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遇春唐诗原文

时间:2023-07-29 03:42:42 作者:梧桐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梧桐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东都遇春唐诗原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东都遇春唐诗原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东都遇春唐诗原文

作者:唐·韩愈

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

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

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

饮啖惟所便,文章倚豪横。

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

心肠一变化,羞见时节盛。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

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

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

为生鄙计算,盐米告屡罄。

坐疲都忘起,冠侧懒复正。

幸蒙东都官,获离机与阱。

乖慵遭傲僻,渐染生弊性。

既去焉能追,有来犹莫骋。

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

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

岸树共纷披,渚牙相纬经。

怀归苦不果,即事取幽迸。

贪求匪名利,所得亦已并。

悠悠度朝昏,落落捐季孟。

群公一何贤,上戴天子圣。

谋谟收禹绩,四面出雄劲。

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

在庭百执事,奉职各祗敬。

我独胡为哉,坐与亿兆庆。

譬如笼中鸟,仰给活性命。

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

【注释】

1、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春。真:全诗校:“一作直。”

2、靓:艳丽。

3、荒:过度,放纵。乘:指登山、骑马、驾船等。

4、乖张:性情怪僻。

5、机阱:比喻陷害人的险境、圈套。机,捕鸟兽的机械装置。以上二句指元和二年作者在长安为国子博士,因避谤而求分司东都事。

6、既去:已往。有来:即将来。聘:问。原作“骋”,据韩集本改。《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牙:同“芽”,即草木的嫩芽。纬经:纵横交错。

8、幽迸:屏迹隐居。迸,通“屏”。

9、并:指名利双收。

10、落落:豁达的样子。季孟:喻地位的`高下。春秋时鲁国公族有季氏和孟氏,季氏为上卿,孟氏为下卿。

11、谟:也是谋的意思。禹绩:大禹平水土,安定天下的功绩。

12、雄劲:力量强大的军队。元和四年十月,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反叛,朝廷以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督左右神策军及河中、河南、浙西、宣歙诸道军征讨。

13、转输:运输粮草。

14、稽通:滞留和逃亡。

15、百执事:指诸有职事之官。

16、友生:朋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篇2:韩愈《东都遇春》古诗原文

韩愈《东都遇春》古诗原文

[唐] 韩愈

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

饮啖惟所便,文章倚豪横。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心肠一变化,羞见时节盛。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

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为生鄙计算,盐米告屡罄。

坐疲都忘起,冠侧懒复正。幸蒙东都官,获离机与阱。

乖慵遭傲僻,渐染生弊性。既去焉能追,有来犹莫骋。

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

岸树共纷披,渚牙相纬经。怀归苦不果,即事取幽迸。

贪求匪名利,所得亦已并。悠悠度朝昏,落落捐季孟。

群公一何贤,上戴天子圣。谋谟收禹绩,四面出雄劲。

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在庭百执事,奉职各祗敬。

我独胡为哉,坐与亿兆庆。譬如笼中鸟,仰给活性命。

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

篇3:东都遇春韩愈古诗原文

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

饮啖惟所便,文章倚豪横。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心肠一变化,羞见时节盛。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

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为生鄙计算,盐米告屡罄。

坐疲都忘起,冠侧懒复正。幸蒙东都官,获离机与阱。

乖慵遭傲僻,渐染生弊性。既去焉能追,有来犹莫骋。

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

岸树共纷披,渚牙相纬经。怀归苦不果,即事取幽迸。

贪求匪名利,所得亦已并。悠悠度朝昏,落落捐季孟。

群公一何贤,上戴天子圣。谋谟收禹绩,四面出雄劲。

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在庭百执事,奉职各祗敬。

我独胡为哉,坐与亿兆庆。譬如笼中鸟,仰给活性命。

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

篇4:东都遇春,东都遇春韩愈,东都遇春的意思,东都遇春赏析

东都遇春,东都遇春韩愈,东都遇春的意思,东都遇春赏析 -诗词大全

东都遇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

饮啖惟所便,文章倚豪横。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心肠一变化,羞见时节盛。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

