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时间:2023-02-24 03:51:26 作者:Kemo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Kemo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新课标八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新课标八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同值《行路难》

篇2:七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七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篇3: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埘(《君子于役》) :埘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篇4: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埘(《君子于役》) :埘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篇5: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有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     “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口技》:满坐寂然    “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三峡》:略无阙处     “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    “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通“讵”,岂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桃花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谕矣    “谕”(yù)通“喻”,知晓,明白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荔枝图序》:华如橘     “华”通“花”

《山市》: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陈涉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    “僇”通“戳”,遭到贬谪

《峡江寺飞泉亭记》: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越巫》:持其赀去    “赀”通“资”,资财

《<世说新语>三则》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

《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   “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与”(jǔ)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杜甫诗三首》: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篇6: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关于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篇7: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篇8: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集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大全

各位一直关注的老师们同学们请注意了,5068的小编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和详细明晰的整合,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更多信息尽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中考语文:名师为初三学生支招

距期末只剩下一周时间了,同学们都进入临战状态了 初中历史,也就是最后冲刺阶段,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收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桌子上这么多课本、是否看得过来?看过了又能记住多少?人大附中教研组的廖梅提醒,题海战术易“溺水”,最后冲刺“贪”不得。在这里,她给同学们支了三个小“绝招”。

绘制一棵树:要想了解自己的漏洞在哪里,就要先对所学全部作一个

系统的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绘制一棵知识点系统“树”,重要知识点是树干,次要一些的分支点是树杈,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申出一系列的概念、定义的相关知识。复习时,要对照知识表有顺序、有逻辑地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把自己的思路搞乱了。

列好知识表后,学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复习方式堵住漏洞,练习强度根据漏洞的重要性确定。如果这个概念是知识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要下大功夫掌握;如果只是一个旁支的小知识点,可以考虑暂时粗略复习,等再把它补上。

准备一枝荧光笔:期末考试前夕模拟考比较集中,每次考完老师都会讲评,同学要准备一枝颜色醒目的荧光笔,便于随时在上做标注。一旦发现某道题目出了错,不能仅仅保证这道题会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找到出错原因,因为粗心,还是公式没记住,或是干脆这个知识点就没有掌握……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问题。

制作一盒小卡片:考前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为方便复习,同学们可以动手制作一盒小卡片,把各科常考的知识点、自己的薄弱点记下来。上学路上、课间休息的闲暇时间,随时拿出来翻阅一遍,做到尽可能有地利用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复习的“有的放矢”。制作卡片时,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知识点重要性等区别,做好不同标记,分门别类摆放,以免混淆。

总之,冲刺期末考的同学们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这句老话,学会有所取舍,给自己充分时间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北京考试报记者:安京京) 人大附中语文名师为初三期末考前一周冲刺支招

距初三期末考试只剩下一周时间了,同学们都进入临战状态了,也就是最后冲刺阶段,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收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桌子上这么多课本、资料是否看得过来?看过了又能记住多少?人大附中教研组的廖梅老师提醒,题海战术易“溺水”,最后冲刺“贪”不得。在这里,她给同学们支了三个小“绝招”。

绘制一棵知识树:要想了解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就要先对所学全部知识作一个

系统的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绘制一棵知识点系统“树”,重要知识点是树干,次要一些的分支点是树杈,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申出一系列的概念、定义的相关知识。复习时,学生要对照知识表有顺序、有逻辑地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把自己的思路搞乱了。

列好知识表后,学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复习方式堵住漏洞,练习强度根据漏洞的重要性确定。如果这个概念是知识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要下大功夫掌握;如果只是一个旁支的小知识点,可以考虑暂时粗略复习,等寒假再把它补上。

准备一枝荧光笔:期末考试前夕模拟考比较集中,每次考完老师都会讲评试卷,同学要准备一枝颜色醒目的荧光笔,便于随时在试卷上做标注。一旦发现某道题目出了错,不能仅仅保证这道题会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找到出错原因,因为粗心,还是公式没记住,或是干脆这个知识点就没有掌握……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问题。

制作一盒小卡片:考前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为方便复习,同学们可以动手制作一盒小卡片,把各科常考的知识点、自己的薄弱点记下来。上学路上、课间休息的闲暇时间,随时拿出来翻阅一遍,做到尽可能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复习的“有的放矢”。制作卡片时,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知识点重要性等区别,做好不同标记,分门别类摆放,以免混淆。

