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幸运酒煮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
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下面是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请参考。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句是当时教学不良现象总的概括).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段为具体表现).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直接原因)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需要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难道。知,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还。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低于,不及。
18耻学于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宾语前置标志。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被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8百工:各种工匠。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32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像,差不多。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
34复:恢复。
35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为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37乃:竟。
38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也欤,虚词连用,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啊”。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4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44之徒:这些人。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进士。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通,普遍。
50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2贻:赠送,赠予。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小的,丢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篇2: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背景
诗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诗人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篇3:韩愈师说全文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作者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篇4:韩愈《师说》全文
韩愈《师说》全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篇5: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参考答案:
1.唐 韩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答案】 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 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答案】 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 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 B(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 D(都是“爱护、疼爱”之意)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篇6:韩愈写师说的缘由
韩愈写师说的缘由
《师说》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是韩愈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写成的。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一句话,做老师的,不一定就年长,不一定就富贵;做学生的,不一定就年少,不一定就低贱。做老师的资格只有一个,就是:闻道。只要是闻道之人,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懂得多,弟子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懂得多,老师与弟子的位置是相对的,能不能做老师,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闻道,有没有知识。因此,教师的本质就是有知识,尊重教师的'本质就是尊重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这个问题,与韩愈齐名的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作了分析解答。
柳宗元在信中说,您想拜我为师,我的修养不够,学业也很肤浅,实在没有可取之处,不敢当呐!从魏、晋时期到现在,人们不拜师,也没有人愿意做教师,谁要是好为人师,人们就会大大地嘲讽他,认为他是个狂人。现在只有韩愈死活不怕,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不仅收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大张旗鼓地鼓励人们敢为人师,果然招来了无数的骂声,无数添油加醋的诽谤,韩愈也被人们看做是不正常的狂人。
柳宗元说,我过去听说四川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而这两年南方下大雪,南方的狗没有见过雪,都仓皇地狂叫,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了。现在韩愈把自己当成四川的太阳,您又想使我成为南方的雪,这不是害我吗?不仅会害我,您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您想想,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可是您再想想,天下不像狗那样乱咬乱叫的人能有几个?而谁又敢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招来狗叫呢?
显然,在柳宗元看来,他们所处的唐代,人们不但谈不上尊师,甚至耻于为师,而柳宗元本人虽然有能力为人师表,但是在这股舆论与世俗成见的压迫下,他是不敢公开戴着为人师这顶帽子的,可见这种舆论与世俗成见的威力有多么大!
这些士大夫之族为什么耻于为师,又为什么要攻击那些勇于为师的人呢?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而在唐代,最能体现知识决定命运的就是科举制度。韩愈所提到的这些士大夫之族,都是一些所谓的高门望族,他们有的不必通过刻苦学习便可以通过进士科考试,有的不必通过进士科考试便可世袭官职,有的不必勤勉工作便可得到优厚的俸禄,正因为是以如此高贵的方式走上仕途,他们便不可能积极地去奖掖后进,更不可能推崇前辈了。而像韩愈这样连考四次方中进士,连考三次也未能通过吏部考试的普通士子,像他这样多次给宰相给各级官员写自荐信却泥牛入海,毫无声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却有着真才实学的贫寒子弟,却敢为人师,的确是深深地刺痛了他们的神经!韩愈在《师说》里特别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实就是想说,在这个社会上,地位再低的人,也需要彼此学习,也应尊师重教,何况上层士人?而那些因为仰慕韩愈的道德人品,信仰韩愈的学术思想而汇聚在韩愈身边的人,如孟郊、张籍、欧阳詹、李翱等人,也都是出身贫寒而学识才华卓著的进士,他们的确代表着唐朝的新生力量,成为推动唐朝思想政治改革的主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平民知识分子呼吁勇于为师、敢于为师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改革人才选拔体制的号角。“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警句,从孔子以来,这大概是关于师道尊严最振聋发聩的论断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不仅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崇高,更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尊严与平等,这大概就是《师说》流传千古,一再成为各种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的原因吧!这样一篇文章的写作动力,显然不是仅仅来自于一个四门博士的角色与俸禄。由此可见,韩愈虽然生活拮据,地位卑微,但是他目光远大,心怀天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三十五岁,却已经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成熟与深邃。
篇7:韩愈写师说的原因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一句话,做老师的,不一定就年长,不一定就富贵;做学生的,不一定就年少,不一定就低贱。做老师的资格只有一个,就是:闻道。只要是闻道之人,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懂得多,弟子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懂得多,老师与弟子的位置是相对的,能不能做老师,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闻道,有没有知识。因此,教师的本质就是有知识,尊重教师的本质就是尊重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这个问题,与韩愈齐名的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作了分析解答。
柳宗元在信中说,您想拜我为师,我的修养不够,学业也很肤浅,实在没有可取之处,不敢当呐!从魏、晋时期到现在,人们不拜师,也没有人愿意做教师,谁要是好为人师,人们就会大大地嘲讽他,认为他是个狂人。现在只有韩愈死活不怕,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不仅收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大张旗鼓地鼓励人们敢为人师,果然招来了无数的骂声,无数添油加醋的诽谤,韩愈也被人们看做是不正常的狂人。
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平民知识分子呼吁勇于为师、敢于为师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改革人才选拔体制的号角。“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警句,从孔子以来,这大概是关于师道尊严最振聋发聩的.论断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不仅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崇高,更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尊严与平等,这大概就是《师说》流传千古,一再成为各种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必选篇目的原因吧!这样一篇文章的写作动力,显然不是仅仅来自于一个四门博士的角色与俸禄。由此可见,韩愈虽然生活拮据,地位卑微,但是他目光远大,心怀天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三十五岁,却已经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成熟与深邃。
韩愈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受、闻道、师、道、耻、不、羞、乃、欤、”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理解本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翻译文本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来背诵文本,理清文章结构。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尝试配乐诵读。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师的重要性,要学会尊重老师。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点词句的翻译,背诵课文。渗透学法指导,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难点:背诵文本,体会尊师从教的重要作用。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指导法不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把握了语言等方面之后,熟读成诵,培养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继而在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意思,理解全文的主旨。继而来突破重难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我们首先来看一篇柳宗元的文章(节选):
幻灯展示: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参考译文: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
篇8:韩愈写《师说》的缘由是什么
韩愈写《师说》的缘由是什么
韩愈写《师说》的.缘由
直接原因:对现实贵族子弟浮华生活,不好好向人学习的现状的不满
根本原因:希望人们能够向先人一样不齿下问,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
其实在原文中,韩愈也写出了自己写作《师说》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句是当时教学不良现象总的概括)。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段为具体表现)。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直接原因)
附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韩愈师说全文朗读
★ 韩愈师说的论点
★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
★ 韩愈师说作文素材
★ 韩愈写的诗句
★ 《师说》读后感
韩愈写师说的直接原因(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