 日常问候)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Glad to meet you.

S: Glad to meet you, too.

T: How are you today?1

S: I’m fine/OK/very good, thank you .And you?

T: I am great. How is your mother/father/grandmother/…?1.

S: She/He is fine/OK/very good/great.2

T: Thanks for your answer.2.

(2) Revision (复习)

T: Please show me the photo of your family.3

(Let me look at the photo of your family. May I have a look at your family photo?)

Is this/that your father /mother/…?4

S: Yes, she/he is. No, she/he isn’t.

T: Great! Thanks for your answer.5

2. Presentation (呈现新知识)

T: I have seen your family photos. Do you want to see my family photo?

Here is my family photo.6

This is my husband, Mr. Zhang. This is my daughter, Weiwei. These are my parents.

3. Work on 3a

T: This is a letter from Emma to Mary. Let’s read the letter together. 7

Draw a picture of Emma’s family .Let’s see who is winner?

4. Work on 3b

T: Just now, we drew a picture of Emma’s family.

Now, here is a photo of Mary’s family. Who is Mary? 8

S: Emma’s friend.

T: Yes, Mary is Emma’s friend. Please Look at the photo and write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9

T: Please read your article to your partners.10

5. Work on 4a

T: Now 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Emma to introduce your family photo. 11

6.Work on 4b

Divide all the students into 4 groups. Each group put their photos and letters on the board. (They must put the letters and photos in different places) Ask other groups to match the letters and the photos.12

7. Follow up

T: Now it’s your turn to give a report.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teacher/friend/sports player/ film star/… to us.

Hello, everyone. Now it’s my turn to report. This is my …13

8. Homework

1)Oral work:

a) Read and recite 3a.

b) Read and recite the new words in Unit 3.

2)Written work:

Write a letter to your English teacher to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person.(You must put the person’s photo on the letter.)

教学设计说明:

1. 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复习本单元的词汇mother, father, sister, brother, grandmother,

Uncle, aunt, cousin, parent.

2.建议让多个学生作答,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容词.若回答雷同,T可在S反问And you?时,可以给出不同回答,在合适的情景下带出将要学习的词汇great,并引出Thanks for…这个句式.板书新单词和句式.

3.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此句是为了引出本课的重要词汇photo, 板书该词.

4. 通过对照片的谈论复习本课的句式Is this/that…?

5. 此句再次巩固刚学的单词thanks for… great

6. 引出新词here,并板书.

7. 此处教师可用中文简单介绍书信的格式.

8. 此问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前面的信的内容.同时使前后两个任务有了联系.

9. 因为照片中没有注名,所以这个任务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10.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信息,拓展思维.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改错,自主学习.

11.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模仿3a部分完成. 当学生完成后, 选择程度较差的学生的信进行讲评,由学生自己找错,订正.然后再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学会评价,欣赏.

12.此任务可以设计成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13.根据课堂时间安排的情况机动运用.可以给出报告的开头部分,以降低难度.该任务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本单元的句式,同时为完成回家作业打下基础.

篇6:初一语文新课标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021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

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

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

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栖息(qī)鳊鱼(biǎn)

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

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

三、课文内容把握: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四、本单元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掌握写景的技巧:

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

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下”“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

③写景要五官齐放。《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字音字形】

第一单元

1、散步

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一霎时shà水波粼粼línlín

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粼粼,水十分明净。

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2、秋天的怀念

瘫痪tānhuàn暴怒nù捶打chuí憔悴qiáocuì咱俩liǎ烂漫làn絮叨xùdāo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羚羊木雕

抹泪mǒ攥zuàn着树杈shùchà脸颊liǎnjiá

不可抗拒:无法抵制,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

4、散文诗两首

匿名nì根深蒂固dì祷告dǎo姊妹zǐ徘徊páihuái遮蔽zhēbì

第二单元

6、我的老师

痣zhì褪tuì磕头kē榆钱yú狡猾jiǎohuá占据jù时辰chén

7、再塑生命的人

截然jié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绽开zhàn疲倦不堪kān

恍然大悟huǎng: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8、我的早年生活

尴尬gāngà谋生móu开拓tuò倾向qīng停滞zhì威慑shè

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能作出精细的判断。

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9、王几何

须臾yú绰号chuò喉咙hóulong铭记míng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了初中,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听课效率对提高语文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课文,只要课上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应该见缝插针地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尽量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上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这样才能使能力大大地增强。“听”就是要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结论得出的方法。如果你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复述80%-90%,你就是课堂的赢家。课堂笔记可以用笔记本记,也提倡在语文书上记,这样翻阅起来更方便。课堂记录什么呢?记四个内容:

1、每节课中的新知识新见解。

2、语文术语及知识规律。

3、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4、实用价值很大的方法类知识。

篇7:新课标数学教案

1、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篇8:《短文》新课标

《短文两篇》新课标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关于太阳的传说、故事很多,本文所记载的就是与太阳有关的两个故事。古人虽没有用科学知识来揭开太阳的奥秘,但那种丰富的想像,那种对大自然的挑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学习的。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太阳故事的资料、图片,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课文内容,并理解、掌握其所蕴含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的平台,从而达到接受新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图片、连环画。

2、课前预习课文,并写出预习提纲。

3、录音带、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做好的.课件,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学习《夸父逐日》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课文

同学们,太阳是宇宙中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星球,它发出的光和热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我们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夸父逐日

2、学生介绍关于神话的知识

教师补充:

中国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最初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新课标通用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

3、放录音,让学生感知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

5、投影仪出示本课要理解的词

夸父 逐走 入日 河 渭 大泽 道渴而死 邓林

6、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四人小组进行)

1、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2、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迪?