总之,冲刺期末考的同学们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这句老话,学会有所取舍,给自己充分时间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小说特点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小说特点】,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

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这两类并没有伯仲之分。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追求形象的鲜明性。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叫情节小说,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叫细节小说。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读起来舒畅,它以语感为先导,吸引读者进入它的艺术世界,这种语感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处处可以感到这种语感的存在,它往往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好读、畅快。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往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细节抓读者,它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形象,就是一个又一个鲜明具体的细节,作品就是以细节与细节的内在联系,吸引读者不断地看下去,这里不说读下去;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说读下去,不说看下去。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的语言可能很简练,如果读的话可能有点涩,但描写的细节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画面艺术一样,只是画面,只是形象,这画面、这形象很吸引人。如《红楼梦》就是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三国演义》则是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

小说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虽然都是散文化的语言,但它们是不同的。小说是客观性的语言,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并不站出来说,而是让人物、让情节代作者说;而散文则是主观性的语言,作者不站出来说,还不行,作者可以直抒胸意。

当然,不能这么绝对化,但大体上确实是这样。有些激情澎湃的小说,作者近乎站出来说话了,因为作品的激情是那么得强,使得情感和态度已明明白白的表露了。就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什么都透出来,就缺开口了。但是,这还是客观性的语言,因为作者并没有说出口。

总结: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同步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自学阶梯评估测

四基达标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开天辟地 女娲 掺水 塑造

A.p@ w1 c1n s)

B.b@ w1 ch1n su^

C.p@ w1 ch4n s)

D.p@ w# ch1n s)

2.课文第10自然段“人”字所用引号的作用是

A.特殊意义 B.强调

C.引用 D.特定称谓

3.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

(1)开天辟地________

(2)生气蓬勃________

(3)兴高采烈________

(4)疲倦不堪________

4.下列语句表现女娲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内容的一句是

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C.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D.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 起来

提高

1.这篇课文是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则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人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

他们说女娲用手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把女娲造人的动机想像为女娲感到世界太孤独了。请发挥你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说明女娲造人的动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的坟头前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 在,他考上了,面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来,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mdash 初中历史;—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看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赫然________ (2)颤颤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 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____。

5.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____的情感。

6.第⑦段在“啊”后面连用“!”和“?”,其作用是________。

7.文章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文章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起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C

2.D

3.(1)开辟 (2)旺盛的样子 (3)神采神色 (4)忍受,能支持

4.D

[能力提高]

1.课文增加的内容有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③女娲像常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此题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3.此题着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开放探究]

1.(1)h8 (2)ch4n

2.表明“他”因带来的钱不够学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3.C 4.“母亲明白了”

5.伤心而感动

6.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7.围绕同情、关心、帮助这一中心仿说。

8.语言 动作 神态 9.B

初二语文精选阅读理解及答案七

【—初二语文精选阅读理解及答案七】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二语文精选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详情请看

精选阅读理解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

4.下列是成语的是

①毫不利己②专门利人③拈轻怕重④满腔热忱

⑤冷冷清清⑥漠不关心⑦麻木不仁

5.本文段的论点是。

A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论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倩。

C.批评我们共产党人中的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指出应该向白求恩学习。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基础知识大全

【—修改病句的】初中语文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修改病句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温馨提示: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隆中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拨

【—汇编】接着上面的语文课文基础,下面5068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编之隆中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过来看看。

隆中对

1、用原文填空。

(1) 初中地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

上面的初中语文知识内容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编之隆中对,相信同学们都了解其重点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的语文知识等着大家来关注哦。

篇9:新课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通假字

新课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通“谪”《陈涉世家》

2、为天下唱“唱”(chàng)通“倡”《陈涉世家》

3、固以怪之矣“以”(yǐ)通“已”《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陈涉世家》

5、故不错意也“错”(cuò)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6、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通“伸”《隆中对》

8、自董卓已来“已”(yǐ)通“以”《隆中对》

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通“拣”《出师表》

10、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1、、公输盘不说“说”(yuè)通“悦”《公输》

12、子墨子九距之“距”(jù)通“拒”《公输》

1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

14、公输盘诎“诎”(qū)通“屈”《公输》

15、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6、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

2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

2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23、、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曹刿论战》

24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25、汝之不惠“惠”(huì)通“慧”《愚公移山》

26、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通“无”《愚公移山》

27、一厝朔东“厝”(cuò)通“措”《愚公移山》

篇10:初中6册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6册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语文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梳理

通假字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常考的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改写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实词

初中文言文自传范文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