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时间:2023-04-15 03:37:08 作者:爱喵喵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爱喵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选择题

1.10月28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一个距离地球131亿光年远的星系,与前期发现一样,它也是一个年轻的暗弱星系。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 ②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D 发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星系,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真正统一于物质。故①④正确,这里并没有提到人类社会,故③不选。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宇宙并非上帝所造”体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故①正确; “现代科学可以解释世界的起源”说明了人类能够认识世界,故②正确。哲学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③不正确;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不符合题意,综述选A。

3.[2014•山东章丘四中月考]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D.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解析:B 该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题干说 的是“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强调了运动的存在,但是没有看到物质才是运动的主体,所以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故B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它是否认运动,C、D观点与题意无关,题干说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答案应选B。

4.[2014•山西曲沃中学月考]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D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种不可知论,它的错误之处在于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①②符合题意,选D。该观点是一种诡辩论,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最终会陷入唯心主义,③④错误。

5.“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 )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o m

解析:A 题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中的观点属于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不能入选;C、D项中的观点承认了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6.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表此事的“实”。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真与假或虚与 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③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求真务实不能一劳永逸,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①符合题意,应选;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说明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③符合题意,应选;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不可捉摸的,④错误,不选;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哲理。②不符合题意,不选,故答案选A。[

7.[2014•汕头潮师高中质检]在哲学史上,对于“运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这一观点( )

①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唯一的特性运动 ②正确指出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④只看到了运动中的量变,否认了运动中的质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B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本身说法错误;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物质是绝对运动的,但他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是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只是量的变化,否认了事物运动中的质变,没有正确认识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关系,③④正确,②错误。该题选B。

8.[2013•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C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体现的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A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或强调事物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C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题意一致;D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强调新事物的成长。故选C。

9.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 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 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D 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

10.[2014•辽宁五 校协作体摸底]“华西样本”是经历了30多年不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有专家总结,华西的发展就是综合运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大资本。刚去世的老书记吴仁宝说:“中国25~30个小村,还不如华西村一个家庭。”目前华西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二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每个村民至少每年都可以分到3000元福利;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多提多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华西村秉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 )

①符合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要求 ②能创造性地综合各种条件促发展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华西村的发展综合运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大资本,是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①②正确;人们办事情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④错误;该题选A。

11.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

解析:A 本题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大脑越用越灵”表明的是大脑运动对大脑的积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项没有表明运动对大脑的作用,不选。C项不选,材料并没有说 明意识的产生问题;D项本身错误。

12.[2014•江西新余一中联考]“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是其在运动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更新 ④世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 ④

解析:B 恩格斯这句话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因此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①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表述错误。

13.[2013•鞍山教学质检]围棋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围棋定式是学习围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它是在长期的围棋博弈中形成,经得起检验而被固定下来的一种模式。 围棋定式的存在说明( )

A.遵循定式是下围棋取胜的决定因素

B.理论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C.变化无穷的围棋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D.博弈实践是产生定式的唯一途径

解析: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围棋定式就是从长期的围棋博弈中抓住其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形成的,C正确;遵循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不是决定因素, A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理论包括真理和谬误,B本身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除了参加实践外,还可以通过学习,D“唯一”途径说法错误。

14.[2013•山东潍坊二模]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 沉重代价。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 )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B A错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错误,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D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讲人们的农业行为因违背规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B符合题意。故选B。

15.[2014•南京调研]三亚海棠湾海域一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呛水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市民的做法( )

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②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④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市民对海豚救护不当,违背了海豚的呼吸规律,导致其死亡,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正确;市民救护行为是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①③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

16.[2013•广州一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广东是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省份。在这种形势下,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东”。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说明建设“美丽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等知识。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际上就是唯物论,然后结合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等内容,调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等知识进行阐述。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美丽广东”就是要从省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要以求真务实 的精神探求建设“美丽广东”的规律,并将其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7.[2013•三明质检] 福建某公司,遵循生态规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避免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该公司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实现蝇蛆规模化、可控化及全天候可控稳定性生产,并把蝇蛆作为新型饲料,应用于畜禽养殖实践中,为社会提供健康可口的原生态农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有人认为,该公司取得的成功是 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该公司的做法既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调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该公司尊重客观规律,选择发展生态农业,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该公司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三年努力,认识和把握新型饲料生产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畜禽养殖实践,从而生产出健康可口的原生态农产品。③总之,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2: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_____,并能为人的_____________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_。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c)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____________,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___________,而不能违背规律。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b)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篇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三维教学目标 识记: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实践及其特点