3、读了本文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畅所欲言,可从不同角度认识)

明确: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三、课外延伸

1、让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图片、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收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2、讲述有关太阳的神话故事。

3、自己创作一篇神话故事或者把本文改写成一篇700字以上的故事

(根据课文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列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论语》1则中这样写道:“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两小儿辩日》,学后你就会更深层地了解孔子求知的态度了。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2、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学生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③分角色读课文。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这个古代故事,写的是两个小孩就一天当中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人近进行辩论争斗,而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也并不清楚。表现了孔子求知的态度,也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与追求。

4、正音、正字

(投影仪展示)先抽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打出

正确读音。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孰是孰非 辨别 孟子 沉沦 熟人 辫子 探汤

5、对照注释查资料,解释下列词语、句子。

辩斗 去 日中 车盖 盂 沧沧凉凉 探汤孰为汝多知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学生先以四人小组研究讨论,然后自己翻译古文,并复述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全文共分三层。

l―――3节:第一层,写孔子问两小儿争辩的原因。

4―――5节:第二层,两小儿对辩日的各自根据。

6―――7节:第三层,点明文章主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

篇9:新课标 新问题

从9月,我们开始实行新课标的教学工作,到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政治课的四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既有平时的上课,也有观摩课,在和同行的评议交流中,在不同的教学模式探讨中,对新课标的理解比以前要更深一些,困惑也更多一些。

首先,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在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学的,但要在实践中落实下去却有很大困难。具体的说,是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高中班人数都在60人左右,政治课每周只有二节,任课教师连学生都不熟悉,怎么发现他们的潜能?怎么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学生连政治课都不重视,怎么会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我发现新课改被理想化了,或者说我们离新课改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按新课标进行教学工作,在高一年级好搞,学校支持,学生配合,家长理解,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到了高二年级,面临着文理分班,面临着的高考。学理科的学生由于高考不考,不重视甚至不学了。学文科的学生会重视,但要成绩。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教学目标仍然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是否有重点和难点,以往的要求没变。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感到的依然是高考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测试中获得高分,高中教师尤其是文科班的教师,就会全力以赴,反复钻研课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紧密围绕高考测试内容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题型一变化,学生的学习重点也就跟着变。高考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仍然在起作用,应试教育继续在做,只是前提变了,是在新课改的旗帜下。那与以往的应试教育又有多少的区别呢?只要升学率依然是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新课改只能走过程,只能停留在高一年级,并且只能少搞,多搞了学生没有时间,家长也有意见。也就是说,包括高考在内的评价机制必须同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都得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新课改的工作在对待教材上。以往教学有大纲、课本,还有教辅资料,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只需按部就班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 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完成任务。新课程中,教材内容是作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教学的媒体,教师要研究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就要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选择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认识过程,其主要的中介和媒体是教材。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加工,适当做出取舍。但我们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依赖课本,离开课本就无所适从,仍然在照本宣科。我有一次公开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悟知识,事后的评议中得到好评,认为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当然也有教师指出我在教学中把课本的几点内容没有讲到,我在教学反思中就想教材中的内容是否有必要面面俱到,我们怎样摆脱教书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的确,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第三.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和生活化的关系。新课程没有以往教学内容强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从生活的角度入手。这种教学方式在内容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强调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能够深化,并以此为突破口,在方法上能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在方式上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问题是多数学生的素质达不到可以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水平,往往在浮浅的问题上一问一答。少数学生能够与教师交流,与教师对话、沟通、合作,那么一节课就只能是少数人在上课,其他学生在看戏。这样就出现了两难境界,如果教师和学生在素质上的落差越大,交流的难度反而越大。如果教师和学生在素质上相差不大,大家都不懂的问题,交流的难度就小,但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师生之间不是以往教师要有一桶水和学生的一杯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的素质高,对高中政治课内容所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如果学生的素质差,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师的情景设置也好,教师的引导也好都只能停留在表面。我在准备四城市的观摩课时,方案几易其稿,均不理想,感觉与新课标的要求仍有差距,在准备充分与没有准备的班级上课在教学效果上相差很大。你所期待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的教学效果不会出现。这意味着新课标的种种理想效果大打折扣,是教师的理念不行?做的不到位?还是学生的差距?

新课标给我们指示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把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提了出来,需要我们在探索中完善,需要同行在交流中提高,我诚挚的希望新课标能带给我们政治课的春天。

篇10: 新课标学习心得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 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1: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收获-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标新理念新收获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实验二小 杨玲利

生物在春晨中醒来,展示着生命的可贵、诱人;春晨点染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学习的热情。三月十二日,市教研室秦院长组织我们在我校五楼学术报告厅集体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我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

一、正确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把原来的“两能”变成了“四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通过活跃的课堂教学形式,儿童不仅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三、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实施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想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勇于探索的强大的驱动力。

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12:新课标学习心得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此次课程改革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其次,在英语课程的每个决策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教师、课程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每个决策环节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一味满足学校或教师的愿望。

二、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做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决不否定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传统的教育过于依赖教科书的作用,对教科书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英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课程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信息。这种互动式教学能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方式。对英语课程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教学过程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课标则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了首位。从现实状况来看,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兴趣、信心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而且还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的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新课标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初中英语新课标

新课标教案

新课标答案

新课标数学

新课标二卷

生物新课标

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必读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4(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课标初一 unit3 period4,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