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崆峒大师咸元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评课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评课稿
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评课稿
阎老师《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过程作了整体设计,其主要特点有: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究竟有哪些,这些权益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阎俊老师在授课中没有简单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以生活中牙膏消费为例,并由此及彼剖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费现象,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认识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体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探讨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现象的分析紧密结合,有助于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与导行的统一。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多种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阎俊老师设计的模拟购物、典型案例剖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消费者依法维护权益的知识,经历了观察、反思、思辩、质疑等多种学习方法的锻炼。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本课教学中,阎俊老师从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三个层面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师生活动恰当。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维权的途径,也能够对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义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此外,阎俊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也比较成功,有许多值得赞赏的亮点,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较高质量。
篇2: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评课稿
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评课稿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实践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本课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课标为指导,本课的教学内容为3个部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教师把握两点:宏观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微观上,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是该课德育的落脚点之一。
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维权途径是重点
(对策: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难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是难点
(对策:通过案例将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化解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标:总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目标是“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学情:a(生活实际)在媒体、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进行过简单思考。
b(认知实际)初中对这个知识有所学习,但只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高中学生具备一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探索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掌握知识是什么,而且还要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思维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恰当引导。
c(发展需求)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渴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依据课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维护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人有益,也有利于市场经济 规范、有序的运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性。
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问题法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
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和老师精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合作探究是本课的突出特点。整节课仅用一个小品和三个案例。其中,小品作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三个案例在课堂中被多次使用、层层挖掘。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三个部分的学习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于合作中获知,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探究中解决问题,螺旋式地实现能力和觉悟的提高。
(一)小品引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小品《太厚大酒楼》以一家三口 “五一”旅游过程中的酒楼吃饭经历为题材,以幽默、夸张的方式,将价格过高、强买强卖等现象浓缩在一起,体现了消费者的多个权利受到侵害。(整个小品幽默中充满着智慧,例如:存在歧义的菜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联改写不仅前后对应,而且点出主题)
【设计意图】小品在一上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并且为引出课题,埋下了伏笔。
【问题1】小品中“太厚大酒楼”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利?
【教师】总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获得消费知识权、监督权等。
(二)案例的首次呈现——完成教学内容1
材料 1 变相收取开瓶费(酒店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主动为顾客开启瓶盖,并收取高昂开瓶费。)
【问题2】 “变相收取开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材料 2 中国进入汽车召回时代
【问题3】“汽车召回”体现了对消费者哪些权利的尊重?
材料 3 宜家小票中文化 (图片,视频)
(出示英文小品请同学辨认,播放视频:消费者对英文小票所持的态度,宜家总裁的承诺)
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材料,主要有两个原因。
【设计意图】
1、三则材料都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
2、三则材料各有特点:材料1体现多个权利受侵害,有代表性;材料2是商家尊重消费者权利的正面体现;材料3宜家承诺小票中文化,体现消费者的维权行为能促进经营者的不断完善。且材料2、3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3、针对三个材料提出的问题十分具体,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的第二次利用——完成教学内容2
【讨论题1】如果你是汽车厂家的负责人你会实行“汽车召回”吗?为什么?(或:如果你是宜家总裁会尽快实现小票中文化吗?为什么?)
(要求:小组四个同学讨论,教师将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发言,该同学的发言代表本组水平,回答要有理有据,尽量用学科术语。)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教学难点,直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定难度,因此转变为以上具体问题,这样使难点化解,老师再适当点拨提升即可。
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消费与生产关系分析得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能使经济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进市场规范、有序运行。
(四)案例的第三次挖掘——完成教学内容3
【讨论题2】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同时,你希望国家和政府怎么办?
(要求: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从国家和消费者的角度各找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并给出理由,评价要求同前。)
【设计意图】
1、该问题在解决时涉及法律、相关的组织机构等内容,正是学习重点。
2、每组只能给一种方法,学生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从而掀起本课的高潮。在争论中,思想互相碰撞,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深化对解决途径的理解和探讨。
【讨论预期】
情况1:学生认为算了,认倒霉,忍气吞声。
(分析)这种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是德育的契机,要抓住。
(应对)反问:汽车召回开始时间:美国1966年,日本1969年,韩国1992年……而中国。原因何在?从1998宜家入住中国市场,到,承诺一纸中文小票竟然花费了8年时间。原因又何在?
【设计意图】现实的数据胜过教师的说教,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激发学生增强的维权意识,提高觉悟。
情况2:学生列举出多种维权途径
(1)(国家)法律保证、组织机构:
(2)(个人)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的解决途径:
六、教学评价的把握
重视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评价方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学生和老师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一方面,对学生传统知识能力评价评价,力争准确到位;另一方面,增加对沟通、合作、表达等多元能力的评价。
3、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回答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不太准确的回答要及时鼓励,并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一方面,小组活动后,教师随机的指派一名同学为小组代表,他发言代表整组水平,由于代表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评价就成为了动力。
评价表:
评价主体 评价说明 得分
学生
(自评) 1、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2、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小组
(互评) 5、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其余3人评价,取平均分)
6、注意力集中,倾听他人发言(同上)
7、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同上)
教师 8、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9、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10、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综合 总 分
篇3:评课稿-《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评课稿
评课稿-《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评课稿
从总体上来讲,马老师的这节课比较成功,首先肯定的是老师的基本功能比较扎实,准备得也相当充分,整个课堂比较流畅,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马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目标,符合了教学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实情。
教材第二节主要讲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本框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具体和深化,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学习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这对他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特点,进而把握复杂事物的特点、性质有一定的帮助。但在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在马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教材、学生做了充分的分析,重难点比较突出,比如:本节课的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马老师就注重利用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锦州之战)重点讲解,十分恰当,也是符合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应该说通过教学马老师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落实好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认知目标上:学生基本能识记主、次矛盾的含义及理解二者的辨证关系;也能试着运用主次矛盾的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现实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教学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顾别样”的关系。
二、评教学方法:
马老师的课,主要采用了讲、读、议、练相结合,并结合启发式教学。课堂上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能利用新课程的理念知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三、评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新课,马老师通过《辽沈战役图》,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指挥官你会先打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的引入新课。
其次,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知识表现清楚,大致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能够给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时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来理解这一知识点;另外,也能例举一些生活俗语、成语来帮助理解方法论的内容,(如: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来说明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这些都十分恰当。
再次,小结时马老师能够抓住本堂课的重难点,简洁明了地进行了小结。
最后,巩固新课的时候,马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并作适当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评教师素质:
马老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上课时,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音清晰。
五、评教学效果:
马老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拖课,学生基本都学有所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建议:
1、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否多予以走动,更加贴近学生,和学生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即兴思维和答案,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
2、上课时能否留给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将知识掌握落实到课本中去。
3、对个别的知识点解释的比较模糊,有点不恰当。如:在运用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等时马老师用来说明“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这一方法论不是很恰当。我觉得这个例子应该用在讲解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关系上更为恰当。
4、个人认为,马老师在本堂课中对于一些漫画(如:“投哪个好”、“六指手术”)及小故事的利用能否再充分点。讲课不在材料很多,我想更在于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 《花之咏》评课稿
★ 课旨要贴近生活
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评课稿(合集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