理解:意识的本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重点

难点 简单应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综合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法

教具 教法:知识点的识记与运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解析】

1.世界的物质性(识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识记):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简单应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同时人们还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理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简单应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应用):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8.实践及其特点(识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综合应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

后记

篇4:高三政治复习策略与重点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与重点

1 加强理解《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对于应对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有些是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大纲》还为我们去分析和解答更多的题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使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恰恰相反,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进行筛选,主要依据是:中央在理论时间上的重大突破点,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即谁最近热,谁最热;发生在我们周围似乎是小事,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评价。

3 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在此段时间内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

政治一轮复习怎样做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有所突破

由于考试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学生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能准确掌握,往往是只找那些认为重要的,这样就留下了知识的死角。一轮复习,虽不是面面俱到,但却是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明确要求学生建立四本教材的体系框架,逐个落实知识的层次要求,做到“点”、“线”、“面”的统一。

1.点要“实”:

每个知识点要求实实在在的理解,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知识一定要在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以及自己的努力下消化,能做到凡是老师提到的考点知识都能准确回忆,并准确到哪一本书哪一课哪一个知识点。

2.线要“清”:

在点的基础上,理顺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线。经济生活的市场线、文化生活的文化的作用线、政治生活的政府线、生活与哲学的唯物论线等等,以线为串,串起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做到线线清晰,线线明确

3.面要“广”:

点和线所形成的面要广而宽,在学科范围内,要有经济面、政治面、文化面、德面、情感面、文学面等等。

二、哲学面;在学科范围外,也要有一定的知识面

例如,科学面、社会面、时政面、道构建方法提升能力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能灵活的应用,要达到应用自如,除了储备雄厚的知识还要有灵活的方法。

1、“五多”的基本学科方法

即多读、多问、多思、多看、多练。

2、高考题研究法:

做好高考题,弄清考试知识点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把握考查知识点的角度,研究出题人的出题策略和可能出现的变化;结合时事热点,找准知识结合点。

3、错题纠误法:

把平时做的练习题以及考试所考查的错题整理归类,根据错题查找原因,纠正错误,及时发现,及时纠错,弥补缺陷。

(1)发散思维,扩展问题,形成对知识点的步步推进,例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或者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对象、原因与结果。

(2)题型归类,明确各类题型所对应的方法,意义类、原因类、措施类、认识类、图表类、评析评价类、研究性学习类等等。

在学习中养成习惯,在训练中加强积累,不断突破,不断提升,心中有底,考出所知,流汗流血不后悔。

篇5:高三政治复习技巧

高三政治复习技巧

一、把握整体逻辑框架,做好复习规划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全套教材共七册,其中必修四册教材采取总分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览和基础,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总体了解;《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具体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和延展,重在培养学生用全球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用法律手段处理日常问题,用科学思维探索认识世界。

七本教材整体构建,层次清晰,逻辑清楚,四本必修是重中之重。同学们不妨静下心来,做个计划,假如一天一课书,26天自己就可以完成必修部分的一轮复习,其余时间还可以安排选择性必修,这种方法适应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学习过程中基础不扎实、甚至是薄弱环节非常明显的同学,更需要利用假期查漏补缺,逐个击破,强化落实。

二、仔细思考悉心琢磨,读书先薄再厚

翻开教材目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共几个单元,单元下设几课,课内又有几框。教材的目录就是知识的骨架,通过几个关键词、核心句就可以完整地掌握一本书的主旨和结构,这就是将书读薄的过程。比如,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三个单元标题依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这正是对我们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完美诠释。

在提纲挈领的基础上,精读教材,将见解、主张、逻辑关联落笔批注。我们知道,教材中除了正文有重要的概念、核心观点的阐述外,还有各种辅助资料,比如“探究与分享”“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这些资料能够补充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相关链接”共有48处,对相关历史事实、事件意义的阐释生动有效,而且还增添了知识的趣味性。记录所思所想,延展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把书读厚的过程。

