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少年》温庭筠唐诗原文及鉴赏

时间:2022-12-05 06:33:09 作者:幼儿园第一园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幼儿园第一园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赠少年》温庭筠唐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赠少年》温庭筠唐诗原文及鉴赏,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赠少年》唐诗鉴赏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篇2:《赠少年》唐诗鉴赏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遇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 ”,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愁别情,给人以颇 深的艺术感染。

如果认为诗中的` “客恨” ,只是一般的离愁别恨,那还未免皮相。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 而庵说唐诗》卷六)。这 首小诗确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 不遇 ”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应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 ,故感到颇多苦恨。 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 。“ 秋风叶下洞庭波 ”,是化用《楚辞》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写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 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 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

后半借酒消愁 ,意思就表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 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 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显然是借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 ,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 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对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

的壮志豪情 。“月照高楼 ”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 。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 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与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 。诗贵有真情 。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本篇却以峻爽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篇3:《赠少年》 温庭筠

《赠少年》 温庭筠

温庭筠的《赠少年》 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①,秋风叶下洞庭波②。

酒酣夜别淮阴市③,月照高楼一曲歌④。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温庭筠人物简介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温庭筠性格分析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篇4:温庭筠赠少年

温庭筠赠少年

温庭筠的《赠少年》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①,秋风叶下洞庭波②。

酒酣夜别淮阴市③,月照高楼一曲歌④。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篇5:《赠少年》温庭筠

《赠少年》温庭筠

温庭筠的《赠少年》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①,秋风叶下洞庭波②。

酒酣夜别淮阴市③,月照高楼一曲歌④。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过陈琳墓》温庭筠

过陈琳墓⑴

曾于青史见遗文⑵,今日飘蓬过此坟⑶。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⑷。

石麟埋没藏春草⑸,铜雀荒凉对暮云⑹。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⑺。

【注释】

⑴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

⑵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⑶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此:一作“古”。

⑷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始:一作“亦”。

⑸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春草:一作“秋草”。

⑹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⑺“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白话译文】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创作背景】

陈琳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这首诗当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时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篇6:温庭筠 《赠少年》

温庭筠 《赠少年》

温庭筠的《赠少年》表达了无限的离恨别情,抒发了深沉的豪情壮怀。

赠少年

作者: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

①“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叶”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一曲歌”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

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

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

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赏析】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赠郑征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温庭筠

赠郑征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⑴

作者:唐·温庭筠

一抛兰棹逐燕鸿⑵,曾向江湖识谢公⑶。

每到朱门还怅望⑷,故山多在画屏中⑸。

【注释】

⑴郑徵君:郑姓隐士。徵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匡山:即江西庐山。首春:春季三月(孟春、仲春、季春)之孟春,即正月。丞相赞皇公:即李德裕,被封为赞皇伯。游止:游赏憩息。

⑵兰棹(zhào):对小船的美称,此处喻指隐逸的生活。逐燕鸿:喻指远行。燕,一本作“征”。[1]

⑶谢公:有谢灵运和谢安两说。谢灵运纯是一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可指代郑徵君;谢安官高,曾谋划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挽救了几乎被灭的东晋王朝,可指代宰相李德裕。就此句而言,似以郑徵君比谢灵运为宜。

⑷朱门:指贵族之家。

⑸画屏:有画的屏风。

【赏析】

此诗是对郑徵君抛弃隐居生活而发出的感慨,是讽刺还是戏言不好判断。首句写郑徵君离开隐居之地而远行。二句写他曾经过着如谢灵运般潇洒的生活。既然是“曾”,那现在便不是如此了,飞卿此处慨叹之余似微有讽意。三四句写郑徵君的矛盾心理,隐匿时想博取功名利禄,而真到功名利禄之地时又有所犹豫,尚且眷恋着闲适的隐士生活。大概飞卿有婉言劝其安于隐逸生活、远离是非场所之意。虽然此诗题曰“赠郑徵君”,其实也是飞卿赠给自己的。从他的很多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对江湖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他终究也还是“一抛兰棹逐燕鸿”去了,结果弄得上摸不到功名利禄,下探不着隐逸之趣,一生蹉跎漂泊。或许此诗对郑徵君而言是相劝,对自己则是自嘲。

篇7:温庭筠《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

①“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叶”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一曲歌”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而庵说唐诗》卷六)。这首小诗确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篇8:侠客行温庭筠唐诗鉴赏