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为生鄙计算,盐米告屡罄。

坐疲都忘起,冠侧懒复正。幸蒙东都官,获离机与阱。

乖慵遭傲僻,渐染生弊性。既去焉能追,有来犹莫骋。

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

岸树共纷披,渚牙相纬经。怀归苦不果,即事取幽迸。

贪求匪名利,所得亦已并。悠悠度朝昏,落落捐季孟。

群公一何贤,上戴天子圣。谋谟收禹绩,四面出雄劲。

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在庭百执事,奉职各祗敬。

我独胡为哉,坐与亿兆庆。譬如笼中鸟,仰给活性命。

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

篇5:《春望》唐诗原文鉴赏

《春望》唐诗原文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次联以下转言春望之情。“感时”承上二句,而“恨别”启下。“感时”、“恨别”二句概括深广,痛心于国破、忧思于家室,家国命运在这里得到了统一。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承“城春草木深”而来,“感时”是感春之时,也是感家国残破之时,也是感离家长久之时,故而引出“恨别”来。三联从国事引出家事。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是说战乱长久,战火持续“ 三个月”了。至德二年(757)三月,诗人杜甫正陷在安禄山及其叛军所占据的长安城。三月的春天并未给诗人带来快乐,战火连绵,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家书抵万金”是说音信隔绝,担忧家庭命运。战火纷飞,时局紧张,远在鄜州的家属,音信早已断绝,诗人担忧他们的命运,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消息。上句伤于国事是应“感时”,下句怀念家人是应“恨别”。

结联刻划自我形象以抒忧时伤春之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在写作上,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一、二句描写长安的春景(起);三、四句表达感时恨别之情(承);五、六句写战事阻隔,不见家书;七、八句表现忧愁苍老(合)。尤其是三、四两句,上句承上联“国破’的现实,下句启下联“恨别”的苦境,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宋人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而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续诗话》)。的确,言简意赅,语言精炼正是本诗的.特色,也是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

“白头”,因忧时感事而愁白了头发;“搔更短”,从表现心理的典型动作上写他心烦意乱的情状。“浑欲不胜簪”,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鲍照《拟行路难》之十六有“白发零落不胜簪”句,诗人化用此句,抒写他的怀家忧国之情,更显深沉、哀痛。

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篇6: 《春词》唐诗的原文及评析

《春词》唐诗的原文及评析

《春词》

作者: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唐诗三百首之刘禹锡:春词。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评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刘禹锡:春词》。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篇7:唐诗《春望》原文及翻译

唐诗《春望》原文及翻译

唐诗《春望》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参考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篇8:唐诗《春夜喜雨》原文赏析

唐诗《春夜喜雨》原文赏析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富城。

这首《春夜喜雨》,是公元761年春天,杜甫居住四川成都时所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本来无知的“春雨”,变成了聪明俊秀、活泼伶俐的“春雨姑娘”。“好雨”,就是“美好的雨”,也可以说是“好心的雨”。“知”就是“知道”。“时节”就是季节,如春、夏、秋、冬四季。“当春乃发生”的“当”,就是“正值”、“刚好”。“乃”是“就”、“便”的意思。“发生”,即指发生雨,也就是“落雨”、“下雨”。这两句是说,春雨象人一样懂得季节,理解人的心情和愿望,好象知道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所以,刚好在春天来到的时候便随之而来。显然,这样的春雨太“好”了,又太令人“喜”爱了!这里点明了春雨“好”的所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从听觉上写出春天夜雨的情态。“潜”,就是“悄悄地”。“润物”,是指滋润土地草木和庄稼。也就是说春雨姑娘不声不响地趁着黑夜来了,来洒雨露,来滋润土地和庄稼了。语气中似乎嗔怪她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她暗中做好事又不想叫人知道,字里行间饱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又从视觉上写春天雨夜的野外景色。“野”是“乡村”,“径”是“小路”,“野径”就是“乡村小路”。“俱”就是“都”。“火”是“灯光”,“独”是“唯独”、“只有”。当时诗人居住市郊而又临江,所以从屋里向外边看去,天上的云和乡村的小路都是黑沉沉的一片,只有江中船里的灯光明亮可见。这一暗一明,互相映衬,刻画出春天夜雨的声势。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的“晓”是“破晓”,也就是“天明”。“红”指代“花”。“花重(zhòng)”,就是花沾着雨水显得沉重。“锦官城”,就是成都。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是古时管织锦的官员住的地方,因此叫做锦官城,简称锦城。它是唐代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这两句,是想象雨后天明的景色,进一步表现了“喜雨”的心情。

《春夜喜雨》全诗紧扣一个“喜”字,融情入景,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读来引人入胜。诗人杜甫有丰富的实际生活感受,对事物有精密的观察能力,所以使这首诗的思想和艺术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尤其在艺术上颇有特色,很值得我们创作时借鉴。

拓展阅读:《春夜喜雨》读后感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篇9:《春思》唐诗的原文翻译及评析

《春思》唐诗的原文翻译及评析

《春思》

作者: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唐诗三百首之皇甫冉:春思。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解】:

1、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皇甫冉:春思》。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韵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

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

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

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

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评析】: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韩愈《东都遇春》古诗原文

长安遇冯著 唐诗

《乱石》唐诗原文及注释

唐诗之刘禹锡:春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原文鉴赏

《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

李夫人其二唐诗原文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碧瓦》唐诗原文及注释

贫女唐诗原文赏析

东都遇春唐诗原文(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东都遇春唐诗原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