高考的评价要求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做到的,复习教材由薄变厚,是一个有思考、有琢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过程。

三、关注时事立足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关注时政热点,既是思政课学科价值所在,又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修环节。高考政治学科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关注时政不是一味地追求时政,时政热点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个问题情境。

比如,2020年天津高考政治试卷的第十六题,谈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坚持“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的感悟;从“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我国短时间内取得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2020年天津高考政治试卷的第十七题,为打赢扶贫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多措并举,指出这些脱贫增收的措施分别蕴含的道理。2020年天津高考政治试卷的第十八题,从哲学角度讨论民法典的制定。2020年天津高考政治试卷的第十九题,从文化角度谈敦煌文化,民族瑰宝。2020年天津高考政治试卷的第二十题,阐释青年一代在抗击疫情中所展现的精神。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所关注的时政资料,高考就是依托这些情境和设问,以它特有的视角来考查学科内容,测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反观我们的日常复习,一定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生活,拓展视野,理性分析,更好地将我们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政治学习方法

(1)制订计划:要学习好,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计划进行学习,就能合理安排时间,得当分配精力(重点学科、难点学科重点投入,但绝对不能偏科)。只有按计划才能使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不会打乱仗,长此下去,可以使生活、学习规律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习能力。

(2)课前自学(预习):课前自学有点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哪是明确,哪是暗堡,哪是最坚固的地方,哪是薄弱环节等等,通过预习,可以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并做上记号,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和错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这是人的一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3)专心上课:这是目前最经常性的,最大量的一个学习环节,因而也是目前的初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除了端坐静听外,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对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开展讨论,总之,讨论的越充分,研究的越透彻,理解的就越深刻,掌握的就越牢固,并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4)及时复习:现在的教材,学科庞杂,知识点多,要想做到一次净,一遍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及时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一环,除了跟随老师在课堂复习外,更多的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学习中出现的遗忘等现象,做好课外复习工作,复习不应是机械地重复几遍,而是把学过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之中。

(5)独立作业:强调的是独立二字,作业不独立就完全失去了作业的任何积极意义,那就不如不做,此外,我们还要坚决反对那种单纯任务观点,为应付老师检查而作业的不良习惯,作业实际上是课堂学习的继续,通过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验课堂听讲的效果,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然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经过充分的思考、分析后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或开展讨论,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分析错误原因进行订证。

(6)解决疑难: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说是大量的,反复的,连续不断的,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出疑点和难点,本身就是积极开支脑筋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想解决问题的表现,对当天学习中出现的疑难,应该当天就把它解决(问题不过夜),因为明天可能还会有明天的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一定要及时,不要让问题越积越多,以至到后来,堆积如山,无法解决,很多学习掉队的同学就是因为问题解决的不及时而造成的,学习基础差的同学,问题已经成堆,就应该尽快地、系统地把欠缺的知识补起来,这需要有坚强的决心和极大的毅力,应尽可能地求得老师、同学的帮助。

(7)系统小结:平时我们学的知识,需要经常的顺一顺,理一理,找起来就方便,用起来就顺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小结,同学们除了课堂上听从老师小结外,还可以自学一下课本上每章的小节,最终学会自己小结,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储存到相关学科的网络中去,一旦需要,就可以提出来应用。

(8)课外学习: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课外学习就是进一步开拓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特长,参加学科竞赛等;而对于成绩差的同学来说,课外学习就应该是努力把欠缺的知识补上来,把基础知识打扎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尽快跟上大家前进的步伐。

高中正确学习习惯

1、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读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3、写的习惯。

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

4、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5、预习习惯。

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昨天发给大家的材料-江苏洋思中学,“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6、适应老师的习惯。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7、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8、错题集的习惯。

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9、出考试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高三作文:追求真理

高三政治期末复习有什么知识点

高三政治复习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6 企业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政治试题

政治复习心得

高三政治“复习规划”的思考和建议

高三政治复习必修二当代国际社会

高三文化与社会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攻略

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集锦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三政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