侠客行

温庭筠

欲出鸿都门,

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

微红湿余血。

白马夜频惊,

三更霸陵雪。

篇9:侠客行温庭筠唐诗鉴赏

《侠客行》为乐府古题。此诗主要刻划仗剑行侠的侠客形象,赞扬了慷慨勇武、赴义杀敌的侠士精神。诗中塑造侠客的形象很有特色。不是正面描写,又没有直接赞颂,只是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就使侠客的豪迈气概和雄武英姿跃然纸上。

诗的开头,“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是写侠客出发时的天气。“鸿都门”,在洛阳,点明出行的地点。此时,正是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在一片阴暗之中。这“阴云”,是自然景色。天昏地暗,前路未卜,为侠客的行侠描述出一个恶劣环境。同时,也隐约地渲染出侠客的义无反顾、知难而进的坚毅性格。这“阴云”,又是侠客心境的写照。世路艰辛,郁悒萦怀;世事不平,义愤填膺。心情自然是苦涩沉甸。这就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缘由。诗一开始便以阴云般浓厚的艺术气氛,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宝剑是侠客的武器,是侠客的伴侣,正可以它衬托侠客的形象。诗的.上一句是以比喻言剑的锋利。晚唐诗人沈彬《都门送行》中“一条灞水清如剑”,是以剑喻水,由剑的寒光来写水的清沏。而此诗却以水喻剑,由水的清沏来写剑的寒光。二诗异曲同工,均具神似之妙。相传春秋时,越王允常聘用冶工欧冶子铸造五把名剑,一曰“纯鉤”(一作“纯钧”)。其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湖,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于塘”(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亦云:“太阿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许多诗人皆以水比剑。诗中侠客所持之剑,竟同“纯钅句”、“太阿”

一般,寒光如水,锋芒逼人。诗的下一句是从剑身看剑的锋芒。侠客剑上沾染着的“微红”,正是仇敌的“馀血”。以此剑出手刃敌,何等干净利落、痛快淋漓!由此可见宝剑之锐不可挡。诗人正面写剑,却侧面显示了侠客行侠的结果。诗中不提侠客,只言宝剑。实际上,正是通过写宝剑的锋利,展现出仗剑游侠的英姿壮采。

结尾二句:“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由侠客胯下的飞马来交代游侠的行迹。“白马金羁侠少年”(《古乐府》),马亦是侠客的伴侣,可以马来衬托侠客的形象。诗中的白马与黑夜形成了反差,飞奔的白马为漫漫的黑夜带来了一点亮色。而频频的马叫声,又打破了寒夜的寂静,使夜幕下的大地有了活力。诗人从视觉到听觉,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环境,渲染出一股旅途萧瑟的气氛,反衬出侠客于天寒地冻之中英勇奋进的雄姿。侠客自洛阳出发,三更时分到达霸陵。

霸陵,即汉文帝之陵,在雍州城东(今陕西省长安县东)。诗以描写霸陵的雪夜风光作结,这既照应了开头阴云蔽城的天气,首尾相应,清楚交代出侠客的行踪。

同时,诗中也蕴藏着深刻的寓意。汉文帝为西汉时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明君。侠客由阴云遮天的洛京到达白雪铺地的霸陵,十分巧妙地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目的。诗人所寄寓的无限感叹和不尽之意自在言外。可以看出,温庭筠终身坎坷,不为世用,他在对可钦可敬的侠士精神的赞美中,自有一种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温诗风秀工整,俱在七言。此篇独见警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确,这首诗写得风骨遒劲,豪迈警奇,与温诗的禾农艳纤细之作,大相径庭,正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篇10:温庭筠七绝《赠少年》

温庭筠七绝《赠少年》

温庭筠的《赠少年》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①,秋风叶下洞庭波②。

酒酣夜别淮阴市③,月照高楼一曲歌④。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温庭筠文学成就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春汇集《唐五代词》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苏武庙》温庭筠唐诗鉴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原文鉴赏

《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

《有木诗选》唐诗原文及鉴赏

《遣怀》唐诗鉴赏

《微雨》唐诗鉴赏

唐诗《金陵酒肆留别》原文翻译及鉴赏

唐诗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鉴赏

《夜》杜甫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赠少年》温庭筠唐诗原文及鉴赏(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赠少年》温庭筠唐诗原文及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